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相關鏈結】資訊高速公路,中文報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編者注 1996年11月25日,世界中文報業協會第29屆年會在澳門舉行,年會的主題是:世界中文報業如何面對國際電子網路的挑戰。作者時任金融早報社長兼總編輯,代表當時祖國內地唯一一家會員單位出席年會,並提交論文《資訊高速公路:中文報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作書面發言。由於該文較早提出報業與網路優勢互補的觀點,1996年底和1997年初於《早報通訊》、《金融早報》發表後,在當年全國高級新聞職稱評審會上受到關注,一年以後又被《經濟新聞研究》雜誌轉載。2001年《中國保險報》開通網站,可以說也與這一思路有關。

  如果說,十餘年前美國未來學家提出的“資訊社會”概念還只是對未來社會特徵的一種預測性描述和概括,那麼,國際互聯網路的出現則從技術上為使這一預測轉變成現實提供了廣泛的可能。

  幾年前,國際互聯網路開始流行,而今天,它以其巨大的影響力和諸多靈活方便的應用使其規模每年以30%的速度增加。有關專家預測,到2000年,與國際互聯網路相連的主機將超過1億台,網路也將超過1百萬個。國際互聯網路的應用正迅速跨過國界,越過大洋,以排山倒海之勢席捲全球。

  我們無需贅言國際互聯網路給經濟乃至人們的生活方式所帶來的革命性變化。它使流動的、互相分割的社會因此加強聯繫,休戚與共。但要強調的是它使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那就是資訊傳輸的重要性超過了以往人們一直關注的能源、資金和人力的投入,即資訊重於物質。正因為如此,世界各國迅速作出了反應,掀起了一個建設國際互聯網路的浪潮。毫無疑問,國際互聯網路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接受和採用將是一種不可更改的趨勢,逐漸成為一股滲透到世界每個角落的文化和社會力量。

  中文報業面臨國際互聯網路的挑戰

  我記得,1995年世界中文報業協會第28屆年會的主題是“中文報紙如何因應電子媒體的挑戰”,大家對傳統報業的危機已經有了共識。電子媒體的出現,絕非印刷型出版物功能的延伸和擴展,而是出版方式上的更新和飛躍,說它是一場革命並不為過。相對于傳統印刷型出版業而言,電子媒體具有不可比擬的優點:

  一是高度的綜合性。一般的印刷出版物只能包括文字及靜態圖像,無法容納聲音、動畫及視頻資訊,而多媒體技術可以將電腦、聲像、通信技術融為一體,因此,電子媒體可以讓人們從文字、圖像、動畫、聲音等多方面攝取有用的資訊。

  二是充分的互動性。電子媒體可以形成人與機、人與人、機與機之間充分的互動,形成相互交流的操作環境和身臨其境的氛圍。美國《時代》雜誌在1993年9月出版了全文式電子版,把文字和照片通過光纜直接傳送到訂戶家中的電腦螢幕上,並具有初步的雙向交換功能,用戶可以向編輯提出問題,編輯也可以在網路中組織熱點問題討論。

  三是資訊傳遞的快捷性。通過電子網路,用戶可以迅速瞭解到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事情,而報紙的編排、印刷工序和長途郵遞決定了它的相對滯後。

  概括起來說,報紙電子版進入國際互聯網路,其最顯著的優勢是以最簡便快捷的方式在全球範圍內實現新聞資源的共用,其最大的受惠者是電子報紙的“讀者”,即國際互聯網路多媒體終端機的用戶。其次,報紙電子版進入互聯網路,對新聞採編業務也將產生重大影響。報紙的採編人員坐在電腦螢幕前就可知道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重大新聞,並使這些新聞為我所用,真是足不出戶知天下。再次,電子報紙的上網發行,提高了報紙廣告同其他電子廣告的競爭能力,從而維護了報紙賴以生存的財政來源。此外,電子報紙還有大容量、易檢索等優點,這些都是傳統報紙所不可比擬的。

