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洋社會學:美學視角之抒張

  【内容提要】本文認爲社會學這門學科與美學不可分割,美學中有藝術社會學或者審美社會學的分支。海洋是藝術和審美的重要對象,既有自然美的屬性,又有社會美的屬性,同時還是藝術美的表達對象,海洋審美社會學當可成爲海洋社會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海洋社會學》全書的設計視野廣闊,總體布局具有宏大叙事的特點。每章之前的章引聯句,尤具特色,言簡意賅。全書很多地方涉及了海洋美學的内容。


  “海洋社會學”無論是從學科特點、研究對象還是這本同名新著的内容來看,與美學均有着緊密的關聯。

  第一,從學科和歷史的宏觀視野來看

  社會學這門學科與美學不可分割。美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與社會學也相互交叉、相互滲透。人類社會的社會實踐既包括改造自然的生産活動,又包括改造社會的社會活動,在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中,人的本質力量得到發揮,創造出了多姿多彩的社會美。審美和藝術都歸屬於社會現象,具有鮮明的社會歷史内容。一般認爲,美學的研究對象和範圍包括三大部分,即:美的哲學、審美心理學、藝術社會學。社會學的産生爲美學研究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藝術社會學,或者又叫審美社會學,是以藝術爲主要對象研究審美活動的社會歷史發展及其規律的學科,簡言之,它對人類的審美創造活動作社會學思考。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審美主體創造出審美對象,社會的内容和歷史的内容沉澱在個體的心理結構中,再轉化爲生理的感覺,最終通過審美對象表現出來,歷史時代的條件直接或間接决定了藝術觀念的産生、流行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由於對藝術的社會内涵和職能的不同認識,西方的藝術社會學(審美社會學)出現過三類派别,一是將藝術視爲社會結構的直接反映,以丹納、杜威等人爲代表,二是將藝術視爲社會心理補償和精神轉移的工具,以弗洛依德等爲代表,三是將藝術視爲抗拒外部社會力量的自爲表現,以薩特等人爲代表。而中國早在儒家美學的生産過程中,就出現了有關審美和社會的關係的認識,如孔子提出審美藝術活動具有“興”、“觀”、“群”、“怨”等不同的社會功能。中國傳統美學着眼於政教和審美藝術的緊密關係,規劃藝術的標準,但由於强調審美藝術對人格價值的特殊作用,有時夸大了審美的社會功能,如“文以載道”。

  作爲邊緣學科,美學的類别有時又簡分爲哲學美學、心理學美學、社會學美學。大千世界的審美對象豐富多彩,從美的領域或者説美的形態來看,一般將它們分爲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社會美即是社會現象和社會活動的美,其内在本質在於有利於社會的歷史進步,與社會發展規律相符,它既存在於人們的生産活動及其産品中,又存在於社會鬥争和社會變革中,還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科學文化活動當中。社會美以真美爲基礎,與自然美的側重於形式的美不同,它更側重於内容的美,同時,社會美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帶有一定的民族,一定的時代和一定的階層的特徵。海洋社會學作爲社會學的一個分支,與美學的關係是不可分的,這就進入下面的海洋美的議題。

  第二,海洋是藝術和審美的重要對象

  海洋作爲人類生命之源,既有自然美的屬性,又有社會美的屬性,同時還是藝術美的表達對象。海洋美的特徵是廣闊浩瀚、多姿多變,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氣候條件呈現出不同的審美形態,蔚藍的天空與静謐的海水,漲退有序的海潮和幽闇神秘的漁火,點點白帆與滑翔的海鳥,這一切呈現出海洋和諧優美的一面,而狂風暴雨、海浪呼嘯則又呈現出她壯美的一面。《海洋》是一部90分鐘的紀録片,由雅克-貝漢導演,400多人的團隊花費7000萬美金,用7年時間在全世界50多個拍攝地累積拍攝500多個小時,充滿海洋的原生態的妙趣,“墨香茶香心香”的新浪網友據此寫的博文《海洋之美》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美景:“在似乎平淡無奇的天涯海角,在幽闇莫測的大洋深處,藴藏着無數的驚奇。海洋是柔美的,白色的水母象白雲在藍天飄過,彩色的水母如花兒漸漸開放,那綵帶一樣飄過的是海蛇,那草芽一樣破土而出的是海鰻。海洋是壯美的,珊瑚叢象廣袤的森林綿延不絶,露脊鯨象航空母艦睥睨衆生。海洋是一曲交響樂,海豚在洋面上跳躍,魷魚在水中舞蹈,企鵝在崖壁上摇擺,海豹温柔地抱着她的寶寶。海洋是一首史詩,持續上演《戰争與和平》,東方鱟在優雅地滑行,海星在愜意地伸舒,蜘蛛蟹在大戰,鯊魚在捕獵,無數的海鳥從空中箭矢般射向沙丁魚群;從沙地裏剛剛孵化出的小海龜們正在經受生死考驗:成群的海鳥俯衝而下,小海龜們竭盡全力爬向大海,時間就是生命,能够逃脱被獵食命運的,正是那些有較强逃生能力的。”

