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範英、江立平主編的《海洋社會學》這部以全新的視野,大社會學的理論框架,宏觀、中觀、微觀、綜觀多層次結合的研究方法完成的海洋社會學基礎理論專著和創新教材,無疑是言人未言、有膽有識的海洋社會學學科建設標誌性的成果,充分體現了嶺南學術團體開拓與探索精神,必將對海洋社會學的進一步深入發展起到理論基石性的推動作用。
一部新著是否擺脱了人雲亦云、淺嘗輒止的思維局限,是否具有獨到而鋭利的思想光芒,是否具有言人未言的膽識,是衡量其是否具有學術價值、思想價值與續研價值的重要方面。範英、江立平主編的《海洋社會學》秉承“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學術方針,對海洋學科理論研究的空白地帶提出了挑戰,以全新視野、創新思維,構建了較爲完善、系統的海洋社會學科學體系,具有獨特的創新性與前瞻性,充分體現了“人無我有”的南方學派學術精神。
一、言人未言之兩膽
“膽”是“識”的外化,見之於創新、想法,是理論與實踐相聯繫的橋樑,是“舊識”轉化爲“新知”的主觀能動性。在社會學科研究領域更是如此,没有膽量縱有再多的“識”也難以開闢新的領域。細品宏大60餘萬字新著《海洋社會學》,内涵有“膽略與膽量”:
一是膽略,靠此才有可能填補海洋社會學研究領域的理論空白。長期以來,對海洋方面的學術理論研究,更側重海洋自身的運動規律研究,它們從某一方面揭示了海洋自身變化規律及與人類的關係,但缺乏與海洋社會整體關係的系統性論述,尤其從社會學視角探討海洋奥秘的體系性專著,國内外至今仍爲空白。此外,現有海洋社會學的研究成果多是對策研究,具有較强的針對性,但涉海人群交往結構與行爲,海洋群體、海洋組織、海洋社區等海洋社會的基本搆成及互動關係研究等比較薄弱,對各類海洋社會現象研究不够深入,無法用社會學基礎理論對海洋社會相關領域問題做出微觀、中觀、宏觀、綜觀並舉的解釋與預見。再有,當前海洋史學、海洋經濟、海洋文化等領域的研究缺乏基於社會學視角下的涉海人群分析。如,海洋史學對當前的海洋社會變遷反應遲緩;又如,對海洋文化的研究更多的關注物質文化領域,缺乏物質文化表象下更深層次的涉海人群角色及其期望的模式化體系研究。而《海洋社會學》從大社會學的角度出發,注重構建學科體系的完整性與全面性,以海洋社會的基本互動關係爲主題,形成了完整的海洋社會運行規律研究體系,因而填補了海洋社會學研究領域的理論空白。
二是膽量,表現爲對馬克思社會系統觀的嶄新演繹。本書除了采用常見的社會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還吸納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方法,用馬克思的社會系統觀和辯證思維建立海洋社會學研究範式。展現出的海洋社會是由功能各异、特色各具、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各種要素搆成的有機整體,具有立體感和完整性。這種研究方法的應用,在本書的層次設計、章節闡述上都相當突出。如强調海洋社會如同陸地社會一樣,具有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兩性合一的根本特質。又如把海洋環境、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軍事、海洋外交、海洋法規、海洋個體、海洋群體、海洋組織、海洋社區等等海洋社會的系統搆成要素納入體系之中,並指出海洋社會就是海洋環境的社會、海洋經濟的社會、海洋政治的社會、海洋文化的社會、海洋軍事的社會、海洋外交的社會、海洋法規的社會、海洋個體的社會、海洋群體的社會、海洋組織的社會和海洋社區的社會等,從而再現了從個别到一般、從分散到總體地認知海洋社會的過程。
二、敢言後盾之兩識
古人雲:“使無識,則三者俱無所托”,“惟有識,則有非明”,“識明則膽張”。在科學領域,“識”是“膽”的基礎,没有“識”就不可能有膽量和勇氣進行開拓創新。在海洋社會學的構建過程中,見識、才識是言人未言之膽的前提。讀《海洋社會學》,“兩識”躍然紙上。
一是見識。本書體現了編者、作者的遠見卓識。廣東社會學界和精神文明學界同仁身處廣東、扎根嶺南,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却又獨樹一幟,在社會學研究領域素來以開放性、開拓性著稱。身處中國改革開放前沿地帶,海洋文化特色明顯,海洋文明源遠流長,海洋社會發展成熟、形態豐富,這些都是廣東社會學界和精神文明學界在海洋社會學領域有所建樹的先天優勢。在學界的努力下,廣東海洋社會學建設與研究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先後出版了《海洋社會學與海洋社會建設研究》、《海洋社會學概論》等專著,並重視專門研究人才的培養。2009年3月,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成立了全國首個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在中國社會學學術年會上策劃組織了海洋社會變遷與海洋社會學學科建設分論壇。隨着研究的深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深感當前海洋社會研究當中存在的缺陷與不足,對紛繁複雜、變化迅速的海洋社會各類問題難以以比較確定的理論框架進行科學考量,藉助當前的知識體系,更無法對海洋社會的發展變化進行綜合系統的研判。基於以上情况,海洋社會學理論體系建設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日益迫切,填補國内外空白的《海洋社會學》專著因此孕育而生。這是廣東海洋社會學研究進程的必然結果,更體現了廣東學界同仁的遠見卓識。
