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放眼“兩岸三地”共築保險平臺


  ——訪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會長王憲章
      10月30日,春城昆明,從2001年起一年一次的“兩岸三地”保險業交流與合作會議在此舉行。

      “搭建‘兩岸三地’保險業的交流合作平臺好處很多,有著廣闊的互補與合作空間”——新任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會長、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總經理王憲章在會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一言概之。

      地處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臺灣和香港保險業發展的歷史比內地長,經營和管理技術先進、經驗豐富、專業人才眾多,保險業比較發達,但畢竟保險資源有限,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受到制約。而內地的保險業起步較晚,還處在初級階段,經營管理比較粗放,專業人才相對匱乏,發展水準比較低,但是保險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可觀。“很顯然”,王憲章認為:“臺灣、香港可以借助內地廣闊的市場突破自身發展的瓶頸,而內地則可以學習借鑒香港、臺灣保險業的先進技術、經驗,迅速提高自身的經營管理品質,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在更高的層次上加快發展。”“兩岸三地”的保險業完全可以取長補短、揚長避短,通過加強交流與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謀求更大的發展。

      如何同心協力拓寬“兩岸三地”保險業交流與合作的平臺?王憲章說,我們需要三樣東西。

  形成規範的合作制度

      “兩岸三地”保險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近年來得到了較快發展,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目前的交流與合作總體上還處於比較低的水準,基本上是分散性、自發性的,整體效應沒有體現出來,作用也比較有限,與其他不少行業相比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這種狀況,與保險業在“兩岸三地”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與“兩岸三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保險業的要求,與“兩岸三地”保險人要加強交流與合作的迫切願望,還很不適應。

      有鑒於此,王憲章呼籲:“我們應該對這些年來的交流與合作情況進行一次系統的回顧,認真總結成功的經驗和範例,檢討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分析存在這些問題與不足的原因,然後有針對性地改進工作。”在此基礎上,還應該對交流與合作的內容、形式、行為等進行適當規範,並形成大家都能接受的制度,以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確,使加強交流與合作成為“兩岸三地”保險人的自覺行動和促進發展的有效手段,切實推進“兩岸三地”保險業交流與合作的經常化、規範化,迅速提高交流與合作的水準。

  交流形式可靈活多樣

      王憲章認為,要立足於積極推動“兩岸三地”保險業的發展,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建立起分類別、多層次、多樣化、品牌化的交流與合作機制,確保收到扎實成效。

      分類別就是要圍繞保險業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在管理、展業、產品開發、精算、財務、投資、資訊技術、核保、核賠、保險仲介、教育培訓、客戶服務等多方面,分門別類地開展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提高交流與合作的專業化水準。

      多層次就是要根據具體的內容和目的,建立起分別適合於高層、中層、基層人員或高層、中層、基層人員兼而有之的不同層次的交流與合作平臺。高層人員的交流主要解決宏觀的政策性、方向性問題,中層和基層的交流主要探討執行中的具體問題。

      多樣化就是要根據不同內容的需要,探討各種靈活有效的形式,通過參觀互訪、舉辦論壇、召開研討會、舉辦培訓班、相互投資、合資參股、資訊交換、網上交流等多種途徑,或開展理論研究,或加強實務探討,或進行經營合作,或實現資訊共用,全面推進相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品牌化就是要在交流與合作過程中,逐漸形成有較大影響力的品牌形式,吸引更多的保險企業和相關人員參與。王憲章舉例,“比如我們正在召開的‘兩岸三地’保險業交流與合作會議,就已經具備了形成品牌的很好基礎,完全可以打造成‘兩岸三地’保險業交流與合作的一個重要品牌。”

  建立協調和聯誼組織

      “要把美好的願望變成現實,需要我們有關各方和相關人士齊心協力,精心謀劃,扎實推動。”乍聽起來像是句口號,但王憲章實實在在的闡釋讓這句話變得生動起來。

      首先,“兩岸三地”的保險行業協會應該對此引起高度重視,勇挑重擔,加大這方面的工作力度。可以考慮由三家協會在“兩岸三地”保險業交流與合作年會的基礎上,共同建立一個經常性的協調和聯誼組織,負責與相關企業、團體和個人加強經常性聯繫溝通,及時掌握各方面的有關資訊,並通過適當的途徑予以發佈,便於相互之間增進瞭解、掌握情況。

      其次,要加強相關的資料庫建設,注意通過採集相關資料,廣泛瞭解“兩岸三地”保險業開展交流與合作的具體情況。同時利用對相關資料的分析,瞭解交流與合作的成果,預測交流與合作的趨勢,發現和把握交流與合作的機會。

      再次,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動、更快發展。加強“兩岸三地”保險業的交流與合作,單靠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香港保險業聯會和臺灣保險學會這三家協會的力量顯然不夠,由企業和團體自發地開展,效果也不理想。王憲章說:“我們建議‘兩岸三地’保險業的交流與合作,應該在三家協會的協調和組織下,一方面爭取有關部門支持,以獲得寬鬆的政策環境;一方面要借助企業、團體甚至個人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可以考慮引進市場機制,在三家協會的指導、配合下,由某個或某幾個企業或組織發起相關活動,按照市場機制進行運作,由供求關係決定其價值和生命力。這有利於打造品牌,更有效地推動“兩岸三地”保險業的交流與合作。

(與劉嶸合作,原載2003年10月30日《中國保險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