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糧食安全形勢嚴峻
根據省農業廳、省統計局、省糧食局所公佈的數據,將1997年-2009年間我省糧食供求基本情况列於表1。
(表格1:1997年-2009年間我省糧食供求情况表)
表1數據表明:(1)我省糧食需求不斷增長。與我省經濟逐年增長的同時,常住人口也在逐年增多,1997年-2009年的12年間,我省的常住人口增加了近900萬人,到2009年末,我省常住人口總數達9638萬人,加上流動人口,實際糧食承載消費的人口數超過1.2億人,全省糧食總需求量達4100萬噸左右,糧食缺口2800萬噸左右。(2)我省糧食産量下滑趨勢明顯。盡管我省近三年間(2007年-2009年)糧食産量基本保持穩定態勢(三年來糧食總産量分别爲1285萬噸、1243萬噸和1314萬噸),但我省糧食總産量的下滑趨勢明顯。1997年-2009年的12年間,糧食總産量减少了652萬噸。(3)我省糧食自給率不斷下降。2001年我省自産糧食總量爲1721.55萬噸,從省外購進糧食總量爲1747萬噸,自産糧與購進糧總量基本持平,因此,這一年成了我省糧食生産的標誌年。2001年前,我省自産糧多於購進糧,糧食自給率大於50%;自2001年以後,則購進糧多於自産糧,糧食自給率小於50%,至2009年,購進糧與自産糧之比已接近2∶1,自給率僅爲35%左右。(4)確保我省糧食供給的壓力不斷加大。隨着我省常住人口的持續增長以及工業用糧、飼料用糧的不斷增加,我省的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産需缺口不斷擴大。在糧食消費需求持續增長和糧食自給水平呈顯著下降趨勢的雙重壓力下,確保我省糧食安全的形勢十分嚴峻。
二、我省糧食生産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引起我省糧食産量逐年下滑的原因分析
引起我省糧食産量逐年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農田水利設施老化,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水土流失嚴重,耕地質量總體水平較低,全省中、低産的農田面積偏大,旱澇保收的農田面積偏小,我省農業防灾抗灾能力不强,近幾年來,臺風、暴雨、低温、乾旱等極端氣象灾害頻繁,導致我省糧食生産不够穩定等等,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以下三條:
1.耕地面積逐年减少,耕地資源嚴重不足
由於我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各項建設用地佔用耕地增加,導致全省耕地面積不斷减少。現將1996年-2008年12年間我省耕地的動態演變情况列於表2。
(表格2:我省耕地的動態演變情况表)
表2數據表明:1996年-2008年的12年間,全省耕地面積净减少615.81萬畝,平均每年净减少51.3萬畝。不言而喻,我省耕地的大幅度减少,是造成我省糧食産量逐年降低的直接原因。
2.種糧效益長期偏低,嚴重影響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近幾年來,由於農資價格上漲,物質與服務費用、土地租金、人工等成本大幅提高,導致糧成本增加,致使糧食生産效益仍處於較低水平。據省物價成本調查隊調查,1999年-2008年的10年間,我省稻穀生産每畝平均净利潤只有80元,最高利潤的2004年爲184元,據2009年對全省30個縣540户水稻生産成本與收益調查,我省早、晚稻平均畝産400.5公斤,總成本爲756.5元,净利潤爲112.1元,以一年兩季計算,辛苦勞作6個月,一畝水稻的總利潤僅爲200元左右。種田不如打工,許多農民棄農打工,棄農經商已成大勢。種糧效益偏低,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3.對糧食生産和糧食安全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一段時間以來,我省社會上對糧食問題存在一些片面認識,主要表現在:一是一些人認爲:廣東是經濟發達省份,有了錢什麽都好辦了,片面認爲:“只要手中有錢,碗裏就一定有糧。”對國際糧食市場背後的國際政治背景和糧食體制剛性、市場反應過程的復雜性及糧食調入過程的時滯等問題估計不足;二是由於搞工業和城市建設收益要遠遠高於糧食生産的現實,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地方領導人片面認爲“搞糧食出不了政績”,因而忽視了糧食生産。
三、對策、措施和建議
衆所周知,糧食生産始終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基礎,糧食安全關係到國家安全。糧食産業既是一項弱質産業,同時又是關係到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的基礎産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産是穩定糧食供給、確保糧食安全的關鍵。我省是全國最大的糧食主銷區,因此,必須高度重視糧食生産,應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切實抓好糧食生産。按照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以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建設爲核心,以提高糧食自給水平爲目標,穩定面積,增加效益,努力構建發展糧食生産的長效機制,確保糧食供給滿足我省人民生活、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需要。
