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學術之勢、國家之勢與民衆之勢推動了海洋社會學的拓荒開路,迄今已形成數家有一定影響力的研究團隊。比較視野下,這些研究團隊的海洋社會學成果,在核心概念的厘清中形成了從形式主義向實體主義的演變進路,在體系架構的理念上呈現了從移植設計到認知開創的理念踐行,在範式立場的堅守中表達了中國立場和中國視角的本土貢獻,從而爲深化和拓展海洋社會學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近年來,海洋問題與争端引起了政策和學界的高度關注。對涉海人群的研究已不是學界的新穎之舉。當20世紀90年代中期歷史學帶有些許意外的提出海洋社會學並進入到社會學視野之時,對研究的研究就自然而然了。這一工作既爲推進研究清脈理絡,又爲學術進入政策提供積澱。分析已有團隊的研究成果,有助於進一步明晰未來前行的方向。
一、海洋社會學的拓荒開路:一個簡短的回顧
海洋社會學的産生和發展儼然是中國社會科學回應現實需求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伊始,中國社會科學界急於“迎頭趕上”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無暇於“從根做起”。這一情勢一直貫穿於20世紀80年代。進入90年代,中國大陸社會科學界發出了“社會科學本土化”的聲音,表達了主體性的直接訴求,期待以中國的理論框架、概念、範疇和命題來研究中國、理解中國。法學、政治學等學科進行了各自的建構努力。社會學界開始呼唤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學。
本土化是海洋社會學拓荒開路的學術之勢。深受海風之拂、海色之醉、海味之染的涉海人群在社會轉型之中展露着自身的命題、行爲,爲海洋社會學的産生提供了本土化的主體依託。
1996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中國生效。面對廣闊的海洋主權權利和管轄權利,在國家層面上成爲海洋强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一項歷史性任務,將有力地推進中國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海洋已與中國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關聯。
强國論是海洋社會學拓荒開路的國家之勢。强國理想的宏大關懷和歷史經驗的深刻反思,促使學界形成了海洋强國的共識。〔1 〕海洋社會學拓荒開路正爲海洋强國的社會基礎提供了知識積澱。
海洋社會作爲一種生存方式,海洋觀念作爲一種强國理念,只是到近代逐漸受社會精英的重視。社會大衆的海洋認知依舊停留在大陸觀中的海洋,而非海洋觀中的海洋。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的中國海洋可持續利用和海洋事業協調發展,没有在社會上引起强烈反響和普遍關注。這正是民衆海洋意識的薄弱,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不發達的現實寫照。
普及化是海洋社會學拓荒開路的民衆之勢。認識中國海洋發展的重要性和深遠意義,必須尋找到社會民衆的支持、理解和關注,必須認知海洋社會的結構、網絡與行動,形成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海洋觀的海洋,這是海洋社會學拓荒開路的題中之義。
學術之勢、國家之勢龢民衆之勢合力推動了海洋社會學的拓荒開路。人文社會科學關注和研究人類涉海行動,學界進行了相關前期準備,海洋社會學的産生有其特定的學科積澱。海洋史學、海洋經濟、海洋文化,以及海洋社會等領域的研究爲海洋社會學學科提供了重要的知識源泉,但却没有基於社會學視角下的涉海人群分析。
拓荒進程中的海洋社會學,圍遶着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的建構,依託相關的研究機構或組織,既着力進行梯隊人才的培養,從而爲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建構提供了基本的智力支持,又着力於海洋社會學的探索研究,包括概念界定、研究客體、研究框架等。〔2 〕當前的中國社會學學界出現了有一定區位影響力的海洋社會學研究團隊:以龐玉珍、崔鳳爲核心的中國海洋大學的研究團隊,以張開城爲核心的廣東海洋大學的研究團隊,以寧波爲核心的上海的一些學者,以範英爲核心的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的研究團隊。現有數家在海洋社會學的概念範疇、體系架構、方式方法的進行了初步的主張,具有一定的横向比較的空間。
