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特殊企業”的縝密改革


  《中國保險報》編者按 從2000年11月20日至12月28日,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趕在跨世紀前夕,率先在總部進行了40天的機構與人事制度改革,本報對此自始至終作了動態報導。

         中國人保這次改革時間之緊,力度之大,影響之廣,不僅在人保51年歷史上是第一次,在國有金融企業也不多見,因而業內外對其具體操作及效果十分關心。改革需要時間檢驗,現在就對人保的改革效果作出評判為時過早,但在改革穩健結束兩個月之後,回頭看看當時的決策與實施過程,冷靜分析促成改革的民意基礎,探訪把握正在出現的新發展勢頭,這對於人保自身和其他國有金融企業的深化改革,都會有借鑒作用。為此,本報從今天起,在一版連續推出本報記者對中國人保的三篇最新回訪報導。

      不請自來,到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總部採訪,記者進門就感到一種異樣:

      車到公司大院被謝絕入內,聲稱是人事部周總的朋友也不靈,只好由一臉原則的保安“按規矩”引到院外指定位置。

      入得大堂,一位淡妝大姐從接待台後起身點頭輕言:請問先生找誰?通話核實後,她又和顏悅色指引到電梯。

      通過三樓走廊,但見樓道靜悄悄,投目兩側辦公室,員工們都在電腦前忙乎,沒人對門外行人掃上一眼。

      欲見公司領導,答稱6位黨委成員除了一位看家,其餘分頭到省分公司,督導落實全國保險工作會議精神去了。

      這是2001年2月中旬的一天。此前兩個月,中國人保從“頭”改起,率先在總部實施機構與人事制度改革,即總公司所有職能部門重新設置,部門主要負責人以下所有幹部員工全員競聘。對於人保搶在我國入世之前的臨門一腳,人們在拍手稱好的同時,也對改革可能產生的震盪後果不免有所擔心。

      眼見為實。記者下車伊始的現場目擊表明,在中國人保總部,重大改革之後正在出現積極的變化,僅從入門幾個細節體味,至少透出“嚴格”、“服務”、“規範”等現代企業管理的明顯特色。

  講清講透改革必要性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企業是構成這個核心的細胞。但與一般企業不同,金融企業因其重要性和高風險性,又被視為“特殊企業”。中國人保作為國有重點金融企業之一,其改革穩健與否令人關注。記者近日特意對人保的改革決策與實施過程進行了回訪。

      改革勢在必行。去年8月,新班子走馬上任之時,境內外保險公司大軍逐漸壓境,市場競爭激烈;公司上下人心思動,人心思變。內外壓力使公司黨委深深感到,改革刻不容緩,必須加緊推進。

      然而,人保繼承了51年歷史的老國有保險公司品牌,在財產險業具有獨一無二的分支機搆優勢和第一市場佔有率,人多戰線長,市場影響大,要改革現狀,目標准不准,時機對不對,力度多大為宜,都將取決於員工的支持度,並最終影響到企業最根本的利潤指標。

      中國人保黨委書記、總經理唐運祥經過深入調研,開宗明義提出一個觀點:讓大家把話說透。改革的必要性要說透,改革的框架要說透,沒必要遮遮掩掩。要讓大家積極關心改革,主動參與改革。

      於是,改革座談會在人保總部的不同層面接連召開。公司高層開會論改革目標,部、處負責人議改革內容,不同類型的員工座談會提改革建議。公司老總每會必到,細心聽取意見。其中一次高學歷員工座談會,吸引來了45位碩士博士,會上發言踴躍,意猶未盡,會後每人又寫了一份書面建議。記者日前看到,原農業保險部王大軍提交的一篇長達23頁的《關於公司發展有關問題的思考》,不僅分析了公司發展的11個方面問題,還附後提出了12條建議,要求公司“增強改革的緊迫感,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人保員工人心所向,由此可見一斑。

      多次座談,使改革壓力從幾個領導的頭上釋放到更多幹部員工的肩上,公司上下的認識更加趨於一致——

      現行的總公司組織機構體系,是傳統計畫體制的產物,與當前市場競爭和保險國際化潮流明顯不適應,必須按“面向市場、運轉高效”的原則改革重組。

      目前總公司幹部的年齡和知識趨於老化,而具有現代知識和技能的年輕人尚未充分發揮作用,必須改革用人制度,解決人才的新老交替問題。

      面對經濟全球化和金融業綜合化經營的大趨勢,總公司高層次職業人才奇缺,必須從長遠考慮,改革調整職業人才結構。

      員工的意願進一步加強了領導的改革決心。去年9月25日,總公司在北京順義召開黨委會,從宏觀著眼——明確提出新時期的發展目標:把中國人保建設成為一個綜合性、多元化的國際保險(金融)集團。從微觀入手——推進總部機構與人事制度改革,以此作為全公司改革的突破口。

