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保險CEO發出國際化信號


      保險公司設立CEO,即首席執行官,不僅在國內保險業是大姑娘坐轎——頭一回,而且在所有國內金融企業沒有先例。公眾形象向來溫和、穩健的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怎麼冷不丁引入一個洋體制?是趕時髦、炒作,還是獨出心裁的改革?

      這確實是一條熱力四射、耐人尋味的保險新聞。

  一

  WTO正在緊叩中國大門,外資保險正在進軍中國保險市場,中國保險公司正忙於企業改制、增資擴股,迎接挑戰。泰康人壽實行CEO與此有何關聯?

      從泰康人壽增資擴股、成功引進外資戰略夥伴的新聞中,我們不難探尋到其實行CEO體制的由來。面臨外資保險大軍壓境,泰康人壽一面增資擴股,壯大實力,一面改革體制,準備競爭。在長達一年的增資擴股過程中,最後決定引入國際通行的CEO體制,就是為了讓公司權力真正與國際接軌,更好地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制度。否則,一個與國際慣例差異很大的企業體制,不僅在國際競爭中不對等,連引入外資股東也是很難的。

      為什麼在國際上一些大企業流行CEO呢?從字面上理解,CEO為首席執行官,類似的還有COO(首席營運官)、CFO(首席財務官)等等,都是企業高層管理者的通行稱謂。實行CEO制度主要出於嚴格規範的經營和管理目的,便於明確職責、合理分工。CEO負責公司的重大決策,COO負責公司日常運作,這實際上是雙總裁過程。CEO的出現,某種意義上代表著董事會的一些戰略決策的權力轉讓給經營者,使經營者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而董事會則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監督與用人權上,從而提高效率。世界財富500強的企業,幾乎無一例外地設立CEO職務。

      我國的企業改革雖然已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之路邁出了較大的步伐,但是,現行的企業體制需要解決的主要弊端是:要麼權力過度集中,要麼權力過度分散。雖然《公司法》規定董事長是法人代表,當董事長、總經理一肩挑時,大權獨攬的現象很難避免;當董事長、總經理由兩人分擔時,則容易出現兩駕馬車內耗。

      相對而言,從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考慮,CEO制度可以較好地調整公司法人和經營者之間的權力結構,既有利於公司一級法人治理,也有利於提高公司管理層的專業化水準。泰康人壽首任CEO陳東升對此深有體會:中國保險業正處在一個國際化的狀態中,與國際接軌,關鍵是體制對接。CEO體制多為國際大企業採用,泰康人壽率先模仿這種國際上先進、成熟的經驗,使企業制度更加完善和法律化,這也是一種創新。

  二

      泰康人壽管理層的國際化思路,為引進外資股東找到了成功之路。

      這家註冊資本金6億元人民幣的股份制保險公司,是目前國內5家全國性人壽保險公司之一。1999年9月23日,中國保監會批准泰康人壽吸納2億外資股份。10月28日,泰康人壽召開公司股東大會和董事會,授權陳東升董事長和任道德副總裁牽頭組成專業小組,通過海外募股,尋找戰略合作夥伴,改善股東結構,充實資本實力,提高公司的償付能力。從保監會批復到最後確定合作夥伴,簽署各項協定,一年左右已完成增資擴股,資金全部到位後,公司淨資本可達20億元人民幣。在此期間,公司比照國際標準,一手設立CEO管理體制,一手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新公司章程,順利搭成了外資戰略夥伴樂於接入的合作平臺。

      外資公司來華投資,常常談判的多,實際投資的少,原因一是國內企業管理不規範,二是資訊披露不健全。不少外國投資者抱怨,在中國投資的最大風險是情況不明。此次泰康人壽在海外募股,聘請國際知名仲介機構嚴格按海外上市的標準操作。他們請來里昂證券做財務顧問,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做財務審計,德勤(DELOITTE)的獨立精算師對公司整體評估,史密夫律師事務所做海外律師顧問,國浩律師事務所做國內法律顧問。經過近四個月的合作,泰康人壽建立了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資料庫,客人只要進入一個房間,對全公司的情況便一目了然,在看到規範化管理的同時,感受到的是公司尋求合作的誠意,而不是“與狼共舞”的敵意。結果,吸引來了100多家海外公司提供相關資料,為泰康選擇最合適的戰略夥伴打下了扎實基礎。

      外國投資者認為,中國的人壽保險市場無窮大,無須調查,需要考慮的是合作夥伴的經營班子是否放心。他們最希望的是班子年輕、穩定、有國際化眼光、經營心態穩健,同時也很關心經營過程中的資產狀況。泰康人壽現任經營班子經營穩健,決策審慎,在取得較好投資回報的同時,沒有出現一筆呆賬、壞賬,每年還堅持給股東分紅,這很得注重股東利益的外方中意。

      更讓合作夥伴信任的是,泰康人壽花很大時間和精力制定了新的公司章程,並於今年9月29日由公司股東大會決議通過,日前得到中國保監會許可,從而使公司的利益有了制度上的保證。這個因確立了我國金融保險業第一個CEO而引人注目的公司章程,第一,樹立了股東大會的最高權威;第二,建立了以董事會為核心的權威決策機構;第三,建立了公司的資訊披露制度;第四,建立了授權制度。在諸多方面,章程率先跟國際、跟上市公司接了軌。

      由於泰康人壽嚴格按照保監會批復中的要求,遵循國際資本市場標準運作,最終確立了最能支援公司提升核心競爭能力的海外戰略合作夥伴。

  三

      WTO叩門聲急,直面經濟全球化並把目光投向CEO的中國企業,不獨泰康人壽一家。除了新出現的網路公司流行CEO,海爾集團的張瑞敏已在今年6月成為中國家電企業的第一位CEO,其後改稱CEO的還有春蘭集團的陶建幸……

      從家電CEO到保險CEO,從海爾的張首席到泰康的陳首席,記者有一種敏感:國際上的CEO正悄然在國內企業登堂入室。

      但是,企業家們改變的僅僅只是稱謂嗎?在CEO現象的背後,是否含有醞釀中國企業重大變革的因素?譬如開闊向國際學習的視野,激發引進與創新的熱情?譬如結合產權改革爭取企業更大的決策權力,以靈活機動的組織制度迎戰國外的競爭?

      保險業的全面開放只是個時間問題了。第一個保險CEO向同業發出了國際化的信號,大家準備好了嗎?

  

  (原載2000年11月23日《中國保險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