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藍色的奥秘 藍色的新潮——廣東推出新著《海洋社會學》力促文化强國海洋强國偉業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4月23日兩大彩版報導:

  最近,全國150名專家學者雲集改革開放前沿深圳特區,出席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主辦,深圳市李朗股份合作公司承辦,《光明日報》評論部、求是《小康》雜誌社、中國範仲淹研究會等協辦的“中國(廣東)文化强國、海洋强國與《海洋社會學》首發論壇”。

  由廣東學者範英、江立平主編,劉小敏、董玉整副主編,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1月出版的《海洋社會學》,是部善爲人先、開放兼容的力作,是歷時3年完成的長達66萬字的鴻篇巨製,是國内外首部比較全面、系統並有重大創新的海洋社會學學科專著和學科實驗性教材。新著秉承廣東學者共同創立的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及其後30年來推出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新著爲該叢書的第43部)所形成的研究思路,堅持馬克思的社會系統觀,回歸社會學原有“大社會”研究範圍,弘揚學術民主、學術自由精神,爲中外海洋學領域、社會學領域增添了學科體系比較完整的新的分支學科,是對文化强國、海洋强國偉業的重要理論貢獻。

  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富和教授在聽取論壇籌備情况匯報時指出,海洋是我國現代社會發展的重點之一,《海洋社會學》的完成展示了社會學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是一個很好的基礎工作;希望廣東學者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使廣東學術水平走在全國前列,爲廣東和我國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現將出席論壇部分代表的發言摘登於下,以饗讀者。

  範印華:時代新潮的重要貢獻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原副政委、解放軍報社原社長,中將範印華:新著《海洋社會學》文化内涵相當豐富,與範英主編、1990年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精神文明學論綱》一樣,是學術研究的重大創新性成果,爲社會創造了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可以説,是領時代之新潮,開風氣之先河。新著屬於文化精品,研究視角獨到新穎,是對文化强國、海洋强國的重要貢獻。

  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但迄今爲止,不少人仍然缺乏應有的海洋意識和海防觀念。例如,中國人發現美洲大陸早於哥倫布70年,鄭和是環游世界第一人,中國人發現澳洲和南極洲比庫克船長早350年。但是,有些人却簡單地否定了這些史實。更爲嚴重的是,現在還有些人只知道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不知道或者不願意承認中國還有300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廣東是中國的海洋大省,廣東的學者不僅關注海洋研究,而且把研究視角聚焦於人們關注較少的海洋社會,其研究内容系統深入,最大特色就在於它從整個社會有機體的大社會概念出發,來研究海洋環境、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軍事、海洋外交、海洋法規等各類問題及其相互關聯,建構起了大社會學基礎之上的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在國内社會學學科領域獨樹一幟。這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等真理性認識的堅持,也是社會學學科領域在新時代條件下因應時勢的重大理論創新。

  田 豐:歷史使命的自覺肩負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研究員田豐:3年前,以範英研究員爲核心的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本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肩負學術發展和學術創新的歷史使命,以敏鋭的學術眼光,開始研討海洋社會學的相關論題。

  新著既是對30多年前廣東原創的意識社會學(精神文明學)的具體應用和移植演化,也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堅持馬克思主義社會系統論創設社會學領域新興學科的一次創新性飛躍。

  新著架構宏大,比較全面、深入地論説了海洋社會學誕生的時代背景、研究對象、研究意義和研究方法,海洋社會學主軸的歷史維度、重心維度、主體維度和實用維度,海洋社會學總體時空、總體領域、總體人際和總體平衡的特性,從而初步確证了新興海洋社會學學科誕生的客觀必然性和時代價值。

  新著從社會管理的七大層面分别論述海洋社會與海洋環境、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軍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規的互動關係,從海洋社會的全面開發、綜合利用、科學保護和總體建設等來論析海洋强國、强省的戰略内容和戰略原則等,尤爲難能可貴。

  新著内容豐富,結構完整,視野開闊,善於創新,堪稱國内外社會學領域的大手筆。新著不僅是具有世界普適意義的學科創新成果,而且對廣東社會科學界在海洋社會建設領域爲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諮詢也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葛洪澤:拳拳之心的時代壯歌

  《求是》雜誌社編委、編審葛洪澤:收到範英先生等寄來的新著《海洋社會學》,但見洋洋灑灑60多萬言,不禁爲之高興;初讀粗讀之後,更覺心潮激盪,即填詞一首,曰《望海潮·讀〈讀海洋社會學〉》,謹賀新著首發和相關論壇的召開:

  雲海茫茫,水天無限,自古望洋興嘆。智者樂水,漁歌唱晚,海洋人類家園。絲綢海路艱。船隊霧中行,把舵羅盤。鄭和壯舉往矣,至今留美談。

  海洋社會學建。賴範英主持,共襄群賢。五部謀篇,四易其稿,拳拳之心可鑒。陸海有主權。看南海風雲,時起波瀾。方針不變,擱置争議謀發展。  壬辰三月。

  範國强:範公精神的真實寫照

  中國範仲淹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北京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常務所長、教授範國强:所謂範公精神,就是指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範仲淹(世稱“範文正公”)所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意識與擔當精神。範公精神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動力。

  作爲範仲淹的後人,範英早在30多年前就以憂國憂民的情懷和勇於擔當的精神,組織一批學者編寫《精神文明學論綱》。該著作標誌着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在廣東的誕生,曾在國内産生强烈反響,現在精神文明學已成爲廣東文化强省重點培育的特色學科。

  作爲中國範仲淹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範英現在又睿智地發現海洋社會問題已經成爲國家的和全人類的重要利益之所在。他帶領廣東學者隆重推出的新著《海洋社會學》,不僅立足於中國國家利益、中華民族利益和中國人民的利益,而且能够從宏觀的大社會來思考海洋問題,從全人類整體利益的角度來揭示海洋社會的發展規律,爲包括中國在内的全世界合理開發和平利用海洋提供理論指導,因而同樣堪稱傳承範公精神的精品佳作。

  值得注意的是,範英組織編寫的中國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既没有納入國家或省部級課題基金,也没有得到政府的資金支持,但却堅持了30多年,推出了近50部著作,爲廣東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理論骨幹人才。範英等廣東學人的無私奉獻精神,無疑也是範公精神真實與生動的寫照。 

  戢鬥勇:海洋强國的有機契合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主編、研究員戢鬥勇:《海洋社會學》(以下簡稱“範著”)首先與海洋强國呼唤相契合。但凡要躋身强國俱樂部,通常先要成爲海洋强國,尤其在現時代,海洋不僅意味着資源和市場,還代表着開放和希望,是綜合國力的體現,成爲海洋强國是現代强國的必由之路。範著抓住了海洋强國呼唤的契機,寫出了目前分量厚重、體系完備的鴻篇巨製,反映了中國的崛起催生出海洋意識覺醒和著者站在海洋强國建設時代潮流前列起引領作用的價值所在。

  其次,範著與海洋强國戰略相契合。中國海洋强國的建設不僅僅是軍事意義上海軍的建設,而是以海洋軍事爲保障、以海洋經濟爲基礎的綜合實力的提昇。中國的海洋强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走的是和平發展、綜合發展之路。範著站在戰略高度,其學科體系的創新不僅使得海洋社會學更爲科學,而且凸現了海洋社會學實踐性本質,客觀上爲海洋强國的建設進行了科學的論证和理論的服務,起到學術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最後,範著與海洋强國地位相契合。範著在海洋社會學形成發展史上具有的重要地位,不僅表現爲上述範著創新的一門宏觀社會學體系方面,還突出地表現爲克服海洋强國建設存在的不足而開出療救之方。尤其從“大社會”視野出發,不僅可以看出離海洋强國的許多差距,而且還可以發現海洋强國建設上許多新的問題和障礙。可見海洋社會學與海洋强國建設的一路同行,必將成爲叱咤風雲的顯學。

  唐孝祥:海洋强省的理論基石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唐孝祥:《海洋社會學》以“俯察魚龍,闊論水域,東南西北收眼底;細品珍奇,宏觀海圖,經緯縱横布全局”的學術眼光和理論膽識做了全新的系統論述,堪稱海洋强省的理論基石。

  特别是一論生力,指出“海洋環境就是海洋社會的生力摇籃”。二論物力,指出“海洋經濟就是海洋社會的物力根基”。三論權力,指出“海洋政治就是海洋社會的權力指向”。四論智力,指出“海洋文化就是海洋社會的智力聚焦”。五論武力,指出“海洋軍事就是海洋社會的武力後盾”。六論和力,指出“海洋外交就是海洋社會的和力橋樑”。七論制力,指出“海洋法規就是海洋社會的制力天平”。上述海洋社會管理七種力的全面闡釋,表明作者對海洋社會主要範疇和主要領域深刻而清晰的認識。