  搭好可行的改革框架

  機構與人事制度改革,既是改革的要害,也是矛盾的焦點。調整機構,內設部門有增有減。改革人事,幹部有上有下,員工有進有出。人保公司總部(包括營業部和海外機構)現有510人,部門重組,誰上誰下,誰進誰出?沒有一個清楚細緻、公正可行的改革方案是站不住腳的。

      凡事預則立。順義會議當即決定成立公司改革領導小組,由公司副總經理王毅牽頭,下轄“三定”和人事競聘兩個小組。為了儘快拿出改革框架交大家討論,唐運祥總經理要求改革小組國慶日一過就運作,“一天都不要等”。

      用“夜以繼日”形容改革方案的起草與修改是十分貼切的。起草小組成員首次封閉式起草時,分頭執筆,反復斟酌,有時一連兩天通宵達旦,8天就拿出了第一稿,黨委抓緊討論後,又連夜修改。至11月20日實施前,公司黨委為此召開五次會議專門研究,先後數易其稿,光修改草稿就裝了半個鐵皮櫃。

      改革最敏感的是人員調整,最關鍵的是用什麼標準調整。公司黨委將標準草案向部門公佈,讓方方面面的人員討論認定。

      最初的設想是實行部門和個人雙向選擇,以便於操作。但徵求意見時,很多人建議加大改革力度,實行全員競聘。理由是雙向選擇限於部門內,選擇餘地小,容易激化矛盾。而全員競聘是在整個總公司跨部門進行,幹部員工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可以減少部門內的矛盾。最後黨委採納了這條意見。

      遵循精簡效能的原則,總公司將營業部整建制劃歸北京分公司後,總部在崗員工由原來的363人精簡為310人。這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公司黨委根據部門回饋意見,對照1993年國務院《國有企業富裕人員安置辦法》的有關規定,提出內部退養的有關條件,在政策允許範圍內對退養者待遇適當從優。對分流員工,公司規定,凡自願報名到北京市分公司直屬支公司工作者給予優先安排。對落聘人員,全部由北京市分公司適當安排工作,不服從者則按下崗人員處理。

      反復討論,集思廣益,最終形成了“機構改革”、“競聘上崗”、“人員精簡”等三個實施方案。定稿前,公司黨委將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召集在一起,逐字通讀,請他們評頭品足,逐條修訂。在這次會上,一條比較集中的意見是,將幹部員工聘期一律3年的規定修改為,部門負責人3年、處級2年、員工1年。一個為多數人認可、讓人服氣的改革方案就這樣出爐了。

  落實每一個操作細節

  從2000年11月20日至12月28日,中國人保嚴格按照改革方案通過的標準,分階段順利實施了總部改革。

      不瞭解人保改革運作過程的人,很容易從一些粗略的報導或道聼塗説中,誤以為一切是在40天之內大刀闊斧完成。實際上,這次改革不僅事前作了充分的準備,事中更是組織嚴密,環環相扣,每一個操作細節慎之又慎,力求不留漏洞。

      記者在人保總公司採訪時,對其改革工作之細感觸尤深。

      以提供給部門討論的總體方案為例,最早是黃皮草案,修改定稿後是白皮文件,裝訂整齊猶如一本新書。這長達4萬多字的改革方案,一共列印了70多本,開會討論每個部門負責人人手一本,全是人事部門年輕人自己連夜列印裝訂成冊的。

      為了防止測評人員因個人好惡評分過高或過低,而影響測評分數的公正性。面試打分的標準,沿用了電視觀眾耳熟能詳的競賽評分規則: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取一個平均分。

      為了維護內部退養人員的經濟利益,在計算待遇時,詳細列出在職人員與退休人員工資表專案的不同,分8種情況進行分析比較,最後確定一種方案,使內部退養人員的退養金標準確定在一個適當的水準。

      為了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準備工作細到連表格的設計也不遺漏,在競聘人員登記表、競聘報名情況一覽表、民主測評表、民主推薦表、退養申請表、自願分流申請表之後,考慮到可能出現的情況,又新增了一張“不參加競聘申請表”。

      在實施改革的日子裏,人們聽見唐運祥總經理常掛嘴邊的一句話是:“嚴密組織,組織嚴密”。由此,詳細的改革日程表把任務具體到天,甚至精確到時。

      正是在這樣縝密的組織下,從啟動改革的第一次動員大會到改革結束的最後大會總結,人保的總部改革有條不紊地按照預定的日程表進行,機構進行了戰略重組,幹部員工經歷了公開的利益調整。雖然改革不能令所有的人滿意,但所有的人都秩序井然地走上了新的崗位。改革穩健到位,已成為中國人保的一個現實。

  

  (原載2001年2月27日《中國保險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