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洋社會學:神話運作之妙趣

  【内容提要】海洋與神話是社會學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早期人類在海洋生活、生産中所産生的文化想象,它雖然幼稚,但却充滿了人類的智慧,有着深厚的現實的社會基礎。《海洋社會學》很好地利用神話的素材,闡述了人類在海洋文化中體驗與活動,精準獨到,具有睿智的文化觸角。


  地球是由陸地與海洋搆成的。如果説,過去關心陸地神話比較多的話,而現在開始注意海洋神話,這是神話學的一大進步與重要發展。在《海洋社會學》一書裏,對於神話的研究與運作有了新的思路,其中不乏真知灼見,與妙趣横生的地方。

  從神話的角度來闡述海洋社會學,是一很有見地的做法,雖然這不一定是第一次,但却是有獨到的視野。這裏,不僅可以從遠古的神話裏,看出海洋文化、海洋社會、海洋經濟等的發展、變化,而且也能够從海洋社會學裏,反映出現代神話學在其領域上的擴大和認知的提昇。

  一、神話運作的特點

  《海洋社會學》中的神話運作是有其特點的,這些特點表現爲:

  (一)放在人類文明起源的基礎之上來談海洋文化。

  衆所周知,海洋是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而人類誕生的早期還没有文字,也根本談不上有記載,而神話就是最早人類對於海洋的真實記録。洪水神話是人類遭受大灾難的一次記憶。因此,大洪水是世界多個民族共同傳説,在人類學家的研究中發現,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印度、中國、瑪雅等文明中,都有洪水滅世的傳説。例如《聖經》中就有諾亞方舟的故事。中國古籍《尚書·堯典》中就記載上古之時,“湯湯洪水方割,浩浩懷山襄陵”;《孟子·滕文公》雲:“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横流,泛濫於天下”;《淮南子·天文訓下》謂:“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其結論是:中國洪水神話反映遠古某個時期人類在遭到毁滅性洪水灾异之後得以生存繁衍的故事。〔1〕

  洪水神話是早期人類集體的歷史記憶,至今保留在世界各個國家與地區的神話裏,這不是偶然的事情,可以説明其是真實存在的。《山海經·海内經》載:“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這可能是最早的洪水神話。在印度《摩訶婆羅多》、《摩奴法典》等古籍裏也都有各種版本的洪水神話。在《百道梵書》裏説:摩奴在水池洗手,一條魚忽然跳到他手中,開口對他説:“好好照料我,我將保佑你。”並告訴他洪水將至。摩奴將魚養在陶鉢,並隨其長大而移至溝中,最後放入大海。後來在洪水來臨時,摩奴登舟,將舟係於魚角,魚將其拉到北山,那裏後來被稱爲“摩奴登陸處”。摩奴登陸後以黄油和牛奶、乳清、凝乳向神祭祀,從祭品中出現一個女人,她自稱是摩奴之女,後來與摩奴一起繁衍出他們的子孫。在馬來西亞,有一土著部落傳説:大地是一塊蓋在茫茫大水之上的外殻。在遠古的時候,大神Pirman打破了這塊外殻,世界被大洪水淹滅。但Pirman創造了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將他們放在一條以Pulai木做成的船上,這條船完全被封着,没有打開。兩人在船中漂浮顛簸了一段時間後,船終於停了下來。兩人從船側一點一點地弄開條通道來到陸地。

  洪水神話往往與人類繁衍神話聯繫在一起,這就有了兄妹結婚的神話,如亞當與夏娃、伏羲與女媧的神話都是人類延續的傳説。因此,這些洪水神話説明一個事實:洪水並没有消滅人類及其文明,相反的是,人類通過大洪水的洗禮,後代更加繁盛;人類社會也在洪水之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對於海洋社會學來説,海陸變遷並非只有人類出現之前的古地質年代才有,在古代神話中多有可怕的洪水之吻,這與地殻和海平面的變化引起的海陸變化有關係,表明人類親歷過滄桑變遷。〔2  〕對於洪水神話來説,它反映了人類的歷史與文明都與海洋有着密切的關係,海洋給人類帶來的不僅是灾難,也是人類文明的萌動與崛起。

