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調整結構求品質效益


  ——2003年新春評論之四

      面對保險業快速發展的好勢頭,我們務必頭腦清醒:加快發展,不僅是業務規模的擴大,更重要的是結構的優化和品質與效益的提高。只有實現速度和結構、品質、效益的統一,發展才有後勁,才是健康的發展。

      調整市場結構,創新產品和服務,是實現保險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全國保險工作會議提出,今年保險業的結構調整,主要在三個層面上展開。

      第一個層面,是優化市場主體結構,規範發展仲介市場。

      儘管近幾年特別是入世前後,我國保險市場主體急劇增加,到目前為止已擁有57家保險公司,但數量仍然偏少,市場競爭不夠充分,最大的三家產、壽險公司的業務,占產險市場份額的948%、壽險市場份額的911%,部分地區仍處於獨家經營的狀態。因此,今年將適當增加保險公司的數量,增加分支機搆,促進市場競爭。

      在一個完整的保險市場中,保險仲介與保險人和被保險人三者缺一不可。近年來我們迅速發展保險仲介,專業仲介機構現已達170家左右,兼業代理機構約7萬家,對規範保險市場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總體上仍發展滯後,問題也不少。主要表現為行銷員管理體制不順,兼業代理不規範,專業仲介機構發展慢、整體水準不高。要按照《保險法》要求的高標準、專業化原則,規範發展仲介市場:一是探索體制改革,解決現有130萬行銷員的規範管理問題,同時堅持持證上崗,加強培訓,完善考試制度,多途徑提高行銷員的整體素質。二是嚴格執行兼業代理資格標準,發展視窗服務功能強、管理規範的兼業代理機構,嚴肅查處違法違規的兼業代理機構。三是鼓勵發展專業保險仲介機構,其審批將納入保監會的日常工作,並嚴格監管,優勝劣汰。

      第二個層面,是調整區域結構,加快中西部地區保險業發展。

      受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影響,我國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的保險業發展懸殊,以保險公司的保費為例,前者有的縣級支公司的保費收入,比後者有的省級分公司的保費收入還要高。中西部保險市場這種比較落後的現狀,必須用加快發展來改變。我們要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機遇,深入調研,摸清情況,找出原因,提出加快中西部保險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宣傳普及保險知識,提高中西部群眾的風險和保險意識;鼓勵中、外資保險公司在中西部地區設立機構,大力開發中西部地區的保險市場。

      第三個層面,是優化產品結構,提升服務水準。

      保險業是服務業,保險功能的發揮最終體現在產品和服務上。美國的一個調查資料顯示,在10個調換保險公司的保戶中,有7個是因為服務問題作出調換決定的。而保險服務的優與劣,又與保險產品的優與劣密不可分。因此,加強產品與服務創新,是今年保險業不可懈怠的一項經常性工作。

      擴大內需的經濟政策為保險產品和服務創新孕育了巨大的市場潛力。截至去年底,全國城鄉居民儲蓄餘額達到87萬億元,但保費收入僅為其29%,也就是說,每100元存款中,只有29元交了保費。這表明現在不是老百姓有沒有錢、買不買保險的問題,而是保險公司有沒有適銷對路的產品,讓人既方便又放心買的問題。目前我國保險產品儘管數量不少,但能適應社會多樣化需求的不多。保險服務水準較低,普遍存在重保費、輕服務的問題。這種狀況,要通過加強產品和服務創新努力改善,否則,產品沒市場,服務沒信譽,保險就會由一個朝陽產業變成一個夕陽產業。

      優化產品結構,提升服務水準,要從宏觀著眼,密切關注與社會發展、群眾生活緊密相關的熱點問題,注重開發養老、醫療、教育、住房、責任等具有廣泛社會需求的保險產品;要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開發個性化產品,滿足多層次的保險需求;要不斷創新服務方式,豐富保險服務的內涵,把服務滲透到保險消費的各個環節。

      只要我們統一認識,重視結構調整,把實現業務增長方式從主要靠低層次的價格競爭,轉到主要靠產品和服務創新上來,我們就能走出一條既有較快速度,又保持較好結構和較高效益的發展新路子。

  

  (原載2003年2月19日《中國保險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