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的小康社會與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原載《熱帶地理》  2003年第23卷 第3期 P246-249

  【摘 要】廣東省自然環境優越,水資源豐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優勢。然而,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卻由於體制上的原因,工企業遍地開花,同時,耕地的銳減和傳統生態農業的萎縮等,造成廣大農村環境污染,從而出現嚴重水質性缺水,不少地區農村缺乏飲用水。因此,必須採取措施克服體制弊端,根治環境污染,保護好耕地,發展傳統生態農業和保護好林業,以保護水源和水環境。

  【關鍵詞】廣東省 水資源 環境污染 水質性缺水 傳統生態農業

  中圖分類號:X143;P9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221(2003)-0246-04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廣東經濟飛躍發展,到2001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為10556億元,占全國GDP的111%。居民在銀行存款餘額達100216億元,占全國的134%。人民生活已從溫飽奔向小康,農業連年豐收,市場琳琅滿目,價廉物美,社會一片繁榮。然而在此背後卻出現一個嚴峻的問題:全省用水水源日趨緊張,首先是城市供水不足。據省環境公報報道:全省21個地級市40個取水點,已有31個缺水,而且有的取水點水質極差。現在不少農村也相繼缺乏飲用水。地處粵東潮汕平原的普甯、惠來、揭西等縣市大部分農村人口沒有達標水飲用〔1〕),粵西以至珠江三角洲地區也出現缺水問題。全省缺水的情況大有“農村包圍城市”之勢。

  水資源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重要的自然資源和環境條件。缺水勢必制約社會經濟的發展。目前本省常住人口已達8600多萬,經濟總量在全國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保證人民生活和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並促進現代化的早日實現,應利用本省水資源豐富的優勢,採取必要措施,保證水源供應。這對全國各地也有一定的示範作用。

  一、豐富的水資源,優良的水質環境

  (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豐富的水源

  廣東省地處祖國大陸的最南部,南瀕南海,受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影響,降水充沛,並有大量外來客水,水資源十分豐富。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400~2200mm,年降水總量達3168×108m3,這就是說,只占全國陸地面積185%的本省,卻擁有占全國51%的降水量[1],居全國省區第3位,僅次於西藏和雲南。全省年平均徑流量達1803×l08m3,土地年產水量達10112×108m3/km2,居全國第2位,僅次於臺灣省。本省還擁有居全國江河水量第2位的珠江,以及韓江等有境外水源的河流,每年外來客水達2330×108m3。水源總量達4130×108m3,此外還有地下水資源4733×108m3。按2000年人口計[2],全省人均擁有水資源5327m3。按耕地計,每1/15hm2耕地擁有133516m3,分別為全國的24倍和684倍。全省除粵北石灰岩山區和部分沿海臺地丘陵區存在後天性水源不足外,其他地區,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地區不但農業用水充足,城鄉和工業用水更是從來不成問題。

  (二)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優越,水質優良

  廣東省地形複雜,多種地形兼備,各山體與各河流分別構成山地一丘陵一平原一河流的流域地貌,具有良好儲水環境,並使之具有高效水源利用率和水體淨化力。同時,全省的地質組成除部分石灰岩地質條件較差外,其他以變質砂葉岩、砂葉岩和火成岩為主,擁有良好的水文地質環境,而且丘陵山地植被覆蓋度高,到處是山清水秀。因此,大部分地區都擁有良好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質,適宜飲用和灌溉。80年代以前全省農村都從江河和池塘取水飲用,水質大多符合飲用水標準。城市供水水源也來自江河,只需作簡單處理即可利用。