  (二)放在民俗文化的基礎上來談海洋文明。

  海洋是一個神奇的世界,“雲霧繚繞、一望無際、波濤汹涌、深幻莫測加上不時出現的海市蜃樓,海洋總是唤起人們的想象,主體駕馭自然力的强烈欲望演化爲膾炙人口的神話故事如八仙過海,等等。海外仙山、不老之藥就成了中國大秦皇帝夢寐以求的寶地方物了。”〔3  〕

  在這裏,傳説與現實交織在一起,表現的是神話後期的文化形態。在少數民族之間,這種傳説與現實交織的海洋神話普遍存在。布依族《十二層海》説:開天辟地時,造了十二層海,下海要走十二天。第一層是蝦子管的地方,它怕大魚吃。第二層住着石蚌,它怕人們捉。第三層游着鯉魚,十分歡快。第四層有海螺的家,美麗牢固。第五層裏,龍王女兒在唱歌。第六層住着龍王,他常騎着海馬出宫,紅胡子龍開路,黑胡子龍隨後;紅胡子龍、黑胡子龍還審案辦案,斬殺爲非作歹的龍。第七層是犀牛住地,它常在石柱上磨角,誰惹它就刺誰。第八層有水鴨、水鵝,哪裏好它們住哪裏,哪裏不好它們就逃。第九層,龍王在那裏造井造水,送給人們飲用和灌田。第十層,龍王女兒在綉花,曬花被、花綢。第十一層有三十八條路、四十八條街,龍匆匆忙忙趕場做生意。第十二層是海底,廣大無邊,千萬根石柱撑着大地。〔4  〕在納西族中流傳的《金沙江與玉龍山》神話也很有情趣:少女金沙江聽説東海王子在找她,就下决心到東海去,玉龍山老人陪伴着她。走到雲南麗江,老人睡着了,一睡就是幾十萬年。少女從他的腿縫間鑽過去,一直流到東海,和王子結成了美滿的姻緣。在她身後,留下一條大江,人叫金沙江。〔5  〕這種擬人化的將金沙江義無反顧地奔向大海的神話,反映的是内陸人向往海洋的一種願望。

  這種超現實的想象力,是人們不了解海洋的結果。人類對海洋充滿恐懼,這種既害怕又崇拜,産生了各種各樣的復雜心理。“近海的原始先民,面對一望無際且變幻莫測的海洋,誤以爲大海受超自然力量所控制,因而萌發出檏素的信仰觀念,産生了海洋崇拜。海龍王成爲最早佔據中國人類意識形態的海洋主宰者。中國隋朝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文帝下詔祭四海,册封了東海龍王、西海龍王、南海龍王和北海龍王。隨着時代的發展和變遷,人們臆造的海龍王滿足不了中國沿海居民對海洋信仰的願望和需求。因而,便相繼産生了在現實中確有其人而又將其神化的新海神,即觀音、媽祖和孫仙姑等。而媽祖成爲被朝廷敕封的‘國家級’海洋女神,凡民間航海遇險化險爲夷者,人多歸功於媽祖,因而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大人’、‘天妃’、‘天後’到‘天上聖母’,神格越來越高,並列入國家祀典。而且海神的職能不斷擴展且無所不管,囊括航海安全、漁業豐歉、男女婚配、生兒育女、祛病消灾等等。”〔6  〕這裏,高度概括了海洋與人們信仰的關係作了地道的解説。

  關於媽祖,在書中不止一次的提及。如“媽祖信仰在中國沿海地區影響廣泛”;〔7  〕還説“媽祖的信奉,在臺灣省很普遍。在大部分臺灣同胞心目中,媽祖不但是戰勝風浪、開發臺灣與自然灾害及各種敵人作鬥争的精神支柱,同時媽祖還代表着‘根’……,一條重要感情紐帶”〔8  〕等。

  的確,媽祖是東南沿海一位重要的海神,這在古籍中經常看到,有的在一個地方就修建多個廟宇,可見其影響力之深遠。《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典》第660卷《江寧府部匯考》:天妃廟“在郭城門外上新河北岸,明洪武間建,二十二年重修。”還記載:天妃廟“四,一在縣東南五裏,一在縣東南二十五裏,一在縣凍二十五裏,一在縣東南三十裏。”