  報紙電子版進入國際互聯網路對傳統報業的衝擊決不可等閒視之。如不能採取積極的因應措施,有可能引起傳統報業的生存危機。不久前,美國費城一家地方報紙因互聯網路的競爭而倒閉的事例告誡報業人士,面對互聯網路的競爭,報業不能無所作為,只有順應新聞媒體電子化的發展趨勢,在互聯網路上建立自己的WWW端站,實現與互聯網路的資源分享,才能避免坐以待斃。以美國為例,美國目前已有400多種期刊、近千家報紙已經或將出版電子版,各資訊網路經營公司也正在網路上主辦各種電子論壇或各種電子俱樂部,開發電子讀物,提供電子新聞。這種種舉措正可以給我們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對於中國而言,由於資訊高速公路建設剛剛起步,目前暫時還不存在因國際互聯網路的競爭而導致傳統報業倒閉的危險,但如果我們不能急起直追,在國際互聯網路上佔有一席之地,那麼,中國報業的形象和聲音將會被外國電子新聞媒體的資訊洪流所淹沒,從而出現新聞自我封閉、自我封鎖的局面。這說明,中國報業走上資訊高速公路也勢在必行。當然,這不是說傳統報業很快就會消亡。由於訂報紙的費用遠低於從國際互聯網路獲取資訊的費用,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報紙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相對於互聯網路所發生過的網路突然中斷現象,報紙一般能比較守時地到達用戶手中。此外,對於長篇報導來說,在報紙上閱讀要比在電腦螢幕上閱讀來得方便。可以肯定,儘管互聯網路正以驚人的速度爭奪資訊市場,但報紙仍將與我們同在。正象當初電視普及之後,人們預言電視將取代報紙一樣,實際上電視不但沒有取代報紙,而且報紙也和電視一樣得到了迅速發展。

  如果說,電子媒體作為一種新的資訊載體,它的出現是對世界報業(包括中文報業)的一種生存威脅的話,那麼,國際互聯網路的出現將從更深更廣更直接的層面上影響中文報業的發展,原因就是:我們已經不能把互聯網路僅僅當作一種技術概念來認知,它將作為一種社會概念從各方面影響著千家萬戶和各行各業的發展。

  國際互聯網路提供的高效率資訊服務,在目前乃至今後一段時間內,將主要求助於個別發達國家的資料庫。這對其他國家的用戶儘管有其有利的一面,但這種資訊資源的壟斷,使文化上的擴張成為一種現實的危險。以美國為例,它向全世界輸出電視節目、音樂和廣播,其初衷也許是為了追求經濟效益,但是其結果,對文化的影響似乎更甚。今天,美國的流行音樂、服飾穿著、電影電視幾乎充斥於整個世界。

  如今,國際互聯網路的建成,使以往通過海關進出口的各種文化產品可以通過網路傳播到世界各地,各民族文化對其本民族的影響力很可能會因此而走下坡路,這已引起世界許多國家的關注。作為多媒體技術相對落後的國家,這種憂慮就更重了。

  我想,報紙的功能絕不僅僅只是傳播新聞,它同時還承擔著輿論、社會文化、意識形態等各方面的導向作用。而建立在美國或西方社會道德和語言文化基礎上的國際互聯網路,卻在一定程度上對中文報紙的社會功能形成衝擊。由此造成的損失不是倒閉幾家報社所能比擬的,應該引起全華人社會的廣泛重視。

  中國報業走上資訊高速公路的條件和進程

  中國報業作為世界中文報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應該也不可能游離於世界報業以及世界中文報業電子化發展進程之外。這是因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既向中國報業提出了擴大資訊傳輸的客觀需求,又為中國報業走上資訊高速公路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近百年來,中國的現代化運動舉步維艱。直到七十年代末,鄧小平先生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改革開放成為政府推行的基本國策,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才真正開始走上加速發展的康莊大道。現代化建設的大規模展開,客觀上要求擴大中國同國際社會的交往──包括政治、經貿、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以及人員、物質方面的交流。而資訊的獲取和傳播,則是任何國際交往和交流的前提。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中國需要瞭解世界,世界也需要瞭解中國。傳統的資訊傳播手段,包括傳統的報紙,在中外資訊傳播與交流中已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當新的資訊傳輸手段──國際互聯網路在地平線上出現時,如果不能敏銳地看到它的應用潛力與深遠影響,中國在這一重要的高科技領域就會陷入落後的境地,而落後是要挨打的。正因此,當十年前中國的一批科學家提出發展高科技的“863計畫”時,就已經將建設高速資訊網路所需的關鍵技術列入其中,這使我國今天在這方面已具備一定的技術實力,而不需要一切從頭做起。