二是才識。在本書中還可以處處看到編者的才識。運文搆思巧妙精到,體系搆架清晰完整、内在邏輯層次嚴謹,内容編排嚴整有序,行文表意簡明精煉,是目前海洋社會學研究領域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在全書的内在邏輯組織與具體形式安排方面,編者匠心獨運地以四大維度(層次),18種互動關係(主題)嚴謹而巧妙的規避了很多理論基礎著作及教材文集式、大而空、大而全却缺乏内在主綫的弊病。這種科學的邏輯體系構建更爲我們在海洋社會學某一專題的具體研究中提供了有效的思維武器、一種全局的、綜觀的視野。本書在原汁原味地保留學術著作所具有的嚴謹性和系統性的同時,形式的美亦是一大亮點,每章的開篇詩句,琅琅上口且總攬本章精髓,每章的節、目、子目的三、三、四形式從始至終保持一致,體現了編著者的獨具才思。
三、 膽與識之三結合
靠“識”壯“膽”,靠“膽”增“識”。“膽”與“識”互爲因果。“識”得精透,膽量才會增大;同樣,有 “膽”的支撑,人們纔可能去探索未知領域,促進“識”的擴展和深化。在本書中,膽識的結合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突破與領先相結合。《海洋社會學》在全面總結、梳理、借鑒學界現有研究成果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造性和啓發性的新觀點。書中注意借鑒海洋史學、海洋經濟、海洋文化等諸學科的研究成果,讀後使人能從海洋社會學這門科學的極其豐富的内容中增長了新的知識。書中第一章對本學科研究的内容、對象、體系等學術界同仁争論的一些問題,均如實作了介紹,同時也對這些問題盡可能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如本書第二章明確提出的海洋社會學是“研究海洋社會自身及其與人類共進退的一門分支社會學”的界定,便是很有概括力、科學性的界定,也使人一目了然。同時,本書對涉及到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命題作出的界定,如對海洋意識、海洋觀念、海洋視野和海洋理論等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題,對海洋環境、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軍事、海洋外交、海洋法規等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題,對海洋個體、海洋群體、海洋組織和海洋社區等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題,均從社會學角度作了新的界説。如“海洋個體就是海洋社會的有機細胞”,“海洋群體就是海洋社會的天然主宰”,“海洋組織就是海洋社會的公共用器”,“海洋社區就是海洋社會的栖息家園”等新命題的表述與定位,既有理論的高度,又有美學的意味,完全不是那種死板僵化的界説、死板僵化的文風所能達到的,而是明白易懂的、深入淺出的、中國化了的特色與水準。
二是實踐性與前瞻性相結合。海洋社會學的學科意識和學術自覺,是近年來伴隨着國際國内對海洋的重視、海洋世紀的即將來臨而起步的。《海洋社會學》不僅對海洋社會的産生、搆成、特徵、功用等基本理論進行詳細剖析,還特别探討海洋資源、生態等之於海洋社會的實用價值,分析對海洋利用的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原則,提出對海洋社會價值深化認識和綜合利用的基本方略,包括指導思想、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戰略任務等方面的初步設想。在學理上爲理解海洋社會及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提供了理論支持,具有强烈實踐性與前瞻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該學科發展的時代脈搏。如對海洋資源的全面開發提出必須遵循系統性原則、持續性原則、科技性原則與和諧性原則;對海洋生態科學保護提出樹立人海和諧共進的生態文明觀念,維護海洋社會生態系統的綜合平衡,構建海洋社會生態保護的運行機制,實現海陸生態的科學協調持續發展等原則,都是明证。
三是以人爲本理念與意識社會學的結合。以人爲本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軸思想,也是海洋社會學學科構建的出發點與歸宿點。和以往海洋社會學幾本文集不同,全書“以人爲本”的核心理念自始至終貫穿期間,始終站在“人”的方位來考察海洋社會的方方面面,强調海洋社會的任何要素均要以人爲核心,無處不突出人在海洋社會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指出海洋社會建設的任何問題均與人息息相關,需要全社會以至全人類的共同參與。同時,本書認爲海洋社會建設與陸地社會建設一樣,都是人類的社會建設,並秉承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20多年前構建的意識社會學(精神文明學)的學理精神,進而闡述了海洋社會建設中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生態文明和人種文明建設的相關内容,對海洋社會建設中尚未充分爲人的主要問題作了梳理,並對其問題的根源進行了分析,最後强調在海洋社會建設中要從全面性、系統性、持續性與和諧性等方面堅持以人爲本的理念不動摇。正如書中所雲:“高歌人本,全面建設,社會文明日日新;感恩海洋,和合共處,環球民生處處興。”這正是編著者們寫作該書高度自覺的人本意識和人本心聲。
綜上所述,《海洋社會學》是以全新的視野,大社會學的理論框架,有效的致用研究方法完成的一部海洋社會學基礎理論專著和創新教材。本書言人未言,有膽有識,是海洋社會學學科建設標誌性的成就,體現了嶺南學術團體的開拓與探索精神,必將對海洋社會學的進一步深入發展起到理論基石性的推動作用。
(夏俊杰、蔡婷玉:深圳市醫學繼續教育中心主任、教授,科員)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