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洋社會學:總體四性之玄機

  【内容提要】文章立足《海洋社會學》專著的總體思路、重點特徵、研究對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圍遶總體四性(總體時空的無限性、總體領域的廣袤性、總體人際的趨利性、總體平衡的根本性)展開論述,旨在闡述四者之間的含義,厘清四者之間的關係,剖析四者對於學科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時代號角:海洋社會的意義探討

  海洋社會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海洋是生命的摇籃,説的是海洋對生命的孕育;海洋是資源的寶庫,説的是海洋對生存的支撑;海洋是風雨的故鄉,説的是海洋對環境的調節;海洋是世界的通道,説的是海洋對國家與地區的連接。因此,人們將21世紀定位爲海洋的世紀,毫不爲過。人們對海洋社會的不斷發掘,也勢必成爲人類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新天地,基於這一背景,我們欣喜的看到人文社科領域展現了對海洋發展趨勢的多元研究,海洋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史學、文化學、海外移民、海洋民俗等海洋社會學的分支學科點應運而生,並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但細思量之,這些研究雖包含社會學成分,却更多體現的是某一細項研究或具有史學的學科特色,然而從社會學視角探討海洋奥秘的體系性專著,國内外至今仍是鳳毛麟角。“海洋世紀”注重的是海洋社會學加强對社會本身及與人類互動關係的雙向研究,因而時代呼唤真正意義上海洋社會學的誕生。

  由範英、江立平主編的《海洋社會學》的適時問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憾。該著作對海洋社會學的概念做出了全新界定,認爲“海洋社會學是研究海洋社會自身及其與人類共進退的一門分支社會學。”〔1 〕將研究觸角還原爲海洋社會自身和與陸地社會的依存關係,可謂是對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的全新創造性建構。不僅如此,該書還詳細界定了海洋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意義。其中對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四大層次的厘清,基於研究對象四層次的主軸四大維度的歸納和總體四大特徵的界定,鞭辟入裏。以下將展開對海洋社會學總體四征的剖析,以期一來讓讀者更好理解全書特色和用意,二來深化人們對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基本界説實質的認知。

  二、縱横交織:海洋社會學總體四征

  何爲海洋社會學總體四征,恐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其總體特徵涵蓋海陸兩大社會領域則具有必然性,一要展示海洋社會自身特點,還要呈現海洋社會與陸地社會互動關係中的特點。因此,筆者將其歸納爲:社會形態的繼承性,研究範疇的系統性,海陸關係的互動性和實踐性。繼承性和系統性主要立足海洋社會的歷時性和共時性視角,互動性和實踐性則主要指向人海關係層面。所謂繼承性,是相對人類社會歷經的社會形態而言,是海洋社會從較低級向較高級社會形態演進的概括,這種繼承是既抛棄又保留的螺旋上昇式的辯證繼承,即馬克思所説的“揚棄”。系統性,一方面説明自然世界、人類社會和海洋社會分屬不同的社會類型,擁有各自獨特的完整系統,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海洋社會内部,同樣擁有自身的研究領域和範疇,諸如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環境等。互動性和實踐性不言自明,主要是在人與海洋發生關係的過程中體現出的典型特徵。當然,這裏所説的總體四征與本著作中海洋社會學的總體時空的無限性,總體領域的廣袤性,總體人際的趨利性和總體平衡的根本性並不矛盾,而且頗具關聯。

  (一)總體四性之追根溯源。

  從海洋社會形態演進來研究海洋社會,勢必牽涉其内在變遷和外在關聯,上昇到理論高度,即對其總體時空無限性的探討。我們説某一特定的海洋社會形態,具體的海洋社會事物在時空上是有限的,但正是這些有限的時空搆成了海洋社會總體的無限時空特徵。正如著作中所述,不管是原始先民的刳木爲舟漁獵爲生,還是當代航母、潜艇對海洋資源、空間的争奪龢利用,涉海空間正在快速擴展和深化的事實,毋庸置疑。2008年,美國《科學》雜誌稱:人類活動的足迹已遍及全球海洋,藉助潜水器,人類已到達水下一萬多米,而且人類對海洋社會總時空發掘還在繼續拓展中。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海洋社會總體時空的研究範疇和海洋元素越來越多在海洋歷史主軸上閃爍,諸如海洋外交、海洋生態、海洋資源、海洋群體、海洋建設等不一而足。因此,正是這些不同時期特殊的海洋事物,搆築了海洋社會的總體時空的無限發展可能。