  根據宋以來的各種文獻記載,媽祖原爲福建地區一女子,死後被人尊奉爲神,特别是在海上遇到危險的時候,她會保佑衆人。清《長樂縣誌》記載:“相傳天後姓林,爲莆田都巡簡孚之女,生於五代之末,少而能知人禍福。室處三十載而卒。航海遇風禱之,累著靈驗。”因此可知,媽祖被奉爲海神,是民衆的一種祈求平安的願望。

  除了崇拜之外,人們産生種種民俗活動。每年祭海時,由德高望重的老漁民牽頭,青壯漁民設祭壇,抬神像等,格外踴躍。〔9  〕造船時,先要把船底“龍骨”竪立起來,用紅布係在龍骨上以闢邪,接近竣工時,最後一道工序便是在船頭裝上一對“船眼睛”,也叫“定彩”,在安龍目時選定吉時,備牲禮向諸神叩拜。……船主擇“黄道吉日”,進廟拜神。〔10  〕

  與此同時,漁民在拜神的時候,也有各種風俗與禁忌。海洋社會早期,海洋個體主要從事漁業生産活動,打魚、捕魚、抓魚、吃魚,其社會風俗以漁風漁俗、漁神信仰、漁業禁忌、漁船漁具等爲主要内容。〔11 〕

  在捕魚的時候,有各種祭祀的儀式,用來表示對神靈的尊重。“世界各地都有着海洋韵味十足的民俗文化。例如捕魚節,它是漁民敬奉海神的傳統節日,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捕魚節。……無論哪個地區,捕魚節第一項活動無一例外地都要舉行隆重的祭海儀式。還有海神節,每年2月2日,是充滿着神奇宗教色彩的巴西海神節。”〔12  〕

  凡此種種,都顯示出人們對於海洋神靈的敬仰與崇拜。《海洋社會學》對此進行了非常形象的表述:海神信仰和涉海民間信仰是涉海人群在面對浩淼無垠、變幻無常、神秘莫測的海洋和人類的無助時,爲充滿了兇險和挑戰的涉海生活找到精神護佑,或爲家庭進行祈福避兇,對神靈的信仰使人獲得精神上的慰借。南海觀音崇拜香火旺盛。〔13  〕這種表述,無疑是準確的。它將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表達得非常清楚。人們在浩瀚無際的海洋面前,無疑是十分渺小的,根本無法與之抗衡,只有求助海洋神靈的幫助,才能够得以生存,於是産生祭祀來表達一種信仰。這種信仰,不是所謂的迷信,而是人類在於自然鬥争中的一種生存之道,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種心靈上的交往。

  二、神話運作的妙趣

  (一)以神話來證明歷史。

  太平洋底部是否有人類文明,過去由於資料、認識的局限,没有人提出過。其實,在我國典籍裏就有記載。《列子·湯問》:“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裏,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所謂“墟”,就是一塊土地,只不過這裏原來有人住過而現已荒廢。所謂“歸墟”,表示的是太平洋上原來有人類文明的存在,只是地理巨變,而沉没到海底,成爲“無底之谷”。《山海經·大荒東經》則説得更明確:“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這裏的“少昊之國”就在東海之外的太平洋上。

  到了20世紀初,英國人種學家麥克米蘭·布朗發現了曾經存在的人類文明,提出太平洋中曾有過古大陸的觀點。他在《太平洋之謎》一書中首次提出遠古時期太平洋曾經有過一個高度文明發達的大陸。此後,有關這方面的著作屢見不鮮,以英國學者詹姆斯·喬治瓦特的研究成果最有影響力。他通過大膽的假設、廣泛的調查、獨到的推理乃至自信的筆勾勒出遠古時期太平洋中姆大陸的概貌。關於消逝的姆大陸,喬治瓦特是這樣描述的:在遠古時期,太平洋中曾經存在過一個古大陸,它是人類文明的摇籃,鼎盛時期的人口約6400萬,生活在這個大陸上的居民有黄、白、黑各種膚色的人種,他們無貴賤之分,和睦相處。古大陸的國君名叫拉·姆,他既是古大陸的最高統治者,又是最神聖的宗教領袖。姆大陸居民信奉單一的宗教。後來由於地震,這塊國土沉入太平洋。〔14  〕

