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新著《海洋社會學》作爲近年來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學術方面的一項重要成果,其人文關懷尤其突出。這表現在:從宏觀、微觀全方位的角度關注海洋社會的人文,精釋海洋社會中的人文精神,對人在“人海關係中”的位置恰當認定以及研究方法上兼收並蓄的人文精神。
由範英、江立平主編,劉小敏、董玉整任副主編,由42多位專家、學者擔任編委,匯集了學術界許多精英智慧的《海洋社會學》一書,作爲中國精神文明學(社會意識學)大型從書之第43部,它的寫作與編輯出版,是近來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界在學術研究上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
該書的特點、優點很多,已有同仁將其揭示若干。本文只就該書體現的人文精神與其對於人類社會(包括海洋社會)的人文關懷,作些粗淺的評述。由於尚未從頭到尾細讀深研,加上領會能力有限,不妥之處敬希八方包涵。
一、從宏觀、微觀全方位的角度關注海洋社會的人文
該書在第六章的開頭〔1 〕指出:“海洋社會不是獨立存在的,也不是獨立發展起來的,而是人類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爲了説明這一論斷,該書這一章對海洋社會與陸地社會的關聯進行了對比分析,指出這兩個社會的“兄弟緣份”和“同源而生”、“同責之身”、“同道以成”(經歷了同樣的發展過程)、“同胞情誼”、“唇齒相依”、“互含互補”、“彼此延伸”、“相互依託”、“相互協調”、“互榮互進”、“相互影響”、“相得益彰”、“相互促進”、“同舟共濟”、“融合貫通”等等親緣關係。
在該書的第七章中,編著者又專題闡發了海洋社會的人類屬性,指出“海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人類的參與。海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産物,自然而然具有人類屬性。人類的耕海、涉海活動,使海洋社會展現出無限的精彩與魅力。海洋社會因人類的發展而壯大,因人類文明的瑰麗而多彩多姿。人類的勞動創造了海洋社會,人類屬性是海洋社會的根本屬性。這種屬性無疑包括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者有機結合且相得益彰,使海洋社會和陸地社會成爲人類共同的家園。”〔2 〕編著者還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探究了人類兩個屬性的根源。闡述的充分和到位令人折服。
正是由於海洋社會與陸地社會一樣,同屬人類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也由於海洋社會具有人類的兩個屬性,人類社會在各大領域所進行的活動,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科學技術、軍事、外交、法治、貿易往來、民間交流,等等,凡是在陸地社會中可以找到的活動,在海洋社會中都可以找到(當然兩個“兄弟”社會會有不同的特點),人類及其社會的人文歷史,總是在海洋社會打上自己的印記,留下自己的足迹。因此該書以罕見的大視野、廣角度,全方位地審視、探索、考察、分析了海洋社會,以這樣的大視野、廣角度來研究海洋社會,筆者認爲這在歷史上是空前的。只要你瀏覽一遍全書所有的章節,你就會知道筆者所言不虚。没有對人類社會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密切關注,没有對人類命運的高度關心,就不會付出那麽多的勞動,去追求這麽一個大視野、廣角度!