  如果説海洋社會的總體時空强調的是縱向延展,那麽海洋社會總體領域的廣袤性便是横向切面。廣袤性在本書中至少包括兩層意思,一方面表現爲地理區域的廣闊性,海洋社會不僅僅是水域本身,還囊括濱海、島嶼和沿海區域等。如僅就海洋水域本身而言,海洋面積3.61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0.8%,遠超過陸地面積。按照《中國海洋統計年鑒》對海岸綫的定義統計,中國的9省1區3市2個特别行政區共53個沿海城市、242個沿海區縣屬於沿海區域範疇。另一方面則表現爲海洋社會研究領域和範疇的廣泛性,具體包括海洋環境、海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和法規等。這些範疇中的每一個條目都擁有龐大子系統和子條目,都是海洋社會學的重要研究對象和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角度看,也就是前面所講的系統性特徵。

  前文提及人海關係層面上海洋社會的互動性和實踐性特徵,與本書主張總體人際的趨利性和總體平衡的根本性相類似。但凡海洋社會與人發生聯繫,對利益的追求便成爲永恒的話題,無論是對海洋社會有形資源的利用,還是對海洋社會無形空間的佔有,都將圍遶爲人類更好地生存來處理人際關係。正如著作中描述的一樣:“從遠古人類采食貝類、近海飄颺,到古代傳統農漁社會以海爲田、捕撈養殖,再到近代以來人類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能力提昇、範圍擴大,以及各海洋國家爲争奪海洋利益而動槍動砲、紛争不止,海洋社會總體人際日趨由單一變爲多樣、由簡單變成復雜。”〔2 〕

  當然,爲人類生存謀福祉固然天經地義,倘若人際的趨利性“劍走偏鋒”,便導致了海洋社會的總體能否保持平衡的問題。衆所周知,某一系統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合力只有基本處於均衡狀態,才能保证該系統的穩定性。就海洋社會來説,海洋社會系統依靠自身生態系統的循環以及與外界的物質、能量交换,維持着自身平衡和穩定。如果人類對海洋社會的利用不能做到科學、合理和有序,一旦超過海洋社會自身可承受的臨界點,勢必引起海洋社會的自我調節,其結果對人類的損害是巨大的,海洋污染和海嘯的威力足以説明真相。反之,我們要維持海洋社會的總體平衡的穩定性,友好型開發利用,勢在必行。

  (二)總體四性之内外關聯。

  海洋社會學總體四性分别從海洋社會的縱向、横向及人海關係來確定,與海洋社會學全新界定密不可分,也就是説,全新界定是依據,特徵概括是表現。總體四性是海洋社會自身特徵與人海互動關係具有特徵的融合。不僅如此,四者還存在内在的邏輯聯繫。其中總體時空的無限性是認知前提,因爲要研究海洋社會學,厘清其歷史變遷和確立研究對象、範疇是最基本和最首要的問題,就象馬克思主義哲學一定要先瞭解物質與意識關係一樣。有了這個前提條件,完善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和研究其他子系統才有章可循。海洋社會總體領域的廣袤性是骨架和載體。説總體領域的廣袤性是骨架,主要針對海洋社會學研究範疇的確立,即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環境等,正是這些“骨架”才支撑起海洋社會“大厦”,也才能成就海洋社會學完整的學科體系;説總體領域的廣袤性是載體,則針對海洋地理區域對海洋各要素的承載性。海洋社會學總體人際的趨利性是動力源。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的存在,利益的驅動毫無疑問成爲研究海洋社會發展的催化劑。海洋社會學總體平衡的根本性是落脚點。正因爲有利益驅動,才成爲保持海洋社會平衡穩定的“攔路虎”。海洋社會總體能量動態平衡是絶對的,任何系統都是如此,因而何以保持海洋社會平衡和穩定,促進海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到人海和諧相處,是值得所有人深思和研究的課題。