二、海洋社會學的核心概念:基於演化的比較
是否具有特有的研究對象,是一門學科能否搆成的必要條件。海洋社會學這一分支學科現今受到的基本挑戰,就在於其研究對象的確定性問題。現有研究將學科研究對象定位於海洋社會,試圖夯實海洋社會學的學科基礎。
海洋社會的概念限定深受關係形式的影響。最早提出海洋社會概念的楊國楨將其界定爲“在直接或間接的各種海洋活動中,人與海洋之間、人與人之間形成的各種關係的組合,包括海洋社會群體、海洋區域社會、海洋國家等不同層次的社會組織及其結構系統。”〔3 〕突出的正是關係網絡的海洋社會。
按照形式綫索,海洋社會的概念界定不斷得以補充完善。龐玉珍認爲:海洋社會是人類緣於海洋、依託海洋而形成的特殊群體,這一群體以其獨特的涉海行爲、生活方式形成了一個具有特殊結構的地域共同體。〔4 〕崔鳳認爲,海洋社會是人類基於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實踐活動所形成具有獨特性的區域性人與人關係的總和。〔5 〕這些概念界定增加了關係網絡的濱海、涉海性,顯示海洋社會的海洋特性。
海洋社會的認知如果僅僅停留在静態的關係網絡,存在忽視關係之間的動態形式和可能涵蓋的實際内容。基於此,關係之間的關係開始被突顯出來,成爲海洋社會認知發展的新里程。張開城注意到了此趨向,指出了關係互動的有機動態。他認爲:海洋社會是基於海洋、海岸帶、島礁形成的區域性人群共同體,包括人海關係和人海互動、涉海生産和生活實踐中的人際關係和人際互動,從而以此爲基礎形成的包括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思想文化結構在内的有機整體。〔6 〕
範英等的著作(下簡稱範著)秉承了海洋社會的關係認知,但將互動作爲一以貫之的重心和進入路徑,將它推進到新的高度。互動的横向擴展體現了豐富的實體内容。範著明確指出:海洋社會的内在變遷、外在關照和人類屬性等及其互動關係;海洋社會與海洋環境、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軍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規等及其互動關係;海洋社會與海洋個體、海洋群體、海洋組織和海洋社區等及其互動關係;海洋社會與海洋環境、海洋價值、海洋生態和海洋建設等及其互動關係。〔7 〕
互動的縱向深化中體現了紛繁的時空演變。範著圍遶海洋社會的内在變遷、外在關照、人類屬性以及三者之間的相關規律建構了互動的歷史維度,圍遶海洋社會的東西比較、結構比較、類型比較和行爲比較建構了互動的空間維度。
四個層次的互動關係,體現出關係互動的系統觀念。此間,雖然主觀上依舊停留在互動關係的形式討論上,但在客觀中,這一結構化進入到了那些客觀存在的、具有强制性的社會事實之中,從而初步展現了從形式主義轉向實证主義的主張。正是基於海洋社會這一核心概念不同理解和演進,海洋社會學的範疇界定也就帶有了從形式主張到實证主張的不自覺演化。
三、海洋社會學的體系架構:基於理念的比較
圍遶海洋社會這一核心概念的結構化和操作化,形成海洋社會學的體系架構,也是海洋社會研究的推進之路。現有數家對此進行了一定深度的思考。正是這些思考,爲艱難行進的海洋社會學逐步明晰與凝練提供了寶貴的知識積累。
龐玉珍的海洋社會學體系架構圍遶“海洋開發利用的社會條件及其社會影響”展開,回應:一爲海洋開發利用及由此産生的變化如何影響社會行爲與社會過程,包括海洋開發利用與現代化、與城市化進程、與觀念變革所引發的社會問題,與區域分化、環境資源問題、與沿海區域人口問題等。二爲社會行爲、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科學技術等社會條件變量是如何影響海洋開發、利用,包括影響海洋開發利用的社會因素分析、人的素質、國際政治環境、法治建設、國家政策環境、海洋意識、全球化、經濟建設、海洋教育、科技進步等。〔8 〕
崔鳳搆思的海洋社會學架構包括:海洋觀調查與研究、海洋區域社會發展研究、海洋社會群體與社會組織研究、海洋環境問題研究、海洋漁村研究、海洋民俗研究、海洋移民問題研究、海洋政策研究等。〔9 〕
寧波搆思的海洋社會學架構包括:海洋社會學的基本理論、海洋文化與風俗、海洋政策制度與法律法規、海洋國際争端與衝突及其控制與化解、涉海個體或群體的行爲與心理、涉海組織的行動結構與社會關係、海洋觀念的比較與演化分析、海洋環境生態與倫理問題、海洋開發的社會影響與利益争端、海岸帶社會系統的研究。〔10 〕
如果將這些體系架構與其所主張的海洋社會概念比較,二者之間的斷裂較爲明顯。側重獨特社會行爲、生活方式的涉海群體形成的地域共同體,難以通過側重海洋開發利用的架構體系得以實現。側重涉海實踐的具有獨特性的區域人與人關係的總和,是無法使用列舉方式窮盡其可能内容和搭建學科架構。