  在《海洋社會學》裏,以麻姑來説明:“在太平洋底部發現了曾經存在的人類文明,被稱爲‘三海平原’。中國的渤海、黄海、東海的大部分地區在第四紀冰期變成陸地,而且是良好的平原地貌。”〔15 〕

  麻姑是道教之神仙,在各種古籍及道教經典裏都有記載。葛洪《神仙傳·麻姑傳》曰:“漢孝桓帝時,神仙王遠,字方平,降於蔡經家,與經父母、兄弟相見。獨坐久之,即令人相訪(麻姑)。”繼雲:“麻姑至,……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許。於頂中作髻,餘發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綺,光彩耀目,不可名狀。入拜方平,方平爲之起立。坐定,召進行厨。麻姑自説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爲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於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爲陵陸乎?方平笑曰:‘聖人皆言海中復揚塵也。’”又説:“麻姑鳥爪。蔡經見之,心中念言,背大癢時,得此爪以爬背,當佳。方平已知(蔡)經心中所念,即使人牽經鞭之。謂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謂爪可以爬背耶?’但見鞭著經背,亦不見有人持鞭者。”“宴畢,方平、麻姑命駕,昇天而去,簫鼓、道從如初焉。”

  《神仙傳》中之麻姑,原是親見“東海三爲桑田”的仙人,是長壽不死者,故後世多以之象徵長壽,至遲在明代即有畫家作“麻姑獻壽圖”,以爲人祝壽之禮品。  

  爲什麽麻姑作爲壽星,不是没有緣故的,因爲她非常長壽,所以能够見证山海滄桑的變化,“東海三爲桑田”和“海中復揚塵也”,更成爲後世著名的“滄海桑田”和“東海揚塵”典故的來源。由此可見,麻姑在此進行舉例説明,是十分恰當不過的了。

  (二)以神話來證實現實。

  海洋裏有着許多寶藏,而且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鹽就是一例。鹽是怎麽來的,民間有這樣的傳説:很久以前,在很遠很遠的地方, 住着兩兄弟。一個很富有, 一個很貧窮。富兄弟住在一個小島上, 他是一個鹽商, 他經營了很多年的鹽, 挣了一大筆錢,另一個兄弟窮得連他妻子和孩子飯都吃不飽。後來窮兄弟得到一個神磨,他的壞兄弟用計换來了神磨,並在船上不停地轉磨,鹽不斷地從磨裏出來,越來越多,船沉入海里,鹽依然不停地從磨裏出來,最後把整個大海水都變得咸了。這就是海水爲什麽是咸的原因。《世本·氏姓篇》:“廪君乃乘土船從夷水到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廪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廪君不許。”這裏所説的“從夷水到鹽陽”,一路是在海上行駛,其证:一是水是咸的,有鹽;二是神女説她統轄的地方非常“廣大”。因此可以判斷這個神女乃是一位海中之神。

  從海水裏提取鹽,最好的辦法就是燒煮。煮海爲鹽,這是一則神話。但可以知道海鹽生産源遠流長,“傳説中國古代炎帝時宿沙氏煮海爲鹽。《禹貢》更有鹽貢。春秋時魚鹽之利爲富國之本。西漢時鹽鐵成爲國家重要財賦收入,鹽田廣布海岸帶。”〔16  〕

  宿沙氏在《世本》、《戰國策》、《吕氏春秋》、《逸周書》、《路史》等書中均有記載。許慎《説文解字》釋鹽曰:“鹵咸也。從鹵,監聲。古者,宿沙初作煮海鹽。”也有人説:“中國古代鹽業史的開端,可以追溯到‘夙(宿)沙氏初煮海鹽’”時期。〔17  〕宿沙氏可能是山東半島一個部落的首領,故《世本·作篇》認爲:他是炎帝神農氏的“諸侯”,也有稱他是黄帝的臣子,《太平御覽》又説他是春秋時代“齊靈公臣”。從古籍來看,他從海水裏,“煮乳煎成鹽,其色有青、紅、白、黑、紫五樣。”〔18  〕可知,宿沙氏初煮海鹽的記載看來是可信的。不僅如此,人們還建寺來紀念他。《路史·後紀四》注雲:“今安邑東南十裏有鹽宗廟,吕枕雲:宿沙氏煮鹽之神,謂之鹽宗,尊之也。”

