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從行業報走向行業資訊服務平臺

 
  從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大勢看全國性行業報的發展,行業報將在劃分公益性事業與經營性企業類別時成為後者。從過去“辦報靠撥款,發行靠檔”轉變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行業報必須改革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中國保險報》作為一家規模不大的全國性行業報,要在激烈的報業競爭中生存發展,進而做大做強,必須抓住當前整頓壓縮報刊和保險業高速發展的雙重機遇,加快走市場化之路,按企業化運作,全方位為行業服務,逐步達成產業化。從實現途徑考慮,由行業報走向行業資訊服務平臺,不妨是一個有效的市場選擇。

  走市場化之路,為行業需求提供更實用的資訊服務

  《中國保險報》與73家全國性行業報一樣,都是改革開放以來行業經濟蓬勃發展的產物。我國保險業近20年呈現快速發展勢頭,保費收入從1980年的46億元到2002年的3053億元,一直保持年均32%的增長速度。市場主體從16年前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一家經營,發展到目前擁有57家保險公司、170家專業仲介機構、約7萬家兼業代理機構、100多萬從業人員,初步形成了中外資保險公司共同競爭,國有、民營和外國資本共同參與的市場體系。《中國保險報》1994年1月5日創刊以來致力於宣傳行業改革發展,依靠專業優勢溝通行業與社會的資訊交流,年發行量從45萬份增長為10多萬份,年廣告額從33萬元增長為1000萬元,在全國確立了唯一公開發行的保險行業大報的穩定地位。

  雖然《中國保險報》出了彩報,有了網站,有了較穩定的發行量,在保險行業已經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是,報紙從規模到品質離行業需求仍有相當大差距。一是版面太少,信息量太小。現為週四刊,一周才出20個對開版,其中三期是對開一張報,這在全國報業已不多見。二是只有一個印刷點,對全國市場滲透不力。三是報紙市場味不濃,記者深入不下去,市場分析上不來,本來就不多的版面被一些簡報和官樣文章佔有,使報紙的專業性和可讀性大打了折扣,發行量近兩年沒有大的突破。

  關於《中國保險報》到底是辦給行業看還是社會看?多數同仁在10年辦報實踐中已有共識,這就是,行業報的定位應在行業。保險業是朝陽行業,《中國保險報》應面向全球最大的保險市場,背靠行業資訊資源優勢輻射全行業,為100多萬保險從業人員提供新政策、新產品、新知識等專業資訊服務,並逐步將服務範圍擴展到保戶,辦一張有影響力的保險商報。與綜合報或都市報相比,行業報的優勢在行業,擁有專業的讀者群;劣勢也在行業,報導面相對狹窄。要揚長避短,拓展市場,以實用資訊見長,靠專業特色取勝,把報紙做專做精,不與綜合報和都市報爭讀者。

  此前,《中國保險報》已被中國保監會指定為披露保險資訊的媒體,在報導行業政策資訊方面具有權威性。與各大保險公司的資訊互動也建立了固定管道,在產業動態、行銷活動、資料分析等報導上形成特色,特別是一期8版的“行銷專刊”,是全國報業唯一為保險行銷員服務的專刊,極具發行潛力。要改變報紙目前離市場不遠也不近的狀況,需要按照中央提倡的“三貼近”原則,研究保險市場的發展,研究行業讀者的需求,根據市場的新變化確定新的報導方針,開闢新的專版專欄。例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面臨各種風險,不斷刺激產生新的保險需求。重新認識保險具有的經濟補償、資金融通、社會管理這三大基本功能,加強行業分析,深入報導對各種災害進行的保險理賠,利用巨額保險資金在資本市場上的投資運用,為企業或個人進行的風險管理,為政府分憂,為社會穩定出力,不僅可以開拓出全新的報導空間,吸引社會公眾對保險新聞的關注度,而且可以提高全民保險意識,促進社會穩定,從而進一步推動保險業發展,增強報紙影響力。在挖掘市場潛力方面,適時增加版面,辦好辦活“行銷專刊”,使其真正成為120多萬保險行銷員展業、培訓、交流的貼身工具,一旦市場認可,僅這一獨家產品就可為報社帶來成倍的發行量和經濟效益。

  按企業化運作,迅速壯大報社實力

  《中國保險報》是由國有企業主管主辦,現有40 多人,除8人屬主管單位編制外,其餘均為聘用員工。與國務院各部委主管主辦的行業報相比,《中國保險報》更具有企業化運作的條件,從創刊時主管單位撥給170萬開辦費後,報社一直實行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的財務制度,現在雖然收支有餘,但先天不足,沒有屬於報社產權的辦公用房,也沒有財力擴大版面、增設分印點和建立自己的記者網路,在激烈的報業競爭中缺乏核心競爭力。