  此外,《海洋社會學》還在第十五章至第十八章中,從海洋活動的主體維度分别對海洋個體、海洋群體、海洋組織和海洋社區及其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作了探討,在第十九章至第二十二章,則從海洋活動的實用維度即海洋資源、海洋價值、海洋生態和海洋建設及其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進行了論説,進一步拓展了關於海洋强省建設的理論視野,深化了關於海洋强省建設的戰略思路。這些都是廣東今後在建設海洋强省中必需高度重視的基礎理論。

  黎宏河:理論前沿的又一巨著

  中國文化報社總編室副主任黎宏河:《海洋社會學》不僅切合黨的十七届六中全會提出的文化强國的戰略目標和廣東推出的文化强省、海洋經濟强省的發展規劃,而且具有寬廣的世界眼光和高屋建瓴的戰略思維,特别是切合嶺南文化在本質上是海洋文化的特性。

  《淮南子·人間訓》中説:“九嶷之南,陸事寡而水事衆……。”這裏所説的“陸事寡而水事衆”,意味着在同水、陸的關係中,嶺南人與水的關係更爲密切。嶺南上古時代以漁獵爲主,大量的貝丘遺址説明以海産爲食;中古時期,在吸納、消融中原文化的同時,海上貿易不斷發展並趨向繁榮鼎盛;近代,始有現代意義港口的開闢並作爲初步海濱資源的開發,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益加强烈。正是由於嶺南居南海之濱,有漫長的海岸綫,具有海洋文化善爲人先、開放兼容的特質,嶺南文化才富有生機與活力,在中國地域文化中獨樹一幟。

  可見,新著從海洋文化研究入手,顯然找準了廣東文化强省建設的切入口,抓住了文化强國、文化强省的要義。因此,廣東對海洋文化的研究就理所當然地搶佔了先機,充分表明廣東社會科學界又走在了理論研究的前沿。

  丁晋清:南粤再涌的特色學科

  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理論處處長丁晋清:無論從學科前沿,還是從研究基礎上講,廣東推出的《海洋社會學》都具有鮮明區域特色,很值得學界開拓的學術新空間和新增長點。

  廣東作爲海洋大省和經濟强省,應當充分利用現有的優勢和條件,把海洋社會學發展成爲廣東人文社會科學的又一優長學科、特色學科。打造“理論粤軍”、 建設“學術强省”是我省的重點項目之一,也是省委、省政府今後將大力推進的一項重要工程。理論處將根據上級的工作部署,一如既往地積極扶植培育我省特色學科和優長學科,並關注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發展。

  《海洋社會學》的創設出版恰逢其時。書中關於海洋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法規和環境等方面及其互動關係的精湛見解,關於海洋個體、群體、組織和社區,關於海洋資源、生態和建設等及其互動關係的全面闡析,爲當下的廣東海洋問題乃至嶺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和多維的思路,具有創新性和啓發性的重要意義。

  王 寧:佐证學科的解釋之力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社會學係係主任、教授王寧:如今,各門學科研究對象的區分越來越模糊,相互交叉越來越厲害,而能把研究相同對象的各學科加以區分的,不是研究對象的不同,而是研究視角、研究範式和研究方法的獨特性。一門學科越是具有解釋力,它所能研究的領域就越寬廣。現在,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已經大大超越傳統的研究領域介入一些新領域。社會學把研究的觸角伸展到新的領域,不但證明它自身在發展,而且也證明它的解釋力得到越來越多研究領域的檢驗。

  新著《海洋社會學》就是證明和檢驗社會學解釋力的一部鴻篇巨製。它把我們社會學傳統的研究邊際從陸地社會擴展到了海洋社會。可以説,以往的社會學研究往往囿於大陸情結,只關注陸地社會,而忽略了海洋社會的存在。這種對海洋社會的冷漠持續時間之久,不能不讓我們反省内心的無意識深處的海洋恐懼症和海洋冷漠症。與海洋自然打交道,同與山地或沙漠等陸地自然打交道,不但在手段和方式上不同,而且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徵、生活方式、組織文化和社區結構。把人類在與海洋的互動和交换的基礎上而形成的人格、文化、組織和社區的特徵進行社會學的研究,就會提供許多囿於陸地社會之視野的研究而難以發現的許多秘密。

