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青山已不再,何來清水流?——廣東的水危機思考

  水乃生命之源,潤萬物而不争。但是,近年來,生活在廣東的人們,却感覺河裏的水越來越少了、越來越臟了,吃的水越來越依賴桶裝水了。原本廣東最豐富的水資源爲什麽越來越匱乏?孕育我們幾千年的大湖小泊爲什麽越來越疏遠我們?發人深思。

  一、廣東面臨的缺水危機,未來可能愈發嚴重

  廣東的大部分河流發源於南嶺,廣東的降雨主要在夏季,因此廣東的河流基本上都是雨源河。

  由於河流的水質污染和乾枯造成的“水質性缺水”和“實質性缺水”,使廣東大部分地區市民的飲水發生了危機,幾年前已開始的西江引水工程,近期可望完工,暫時緩解了喫水問題。但是這種解决方法只是權宜之策,不能治本。

  因爲西江本身面臨的考驗就非常嚴峻,2010年2月有報導:“西江上游的雲南金沙江、珠江、瀾滄江、紅河、怒江、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遭乾旱重創,過金沙江可不用渡船,紅河村民蹚水過河,瀾滄江兩岸樹木枯死,珠江景區花艸枯蔫。”

  因此,未來廣東可能會發生嚴重缺水,甚至引發水荒,威脅着廣東人民未來的生存,前景不堪想象。

  二、廣東的缺水屬於“實質性缺水”,不可忽視

  “缺水”分爲“水質性缺水”和“實質性缺水”,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機制。“水質性缺水”是指廣東水是不缺的,只是劣質水太多,高標準的水太少,水質不好。“實質性缺水”是指總水量匱乏,江河湖泊水流量不够。

  有人説廣東是“水質性缺水”,其深層的含意是:大量的水資源被污染了,這是廣東經濟發展所付出的必然代價,産生這一誤解的一個重要現象是珠江三角洲的水位没有變化,但要知道這裏是珠江的入海口,它的海撥高度幾乎與海平面相同,是海水把河水水面托昇起來造成的假象。

  但是“水質性缺水”的理論,無法解釋廣東大量河流水流逐年减少的事實。可以説除了西江,其餘所有源自廣東北部南嶺的梅江、韓江、東江、新豐江、流溪河、北江以及粤西的漠陽江、鑒江等河流一概如此。在旱季時很多河流臨床見底,只剩下涓涓細流;原來可以通航的河道,有些地段現在徒步都可渡過;河流流經的城市,如梅州、河源、韶關、清遠等爲了城市的景觀或用水都築起欄河壩,幾千年來從不止息的一條條江河,被一道一道的堤壩攔腰切斷,堤壩上游河水清清,風景秀麗,如河源市的“東江畫廊”,可是堤壩的下游却斷了水源,河底的沙石盡現。如果你有心,沿着每一條江河,從下游向上游或從上游往下游,這種現象比比皆是。

  這種現象的普遍存在説明一個問題,廣東不單是“水質性缺水”,而且是嚴重的“實質性缺水”!在全球水資源越來越缺乏的時代,我們不能抱着“水質性缺水”的幻想,忽視“實質性缺水”的現實。

  三、豐沛的雨量降到廣東大地,但水都到哪裏去了?

  廣東省每年有300億立方降水量,河水不會和改革開放過不去,不會和現在的廣東人過不去,那爲什麽廣東的河流每年大部分時間都缺水呢?千百年來滔滔不絶的河水又爲什麽總是消失在人們最需要的時候呢?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廣東山區的原始山林已被砍伐殆盡,失去了天然的儲水器,導致大量水土流失。江河水的源,其實都是來自大氣層的降水,一種是以雪的形式,一種是以雨的形式,降落在大地上。一種是固態,一種是液態。它們的主要物理區别是:落地後立即流動和不流動。以固態降雪的形式落在大地上,堆積形成是雪山,雪山上的積雪不會即時流淌,要等到氣温逐步昇高才會逐步融化成水,從高山上流下來匯聚在一起成了江河。我國的黄河、長江、珠江的主流西江等都是此類河流,稱之爲雪源河。以液態降雨方式降落在大地的水爲主要水源的江河稱之雨源河。液態降雨的特點是即降既流,如果上游没有儲水容器,它便會片刻不留從高處冲向低處。上游如果有儲水容器,那麽待到容器裝滿以後多餘的水才會往下流。容器的大小决定了儲水的多少,對特大容器來説再多的水也是少,對特小容器來説再少的水也是多。