  二、缺水現狀及其主要原因

  本省的缺水主要在於水質性缺水,是由環境污染和環境自然淨化力的減弱造成的,而其根本原因則是財政體制的弊端和傳統生態農業的萎縮。

  (一)從局部缺水到城鄉缺水

  廣東省原有部分地方缺水,主要是粵北小部分石灰岩山區和部分沿海臺地丘陵區。石灰岩山區主要是連陽石灰岩高原和乳源西北部與樂昌交界處的“兩坪”石灰岩高原,因其地勢高,地下河和地下岩洞發育,地表水均由地下河流失殆盡而造成後天性水源缺水〔3〕。沿海臺地丘陵區包括雷州半島和粵東深圳至惠陽及汕尾等市小片沿海臺地、低丘陵區,因其地勢平緩,河流短小,儲水功能差,下雨形成的地表徑流立即流人海洋,又缺乏外來水源,造成後天性缺水。其他地區則僅存在季節性乾旱。但是,20多年來,由於城市和工業的發展,大多城市城區河流環境受污染,並且由於城市供水能力不足而出現缺水。近年來,為了樹立城市形象,改善投資環境,大搞城市的環境整治,創建了不少文明城市、花園城市和生態城市等,城市環境大為改觀,供水環境和條件大為改善。然而,不少地區農村缺乏飲用水的情況卻不斷加劇。

  廣東農村缺水首先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一些農村河水不能飲用。近年來,連潮汕平原農村也出現飲用水“水荒”。據報道,揭西縣和惠來縣農村人口中分別有52萬和60萬人口(分別占該縣農村人口的729%和693%)飲用不達標的溪河水和淺層地下水〔1〕;普寧市農村中有89萬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5665%)也沒有達標飲用水〔2〕;連地處韓江邊的潮州農村生活供水也有問題;粵西“陽春市陂面鎮依山傍水,鎮上近萬居民守著水源豐富的黃牛頭河,家家戶戶雖有自來水,卻要每天出去買水喝”③;廉江市九洲江下游安鋪鎮104個村飲用水難;雷州半島160萬人口已長期飲用水質不合格的水〔4〕。廣東農村用水缺乏地區已越來越廣。

  (二)造成廣東缺水的主要原因

  1.鄉鎮企業的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和傳統生態農業的萎縮,環境自然淨化能力的下降,是造成廣東農村用水危機的主要原因,而環境污染首先是鄉鎮企業的污染。據統計,1999年全省鄉鎮企業總產值達862490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619%。全省共有8435萬個企業,平均每個縣市(含中山、東莞)10544個。鄉鎮企業的確為廣東農村經濟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也為此付出了全面環境污染的沉重代價。據省環境公報報道,2001年全省廢水排放量達5114×108t,其中城鎮生活污水3986×108t,占污水排放總量的7795%,處理率只有1655%。其中,珠江三角洲是鄉鎮企業最發達的地區,也是農村環境污染的“大戶”,加上城鎮集中,成了水質差江段集中的地區〔5〕。據國家海洋局調查資料,由於珠江河段環境污染,珠江口已成僅次於渤海灣的全國第二大污染海域,而且“水質在不斷惡化,底層海水缺氧程度在加劇,範圍在擴大”。據報道,粵東的揭西縣多數工業污水直接排入飲用水源。潮陽市貴嶼鎮成了舊電器焚燒場,造成大面積嚴重環境污染。陽春市黃牛頭河上造紙廠、化工廠、水泥廠、酒廠、碳酸鈣廠等都建在河岸上,直接排汙人河道。普甯和潮陽兩市的主要河流練江,是粵東第3大河流,因受污染而致使河水發黑、發臭。據省環保局公報,2002年全省人海河口水質污染狀況,僅汕頭市入海河口水質達標,其餘全不達標。

  造成鄉鎮企業全面污染環境的根本原因則是現行財政體制的弊端。由於實施地方財政包乾制度,各級行政,包括鄉鎮和村都要辦工業,有了稅利,行政才能運轉,導致處處辦工廠,村村要冒煙,然而多為小企業、污染企業,又無力整治污染。陽春市陂面鎮副鎮長的解釋便可以說明問題。他說:“這幾家廠的效益都不錯,我們鎮的財政困難,工廠每年的稅收就有幾十萬。再說,即使我們鎮沒有了污染源,河上游其他鎮的小工廠依舊在排污水,誰去管他們呢?”是的,由於財政地方包乾,地方要錢支付公務員、學校教師等工資和行政的運轉,只能辦工廠掙錢和收稅,這就是污染工業和“馬路經濟”遍地開花的根本原因,也是引發許多不正之風的原因。