如果將這些體系架構的主張與現有社會學學科體系進行比較,二者之間的結構較爲相似。這些體系架構的初步思考從社會學學科體系中尋找可資憑藉的操作經驗,進行了有其創見和啓發,但在模仿過程中,未能展現學者强調的人海關係,或區域共同體的問題意識、行爲方式、制度關聯等的獨特性。
如果將這些體系架構的理念與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成果比較,二者之間的距離較爲遥遠。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這些海洋社會學體系架構的初步思考至今未能付諸實踐。一些學者將注意力集中在海洋社會的環境問題,一些學者將注意力放置在海洋文化領域。能够體現較爲成型的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架構的十分匱乏。
面對這些不足,發展中的海洋社會學予以了初步完善。學科體系的薄弱與匱乏,引起了廣東海洋大學以張開城爲首的研究團隊的注意。與散佈在論文中的碎片式的體系搆思相比,張開城等著的《海洋社會學概論》是國内第一部體系架構較爲成型的著作,〔11 〕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對海洋社會學學科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該著建構了海洋社會學學科的體系架構,是一部富有創造性和前瞻性的重要著作。全書共十二章,它以討論海洋世紀與海洋社會的關係爲契機,依次論述了海洋社區、海洋群體與組織、海洋社會問題、海洋社會變遷、海洋文化、海洋宗教與民間信仰、海洋民俗、海洋政治、海洋生態、海洋社會政策和和諧海洋社會建設。該著的意義在於學科體系的論证之首,仍有尚未解决的體系問題。
此間,範英開始思考海洋社會學的體系架構,並著多文予以陳述。範著的體系探討了四大層次,並將四大層次區分爲歷史、重心、主體和實用的主軸維度及其凸顯的客觀規律。由此演化出海洋社會學的架構體系包含的四大層次,計18種互動關係,並分章予以論述。由此,組成海洋社會學學科搆架的各個部分形成了結構的完整性,是目前國内外首屈一指的較爲全面、完整的海洋社會學論著,將海洋社會學體系架構的理念落實在學科體系架構之中。
範著所呈的體系架構還體現了邏輯完整性。互動是範著界定海洋社會的關鍵詞,由此也是構建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架構的精神氣質。範著所呈的體系架構貫徹了互動關係的海洋社會主張,依照互動的理解進行了結構化分析和操作化論证,實現了海洋社會學體系的總體與枝干的統一,形成了體系架構的邏輯完整。
範著所呈的體系架構還體現出實體自洽性。在海洋社會學體系架構的討論中,範著没有按照社會學對學科體系的一般性討論,增加陳述了生力摇籃、物力根基、權力指向、智力聚焦、武力後盾、和力橋樑、制力天平等内容。這些看似非海洋社會學的體系架構組成的部分恰恰顯示出海洋社會學關於人海關係的問題意識、行爲方式、制度關聯等的獨特性。著者融入了自身對形式社會學的領悟與認知,並將這種領悟與認知貫徹到了海洋社會學體系架構的論證實踐之中,實現了體系架構的實體自洽。
四、海洋社會學的範式立場:基於本土的比較
縱觀重建30餘年的中國社會學,既可謂繁榮之至,又可説日漸頽萎。學術繁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製造出來。若干年來,社會學理論研究觀點紛繁,著述雜現;社會學專業培養新人層出,交替循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在經歷了短暫的原始恢復和迅速擴張之後,社會學學科恢復到理性探索之路。究竟什麽是社會學?如何開展社會學研究?許多學人的研究和教學志趣或者注重西方社會學派的引入,或者沉醉於西方社會學家研究方法的搬用,却輕視了源於西方社會學理論與中國經驗的巨大差异,忽略了社會學理論與個體生活世界相關聯的重要性。
有學者指出: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西方社會學發展相對成熟,有了大量的學術積累。目前社會學研究已經進入分科很細及研究十分專門的階段,任何社會學問題的研究,只有在對之前文獻細緻閲讀的基礎上,才能“提出一點新的東西”,而“隨着學科的日益成熟和學術文獻的積累,一個新的領域裏的文獻可能都要花三五年的時間才能熟悉,而只有在熟悉了這些領域的文獻之後才能做出有點新意的文章,才能在新的領域發表有學術價值的論文。”〔12 〕
中國需要什麽樣的社會學及社會科學?難道中國社會學需要的只是技術分析工匠?難道只是在西方社會科學的故紙堆中挑選出自身的合法性?