  海洋的很多部分與美學有着關聯,如列爲“世界遺産”的澳大利亞的“大堡礁”,有300多種珊瑚,4000種軟體動物,是鳥類的天堂,就象巨型的海洋生物博覽會,又象是一座生氣盎然的水中花園。位於太平洋内的厄瓜多爾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離南美大陸約1000公里,由72座小島和礁石群組成,是當今世界上少有的奇花异草薈萃之所,珍禽怪獸如280公斤重的巨龜和蜥蜴雲集之地,這個群島生態系統紛繁雜揉而又獨具特色,獲得了“活的生物進化博物館”稱號,查爾斯·達爾文1835年來過這裏之後,提出了他的著名的進化論。其實還不止這些,無論是海洋的現狀還是歷史,無論是海洋的自然性還是社會性,審美的要素都客觀存在着,值得我們去挖掘,海洋與人類行爲相關聯的部分更是藴藏着大量的美學價值,海洋文化景觀就是一個巨大的美學寶庫,值得去進一步探究。例如海洋歷史場所景觀,廣東虎門的海戰博物館就有着許多審美的内容。海洋鄉土聚落景觀則反映出漁民們傳統的日常生活審美風俗,海洋文化綫路則可串起海上和海底,陸地和海洋,本地和异地等,如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西方環球航行探險等就是突出的例子,可以將有關的商品、遺址、思想、追求等要素與優美、壯美、悲劇等審美要素結合起來考察。海洋審美社會學當可成爲海洋社會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在論述崇高這一美學重要的概念時,海洋常常是古今中外學者們的研究對象與例子。康德在論述崇高這個美學範疇時,認爲崇高對象的最主要的特徵是由無限而産生的“無形式”,即無規律無限制,他拿海洋作爲例证,認爲有的表現爲體積的無限廣大(如天空、海洋),這是數量的崇高,有的表現爲力量的無比强大(如颶風、暴雨),這是力量的崇高。人們首先感到恐懼,但在自衛和征服對方的實踐中,顯現出人類自身的力量,包括倫理道德的精神力量,産生勝利的愉悦的美感。他在《判斷力批判》一書中這樣説:“暴風雨的海洋本不能稱作崇高,它的景象只是可怕。只有心靈充滿了衆多理念,才使這種直觀引起感情自身的崇高”雖然是一種唯心的解釋,但對審美心理過程的分析是有道理的。風平浪静的海洋由於廣闊無限,能够展示其崇高之美,但船上的人們在狂風駭浪中搏鬥,最終取得勝利的表現,更能表現崇高之感。海洋上的崇高美的形式多種多樣,鄧世昌率“致遠”號軍艦與日軍同歸於盡是一種崇高,法國名畫《梅杜薩之筏》表現在海上的激昂之情也是一種崇高之美。

  第三,《海洋社會學》全書的美學品味

  首先,全書的設計視野廣闊,總體布局具有宏大叙事的特點,氣勢不凡。主體内容分爲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爲總論,第二部分爲海洋社會學研究的第一層次,包括海洋社會的歷史維度,第三部分爲海洋社會學研究的第二層次,包括海洋社會的重心維度,第四部分爲海洋社會學研究的第三層次,包括海洋社會的主體維度,第五部分爲海洋社會學研究的第四層次,包括海洋社會的實用維度。範英和嚴考亮在第二届海洋文化與城市發展研討會上提交的論文《論以人爲本的海洋社會建設體系》中提出:“重點探討世界性海洋社會的主要搆成和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的四大層次、研究主軸的四大維度與研究總體的四大特徵。其最後的落脚點則强調海洋社會的全面建設要堅持以人爲本。可以看到,本書在探討海洋社會的主要搆成時,鄭重地歸復了社會學原有“大社會”的研究範圍。”全書體系搆架由22章組成,其中每章三節,每節四目,每目四子目,同時在各章之首以相應的聯句爲引語,既有搆架的和諧美,亦有章節的形式美。