  海洋裏有魚類,可以供給人們的生存。中國的先民在遠古時代就已經開始海洋捕撈,已能獵取在大洋和近海之間洄游的中、上層魚類,對海洋魚類習性的認識已有一定的水平。〔19  〕

  於是捕撈帶動造船的發展。最早的在海上進行捕撈與渡水的工具,是葫蘆和筏子,這在神話裏早有記載。從古籍《物原》中所述“燧人氏以匏濟水,伏羲氏始乘桴(筏)”的傳説記載看,在距今1萬年前,以漁獵爲生的先人們與海洋發生了接觸,而且能够利用樹干進行近距離的海上漂浮。〔20  〕在書中,此條古籍所述多次引用,可見此記載十分珍貴。燧人氏和伏羲氏都是古代傳説中的人物。從歷史而言,燧人氏比伏羲氏更爲久遠。燧人氏,顧名思義,鑽木取火,屬於漁獵遊牧時期的氏族;而伏羲氏,則是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所處時代約爲新石器時代早期,他會結繩爲網,用來捕鳥打獵,還發明瞭瑟,創造了八卦,這些都説明伏羲氏要晚於燧人氏。正因爲如此,筏子遠比葫蘆來得更科學更先進。《周易》中所説:“伏羲氏刳木爲舟,剡木爲輯,舟輯之利,以濟不通,致遠於天下。”這裏,説的是“刳木爲舟”的“舟”,即獨木舟,其要比筏子要進步得多了。正由於如此,其“反映出我們的祖先對海洋利用的理性認識。”〔21  〕

  居住在水邊的人利用船來捕撈與交通,是其生活的環境所决定。古代地中海邊的腓尼基族,他們是最早造船的人,而“腓尼基”其本意是造船者。〔22 〕在非洲許多沿海地區的民族,他們也都是利用獨木舟來進行航運與捕撈。這就説明,海洋環境决定了人們的生活、生存的狀態中,船是十分重要的工具。

  無論是神話來説明歷史,還是神話證實現實,都有妙趣横生的獨到之處:一是形象生動,寥寥數筆,就將文章的觀點闡述清楚。二是例证可靠,言之有據,擺脱乾枯的理論説教。

  三、海洋神話的思考

  (一)不能固守原有的神話概念。

  神話是千百年以前人類想象的文化創造,但是作爲現代社會學科的一種概念,人們對其解釋各不相同。

  在本書裏,運用的是一種廣義神話學的概念。這是袁珂先生所堅持的觀點,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引起學術界的强烈反響,也引起人們的多次争論。在《中國神話傳説詞典》一書的《出版説明》裏就這樣寫道:“這部詞典的一個特點是,它主要反映了袁珂先生目前的研究狀况及學術觀點。正如很多學術問題往往有不同見解一樣,對於袁先生的有些觀點,學術界可能有不同的看法。”這裏事實上也將當時的學術争論做了一點透露。應該説對於這種廣義神話的見解,還是有很多學者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作爲一種新的學術觀點,無疑是值得肯定的。至少對於解决懸而未决,或者在分類上模棱兩可的作了一個明確的劃斷,有積極意義的。

  在《海洋社會學》裏,基本根據的是袁珂先生的廣義神話的觀念來進行描述與論证的。將現代民間文化分類學中的神話(狹義)、傳説、鬼話、仙話、佛話、妖、怪、精等作品均納入囊中,這是學術上的一種開放的文化系統,體現了作者的匯聚千家之説爲我所用的學術情懷。

  “中國的海洋宗教與海洋民間信仰具有多樣性,如龍王崇拜、觀音崇拜、媽祖崇拜;信龍母、洪聖水神、信船王等”〔23  〕,就是這種廣義神話概念的體現。

  這種廣義神話的産生,與人們的海洋信仰有着直接的關係。當時海洋社會文化中開始形成的海神信仰,其内容便與海洋個體的漁業活動密切相關,他們活動中的許多要素都會成爲海洋神靈的一個來源。如四海神、潮神、港神等隨海洋水體崇拜而産生,鯨魚、鱉魚等水族神是由對海洋水族的崇拜而産生,風神是對自然現象中的風崇拜而産生,海船以及船上是舵、錨、桅、漁網等的神靈化是將海洋交通、生産工具神靈化。〔24  〕將與海洋相關的一切都神靈化,這是原始初民的一種檏素的信仰意識,至今一直保留在海洋文化中間。