  2. 生活污染和環境自淨能力下降  我國傳統農業向來重視農家肥、土什肥、垃圾肥和人畜糞便的使用,並形成農業—畜牧業—生活環境的良性循環。它既能生產優質農產品,又能降低生產成本,故稱之為傳統生態農業。傳統生態農業與森林生態系統和水體環境構成自然環境3大生態支柱。

  自80年代以來,廣東農業生產也獲得高速發展。全省糧食總產量從1980年的168191×108t,到1999年最高產年份的193582×108t,單位面積產量由每1/15hm2243kg提高到394kg,分別增加151%和621%。農業總產值從1980年的8188億元提高到1999年的97675億元,扣除物價增長指數,增長達244倍[2]。然而農業自身卻存在不少內傷,隱藏著嚴重危機。主要問題包括耕地銳減,農業生產環境惡化,農村勞力不繼,農民勞動技能減退,農業科研與服務脫節等。但最致命的“內傷”則是耕地的銳減和生產環境的惡化。

  1980~2000年全省共減少耕地4981×104hm2,相當於喪失20多個中等市縣的耕地。農業生產環境的惡化主要是農田受污染,尤其是農業用水水質受污染,土地質量下降。此外,受產業效益和農村存在問題的影響,不少地方出現大量耕地丟荒棄耕,在人均只有1467m2耕地的潮汕地區,特別是人均不足1333m2耕地的潮陽、普寧兩市都有大量棄耕地。耕地的減少和棄耕造成農業基礎的削弱,使農業生態環境支柱功能減退。另一方面,是現代化無機農業的崛起代替有機農業,在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和化學除草劑。目前全省平均每1/15hm2耕地年用化肥實物量已達170kg以上,加上大量使用農藥和除草劑,使土壤受污染。廣大農村尚無進行污水、垃圾和糞便等生活“三廢”處理的設施,因而只能亂丟亂棄,讓其流入池塘和溪河,尤其是大量廢棄塑料製品充斥池塘和溪河,造成水體環境過度污染,並滋生水葫蘆覆蓋水面,不但使其喪失自然淨化能力,而且成了污染源。潮汕的練江和陽春的黃牛頭河均成臭水河便是典型例子,其他地方的溪河也同樣受污染,並且通過水體和土壤污染了地下淺水層水環境。因此,80年代以前廣大農村飲用河水和塘水,並無水質問題。到90年代卻只能挖井取水,現在,受污染的地區甚至連淺層地下水也不能飲用了。若這樣發展下去,未來人們的生活是否只能用“太空水”呢?供水部門為了自身經濟效益以我國北方城市——不是撒哈拉沙漠——的水價與廣東相比,證明我省水價太便宜。這裏苟不論兩者之間是否具有可比性,但是,有些地方因環境污染造成取水和處理的困難,加重了成本,確實也是一種無奈。

  三、解決廣東水源問題的根本對策

  (一)克服財政弊端,合理佈局工業,防止工業污染

  農村和農業環境的最大污染源是鄉鎮企業,其根源則是我國現行的財政地方包乾制度。“無工不富”,為滿足地方財政需要,不但鄉鎮辦企業,而且每個村都得辦工業搞經商。於是只要有項目,污染工業也照辦,使企業遍地開花,並且,受黨內不正之風的影響,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有些地方對造假販假,走私販私,非法開礦,環境污染等都得到地方包庇。甚至有地方政府參與、支持假退稅的事也幹得出來,產生種種腐敗。對此應引起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視,制訂合理的財政政策,糾正地方財政包乾的弊端。同時,考慮到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國家財政應以省、區、市為單元,縣市以下行政單位不應再包乾而應採取統籌統支的政策,一切稅收歸政府,一切行政開支,包括公辦學校費用,則統一財政支出。這樣,可以因地制宜發揮地方優勢,使地方做到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而且工商業應集中辦,尤其應集中辦大“工業區”,商業則應集中于城鎮,形成地方合理分工,避免一哄而起和惡性競爭。同時,集中辦工業區,也便於實行統一管理和有效的環境治理,防止環境污染的發生,並能發揮“集聚效應”,提高經濟效益。此外,還可以保證各級行政的正常運轉,實施有效行政管理,還將抑制和減少腐敗的發生。

