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從交流走向合作


   2003年10月30日至31日,第四屆“兩岸三地”保險業交流與合作會議在昆明綠洲大酒店召開。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吳小平到會熱烈祝賀並發表《保險業市場化與監督方式變革》主題演講。作為政府監管官員,他認為以民間形式開展的“兩岸三地”保險業交流活動加深了相互瞭解,擴大了合作,成效顯著,已成為我國保險界的一件盛事。昆明會議期間,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主席王憲章與臺灣保險學會理事長王事展、香港保險業聯會副主席陳健波熱情攜手——指縫之間,兩岸三地保險合作機制似乎依稀呈現,呼之欲出。

  翹首機制

  昆明會議上,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總經理唐若昕在談到“兩岸三地”合作交流時興致高昂,“自2001年公司誕生以來,我們一直與香港信保局保持了經常性合作。香港信保局作為已有30多年歷史的出口信用保險機構,確實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我們因此獲益不淺”。

      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孫兵則認為,在中國發展保險事業,應及時把握國家政策變化的趨勢、適時拓展業務領域。相對而言,這是內地保險企業的強項,香港、臺灣同業可以通過合作交流平臺及時得到更多的資訊,及時把握內地保險市場、政策的最新動向,增進自身的發展。

      當然,兩位老總的隻言片語只是映射了“兩岸三地”保險業合作優勢的片段。昆明會議上,來自三地的眾多老總一談起合作總是興趣盎然,認為其間有著廣闊的空間和巨大的潛力。簡言之,臺灣、香港可以借助內地廣闊的市場突破自身發展的“瓶頸”,而內地則可以學習借鑒香港、臺灣保險業的先進技術、經驗,迅速提高自身的經營管理品質,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在更高的層次上加快發展。

      但是,目前的交流合作總體上還處於較低水準,基本上是分散性、自發性的,整體效應沒有體現出來。這種狀況,與保險業在“兩岸三地”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與“兩岸三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保險業的要求,與“兩岸三地”保險人要加強交流與合作的迫切願望,還很不適應。

      於是,10月金秋的昆明,出現這樣一幕——

      演講臺上,王憲章呼籲:“我們應該對交流與合作的內容、形式、行為等進行適當規範,並形成大家都能接受的制度,以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確,使加強交流與合作成為‘兩岸三地’保險人的自覺行動和促進發展的有效手段,切實推進‘兩岸三地’保險業交流與合作的經常化、規範化,迅速提高交流與合作的水準”。

      與之呼應,王事展、陳健波同參會代表熱情鼓掌。

      陣陣掌聲,正催喚著一個新生兒——“合作機制”的到來。

  雛形隱現

      關於合作機制探討,幾年來“兩岸三地”保險人一直在傾力而為。早在2002香港會議上,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教授淩氤寶在其《建立“兩岸三地”保險合作可行性之探討》演講中提出:“由於內地、香港、臺灣三地各具優勢,合作將使兩岸三地各受其利”。

      其中,臺灣具“資訊流”優勢;而內地的“市場通路流”優勢極其明顯;香港的首推優勢則是“金流”。

      2003年昆明會議上,關於機制建設,眾人繼續拾柴,火焰愈加高漲。

      香港保險業聯會副主席陳健波對合作機制提出了具體方式:

      首先是保險資本合作。中外合資規範了外資保險公司進入內地市場的模式,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前已經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包括:安聯大眾人壽保險有限公司、金盛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中宏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滙豐集團入股平安保險,等等。“日後,相信香港的本地保險公司也會以這種合資形式進入內地龐大的市場。”陳健波說。

      其次,引進保險新產品。開發保險新產品和服務是確保保險行業未來仍然能蓬勃發展的要素,陳健波因此建議,“兩岸三地”應該在此範疇上多加溝通和合作,以致保險公司在設計、推銷、監控有關產品的時候,借鑒前人經驗,舍短取長。

      此外,開發新行銷網路。以銀行保險為例,香港的銀行保險發展始於40年前,近兩年來政府推行強積金,銀保發展更是一日千里。“在這方面,相信香港保險公司也能為內地保險公司就如何善用銀行行銷提供借鑒”。

  需要完善

  臺灣保險學會理事長王事展則更是直奔主題,暢談“未來如何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為“勢必將在合作機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內地保險業”提了不少建議。

      建議之一:心態需要調整。

      中國加入WTO之後,承諾逐步開放保險市場,這是機遇也是挑戰;“如何將此機遇的商機或成效,發揮最大功能,而對挑戰可能產生失誤的幾率,降至最低,在思維上應有海納百川的胸襟”。

      王事展認為,中國地理幅員廣闊,保險市場的發展空間相當大,非外商保險公司所能全面掌控的市場,不必擔心外商保險公司的登陸,會削弱本國保險公司的競爭力。其實,外商保險公司到中國內地開業,可引進更多的管理技能,對於加速保險事業的發展腳步,反而可產生激勵作用。

      建議之二:法令需要完善。

      過去十年來,中國保險監理當局制訂的保險法令,參考許多先進國家的經驗,目前實施的保險法令規範,與臺灣的保險法令相當接近,顯示兩岸保險業務的合作,法令規範的相互接軌,應是指日可待。

      建議之三:需要建立高效能的監理機制。

      中國保險市場運作十年來,外商保險公司同業家數並不多,但保險市場的行銷一些混亂現象逐漸出現,諸如殺價搶業務,或行銷行為發生偏差案例,有日益增多態勢;此與臺灣保險市場在成長期間所發生的問題雷同,“在錯誤中學習成長,都需付出一些慘痛的代價”。

      “保險市場行銷脫序的混亂現象,保險監理制度未能落實執行是重要因素”。而保險監理制度的規範,又必須考量其實務上的可行性,所謂“立法從寬,執法從嚴”的原則;又如審查保險公司的新設申請,有進場規範的審理,但亦需同時制定退場機制,避免經營不善的保險公司,繼續留在市場,擾亂市場產生負面效果。

      作為這次昆明會議的東道主,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會長王憲章也圍繞推進“合作機制”建設,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構想。

      首先,可以考慮由三家協會在“兩岸三地”保險業交流與合作年會的基礎上,共同建立一個經常性的協調和聯誼組織,負責掌握資訊,增進瞭解。其次,要加強相關的資料庫建設,通過資料分析,發現和把握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再次,可以考慮引進市場機制,在三家協會的指導、配合下,由某個或某幾個企業或組織發起相關活動,按照市場機制進行運作,更有效地推動“兩岸三地”保險業的交流與合作。

      昆明會議上,三方在觀點碰撞中,達成諸多共識。最引人注目的一點:兩岸三地保險業正在從交流走向實質性合作。在開拓未來“大中華”保險市場進程中,中國保險事業的領導人將是主角;如何提供更寬廣的保險市場舞臺,將香港及臺灣的保險資源,包括保險產業及人力資源,有效移植至內地保險市場,將是考驗中國保險業領導人的大課題。

      交流日益頻繁,合作前景廣闊,展望“兩岸三地”保險業交流與合作,正如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副會長戴鳳舉在昆明會議閉幕致辭時所言:這次昆明會議的結束,就是下次臺北會議醞釀籌備的開始。“兩岸三地”保險業將通過一年一度的交流與合作會議。不斷獲得新成果。

  

  (與劉嶸合作,2003年11月1日《中國保險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