該書關注的海洋社會,不僅是宏觀博大、波瀾壯闊、廣袤浩瀚的,而且是微觀細緻、具體實際的。在第十六章中,編著者專門探索了海洋群體。文章從各個側面,闡述了海洋群體的概念、類型、特徵、功用,論點的鮮明和論據的翔實,令人信服。在該書的第十七章,編著者順着既定的邏輯思路,探索了海洋組織。在第十八章中,進一步探索了海洋社區。在第十五章中,則探索了作爲海洋社會和海洋活動的有機細胞——海洋個體。經過這番層層深入、視微如著的探索與闡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海洋社會,不僅是有根基、有視野、有高度的人文社會,而且是有骨骼、有細胞、有血肉的人文社會。我們由此可以察見編著者藴含的人文精神。
二、精釋海洋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一詞,通行的解釋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這一詞語本是中性的。自從14~17世紀歐洲出現了希臘、羅馬古典文藝和學術的復興運動(簡稱“文藝復興”),“人文精神”便被賦予了“人文主義”的含義,人文主義主張尊重自然和人權,主張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反對用獨尊的神權扼殺人性;主張現世幸福的追求,反對禁慾主義;主張發展科學與文化,反對迷信愚昧和盲目崇拜;主張哲學不從屬於神學、哲學不能成爲神學的“奴婢”(原因是:1、神學的對象是上帝自身;哲學的對象是上帝創造的萬物;2、對上帝講的是信仰,對哲學説的是研究,信仰不用質疑,研究則須質疑;3、信仰要靠教會權威,研究要靠理性力量)。用簡單一點的話説來,“人文精神”,就是能够體現以人爲本、思想自由、獨立思考、尊重知識、破除迷信,提倡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鼓勵張揚人性而非扼殺人性的一種精神。這種精神經過幾個世紀的傳播、充實、砥礪、考驗,逐漸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數民衆的認同,從而成爲普世價值之一。
《海洋社會學》一書,通篇滲透着這種人文精神,尤其是在論述海洋文化、人海關係的篇章中,有關的論述更爲精彩。例如,第十一章的開頭語:“海洋是人類的摇籃,也是人類彰顯自己智慧的舞臺。人類依海而生、劈風斬浪,一步步從遠古走來,留下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創造了燦爛多彩的海洋文化,彰顯着人類的智慧和創造。”〔3 〕這話寫得多麽好啊!又如,在論及海洋文化的含義時,用了這麽一段文字:“我們認爲,廣義的海洋文化是人海互動及其産物,是人類的涉海活動以及在這一活動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體表現爲海洋物質文化、海洋行爲文化、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精神文化。本書所指的海洋文化是狹義的海洋文化,即海洋社會的智力聚焦,是人類在涉海活動中創造的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海洋文化哲學、海洋科學理論、海洋宗教與民間信仰、海洋文學藝術等。搆成海洋的兩個基本要素是‘人’和‘海’。海洋文化的産生,在於人與海的關聯和互動;在於人類的涉海生産實踐和生活方式;在於海洋的‘人化’,‘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於海洋這一特殊的客體,以及在這種‘對象性’關係中的客體主體化的向度,全面展示在人海關係中的認識關係、實踐關係、價值關係和審美關係之中。”〔4 〕筆者認爲,這個表述比較全面、深刻,較好地體現了海洋文化的人文精神,可以作爲“海洋文化”的基本定義。
此書的編著者在縱横捭闔、廣涉深探海洋文化方方面面的時候,還特别提到如下兩點:
一是中國海洋文化的特色。書中第309頁説:“中國海洋文化講求‘天下’一體、‘四海’一家、互通有無、和諧發展、耕海養海、親海敬洋、知足常樂的‘中國式’發展模式和人文精神。”這種發展模式和人文精神,實爲人類海洋文化的發展,樹起了一個光明的座標。如果它能感染與影響世界諸多國家,則世界歷史的未來進程,將會呈現更多的光明,未來人類大家庭的合作,也會呈現更加廣闊的前景。相反,如果大國之間總是爲一已之利處心積慮地勾心鬥角,特强之國總想稱王稱霸,雖不强大的爲私利所驅也蠻不講理,致使海洋成爲實力的角鬥場甚至腥風雨的拼殺場,則人類的大不幸必將再次降臨。海洋的廣袤和四通八達,本爲人類的共存、共展、共榮、共樂和友好往來、和諧交融提供了一條天然的神奇紐帶。人類不能將這條紐帶變成套在别人或套在自己頸上的繩索。
二是海洋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社會精神功用。海洋因它的獨特品性和强大功能,對人類作出了偉大的啓示,促使人類社會建立起一種新的意識形態、樹立起一種新的精神與價值觀。隨着海洋波濤的推進衝擊,這種新的精神與價值觀必定佔有愈來愈廣的地盤。書中對海洋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了四條,即博大兼容精神、開放交流精神、剛毅無畏精神、開拓探索精神;〔5 〕對海洋文化社會精神功用也概括了四條,即求真功能、求善功能、求美功能、激勵功能。這些概括,雖不十分全面,但全着眼於人類社會,體現着對於人類社會的人文關懷,其中藴含的人文主義精神是有目共睹的!