  此外,海洋社會總體四征與海洋社會主軸四維、研究對象四大層次也存有關聯。主軸思維與研究對象四層次一一對應。海洋社會的内在變遷、外在關照和人類屬性搆成海洋社會歷史,不同階段的歷史組成的海洋社會整體,便體現了總體時空的無限性。就主體維度而言,海洋個體和群體、海洋組織和社區搆成的海洋社會主體,同樣面臨利益的驅動和“誘惑”。當然,歷史維度也好、重心維度和主體維度也罷,歸根結底要爲實用維度服務,因而構建以人爲本的海洋社會實用性,是歸宿所在。换句話説,强調海洋社會學的實用維度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强調海洋社會總體平衡的根本性,畢竟要讓海洋社會建設具備全面性、可持續性、健康和諧性。感恩海洋,與海洋社會和諧共處,保证海洋社會能量均衡,是創建海洋社會學的初衷。

  (三)總體四性之非凡意義。

  海洋社會學總體四性是基於對海洋社會學全新概念界定上的建構,意味着對海洋社會學對象的縱深化研究,意味着對社會學特徵、學科屬性、學科内容等增添了理論支撑,填補了國内外一直以來從社會學角度探討海洋奥秘體系性專著的空白。此外,從海洋社會學主軸四維到研究對象四大層次再到總體四大特徵,是對整個海洋社會學學科的系統和客觀研究,主題明確了,體系搆架建立了,海洋社會學各子系統等次題材才有豐富和完善的必要。倒並非否定海洋社會學各子項、專項或延伸範疇的研究重要性,也並非否定各分支系統對整體學科建立的基礎性作用,而是説率先確立海洋社會學學科框架體系的主幹,隨後完善其枝葉,符合建構學科的一般規律,是促進學科建設良性發展的正確方式。當然,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近年來對海洋社會的研究一直停留某一專項研究上,比如海洋漁業,海洋民俗、海洋移民等。衆多學者雖在構建學科上付出大量辛勞,但始終未曾觸及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層次厘清和總體四性分析,究其原因,一是受各自研究角度和範圍所限,更重要的是大家未從海洋自身和人海互動關係的整體着眼,去進行雙向思考,加之没有固有的學科系統去借鑒。也正因爲這個原因,該著作對海洋社會學的創造性探索,尤其對總體四性的獨特界定,便顯示出非凡的意義。

  當然,該著作對海洋社會學體系的理論創建,也並非盡善盡美,同樣存在理論缺陷。海洋社會學作爲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强的學科,理論建構和實证指導不可偏廢其一。此外,也正是子系統、專項的逆向研究“本末倒置”式的發展,才奠定了構建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基礎,正如牛頓所言,之所以看得遠,是因爲站在巨人的肩上。

  三、共創和諧:海洋社會學前景展望

  海洋社會學前景廣闊,尤其是總體平衡的根本性對人類認識、應用海洋提供了指導意義,共創和諧便是其中的核心準則,它體現的是一種動態的平衡。平衡並非一成不變,和諧也非没有矛盾,只是説對海洋社會的開發、利用和保護乃至海洋權益的分享,要做到求同存异,相得益彰,始終持守海洋社會承載力的底綫。人海互動並非單純以“我”爲主,同樣要尊重海洋的主體性。

  誠然,該書對海洋社會學體系的探索性建構,一方面將以往零散的海洋社會學研究加以系統化,對海洋社會學的全面發展大有裨益;另一面,該書對海洋社會學的全新界定,特别是以馬克思“社會系統論”的大社會學爲搆思基點,將海洋社會中的“社會”界定爲自然世界中的人類社會活動,提供了人們研究海洋社會的獨特和全新視角。其中對總體四征歸納,確立了海洋社會學的主體骨架,對於强化人們的海洋意識、海洋觀念、海洋視野奠定了理論基石。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該著作的問世,海洋社會學的“枝繁葉茂”指日可待。

   (蔣  蓉: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

  〔1〕範英、江立平主編:《海洋社會學》,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30頁。

  〔2〕範英、江立平主編:《海洋社會學》,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51頁。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