  早在1987年,北京電腦應用技術研究所正式建成我國第一個國際互聯網路電子郵件節點;1993年,由中國科學院主持的“中國國家電腦與網路設施”主幹網路建成;1994年,由國家教委主持的“中國教育和科研電腦網”建設開始啟動,主幹網1995年全部開通:1994年,由郵電部建設的“中國公用電腦互聯網”開始啟動,預計今年可基本建成。與此同時,由國家計委組織協調、由電子部等相關部門主持的“三金工程”(金橋工程:國民經濟資訊網路建設;金關工程;海關資訊網路建設;金卡工程;金融資訊網路建設)也開始啟動,並正在順利實施。以上事例說明,國際互聯網路在中國的發展雖然剛剛起步,同發達國家已取得的進展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發展的勢頭很猛,而且技術設計水準處於國際前列。據有關部門預計,到今年底,互聯網路在中國的裝機容量可突破一萬台大關,用戶可達10萬人。通過國際互聯網路,用戶不僅可以獲取國外的各種資訊,而且可以在網上流覽國內中文版的各種資訊,如電子報刊、電子商情、購物資訊、旅遊資訊、金融資訊、房地產資訊、企業資訊等。

  對於國際互聯網路在中國未來的發展,有關專家提出了分兩步走的戰略方案:

  第一步,到2000年,初步建成國家高速資訊網的骨幹網,主要進行中低速資訊傳輸,部分地區可進行高速資訊傳輸。

  第二步,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全國的國家高速資訊網,大部分地區都可進行高速資訊傳輸。那時,高速資訊傳輸網路將成為支援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強大資訊基礎結構。

  從上述規劃與設想中不難看出,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互聯網路商業化和社會化傾向的加劇,中國的資訊互聯網路建設將由中低速逐步提升為高速,由經濟發達地區逐步擴展到全國,由科技教育部門逐步擴展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部門。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報業逐步走上資訊高速公路,是國家高速資訊傳輸網路整體建設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它的題中應有之義。

  據統計,到今年為止,中國經國家批准註冊的報紙約有2000多種。其中,有少數報刊得風氣之先,已開始嘗試著同國際互聯網路相連接,如《中國電子報》、《中國電腦報》、《中國電腦教育報》、《中國電腦用戶》、《軟體世界》等,其他一些報紙如《金融早報》等對加入互聯網路也躍躍欲試。但是,對於大多數報紙而言,能不能加入以及何時能加入網路,主要不取決於主觀願望,而是取決於是否具備一系列的外部和內部條件。

  報社外部應具備的條件主要有兩個:一是取決於國家高速資訊傳輸網路建設的進展情況。這種進展如果不達到一定的程度,缺乏最基礎的網路硬體設施,單靠報紙本身的力量,是不可能走上資訊高速公路的;二是取決於廣大讀者群對互聯網路終端機的擁有量以及對多媒體知識與操作技能的熟悉與掌握程度。如果具有多媒體功能的個人電腦不能大量進入家庭,或進入家庭而不會操作與使用,即使電子報紙上了互聯網路,也不能實現資訊資源的共用,反而會造成資訊資源的浪費。而個人終端機擁有量的擴大與多媒體知識與操作技能的普及,歸根到底又取決於國民收入的進一步提高與國民教育、特別是電腦知識教育的進一步普及。依據中國目前的發展速度,這些條件的充分具備,是不會需要很長時間的。

  報社內部必須具備的條件有三個:

  一是要有一定的投入。高速資訊傳輸網路的建設屬於高科技產業,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近些年來,國家的財力有很大的增長,但不可能都投入到這方面的建設中來。專家們認為,國家的投資主要應該集中在主幹網的建設上,專門應用資訊系統則主要由有關部門與用戶自行投資建設。這就意味著,報社自身應有一定的資金投入,其中包括硬體建設、軟體發展、人員培訓以及上網通訊費用等。中國有的報社正在向商業化報業集團的方向發展,擁有較雄厚的財力,進行互聯網路的開發性投資是不成問題的。對於多數報紙而言,目前還在吃著國家財政的“大鍋飯”,並且面臨著報紙發行與廣告刊登方面的激烈競爭。但只要在工作中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這類問題在國家和報社自身改革發展的進程中是可以逐步得到解決的。

