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銀行證券保險加強協調合作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保監會2000年6月3日在上海首次聯手舉辦“中國金融發展戰略研討會”,三大監管機構首腦戴相龍、周小川、馬永偉先後作主題發言,共同探討21世紀我國金融發展戰略,此乃今年金融界的一大動作。這表明,面臨加入WTO對金融業的機遇和挑戰,我國銀行、證券、保險業出現了加強協調與合作的新動向。

  這是新形勢下金融業發展的一個新信號。分析家認為,金融行業內部強調協作,對全面提高我國監管的整體水準將起到重要作用,也必將促進金融業的服務水準和競爭能力的提升。

  目前,我國對銀行、證券、保險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體制,是符合我國現階段國情的。實行金融分業管理,使各類金融機構的業務更加專業化,既便於內部管理又有利於貨幣當局的外部監管,可以從總體上提高金融機構的運營品質,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金融競爭擴大和金融資訊化加速,銀行、證券、保險業務的各種相互交叉正在擴大。去年以來,為適應金融全球化發展和中國加入WTO的需要,三大行業之間已經出現了互相滲透、共同發展的趨勢——

  1999年8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並頒佈了《證券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管理規定》和《基金管理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管理規定》,允許符合條件的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從事同業拆借和債券回購業務。

  同年10月27日,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保監會宣佈,國務院批准保險公司通過投資基金間接進入證券市場。

  今年2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證監會又聯合發佈了《證券公司股票質押貸款管理辦法》,允許符合條件的證券公司以自營的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券作為抵押,向商業銀行借款……

  金融國際化的大趨勢,促使我國金融業的經營和管理既要按國情行事,又不能減緩融入國際大潮的節拍。在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框架之中,銀行、證券、保險都在慎重伸出觸角,積極探尋彼此之間新的業務增長點。

  相對於銀行、證券業而言,保險業發展晚,規模小,面臨外資保險巨頭大軍壓境急欲增強實力,因而對加強行業合作、優勢互補,有著更為現實的客觀需求。

  在保險與銀行合作方面,不少保險公司都盯上了“銀行保險”這一保險業新的增長點。銀行網點多輻射廣,通過銀行銷售壽險產品,是近年來國際金融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在法國,1997年的壽險總保費收入的60%是通過銀行保險分銷管道實現的。而在我國,銀行從1998年開始為保險公司推銷,平安、新華、泰康、太平洋、中國人壽等保險公司的壽險產品,都已在部分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網點設有代理點。儘管這項業務還有待宣傳和完善,但因對於銀行、保險公司和客戶三者均有益,其市場前景顯然看好。

  至於保險同證券業的關係,因去年底保險資金獲准間接入市而有突破性進展。保險資金運用管道不暢,是妨礙我國保險業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中國保監會成立後,積極反映保險公司的呼聲,通過政協提案獲得國務院批准,保險資金可以購買證券投資基金入市。今年3月,平安、新華、泰康、華泰四公司獲准將入市資金比例從5%提高到10%。而太平洋保險公司近日又首獲批准,入市資金比例升至15%。目前,保險公司正醞釀參股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定向募集開放式基金,在不斷擴大保險投資領域的同時,還以重要的機構投資者身份促進證券市場的穩定發展。

  置身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背景下,我國金融業發展正步入新的階段:銀行在加快機制轉換、業務創新;證券業在抓緊按國際規則進行市場化運作;保險業呢?則將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培育、發展和完善市場;促進公平競爭,努力提高業界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建立健全保險法律法規體系、保險監管體系和保險公司內控制度,防範化解經營風險,使保險業的改革創新、業務發展、對外開放再上一個新臺階。

  既要堅持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又要適應業務交叉發展的需求,離不開銀行、證券、保險業之間的溝通與互補。人民銀行、證監會、保監會三大監管部門正在加強協調與合作,銀行、證券、保險業的各家經營機構也要加強協調與合作。三大行業定期進行業務磋商,交流信息,優勢互補,攜手解決分業經營和監管中的問題,定能推動金融業整體向前發展。

  (原載2000年6月6日《中國保險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