  一般來説,科學文明水平相對原始落後的民族,神話往往極其發達。在太平洋島嶼上居住着的衆多民族,分别創造了形形色色、難以數計的神話故事。他們用神話解釋人的由來,事物的起源,給各種現存的社會關係提供存在的依據。神話作爲文化最重要的標誌之一,倍受人類學家的重視。透過搆築神話的思維結構和想象力,可以判斷文化發達程度與智慧水平。〔25  〕此話有一定道理,神話畢竟是人類原始文化的遺存,而這種遺存以後還會有發展,會演化成爲其他概念,但是其本體依然是神話,這是毋容置疑的。

  (二)神話發達的地區,其文化的影響力也就巨大。

  神話是古老的文化記憶,反映的是這一地區人類的文明與歷史,而海洋神話則是人類與海洋之間文化的早期記録。歷史證明:凡是海洋神話愈是發達,其文化的影響力也就愈大。古埃及、古希臘神話是舉世公認的,正由於如此,其文明在世界上同樣佔有很高的地位。希臘神話源於古老的愛琴文明,是西洋文明的始祖,具有卓越的天性和不凡的想象力。在那原始時代,他們對自然現象,對人的生老病死,都感到神秘和難解,於是有了幻想與想象。在這些幻想與想象中,出現了征服宇宙的英雄。

  與此相聯繫的歷史是,“公元前3000年代初希臘愛琴地區進入早期青銅時代。公元前2000年代則爲中、晚期青銅時代,先在克裏特、後在希臘半島出現了最早的文明和國家,統稱愛琴文明。”〔26  〕然而在多利亞人入侵愛琴文明後,希臘半島人口開始過剩,他們不得不向外(其中也包括向海外)尋拓生活空間。

  這樣,就有了各種各樣與海相關的神話傳説。

  希臘神話裏的波塞冬(Poseidon)是海神、水神,是宙斯的哥哥。蓬托斯(“波濤”)在希臘神話中是象徵“大海之底”的男神,在希臘語裏,蓬托斯是波濤之意,所以蓬托斯的實質是一位海神。與之相關的,蓬托斯與母親該亞結合,生下了表征海的各種屬性的諸多兒女:涅柔斯(海之友善)、陶瑪斯(海之奇觀)、福耳庫斯(海之憤怒)、刻托(海之危險)和歐律比亞(海之力量)。這些海神都是希臘人崇拜的對象。這些海神神話影響了整個世界文化史,也因此被稱之爲一個“神話時代”,可見其影響之烈。

  在太平洋東岸的中國同樣是個神話發達的地區,有着豐富的神話資源。古典文獻中的神話層出不窮。《史記·皇帝本紀》就記載有軒轅黄帝曾“東至於海”的傳説。《莊子·逍遥游》:“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釋文:“北冥,本亦作溟,北海也。”可見,這就是一個關於海的神話。東方朔《十洲記》也説:“海水正黑而謂之冥海也。無風而洪波百丈。”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174):“昔有蜀士韋昉竇岩,夜泊涪陵江。忽遇龍女,譴騎迎入宫。後昉以狀元及第,十年後知簡州。龍女復遣(遺)書相迎,敕命昉充北海水仙。”等等,都説明在中國古籍裏,海洋神話同樣不勝枚舉。

  其神話在東南亞等地區的影響同樣不可小視。“中國、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各國海洋族群主要信奉佛教和海龍王,中國浙江舟山群島的海洋群體大多信奉觀音娘娘,中國東南沿海各地海洋族群主要信奉媽祖娘娘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衆多的海洋信仰之中,大多都是天神或海神,只有媽祖娘娘是一位現實生活中的護航使者。……全世界有4000座媽祖廟,信衆達到2億人。尤其是每年媽祖誕辰的祭祀大典時,臺灣海峽兩岸同袍共同朝拜媽祖,成爲一件轟動民間的大事。”〔27 〕由此可見,中國神話及其神話中的人物在世界各地的的影響是巨大的,單從媽祖信仰與祭祀裏就可以看出。