  二是要進行必要的人員培訓。近年來,中國的科技人員自主開發了電腦中文編輯與雷射排版系統,並在報界進行了大面積的推廣應用,實現了報紙編排印刷技術的一次革命性變革。在這一過程中,各報社對編輯人員進行了相關的知識技術培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在,報界又面臨著電子報紙編輯上網的新挑戰。為了迎接這一挑戰,報社有必要對有關新聞從業人員進行電腦網路與多媒體應用知識與技能等方面的培訓。只有經過這新一輪培訓,有關從業人員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業務素養,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在新聞媒體電子化的浪潮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是在技術的層面上,要進行建立民族化資訊產業的研究與探索。有人說:“網上世界很精彩,但也很無奈。”國際互聯網路上傳輸的資訊98%以上用的都是英文,就連我國一些官方的資訊資源也被迫用英文編寫上網資訊。當然,在我國極為豐富的資訊源中,選擇一部分最有價值的資訊用英文編寫上網,對於“讓世界瞭解中國”是完全必要的,在實踐上也是做得到的。但是,對於中國受眾的主體──廣大不懂英文的百姓來說,讓他們從網上獲取英文資訊,無異於剝奪了他們享有現代資訊資源的權利。此外,現在的國際互聯網路,是建立在美國或西方的社會歷史傳統、道德價值觀念、文化心態習俗的基礎之上的,並不完全符合中國人的社會文化心理。有鑒於此,有的專家提出了“建立民族化資訊產業”的倡議,認為有中國特色的大眾化資訊高速公路最根本的技術要求,是開發出一種操作簡便的具有全中文介面的互聯網路系統。只有當電腦的使用方便簡單並使用中文,資訊網才能真正進入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看來,這裏提出的問題不僅對於互聯網路進入中國普通家庭是生死攸關的,而且,對於全世界的中文報業來說,也是意味深長的。世界各地中文報刊的特性之一就是中文。如果因為進入互聯網路而丟掉了中文,也就不成其為中文報紙,至少是部分喪失了自己的特性。這一問題究竟應如何認識與解決,是有待於深入探討的。

  依據中國的國情和全國高速資訊網路建設的階段劃分,中國報業走上資訊高速公路將經歷一個積極而穩健的波浪式推進過程。如前所述,在我國,最早進行報紙電子化嘗試的是那些得風氣之先的電子類專業報紙。可以設想,在全國資訊網路建設浪潮的推動下,近幾年內急起直追的將是那些全國性、有重要影響的、財力較雄厚和人才較齊備的綜合性或專業性大報。在這些報紙的帶動下,到下個世紀初,將有更多的報紙由自身努力創造條件或在國家的扶持下,陸續走到互聯網路的通道上來。為了適應國際互聯網路使用英文的現實,應該讓使用英文的《中國日報》、《中國建設》以及《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等報刊出電子版優先上網,同時有選擇地將其他報刊的重要新聞資訊資料翻譯成英文上網,以便讓中國的新聞資訊迅速傳播到國門以外去。而在國內,則應致力於開發建設以中文為介面的、面向普通百姓的、民族化的互聯網路系統,以便真正實現新聞資訊資源的全民族共用。

  世界中文報業攜手合作,共謀良策,共圖發展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創造了輝煌的古代文明。在近現代,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為維護祖國的獨立統一和爭取社會的進步進行了可歌可泣的鬥爭,並在這種鬥爭中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在今天,祖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居住在海外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華人為祖國的繁榮昌盛並在爭取自身的發展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正是這幾方面的合力,使中華民族得以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並在“振興中華”的集體奮鬥中不斷創造著我們民族的美好未來。這些都是我們足以感到慶倖和自豪的。

  世界中文報業的同仁們生活、奮鬥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之中,但都在服務于華人社會、致力於提高華人政治經濟地位、發展民族文化、維護民族特性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工作成就。作為祖國大陸的一名新聞工作者,我為海外同行們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興並表示衷心的祝賀。