  近10年來,中國的報業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全國性報紙走弱,區域性報紙走強的趨勢,一些地方報業集團年廣告收入數億元到十幾億元不等,報紙版面大多幾十版,全國性行業報雖然略遜一籌,但也崛起了4家年廣告收入過億元的報紙,其中《電腦世界報》年廣告收入4億元。靠自籌5000元起家、沒有一個事業編制的《中國經營報》,1996年發行才2萬份,廣告200萬,當年辦報條件並不如《中國保險報》,但7年過去,現在《中國經營報》每期出版60版,平均發行32萬份,年廣告收入1億多,與《中國保險報》已不可同日而語,其原因就在於找准了報紙的市場定位,明確提出“為大公司的中層和小企業的老闆服務”,按企業化運作,取得了可觀的市場份額。與之相比,《中國保險報》仍循著事業單位的發展思路,在經營管理上沒有大膽的創新之舉,以致家底不厚,規模不大,發展不快。

  保險業是市場化程度很高的產業,到今年底所有保險公司都將完成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中國保險報》要與保險業同步發展,當務之急是要轉變觀念,尊重辦報規律,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轉換機制,按企業化運作,增強報社的發展能力。一是編采業務與經營業務剝離,將廣告發行以及其他經營業務納入市場化運作,根據市場目標確定經營方針,按企業管理考核,建立自己的贏利模式;二是深化用人機制、分配機制和運行機制等三項制度改革,完善員工聘用制和幹部聘任制,創新分配激勵制,建立起企業績效評估和管理考核體系;三是在主管單位的支援下尋求資金注入,註冊成立報業公司,以報社無形資產和智力投資入股,吸引合規的戰略投資者現金進入,成立股份公司擴大經營業務,支持增期擴版、增設印點,擴大發行,組織廣告,並規範開展行銷培訓等與行業相關的多種經營活動。報業市場現已進入規模經營階段,沒有規模就沒有市場,因此,吸引資本擴大規模,是當前《中國保險報》按企業化運作的重中之重。

  向行業資訊服務平臺發展,逐步實現產業化

  在報業結構不斷調整,一批強勢報業集團和行業媒體分割市場,外資媒體正在千方百計滲透的今天,行業報靠單一辦報已很難滿足本行業對資訊的需求,因而在與其他媒體爭奪行業資訊市場的競爭中也缺乏優勢。有規模才有市場,有市場才有陣地。從長遠看,在一個全面對外開放的保險市場,《中國保險報》要擁有行業資訊優勢,並向社會擴大影響,就要多途徑整合行業資訊資源,多形式為行業提供全方位的資訊服務,從行業報逐步發展為保險行業的資訊服務平臺。

  建立行業資訊服務平臺,模式不拘一格。這次新聞出版總署培訓班組織參觀的IT行業賽迪集團,對行業報如何充分利用行業資訊資源,為行業搭建資訊服務平臺提供了一個借鑒。賽迪集團通過對資訊產業部所屬四大局級資訊事業單位的資源重組,整合了從決策研究、傳媒、網路、評測、諮詢投資到展覽、影視、教育培訓等諸多業務。其中傳媒業務就涵蓋了以《中國電腦報》為龍頭的6報10刊,7大網站,去年收入5億,利稅12億,純利8000萬元。在這裏,賽迪可以為IT行業提供從資訊傳播到資訊深加工、從資訊研究再到諮詢服務和教育培訓的全面服務,佔據了IT行業最大權威資訊服務企業的地位。

  保險業與IT同屬服務業,社會對保險的需求和保險對資訊的需求都處於上升通道,作為以信譽為保證的保險服務業,對資訊的依存度尤其之大。中國有13億多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壽保險市場,而多數民眾至今對保險知識仍知之甚少,推廣普及保險知識將是一個長期和巨大的系統工程。因此運用報紙、網站、雜誌、書籍、影視、培訓等多種形式,在不同的週期,為不同層次的行業人士以及他們的客戶提供不同層次的資訊服務,極具市場前景。以培訓為例,全國目前有靠傭金提成為保險公司銷售產品的120萬名行銷員,這一行當的人員變動率高達60%以上,需要經常增員培訓,以提高保險行業專業水準,這既是保險報的發行增長點,也是保險培訓的龐大生源。此外,建立和開發行業資料庫,以此為依託製作行業諮詢、企劃方案等高端資訊產品,都是有很好效益的項目。應當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用市場手段輔之以行政調節,發揮《中國保險報》和現有網站的紐帶作用,將保險行業分散的雜誌、音像、培訓研究資源予以整合,組建一個保險行業資訊服務平臺,使資訊服務貫穿於保險企業從企劃宣傳、產品開發銷售、員工培訓、售後服務等全部的產業鏈中。

  報刊調整將取得重大成果,壓縮省級行業報刊為全國性行業報的發展騰出了空間。可以預計,只要根據市場需求抓住機遇,利用報紙這一稀缺資源,合理配置相關行業資源,用專業服務水準成為行業貼身服務的資訊顧問,那麼,《中國保險報》將伴隨保險業的發展而壯大,在可以預期的時間實現產業化的目標。

  

  (本文為作者2003年9月26日在新聞出版總署第二期中央報刊社長總編培訓班的論文)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