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保護整合粤東客家生態文化 建設海西經濟區後花園

  隨着我省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粤東的後發優勢日益凸顯,它不僅是“雙轉移”的目標,也是海峽兩岸經濟區的後花園。粤東作爲我國最大的僑鄉之一,擁有輻射全球的影響力,粤東也由此成爲了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區。僅蕉嶺一縣在臺灣的客胞,便是原籍地兩倍,達40多萬。臺灣400多萬客家人,除70萬原籍是閩西龍岩外,絶大部分原籍均爲粤東梅州、河源,因此,族(群)優勢、血緣優勢、文緣優勢,對加强兩岸文化交流無疑是具有重大意義與作用的。隨着兩岸關係的緩和,作爲海西經濟區後花園,自是大有可爲。整個客屬地,均是臺灣客家人的“原鄉”,著名臺灣鄉土作家鐘理和的電影便叫《原鄉人》。近日,閩西客家打“兩岸”牌,正鬧得風生水起,永定吴伯雄故里的“土樓博物館”、上杭的“客家族譜博物館”、寧化石壁的客家祖地文化園等十大文化工程,斥資數十億正在建設中。

  毫無疑義,粤東的文化生態,不僅不比閩西客地遜色,而且遠遠勝之。客都梅州這一歷史文化品牌,名不虚傳;古義招是最早的中原流入亦即客家先民的聚居地;客家文化的成熟,正是在粤東這片風水寶地上。粤東更是我國最大的僑鄉之一,擁有輻射全球的歷史能量,粤東由此成爲了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區。

  粤東的圍龍屋,是有别於福建土樓的客家建築奇葩,同樣具有衝擊世遺的潜力。筆者近日在深圳龍崗考察“坑梓黄”家,直到第三代的“新僑世居”,其形制仍是梅縣圍龍屋的格局,其體量遠大過福建土樓,後人在十三行經營白胡椒發家,當今的省級文物龍田世居則是第六代所建。僅此可見這一建築發展的脈絡。

  以上概括的粤東客地的生態文化資源還是非常不够的。近20年,從我率劇組上粤東拍長篇電視連續劇《客家女》,到爲籌建客家歷史博物館(2006年曾在省軍區體育館試展),率一批博士和碩士,踏遍了粤東乃至贛南、閩西的山山水水,感慨良多,這才有占我全部文字量三分之一的客家文化研究與創作的上千萬字的作品。紙上的得來終覺淺,如何在考察與研究中,推動客地的生態文化資源的開掘與發展,更責無旁貸。

  這麽多年來,雖然經濟上有種種制約,但各級黨委和政府對客家生態文化保護與開發做了不少工作,有不少成果。如梅州的葉劍英紀念館、河源的蘇家圍等等。但在當前的情勢下,如何打好“兩岸”牌,争取又一輪起飛的機遇,更是當務之急。

  因此,謹建言:

  一、劃定粤東生態文化保護與功能區

  粤東生態文化可謂豐富多彩,美不勝收。有不少地方,具有打造國家AAAAA級景區的天然優勢,不可久久“藏在深閨無人識”。僅以霍山爲例,其自然條件本身是具備的,遺憾的是最具震撼力的景觀在其南面,須經另一個市進入,因此未能予以開發。而人文條件則更强,不僅有秦代得名的傳説,古人亦留下不少文章、詩詞以及相應的遺址,所以説,“雙遺”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目前僅靠龍川一縣之力則難以打造,省裏亦應引起重視,協調各方關係。霍山之人文意義,在於宋人朱何雲其“非華境亦非蠻境”,從而成爲中原漢人越過南嶺的第一個開基之地,與佗城人文相映生輝。

  在保護區與功能區劃分之際,進一步完善旅遊交通設施,力争建立起世界級的旅遊目的地。在這方面,當廣結善緣,廣納忠言,廣開眼界。

  二、建好海西經濟區的“後花園”

  粤東正好處於海西經濟區的西側,國家給予海西經濟區的相應政策,廣東省亦可以參照並使用於粤東,况且粤東客家人與臺灣客家人有着族(群)緣一致、血緣相親、文緣相承的三緣,僅一個丘逢甲便可以帶起來,他是原籍蕉嶺(當時名叫鎮平)的臺灣客家人,愛國詩人,温總理還背誦過他的句詩“四萬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而臺灣客家人,大部分正是走梅江——韓江水路出海到臺灣的,這裏亦可謂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因此,粤東更應打好“海峽兩岸客家”這塊品牌,架好“客緣”這一條海峽兩岸“金橋”。

  近日在參加梅州(廣州)工業園配套生活區的規劃,我提出一個“客家臺胞創意園”的構想,這不僅僅只是吸引臺資留住投資人,更有兩岸親情的聯結和文脈的相通。畢竟,統一不會一蹴而就,還有相當一段時間過渡,一個臺灣“客家莊”的移植,當有更深的意藴。

  三、愛國主義文化教育的整合與旅遊開發

  粤東東南部如三河壩,北部平遠,五(華)興(寧)龍(川)革命老根據地,是廣東不可多得的紅色文化板塊。同時,還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這包括孫中山的紫金中壩祖居,第一位北伐軍司令、也是建國後第一任省府參事室主任姚雨萍的故居等。抗日名將的故居就更多了,如謝晋元、黄梅興,姚子青等淞滬抗戰“三英烈”,遠征軍司令羅卓英等。這些資源與臺灣的關係也很密切。

  四、圍龍屋的進一步保護、整合與開發

  圍龍屋與客家土樓有着天然的聯繫,胡錦濤總書記關於土樓要“守護好、傳承好、運用好”的指示,一樣適用於圍龍屋。而圍龍屋的保護與整合,我們遠没有象福建土樓那樣做得好,甚至連象樣的大型圖書都没有。加上各方面的協調不够,誰具代表性、最典型,又在形式上發生怎樣的變化,都没有權威性的研究。這些,對申報“世遺”都是非常需要的,尤其是要打破行政、學術上的各種壁壘,協調一致。各類文化設施,要有一個全面的規劃,切忌重復。

  五、匯編海峽兩岸客家文學經典名著

  根據這一届海峽兩岸客家文學研討會的倡議,擬匯編一套“海峽兩岸客家文學經典名著”,把兩岸在這半個多世紀出版的客家名著進行梳理,突出兩岸同文同種同鄉,從而推進和平統一大業。

  2010年8月3日

  (譚元亨: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