  只不過,中國的神話傳説的内涵,有的也過於深奥,以至於没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如美人魚的神話就是一個例子。丹麥的美人魚的神話,在世界都有影響,其實中國的美人魚神話早就有之。《山海經·海内南經》:“氐國人在建木西,其爲人人面而魚身,無足。”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美人魚傳説的原型。只是中國的神話過於妖魔化,而没有與社會的交往,也没有人的情緒與感情,因此往往没有得到民衆的認可,流傳空間也就十分狹隘。

  在日本,徐福被日本人奉爲農耕之神、蠶桑之神、紡織之神、醫藥之神、冶煉之神,等等。〔28 〕衆所周知,徐福是秦代人,爲給秦始皇求得長生不老藥而東渡的。《三國志·吴書·吴主權傳》、《後漢書·東夷列傳》都有提及徐福東渡之事。是否到過日本,衆説紛紜。不管怎樣,傳説徐福到了日本,並被尊奉爲神,是有道理的。“相傳徐福去後,日本開始了農耕文化,史稱‘彌生時代’,由於徐福帶去了大批工匠能人,傳播了農耕技術、種桑養蠶技術、鋼鐵冶煉技術、醫藥技術,對日本社會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29 〕可見,徐福神話,真切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歷史現實。

  如今,現代生活裏,用神話來命名的産品、用品很多,同樣反映了海洋神話文化的影響力。舉例來説,巴哈姆特是阿拉伯神話裏的巨魚,它飄浮在一片没有泡沫的汪洋大海上,在它的背上是一頭巨牛,牛背上扛着一座紅寶石山,山上有一天使,天使頭上是六重地獄,地獄之上是地球,地球上面是七重天堂。在巴哈姆特的身下是一望無際的海洋,海洋下面是黑闇的深淵,再下面是火的海洋,最下面爬着一條巨蛇。以巴哈姆特命名的有項鏈、吉他、網絡遊戲等。類似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其反映的是海洋神話依然會對現實社會産生或多或少的影響,當然,其影響程度的多少與神話本身的知名度和人們對其認知度有着直接的關聯。

  當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本文也有一點不足之處,那就是缺少中國著名的海洋神話的代表作“精衛填海”的詳細闡述和引用。精衛填海是中國海洋神話的典型之作,反映了中國人戰勝海洋的信心,並與之頑强鬥争的行爲,缺少對其進行分析、運用,無論如何是一種憾事。

  (徐華龍:上海文藝出版社編審)

  注釋:

  〔1〕《海洋社會學》,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112頁。以下凡引用此書,不再註明出版單位。

  〔2〕《海洋社會學》第112頁。

  〔3〕《海洋社會學》第116頁。

  〔4 〕見劉城淮《中國上古神話通論》第278頁,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 〕見劉城淮《中國上古神話通論》第277~278頁,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海洋社會學》第191頁。

  〔7〕《海洋社會學》第318頁。

  〔8〕《海洋社會學》第331~332頁。

  〔9〕《海洋社會學》第311頁。

  〔10〕《海洋社會學》第317頁。

  〔11〕《海洋社會學》第462頁。

  〔12〕《海洋社會學》第80頁。

  〔13〕《海洋社會學》第318頁。

  〔14〕《太平洋曾經有一塊大陸存在嗎》,soso問問2009年8月10日。

  〔15 〕見《海洋社會學》第111頁。

  〔16〕《海洋社會學》第118頁。

  〔17〕 郭正忠主編《中國鹽業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8〕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羽集二卷。

  〔19〕《海洋社會學》第9頁。

  〔20〕《海洋社會學》第245頁。

  〔21〕《海洋社會學》第245頁。

  〔22〕《海洋社會學》第119頁。

  〔23〕《海洋社會學》第320頁。

  〔24〕《海洋社會學》第463頁。

  〔25〕《太平洋島嶼的智慧:神秘的激情體驗》第150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6〕《海洋社會學》第122頁。

  〔27〕《海洋社會學》第486頁。

  〔28〕《海洋社會學》第492頁。

  〔29〕《海洋社會學》第492頁。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