  這個儲水容器就是河流上游的森林,就是青山!它們是雨水的天然存儲器、調節器,失去了作爲存儲器的青山、森林,就失去了我們賴以生存的水資源!甚至出現有雨也是灾,無雨也是灾的慘劇!

  四、未雨綢繆,標本兼治

  我們在抓“防水”的同時,必須先抓“保水”。正所謂,治水先治山,治山先種樹。只要青山在,水患必自消。再造南國大地的青山,既可從根本上解除廣東的水害,同時可以蓄納寶貴的水資源,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其意義不在“南水北調”之下。

  廣東經濟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經濟總量初具規模,人民的生活水準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我們爲此付出的環境污染、資源透支等代價亦非常高昂。社會、經濟發展到了這個階段,政府也應該像軍隊一樣,打完勝仗要及時清理戰場,恢復生機,要把注意力適當地轉移到過去未注意、來不及注意或未有能力注意的方面,其中包括生態建設。研究大規模的造林戰略,編制全面的建林規劃,制定嚴密有效的保林政策措施,恐怕應該成爲省委、省政府馬上啓動的一項重大戰略行動,而非權宜之策。

  爲此,提出幾點建議:

  (一)廣東山林的破壞、源於亂砍濫伐,所謂亂砍是指什麽人都可以都砍,所謂濫伐是林業部門以伐爲業。廣東的山林幾千年來供應着數以千萬人的生活燃料,並没有毁滅,但近50年全部原始山林便全成秃山,令人痛心。這其中尤其以林業部門的自管自伐爲甚,林業部門應對生態的破壞負主要責任,應進行深刻的反思。

  (二)山林所有權的隨意變更是山林被破壞的制度上的原因。全民所有、公社所有、大隊所有、生産隊所有、個人承包等等,輪番出現,每一輪産權的變更就引發新一輪砍伐的高潮。最終是砍盡伐絶,但却找不到責任人。所有權的無序變更是各種因素中破壞力最大的因素。

  因此,要恢復廣東的山林,必須穩定山權,由於樹林的生長期特長,不是一般農作物所可比擬的,因此山權的穩定期要大大的長於30年,至少是50年甚至100年。要制定嚴密的山權保護措施。

  (三)山區的農民應成爲山林養護的主體,省政府應該以一種特定有效的方式,發給他們工資或補貼,養山要養人,養人即養山。這也是從另一角度支援山區建設,因爲幾乎所有的貧困縣都是山區,幾乎所有的山民都是貧民,向山民發工資或補貼,讓他們成爲林業工人,保山保水,利國利民。

  (四)要成立省級森林科研和監控中心,充分利用衛星等現代的技術,時刻對全省森林的生態進行全空間不間斷的監控。

  (五)建立復蓋全省的森林保育服務體系,飛機播種、殺蟲,爲森林防火配備充分的人員和裝備。

  水資源在全球和全國已逐漸成爲稀缺資源,有人預言未來的戰争是争奪水資源的戰争。廣東省每年有300億立方降水量,這是上天賜給廣東的財富,過去没有引起我們的重視,現在我們要珍惜它保護它。可以相信,只要政策到位,行動到位,不用30年,南粤大地又會是鬱鬱葱葱,江河滔滔,青山常在,緑水常流!

  2010年3月19日

  (劉昌謀: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