三、對人在“人海關係中”的位置恰當認定
海洋社會的本質關係説到底就是“人”、“海”關係。該書是如何闡述這一關係的呢?
首先,它指出了人類對海洋的依賴關係。在書的第一章中,我們見到如下的表述:“海洋是人類生命的源頭”,“遠古人類在進入農耕文明之前,就已經以海爲生”、“中國自秦漢以來,沿海地區民間社會就興起了以海爲田、經商异域的海洋社會活動”、“古代中國涉海行爲突出了靠海、吃海、用海,努力開發海洋資源,發展廣義的海洋農業……”,“在海洋秩序的建立過程中,人類的涉海行爲進入到全面開發海洋的階段……”,“浩瀚無邊的海洋,藴藏着極其豐富的各類資源……在未來的海洋開發中,人類可以從海洋中獲得陸地上所能獲得的一切自然資源,海洋被寄希望爲人爲擺脱危機的有效途徑,海洋資源是支持人類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海洋已經成爲人類生存發展的第二空間”,“海洋是人類立體生存的戰略存在”。〔6 〕在書的第五章,編著者提到了關於人類起源的海猿假説,〔7 〕並闡述了海洋作爲人類文明摇籃和地球之肺的發展過程。〔8 〕在同一章中,編著者還以“巨大的資源寶庫”和“新的生存空間”爲小標題,闡述了人類現在與未來對於海洋越來越重要的依存關係。〔9 〕
其次,它指出了人類對海洋的依存關係並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人的能動作用同樣在海洋社會中起作用。“因爲,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是社會關係的承擔者和體現者。人的社會活動一開始就是社會性的活動,它改變着客觀物質世界,也在改變着人類自身……”〔10 〕海洋社會具有鮮明的人類屬性。這種人的能動作用,在海洋個體素質的提高中,在海洋群體、海洋組織、海洋社區的建設中,在海洋社會的全面開發中,在海洋價值和海洋社會的綜合利用中,在整個海洋社會的建設、提高中,在海洋生態的科學保護中,在海洋經略、海洋社會發展戰略的制定執行中,都會發揮毋庸置疑的重大作用。爲了强調這種“人海”關係中人的主動地位,在第二十二章中的論述中,編著者還特别提起“人種文明”的概念,並以四個“以人爲本”,闡述了海洋社會建設的“全面性”、“系統性”、“持續性”、“和諧性”。編著者認爲目前“海洋社會建設尚未充分爲人,無論在物質文明的建設還是精神文明建設諸方面都有表現”,必須通過“以人爲本”的海洋經略制定和海洋社會建設來彌補缺陷、逐趨完善。這種充分肯定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觀點,與馬克思主義的“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的理論,是一脈相承的。
再次,它指出“人”、“海”的互動貴在“動態平衡”與“和諧統一”。在第七章中,我們見到這樣的表述:“海洋文化是人海互動的産物和結果”、“搆成海洋文化的兩個基本要素是‘人’和‘海’。”〔11 〕 “海洋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人海之間的統一”〔12 〕人海互動的根本原因是什麽?在第八章中,我們找到了答案:“自然環境與人類是一個有機聯繫的系統,環境與人類社會通過不斷地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自從有了人類,自然環境就不斷被烙上人類活動的印記。海洋社會在人類認識海洋、利用海洋、征服海洋的過程中不斷地成長和發展。同時,海洋也在不斷地塑造着人類及人類社會本身。”〔13 〕人海互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尤以當代爲甚。“人類進入當代社會後,尤其是20世紀中葉以來,隨着生産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海洋開發龢利用技術的革命性進步使海洋和人類的關係更爲密切,海洋對人類的作用超出任何時代。”〔14 〕人海互動的理想狀態是什麽?應當是“和諧與共榮”。