  今天,我們共同面臨的挑戰和我們共同的責任感、使命感把我們大家團聚在一起,共同切磋、共謀良策。這對我個人來說,是個難得的學習和交流機會。我衷心地希望,中文報業的同仁們攜起手來,共同迎接我們面臨的挑戰,共圖我們事業的發展。

  我認為,面對來勢迅猛的國際互聯網路的全面拓展,中文報業的今後發展應善於借船出海,儘早在互聯網路中佔據一席之地。報業進入互聯網路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WWW端站,使互聯網路的用戶感覺到要瞭解某一地區或某一行業的資訊非看某報的WWW端站不可。這樣做所產生的積極效果,首先是可以利用互聯網路用戶遍及全球的優勢,樹立報紙形象,擴大影響力。其次,這對擴大廣告不無裨益。作為報紙生存來源之一的報紙廣告要與極具競爭力的電子廣告爭奪市場,在互聯網路上建立自己的端站也是必然趨勢。由於互聯網路上的電子廣告具有價格便宜、宣傳範圍遍及全世界、形式生動活潑、便於檢索、及時獲取回饋資訊、無地域限制、可長時間保持在網上、更改方便等優勢,使得許多客戶更鍾情于互聯網路。所以報紙只有在互聯網路上建立自己的端站,才能穩住並擴大自己的廣告客戶,使他們覺得在報紙上做廣告,不僅可以使報紙的讀者看到,還可享受電子廣告的的諸多實惠,使互聯網路上千千萬萬的用戶在一段時間內都可看到。

  在“借船出海”的過程中,也要注意提高中文報業在讀者心目中的地位。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讀者的口味和要求都會有所變化。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對資訊的要求更專業和實際,人們不會有多餘的時間去瞭解對他們沒有用或他們不感興趣的資訊。因此,減少綜合類報紙的數量,增加專業類報紙的數量並提高它們的品質,應該是一種趨勢。如同今天的電視臺分成若干個小台一樣,應加大專業類報刊的報導深度,讓讀者通過電子網路獲取的簡短重要資訊成為專業類報刊的深度報導題材,努力去滿足特定的群體在特定領域內的特定要求。

  以上看法只是我的一孔之見,我相信各位同行有各自的真知灼見。我前面所說的共謀良策,共圖發展,就是指各抒已見,並且在此基礎上加大世界中文報業的聯繫和合作力度。這不但有利於我們掌握國際報刊出版的最新動態和發展目標,而且中文報業共同擰成一股繩,有利於更好地捍衛本土文化,走向世界。這種合作,是智力資源、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的全方位合作。我希望本屆年會能在這些方面商討出並實際採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

  我所服務的中國《金融早報》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創辦的全國性金融商業日報,也是中國人民銀行指定的承擔對香港金融宣傳任務的報紙。我報1992年5月8日試刊,1996年元月1日由對開四版擴為對開八版,並出版彩色報紙。目前,除臺灣省外,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均訂閱了《金融早報》。

  面臨97香港回歸,《金融早報》作為銜接中國內地和國際金融中心的資訊橋樑,對外傳播中國中央銀行重要政策資訊,對內輸入香港和海外金融中心的最新市場動態和先進管理經驗。為抓住歷史機遇,謀求《金融早報》的更大發展,創刊不足四年的《金融早報》已經與國際互聯網路聯網,目前主要是利用它瞭解世界新聞動態和其他資訊。面對國際互聯網路在全球的迅速展開,《金融早報》目前雖然尚未建立自己的WWW端站,但我們已計畫先出版全年報紙CD盤電子讀物,待時機成熟時再考慮建端站,出版報紙電子版。

  《金融早報》是中國內地首家世界中文報業協會會員單位,能在這裏和大家交流中文報業的發展經驗,我們深感榮幸。中文報業在現代電子浪潮的衝擊下何去何從?我想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機遇與挑戰並存,希望與困難同在。密切關注世界傳播業在這方面的發展動向,做到未雨綢繆,揚己之長,避己之短,才能在未來資訊社會立於不敗之地。《金融早報》希望和各位同行攜手共進,共同開創中文報業發展的新天地。

  

  (原載1996年12月《早報通訊》、1997年1月14日《金融早報》、1998年8月《經濟新聞研究》)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