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科技是全球化的動力


  經濟全球化是20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特徵之一,也是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當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潮流洶湧澎湃之時,誰是這股大潮最主要的推動力呢?

  科技推動全球經濟升級換代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6月14日在“21世紀論壇”2000年會議上指出,科技是全球化的推動力。他說,當年沒有人預見到,通訊和交通的科技發展,會促使跨國公司的興起和激增,這些跨國企業可以跨越國界,將商品的生產、銷售和服務擴展到世界各地。

      李光耀先生的這一觀點,在本次論壇的另一位貴賓——全國政協副主席宋健博士的演講中得到呼應。這位元以研究控制論、系統論和航太技術著名的科學家,從科技的角度觀察“全球化”:18世紀由科技引發的產業革命,使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20世紀科技加速發展,工廠化、機械化和社會化的大生產替代了家庭經濟和手工業作坊;現在,自動化、資訊化又置換和提升著機械化和工業化,進一步提高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宋健充滿激情地說,沒有人懷疑,全球化有助於科技知識的高速擴散傳播。科技界張開雙手,歡迎全球化的到來。

      實際上,不管你歡迎不歡迎,以通訊和資訊技術為原動力的新技術革命,在20世紀下半葉特別是近10年來,不斷加速貿易與資本在全球範圍的流動。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朱高峰說,多年來全世界外貿的增長速度一直大大超過經濟的增長速度,隨著商品在世界範圍內的流動擴大,包括資本、技術和勞動力在內的生產要素的流動也逐漸加速起來,其中資本的流動更為明顯。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6月15日在“論壇”午餐會上分析,1998年,全球商品和勞務貿易規模已達71萬億美元,占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24%。1998年全球有跨國公司6萬多家,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占全世界 的40%,貿易占全世界 的60%,對外直接投資占全世界 的90%。1999年全球跨國投資8000多億美元,是1990年的4倍多。

      “眾所周知,全球化已經發生了。我們無法扭轉全球化這一趨勢,因為促進全球化發展的科技進步無法倒退。”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斯文•桑茲卓姆如是說。他認為中國有效地利用了全球經濟日益擴大的一體化所帶來的機遇,刺激了本國的發展並減少了數百萬貧困人口。

  網路經濟巨大前景不容忽視

      自鄧小平1978年宣佈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當時,中國外貿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約12%,如今已達36%,是當時的3倍。李光耀先生引用對比資料,中肯評價中國在參與全球化進程中的變遷。他指出,一個國家的進出口在其國內生產總值所占比例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其人均收入就會提高兩個百分點以上。1978年以來,中國的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增加83%,中國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所占比例,也從1978年的24%增加到1999年的32%。

      這位東南亞新興工業國家的著名政治家還花了相當的篇幅談論互聯網和新經濟。他說,電腦和互聯網使美國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增加04至06個百分點。而數碼革命可以把中國的長期增長率每年提高一到三個百分點。然而中國目前在互聯網主機、電話線與個人電腦滲透率方面,不論在商用還是在科研領域,都落在大多數東亞經濟體的後頭。李光耀建議,中國應儘快增加電腦與互聯網的使用。

      事實上,全球一體化正通過互聯網的作用進一步加強。國家資訊中心常務副主任劉鶴指出,90年代以來,網路經濟全面擴張,1996年之後,國際互聯網的用戶每9個月增加一倍,與此相適應,帶寬和資訊流量也翻一番。到目前為止,全球互聯網的用戶數已達到26億人,預計到2005年,互聯網用戶總人數可達10億,約占全球人口1/5。國際資本的流動、產權交易、企業之間的並購每秒鐘都在進行。

      中國發展網路經濟才是近兩三年的事,其速度卻成幾何級數增長,1997年6月,全國網路用戶才62萬戶,今年6月就已達1000萬戶,年底可能再翻一番,成為全球十大互聯網使用國之一。香港“小超人”、盈科拓展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李澤楷分析,網上電子商務方興未艾,1998年全球電子商務成交額是6000萬美元,今年將達24億美元。而傳統企業利用網路進行結構調整更有誘人的前景。亞太地區線民目前50%在日本,普及率為14%,其他國家和地區普及率僅為2%,這意味著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國,將是未來網路經濟最具發展潛力的地方。

      儘管網路經濟目前尚存泡沫之類種種缺陷,但今後的經濟活動將離不開網路已是不爭的事實。當新的網路經濟席捲而來時,我們相當多的官員、經濟、科技和企業精英卻置若罔聞,劉鶴等人對此表示擔憂。他們呼籲,當務之急是用開放的思維方式,接納網路經濟時代到來的現實和事實,全面轉變傳統觀念,從國家戰略角度迎接新經濟的挑戰。

  科技人才成為競爭焦點

      全球化增加了發達國家對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以通訊、資訊革命為特徵的網路經濟取得飛速發展之後,許多國家放寬了移民條件,以提高發展中國家的人才流動性。全國政協委員房維中警告,如果不能很好地化解人才流失的風險,經濟全球化可能會對中國的經濟發展造成危害。

      李光耀先生舉例分析了美、德、英、日、韓等國大量網羅人才的新動向——

      從1971年到1997年間,移居美國的移民約有1900萬,幾乎是之前那段時期的3倍。而在這些移民中,掌握技術的移民比例越來越高。同時,美國正考慮把外國專業人員的頂限人數,從每年115萬增加到20萬人。

      德國也宣佈,它要在歐盟以外吸引2萬資訊科技專業人員。

      英國正在修改法律,以便讓英國公司能更容易地從亞洲徵聘資訊科技專才。

      就連具有強烈民族中心主義而且屬於單元種族的日本,也鼓勵外國人才到日本生活和工作,並且建議從日本學府畢業的外國學生有權在日本居住和工作。

      韓國則發給“金卡”,允許外國工程師和電腦編程師在韓國居留10年,希望借此吸引20萬高科技人才。

      李光耀誠懇地指出,中國擁有最多的人才,但受過訓練的人才卻只是總潛質人才的一小部分。他贊同中國制定的“211計畫”,該計畫將設立100所世界級大學,以培養21世紀所需的高科技人才。針對一些名牌大學高材生畢業後出國的現象,他認為無需阻止,因為根據海外的經驗,這些留學生有許多會在10年到30年內回流,並帶回他們在科技、管理和銷售等方面的賺錢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會把國外科學家和商人的聯絡網帶回中國。這些年輕人在美國或歐盟等發達國家工作時間越長,知識積累就會越深,聯絡網就會越廣,而這些正是建立新經濟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

      面對發達國家利用高工資和良好的科研條件爭奪人才的嚴峻挑戰,我們怎樣去吸引和留住新經濟急需的各類人才?中國人民銀行貨幣委員會副秘書長易綱提出,從五個方面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即產權機制,讓人才有財產權來承擔投資風險;經理市場,給人才定價並變現;獎勵機制,小到獎金補貼,大到股票期權;烏紗帽機制,是與經理市場平行的一種激勵機制;思想政治工作,這是當代中國對現代管理行之有效的一個貢獻。

      經濟全球化時代,新經濟大潮不可逆轉,人才的競爭遠比資源、資金的競爭重要。吸引人才,不僅是盯住國內,還要放眼世界,這就是經濟全球化給我國人才戰略的最新啟示。

  

  (原載2000年6月20日《中國保險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