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海洋也是人類共同的家園。在人海關係中,人的能動作用應當是有限制的,這一作用不應异化爲超强的破壞力、毁滅力。如何才能較好地實現上述的“和諧共榮”呢?“海洋文化對構建人與海洋和諧相處的關係,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極爲重要的促進作用。”〔15 〕“我們要培養公民愛護海洋的理念,關注海洋生態變化,使海洋社會的發展更爲健康、有序。”〔16 〕同時,“實現人與海洋社會的和諧統一,最根本的是要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立相互信任、幫助和尊重的良好人際關係。”〔17 〕
由於人類科技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它的正面作用是“天使”,背面作用是“魔鬼”,這兩難的决擇常常考驗着人類的良知。借科技進步的力量,人類社會在迅速增進對於自然的開發力的同時,極大地增强了破壞力。隨着貪慾、佔有欲、掠取欲和醉生夢死的享樂欲的不斷膨脹,以及對於歷史上長期存在的“叢林法則”(弱肉强食、落後必然捱打)的記憶,許多國家都片面地、不遺餘力地追求本屬荒唐的GDP,使整個人類社會陷入對地球母親無盡索取、恣意糟蹋的大比拼中,海洋因此成了糟蹋的重點對象。面對濁浪滚滚的、將人的“能動”變爲“亂動”、把海洋變爲理想排污場的暗流,人與海之間的動態平衡,將可能被完全打破。這對人類社會是致命的危險。
該書的編著者對人類社會面臨的這種危險有着無比清醒的認識,因此專門寫了一章(第二十一章)談海洋生態問題。論文中列舉了“極端氣候頻繁”、“赤潮鹹潮加重”、“海平面在上昇”、“風暴潮在加劇”、“生態效應嚴重失衡”(水質污染、生物多樣性受損、海岸綫受侵、温室效應加劇)等海洋生態危機來臨現象,提出了對海洋生態的科學保護原則。
此外,該書第五章第三節,對當代海洋遭受的嚴重環境污染以及導致這種污染的原因,也進行了概括性的闡述,指出“海洋正在向‘荒漠化’方向發展”,“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排入海洋的有害物質和能量,超過了海洋的自净能力”,海洋和陸地的物種都已發生嚴重危機,而人類在大陸架填海造地的行爲逾演逾烈,帶來“濕地消失,加重旱情;生物多樣性降低,漁業資源减少;誘發洪灾;加重赤潮危害;改變自然景觀等多種自然灾害”。特别是,人類向海洋傾瀉過量二氧化碳和各種有害物質,將大大加速海洋酸化現象,而這種現象的日益加重將極大地妨礙大量海洋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進而大幅减少大氣 中氧氣的來源。〔18 〕所有這些論斷和警告,其實對人類和整個人類社會,也是一種人文關懷。
依筆者看來,當代海洋遭受的污染灾難,無論從廣度與深度上,都還可加重筆墨,例如俄國的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日本福島因地震引發的核泄漏事故等,都直接間接對海洋造成了深深的創傷,由此引起了全世界許多人的恐慌。日本也曾計劃遷徙3000萬人,以應付更爲嚴重的事態發展。又如海洋酸化間接引起大氣層氧氣的大幅减少,在人爲的陸上污染因素(汽車尾氣等)不斷增加、自然的火山噴發量增大等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則地球“變熱”、“變冷”的兩種傾向都是可能同時存在的。夏天、秋天,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各種懸浮微粒,形成了一個特大的“鍋蓋”,人們就猶如生活在一個大焗爐中,不感悶熱那才怪呢!冬天和春初,大氣的“鍋蓋”擋住了大量本來有所减弱的太陽光綫,人們不感到更冷也不正常。甚至,大氣的污染如果到了“積重難返”的時刻,人類還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啓動“小冰河時期”的大門,然後,人類該到哪個星球去居住,能不能在冰河期正式降臨前安全撤離——都只有天知道!