縱觀國際、國内糧食生産和糧食市場,前景不容樂觀。近幾年來,全球極端天氣頻發,長期乾旱、特大洪澇灾害相繼發生,糧食生産遭受重創。根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提供的數據,今夏在我國發生的洪灾已淹没農田超過900萬hm2。據估計,今年我國的糧食産量將减少2%。全球糧食生産前景也不容樂觀,加拿大、俄羅斯等國糧食减産已成定局。加上生物燃料生産的擴大,全球糧食供應趨緊,價格將大幅度提高。據世界經合組織與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公佈的年度報告預測,未來十年全球糧食價格將飛漲(漲幅爲15%-40%)。爲此,特提出如下對策、措施和建議:
1.進一步加强我省耕地保護,確保我省農田面積和質量穩定
國務院早已下達了我省2020年前的耕地保有量(即耕地紅綫)爲290.87萬hm2(4363萬畝)。但目前的現狀是,我省現有的耕地總量與耕地紅綫存在很大差距,實際缺口高達30萬hm2(450萬畝)左右。在此形勢下,我省仍要堅决落實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護制度,强化法律和行政責任,以確保我省的耕地總量不再减少,確保基本農田面積和質量的穩定。必須强化土地利用規劃約束和用途管制,嚴格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明確補充耕地的質量要求,遏制濫占耕地行爲,確保我省糧食面積的穩定。爲此,特提出如下四點增加我省耕地面積的具體建議:一是將我省坡度較緩(坡度在25%以下)的山坡地(約28萬hm2左右)逐步開墾爲耕地;二是將一些産量過剩、果質較差的(果)園地(約25萬hm2左右)逐步改造爲耕地;三是逐步將我省130萬hm2左右的未利用地中具有改造潜力的部分土地改造爲耕地;四是充分利用我省海岸綫較長的優勢,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采用圍墾灘涂、填海造地技術逐步將它們改造爲耕地。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年提高我省種糧補貼標準
應以立法形式明確逐年加大對我省糧食生産的財政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對種糧直補、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等扶持政策力度,提高補貼標準,擴大補貼範圍,以調動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爲了鼓勵發展糧食規模化生産,還應加大對産糧大縣和種糧大户的政策扶持力度。具體建議如下:
(1)逐年提高種糧補貼標準。
自2006年起,國家出臺了對種糧農民實施“農資綜合直補”政策。對種糧農民由於化肥、柴油等農業生産資料漲價造成的增支給予綜合補貼。我省的具體政策是:按播種面積計算,該項補貼標準已從2006年的7元/畝增加到今年(2010年)的49元/畝。由於此項補貼全部爲中央財政補貼資金,因此又稱爲“中央農資綜合直補”。當年的農資綜合直補資金按上年度的種糧面積一次性撥付。
我省自2004年起,實施種糧直補政策。2008年以前只對種糧大户進行補貼。從2008年起,種糧直補擴大到我省全體種糧農民。省級種糧直補標準爲4元/造/畝,地方兩級財政的種糧直補標準原則上與省級財政等額,即省、市、縣按2∶1∶1的比例配置。按上述規定,我省農民今年能拿到手的種糧補貼款爲每畝65元。
據瞭解,今年江蘇省泰興市的種糧農民能拿到手的種糧補貼款爲每畝100.9元,其中:中央農資綜合直補:65.9元/畝,省級良種補貼:15元/畝,市、縣水稻補貼:20元/畝。比較可知,我省發放的種糧直補標準偏低。我省是經濟强省,GDP、財政收入均位全國前列,種糧直補標準也應位居全國前列。爲此,特建議如下:
2011年的省級種糧直補標準提高到15元/造/畝(注:按此標準執行,我省種糧農民能拿到手的種糧補貼款才能與江蘇種糧農民2010年拿到手的種糧補貼款基本持平);以後每年或兩年視我省財政收入狀况按一定比例適當提高種糧直補標準。省、市、縣種糧直補的配置比例不變。當年補貼標準按上一年度的實際種糧面積計算的政策不變。
(2)盡快出臺産糧大縣的奬勵政策。
隨着經濟發展和産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我省的糧食生産向産糧大縣集中的趨勢日益明顯。據統計,我省40個産糧大縣糧食播種面積占全省的64%;糧食總産量占全省的65%,在全省糧食生産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爲進一步鼓勵産糧大縣的種糧積極性,建議我省盡快出臺落實産糧大縣的奬勵政策,設立省級財政産糧大縣奬勵資金,省財政每年安排2億元(每個産糧大縣500萬元左右),對産糧大縣實行財政補貼,以支持糧食産業發展,促進産糧大縣糧食生産能力的提高。
3.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
糧食價格長期以來受宏觀政策調控處於較低水平。近年來由於農機、化肥等農資價格的上漲,造成種糧成本明顯上昇,影響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現行稻穀最低收購價格仍然偏低。建議根據水稻生産成本及市場價格變化,提高稻穀最低收購價水平。根據上年度稻穀生産成本加10%的成本利潤率,確定當年糧食收購保護價。
4.進一步提高我省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堅持糧食生産示範和指導
爲促進我省糧食生産增長方式的轉變,應大力推廣良種良法,加大新品種的選育攻關和示範推廣力度,在全省建立良種核心展示區和高産示範區,輻射帶動全省新良種的推廣。精心部署我省糧食創高産示範活動,創建更多的我省糧食高産示範點和示範縣,以點帶面,促進我省糧食平衡增産。進一步健全我省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完善農業政策性貸款制度,加大對種糧大户和生産專業户的信貸支持力度,以保证糧食生産資金的需要。
2010年9月19日
(於正林: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東工業大學教授;郭岳: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