  (二)保持耕地的可持續利用,恢復和發展傳統生態農業,根治農村污染

  耕地資源是農業的基礎,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最重要的自然資源,同時,耕地也是自然環境,故稱為環境資源。以耕地資源為基礎的農業生產又是自然界三大生態支柱之一。因此,應堅決貫徹執行《土地管理法》及相關的農業和農村政策,科學編制並切實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合理用地和依法管地,保護好耕地資源。不但要保證有足夠數量的耕地,還要保護好生產環境和耕地質量,以保證其可持續利用。同時,政府應制訂有利於農業發展產業政策,採取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保證農業持續發展,並且應從科學利用資源的角度恢復和發展傳統的生態農業,減少化肥、農藥和除草劑的使用。充分利用好農家肥,變廢為寶。為了利用人畜糞便和其他有機垃圾肥料,可通過發展沼氣的辦法,進行農村生活“三廢”的無害化處理,並利用其能源作燃料或發電,同時提高其肥效。這樣,既能有效地減少生活“三廢”對環境的污染,又大大地提高環境自然淨化能力,達到清潔環境的作用,從而保護水源和水質,保證生產生活用水。

  (三)綜合利用水資源,構築生態屏障,保護好水體環境

  水體環境和土地資源一樣,既是自然資源,也是環境因素,是自然界最主要的生態支柱之一。水不但供飲用,而且具有農田灌溉、水產養殖、航運、水力發電、環境清潔和美化,並參與大自然水循環,保持正常氣候環境等多種功能。目前廣東不少地方,為了獲得飲用水而效仿港、深的做法,直接從新豐江水庫取水。這是否可取呢?應知道,過多地從水源地直接取水,將使河流水源枯竭,削弱水體整體功能的發揮,尤其是削弱自然環境自淨能力,造成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正確的做法首先是根治環境污染,保護水質,並綜合利用水資源,使其充分發揮多種功能。

  為充分發揮水體生態功能,應保持好水體環境。為此,應加強林業的保護和建設,構築全省生態屏障,以保證充足的水源,並保護好江河水系。在工程建設中應搞好水體環境建設,不能隨便填埋水域,阻塞河道,以保證水流通暢,同時,應減少和防止水體污染,保持良好水質;還應合理取用水,保證河流的正常水源,以保持其活力。此外,還應保護和恢復正常的水生生物群落,形成良好的水環境生態體系,使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水土資源是人類最重要的環境資源。本省土地有限,人口眾多,經濟活動頻繁,資源和環境問題尤為嚴重,應重視和珍惜本省優越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水資源,在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切實解決發展與資源和環境間的矛盾,保證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確保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朝輝.廣東土地資源[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17-15.

  2. 廣東省統計局.廣東統計年鑒[R].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140-160.

  3. 陳朝輝.廣東山區農業[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0148-153.

  4. 王慧清,郭中小,張偉,等.水資源及其可持續利用問題的研究,新世紀新機遇新挑戰[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04.

  ON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RESOURCE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EN Chao-hui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graphy, Guangzhou 510070, China)

  Abstract: Guangdong Province is rich in water resource with fine quality, which is a dominant position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Due to some reasons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 have been widely distributed in rural areas, the cultivated land has reduced rapidly and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 agriculture has declined. As a resul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rural area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water shortage has occurred in many places because of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ir water sourc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in Guangdong,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1) rationally distributing industry, and controll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order to keep good water quality; 2) implementing effective policies for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protecting agricultural land and developing traditional ecologic agriculture; 3) protecting and developing forestry, as a strong ecological shelter for water resource and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ater shortage; Traditional ecologic agriculture; Guangdong Province

  ①林麗愛,王曉龍.村內四處可見站不直的腿.羊城晚報,2002-04-24(A3)。

  ① 林麗愛.水,水,水!羊城晚報,2002-03-05。

  ② 林麗愛.村內四處可見站不直的腿.羊城晚報,2002-04-24。

  ③ 徐昌宇.守著河,買水喝.羊城晚報,2002-02-13。

  ④ 袁增偉.五萬老區村民飲著鐵銹水.羊城晚報,2002-05-25。

  ⑤ 廣東省2001年環境狀況公報.南方日報,2002-05-25(A4)。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