  其次,每章之前的章引聯句,尤具特色,言簡意賅,充分體現出理論著作的文采意趣。有的高屋建瓴,體現出壯美的境界,如第一章的“宇宙洪荒,天地混沌,百科不分爲一體;干坤運轉,大勢趨求,嶄新學説初長成”,第十章的“飛龍翔空,游魚潜淵,無邊海疆作舞臺;執政行權,保民安邦,運籌帷幄定干坤。”有的情深意切,體現出優美的意境,如第十一章“雲蒸霞蔚,五彩斑斕,虹浪連地開艷葩;風奇俗异,漁歌悠揚,信仰精神寄海魂。”第十八章“紅日沉西,滿船豐喜,漁翁戴月舞歸途;炊烟漫户,鼎鐺飄香,百鳥斂翅暖愛巢。”有的心懷悲憫,有着悲劇後的激昂,如第二十一章“藏污納垢,赤潮横流,千般無奈傷人海;激濁揚清,生態均衡,萬端有志護家園。”有的意象豐富,搆築出幽默的景象,如第十九章“龍子敬茶,龍女送花,龍王折腰迎海客;龍母呈圖,龍祖坦言,龍宫藏寶獻世人”,等等,這些章引聯句濃縮了每章的要言大義,同時也增加了可讀性。

  最後,全書將美學作爲海洋社會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進行了有機的闡述。第七章第三節的第四部分就專門提及“把握海洋社會的人類屬性旨在提昇海洋社會的人性之美”,認爲“保護人類居住的海洋環境,培養人類對海洋的審美態度和真摯情感,形成並珍惜人海和諧的親密關係,不向海洋過多地透支、索取,最終能達到人與海洋的共生共榮,保持人類和海洋社會的永續發展。”第十五章第三節提出“海洋群體在推動海洋社會發展進步方面所具有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在社會物質生産力、生産生活經驗、社會管理經驗、生産工藝、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傳統習俗等等方面。”第十八章第一節提出“建設人工環境應當以保護自然環境爲前提,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使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從科學和美學的角度有機融爲一體”的觀點,認爲海洋文化是“海洋觀(自然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的體現”。

  而第十一章的海洋與審美的關係論述最爲突出,理論與文學有機結合,第一節“海洋社會是海洋文化的社會”中的第二部分從發生學的角度,提出在海洋審美活動中産生海洋藝術文化的觀點:“海洋是人類面對的超大超美景觀,海洋人的海上生存也是一種超凡的體驗和經歷,具有大氣磅礴、驚心動魄的特徵,由此而引發人們的詩意文涌,言志抒情是也。”同時,情理結合,既分析了曹孟德的《觀滄海》和毛澤東的《浪淘沙·北戴河》兩篇領袖的詩詞,又結合普通漁民在生産生活中常常會有歌之、咏之、舞之、蹈之的場景,分析了中國痗家人口耳傳唱的口頭文化“鹹水歌”認爲它們是漁民從口裏自然而然地哼出的解悶、消愁、鼓勁、勵志、抒情的一種自由歌謡,並結合中國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詩語》的記載:“痗人亦喜唱歌,婚夕兩舟相合,男歌勝則牽女衣過舟也。”引用了相關歌詞:“漁女喜唱‘鹹水歌’,聽得大海不揚波,聽得龍王昏昏醉,聽得魚蝦入網籮。”“浪拍海灘銀光四濺,江心明月映照漁船。大姐放紗小妹上綫,漁歌對唱水撥琴弦……”第三節明確提出“海洋文化具有重要的社會精神功用,具體表現爲求真功能、求善功能、求美功能和激勵功能等方面”,並從審美心理學角度闡釋海洋自然屬性本身就具有審美意義,人海互動所生發的審美體驗更是一種特殊的滿足,結合王國維、高爾基的作品與理論,展示出秀美與壯美情境。文中還提到海洋文學藝術,包括有關海洋的詩文曲賦、海洋書法、海洋繪畫、海洋攝影,等等。

  又如全書的最後一章第二十二章對海洋社會學的美學意義論述得最爲精要,是總結性陳詞,在第一節中將人類社會的精神文明現象“大體歸結爲真(文化)、善(思想)和美(審美)三大現象,也即人類精神文明這個系統所具有的三大子系統結構。由此,海洋社會精神文明的主題也應當圍遶關於海洋文化、思想和審美等三大方面。”這段論述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格局清晰明瞭。此章還提出海洋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包括許多方面,除了加强海洋社會文化建設和加强海洋社會意識建設外,特别提到加强海洋社會審美意識建設,明確提出海洋審美意識,主要包括海洋文學、海洋藝術和美學以及旅遊,等等。這就總結了全書的海洋社會學體系的美學意義與價值,畫龍點睛,引人深思。

   (袁忠: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