歐洲和美國成爲社會學及社會科學的兩大中心,正是基於各自轉型與發展的命題所需。歐洲成爲社會學及社會科學的中心,源自於其19世紀的社會轉型和理解闡釋。美國成爲社會學及社會科學的中心,不在於探究歐洲的社會學理論,證實或证僞歐洲的理論命題,而在於理解、解釋美國自身的經驗。所以,在社會學學科,歐洲的理論探討和美國的實证研究各自回應各自的經驗命題。
看到自近代以來,西方的社會理論探索圍遶着整合與衝突範式討論現代性衝擊下的社會何以存在問題。中國社會在一個世紀之中處於劇烈變遷,是任何經典無以説明和闡釋的。中國又是一個轉型中的文明古國,有自身獨特的、前所未有的經驗。所以理解、解釋、預測中國自身的社會現象和問題,爲社會學及社會科學提供了基石。簡而言之,社會學只有站在中國的土地上,才有可能成爲世界的理論。
基於上述的範式立場,範著回應瞭如何克服用小社會的視角來取代社會學原本大社會的視角並移植到海洋社會學這一新興學科的探索之中的問題。此前一些學者的海洋社會學研究進入到某一專題的技術分析,難以從宏觀和整體角度理解、分析專題,認知、建構海洋社會學體系内容的範式立場基於源於西方的小社會的分析路徑。也有學者采取了社會哲學的範式立場,偏離了海洋社會學的社會科學之路。
基於上述的範式立場,範著回應瞭如何克服追求理論偏好中忽略中國社會學經世致用的傳統並移植到海洋社會學這一新興學科的探索之中的問題。中國社會學不僅源於西學,也發端於經學淵源。明清思想家的經世致用,提倡研究學問和社會實際相結合,活學活用。與此前的研究成果相比,範著論述突出了海洋社會學以人爲本的實用維度,是海洋社會學理論的落脚點和歸宿。這是不可隨意削弱、不可隨意丢棄的終極關懷。濃墨重彩的分析了全面開發、綜合利用和科學保護的涉海行爲,服務於以人爲本的海洋建設的現實問題。
基於上述的範式立場,範著回應瞭如何克服經驗描述和理論抽象之間的張力形成並蓄的品格並移植到海洋社會學這一新興學科的探索之中的問題。方法論上,範著主張宏觀、縱觀和微觀三個層級研究方法的綜觀層面整合,以兼收並蓄進行方法創新。與此前的海洋社會學研究成果相比,範著既吸收社會科學的理論成果,又注意海洋社會的獨特經驗;既着眼涉海行爲的來龍去脈,又分析生計生存的空間差异,以達經驗描述基礎上的理論抽象。
此外,範著的範式立場旗幟鮮明的表明瞭中國立場。所著内容雖没有强調我國、我省的論述方式,但却强調了中國立場,力争在互動關係的形式展現與分析中體現海洋社會的中國視角。著者意識到對於海洋中國的歷史與現實、海洋文化與風俗、海洋傳統和慣例都與西方情境截然不同,從而就有可能建立本土化的海洋社會學,從而成爲世界的海洋社會學。
綜上所述,學界的努力,爲海洋社會學提供了富足的積澱;10餘年研究,爲海洋社會學形成了學術的源流;範著的誕生,爲海洋社會學提供瞭高新的起點。基於一定的理論共識和應用,海洋社會學的學科發展從此可以進入具體問題的操作層面的研究階段了。
(劉勤:廣東海洋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講師)
注釋:
〔1〕劉勤:《海洋社會學:興起、問題與新生.海洋社會學與海洋社會建設研究》,海洋出版社2010年版,第63~66頁。
〔2〕範英、江立平主編:《海洋社會學》,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13~21頁。
〔3〕 楊國楨:《瀛海方程》,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頁。
〔4 〕龐玉珍:《海洋社會學:海洋問題的社會學闡釋》,《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第135~136頁。
〔5 〕崔鳳:《海洋社會學:社會學應用研究的一項新探》,《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年第8期,第3頁。
〔6 〕張開城:《應重視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的建構》,《探索與争鳴》2007年第1期,第37頁。
〔7 〕範英、江立平主編:《海洋社會學》,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30~47頁。
〔8〕《海洋社會學:海洋問題的社會學闡釋》,《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第135~136頁。
〔9〕崔鳳:《海洋社會學:社會學應用研究的一項新探》,《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年第8期,第3頁。
〔10〕寧波:《關於海洋社會與海洋社會學概念的討論》,《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第21頁。
〔11〕張開城等:《海洋社會學概論》,海洋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頁。
〔12〕胡榮:《堅持學術規範,提昇研究水平》,《社會》2006年第6期,第14~18頁。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