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服務要更上一層樓


  ——2002年新春評論之五
      保險業是服務行業,保險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說到底是服務品質的高低。對這一觀點,大家的認識是越來越深刻,越來越一致了。

      現在,老話題出現了新情況:加入世貿組織後,外資保險公司大量湧入,必然帶來保險市場的多元化,服務內容的多元化。中外資保險公司如何取長補短,同台競技,為被保險人提供更好的服務?中資公司如何在服務的“面”和“質”上有大的突破,在服務水準上更上一個層次?這是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和解決的新問題。

      搞好服務,先要搞清服務的範疇。今年全國保險工作會議指出,保險服務有著豐富的內涵,它的本質要求,首先要拿出市場有需求、核算有效益的產品,要為投保人提供高層次、全方位的優質服務。如近年來推出的壽險投資連結、分紅等產品,不僅滿足了客戶對投資型產品的需求,而且有利於防範經營風險、促進壽險業務的發展。其次,服務還表現在產品的銷售環節和售後跟蹤服務上面,要逐步擴大銷售管道,改革銷售方式,儘量方便客戶投保。

      實事求是地講,在現階段,中資保險公司的產品開發、銷售技術和售後服務水準,較之外資保險公司的確有差距,有些方面的差距還很大。這與很多外資保險公司是百年老店、人才濟濟、經驗豐富有關,也與西方國家市場經濟發達、技術水準先進有關。加入WTO後,外資保險公司服務形式的多樣化、合理的產品組合、先進的承保理賠技巧、優質的售後服務,將給保險市場競爭的定義注入新的內容。可以預料,中外資保險公司之間的競爭,將首先集中體現在服務的競爭上。

      市場競爭,優勝劣汰是鐵的規律。誰服務好,誰就有客戶,誰就能佔有市場。優質服務加上科學的決策和管理,就能產生好的效益。不然,則適得其反。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保險業的服務競爭已然拉開了帷幕。

      在產品開發上,各國內保險公司都加大了資金、技術和人才的投入,成立了專門的產品開發部門。伴隨新的險種不斷問世,各種冠名的大規模行銷行動出現在各地的大街小巷,各種新產品紛紛在各種媒體上亮相。其中,壽險產品的創新最引人注目。據中國保監會統計,2001年投資連結和分紅類等新產品保費收入4123億元,占壽險保費收入的322%,同比增加288個百分點,已成為壽險業務新的增長點,推動了壽險產品的轉型。專家認為,外資保險公司的進入,將會促使中資保險公司在尚未開發的服務領域開墾拓荒,如在責任險、信用險、醫療險、高新技術風險保障等領域的擴展,引導和促進我國保險產品種類的多樣化。

      在服務技術上,各保險公司也加大了改進的速度和力度,靠專業化服務提高產品附加值。一方面,加大軟體和硬體兩方面的投入,強化服務意識、改善服務態度,提高服務技巧和專業化程度。另一方面,重點提高資訊化服務水準,以此提高服務效率。如建立多條以“955”開頭的全國性服務專線電話,24小時為客戶提供諮詢申訴和回訪服務;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客戶服務機構和資訊體系,樹立專業服務品牌和形象;建立綜合性金融服務網站,逐步發展網上保險業務;建立與證券市場銜接的資金運用中心,擴大保險資金運用管道並為客戶提供投資理財服務。對產險而言,特別是在企財險、工程險、責任險、航空險等為主的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業務方面,更加注重服務技術的創新。

      儘管我們在保險服務方面有了歷史性的進步,但在保險全球化的今天與國際同行比較,我們的服務領域還太窄,產品種類還太少,服務效率還太低,投保和理賠“兩張臉”現象依然存在,服務品質還很不盡人意。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近年來,隨著業務的快速增長,保險銷售人員在銷售產品中誤導客戶的問題相當普遍,社會反響強烈,投訴案件增加,嚴重損害了被保險人利益,影響了公眾對保險業的信心,如果處理不好,隨時可能導致退保風潮,形成現實的風險。因此,防範誤導客戶,宣傳保險知識,增強全民保險意識,是當前和今後的保險服務工作亟待解決的一個突出問題。

      保險靠的是信譽,信譽主要靠服務。面對愈來愈烈的國際競爭,我們必須進一步搞好服務創新,深化服務層次,建立全方位的配套服務體系,促使全行業的服務品質更上一層樓,推動我國保險事業更快更健康地發展。

  

  (原載2002年3月14日《中國保險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