對於海洋生態和人海關係動態平衡的關注,以及這一平衡關係的維持,是21世紀事關全人類命運的一個重大問題。正是在這樣一個問題上,能够考驗全世界所有領袖人物和涉海人物的良知。任何一個有社會責任心的海洋學者,自然更加洞悉其中事理。人們只要認真讀一讀此書的有關章節、段落,就會深感編著者對於人類命運的思考,觸到他們智者良知的心跳。
四、兼收並蓄的研究方法飽滲人文精神
該書第四章在談到海洋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時,認爲應當“從注重植入社會學研究的適用方法,廣泛吸納衆學科研究的有用方法,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致用方法三方面探討海洋社會學的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也即兼收並蓄的研究方法。”
該書植入的方法有“調查研究”、“實地研究”、“文獻研究”、“實驗研究”等幾項,廣泛吸納衆學科研究的有用方法有“馬克思主義研究”、“系統科學研究”、“統計學方面研究”、“心理學相關研究”等幾項,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致用方法,有“四大層面”——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微觀層面、綜觀層面的研究方法。在述及中觀層面的研究方法時,編著者特别提到“人文研究法”,認爲“基於人文主義思想基礎,在對人和社會現象進行研究時,應注重和關注人的心靈、道德情感……海洋社會不是一個純自然的社會,海洋社會中的人是具有一定歷史内涵和文化傳承的人,研究海洋必然要研究人,要研究海洋文化、海洋社會的習俗、海洋社會的制度、海洋文明的發展,等等,因此,海洋社會學的研究必須植入人文主義的研究方法,形成海洋社會研究的人文研究法。”〔19 〕
由於這種“兼收並蓄”的方法吸納了許多人文科學的精華,又在自己特色的創造中擴展了視野,海洋社會的學術研究便在廣闊的天地中獲得了充分的自由。編著者給人的感覺是:時而高翔於天空,時而盤旋於海面,時而潜入波濤中、水底下,上天、落地、入水皆無阻隔,因此書中的人文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綜上所述,該書對於海洋社會乃至人類社會的人文關注與關懷,已經達致一個歷史的制高點。這種境界的達致,是與編著者高度社會責任感、海洋文化强國的理念、充分的人文科學素養、堅毅剛勁的鑽研精神、大無畏的開拓創新精神以及目標一致共進互動的團隊精神分不開的。願這一團隊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將海洋社會學的研究推至一個新的高峰!
(歐 揚:廣州市白雲山管理局規劃處原處長)
注釋:
〔1〕範英、江立平主編:《海洋社會學》,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144頁。以下凡引此書,不再註明出版單位。
〔2〕《海洋社會學》第178頁。
〔3〕《海洋社會學》第306頁。
〔4〕《海洋社會學》第307~308頁。
〔5〕《海洋社會學》第324~326頁。
〔6〕《海洋社會學》第5~8頁。
〔7〕《海洋社會學》第111頁。
〔8〕《海洋社會學》第131~139頁。
〔9〕《海洋社會學》第140~143頁
〔10〕《海洋社會學》第197頁。
〔11〕《海洋社會學》第198頁。
〔12〕《海洋社會學》第200頁。
〔13〕《海洋社會學》第211頁。
〔14〕《海洋社會學》第212頁。
〔15〕《海洋社會學》第203頁。
〔16〕《海洋社會學》第203頁。
〔17〕《海洋社會學》第202頁。
〔18〕《海洋社會學》第137~139頁。
〔19〕《海洋社會學》第106頁。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