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由於文化傳統與地緣等因素,廣東的民營工商業异軍突起,成爲我國民族産業的標杆之一。同時,也爲辛亥革命、抗日戰争提供了堅强的經濟後盾。明清十三行行商,説到底是民商而非官商,所以才一度成爲世界貿易的翹楚。而支持孫中山推翻千年帝制的經費,則全部是民營工商業包括僑商出資的。抗日戰争中,海外的大量資金,正是來自於華僑創立的民營企業。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的長足發展,不僅支持了GDP的迅速增長,而且使廣東成爲民企健康發展的第一大省,歷史的底氣與時代的機遇,令廣東的民營企業傲立潮頭,始終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毫無疑義,民營企業的發展,對於改善社會關係,促進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舉足輕重,不可或缺,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
當前建設文化强省,同樣也需要對有關民營機構,包括企業、研究所等加大扶持力度。我們欣喜地看到,不少動漫企業有瞭高速發展,形成規模效應;不少民辦高校,讓無數學子得以深造,培養出大批實用人才;而民營的醫療機構,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示下,亦開始萌生與成長……可以説,在文、教、衛各條戰綫上,民營企業正成爲一支朝氣勃勃的生力軍,爲建設文化强省添磚加瓦。
因此,如何扶持文、教、衛的民營機構,當進一步拓展思路,借鑒發達國家的相關經驗,把相關事業做大做强,令廣東文化强省更爲多彩多姿。在當前形勢下,更應該因勢利導,激發創辦文、教、衛民營機構的積極性,使民營企業在“騰籠换鳥”的大好時機中,及時向文化産業轉移,向第三産業轉移。鑒於此,作一個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當是很有必要的。
廣州市的荔灣區在打造“西關文化”之際,上了不少項目,雖然“十三行博物館”由於舊址問題一時因條塊分割難以解决,但諸如西關大屋、西來初地等,亦在有力推動中。民間各種類别的博物館,包括專題的博物館、名人紀念館等等,也在醖釀之中。博物館是一個城市文化的顯示。歐洲的一個小城中,公共的、私立的博物館,甚至有數十上百之多。不僅吸引了衆多的遊客,更提昇了城市的形象,包括其文化品位、歷史淵源等等。改革開放至今,民間積累的資金已不少,引導民間資金向這種公益的、興趣的文化開拓,當是順理成章的。而民營的文化機構,自不限於博物館、書畫院、圖書館等,還可以有更開闊的需要大力拓展的空間,包括細微到某一類藏品、某一種品牌、某一樣紀念物之類,都大有可爲。西關畢竟是廣州近古的文化重心,懷舊與時尚並重,歷史與當代交互,當激活出更多的文化創意。
在廣州、深圳,民辦學校無疑也是一大亮色,雖然目前廣東的民辦教育與内地相比(如西安等地)仍有相當距離,但辦學規模還是可觀的,廣州的華聯、白雲、嶺南幾大民辦教育集團,當前的實力已不弱,師資引進亦有一定力度,亦成了碩士、博士求職的熱門。目前,如嶺南集團,其董事長爲河源的客家人,亦有意回客屬地區創建新校,這亦顯示了民辦教育的擴張勢頭,雖然我們不可能象美國,凡名校大都私立,如哈佛、耶魯,縱然過去廣東亦有過不少著名的私立學校,如培正等,也培養出不少名聞中外的人才,但今天的發展勢頭,民辦教育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方向。崇文重教,本就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尤其在邊遠山區客家屬地,如何讓民營學校扎下根來,健康發展,甚至於創立名校,出高端人才,這都是值得認真探討的。
與此同時,近年的醫改,民營的醫療機構有望獲得長足的發展,從而在農村城鄉結合部、城市新區以及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欠發達地區走出一條新路,以彌補公有制醫療機構的不足。湛江霞山區有一個創建於2005年的口腔疾病防治中心,目前已擁有了一批優秀的口腔醫學專家、教授,具備國際先進的牙科設備與技術,成爲粤西一翼規模最大的口腔專科醫療機構。但顯然,要面對粤西龐大的人口,以及不斷更新换代醫療技術,如何將其提昇爲高檔的民營口腔醫院,尚需要政府各方面包括政策上的支持,而去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改的指示,正是提供了有利的契機。當前,類似的民營醫療機構正有待“破土而出”。當然,由於對中央政策的理解仍受到不少的束縛,如廣東開發港澳資金辦民營醫療機構,仍舉步維艱,尚須“鬆綁”。
以上的調研只能是淺嘗輒止,但亦包含一些深度存在的問題,因此,謹建言:
一、在文、教、衛系統,應當重申並大力鼓勵民營資本投資興建各類文化、教育、醫療機構,鼓勵社團組織以及個人用資金、實物、土地使用權、知識産權、專業技術以及其他財産投資開辦上述機構。尤其是在場所用地上,以較靈活變通的方式予以解决,以免因一個問題卡住便一籌莫展,尤其是在粤東、粤西不發達地區,當可以“特事特辦”,從長遠出發給予放寬,畢竟,文、教、衛大都是“無煙”工業,而且是第三産業的重中之重。
二、在金融、税收諸方面加大對民營的文教衛機構的扶持力度。金融機構當積極爲民營機構的開辦、發展提供貸款便利與優惠。税務部門在民營機構涉及公益事業、公衆服務等項目上,給予優惠乃至免税。各地政府可在場地設施、設備購置及人員培訓諸方面予以一定的扶持。
三、如何讓民營機構樹立其權威性,使其與公有制機構享有同等待遇,始終是一個困惑多年而解决不了的要害問題。雖然如今在人員職稱評定諸方面有所改善,但還有很多方面如科研立項、人才引進、對外交流仍有太多的不盡人意之處。“低人一等”的感覺畢竟是與實際分不開的,這些,當由主管部門認真研究,拿出對策來。
回顧歷史上廣東民營機構對國家發展的重大貢獻,我們相信,今天也一定能讓其重振雄風,推動廣東的改革開放與經濟騰飛,爲我省文化强省建設做出新貢獻。
2010年7月6日
(譚元亨: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