  新著《海洋社會學》視野開闊,體系全面,内容豐富,概念嚴密,命題精新,資料詳實,條理清晰,思想深邃。作爲首部系統的海洋社會學學科專著和學科教科書,它直接充當導遊的角色,讓我們在海洋社會的風景中流連忘返。

  謝俊貴:海洋學科的一朵奇葩

  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社會學係教授謝俊貴:《海洋社會學》是海洋學科百花叢中的一朵奇葩。

  一、緊跟了當今海洋世紀的社會發展進程,因爲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是人類未來的希望所在,是國家甚至世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平臺;

  二、適應了建設海洋强國的學科支撑需要,因爲海洋强國離不開强健的海洋社會和海洋文化;

  三、表明瞭廣東學科發展扎根本土的特色,因爲廣東是一個沿海大省,海岸綫長,海域遼闊,海洋資源豐富,長期生活在海里或以海爲生的人口衆多,同時還有很多的遼闊海疆的保衛者和繁榮海疆的建設者;

  四、反映了當今科學發展的交叉融合特性,因爲交叉學科的發展已對人類科學發展産生巨大推進作用,到非交叉元學科進一步走向成熟的21世紀,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已成爲知識創新的主戰場;

  五、體現了當今科學研究的協同攻關要求,因爲廣東組成了龐大的跨學科團隊進行協同攻關,形成了横跨海洋學科和社會學學科、甚或可説是横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大學科建構。

  該著的面世,作爲海洋學科的一朵奇葩必將鮮艷奪目、光彩照人。

  李保平:全新體系的四大特色

  廣東金融學院公共管理係副主任、教授李保平:《海洋社會學》就體系而言,可用“整體全新”四字概括:

  一是全面性。該著不是建立包羅萬象的内容體系,也不是搞成芝蔴緑荳、眉毛胡子都可以裝的大籮筐,而是着重理論内容的根本性、概念外延的整體性以及主題範疇的延展性。例如書中關於“六大文明”建設的系統觀點,是本書主編範英研究員從20世紀末起就一直研究使用的,更爲構建博大精深的《海洋社會學》體系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是系統性。該著十分注重從結構與層次上,處理好整體内容與組成部分之間,以及各組成部分(要素)之間的聯結和功能的發揮,在强調系統結構性的同時更進一步重視系統的層次性,深入挖掘系統的各部分、層次和維度自身要素的潜能,帶給讀者的是一種“登樓望遠”的清新感受。

  三是互動性。該著借鑒戴維·波普諾關於社會學的著名定義,將“互動關係”看作核心對象,十分强調互動關係的客觀結構特徵,並在體系構建上緊緊盯住“互動關係”這一核心不放鬆,以界定研究對象、厘準概念範疇、甄别關係層次、梳理主軸維度、明確領域問題、統一邏輯歷史、結合理論實際、構建體系架構,從而爲人們認識海洋社會的奥妙提供了科學認識的理論工具。

  四是持續性。該著最爲明顯的是在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的主軸和總體上,爲該學科諸多子學科的孕育與生長預留了相當寬廣的空間與領域,從而成爲與時俱進、永不枯竭的基礎支撑和動力源泉,其學科母體的持續常青便是必然。

  嚴考亮:概念命題的透徹精新

  廣東警官學院教授嚴考亮:綜覽全書可以清楚地看到,對涉及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概念,大都作了一家之言的新穎界定。

  例如對“社會”和“海洋社會學”的界定,突破了西方和中國社會學界一直流行的“小社會”的局限,將“大社會”爲其理論創設和發展的邏輯起點,把海洋社會建設中的“社會”看成是處在自然界之中的“人類社會”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認爲“海洋社會學”就是“研究海洋社會自身及其與人類共進退的一門分支社會學”。基於上述觀點,該書説的“社會建設”概念便是指“人類對自己所處的整個社會及其各個領域的文明狀態進行交錯綜合的以人爲本的實踐”。這一全新概念所講的“社會建設”,正如作者所指,起碼包括社會物質文明、社會精神文明、社會政治文明、社會法制文明、社會人種文明和社會生態文明等六大塊的建設。認爲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社會建設系統的認識。以此來研究和分析海洋社會建設的總體内涵,充分體現了作者的理論素養和學術水準。

  又如,該書還通過各章章名形成了一系列創新概念,進一步詮釋了海洋社會學的衆多命題。其中的“内在變遷——源遠流長”,“外在關照——手足情深”,“人類屬性——同此凉熱”,“海洋環境——生力摇籃”,“海洋經濟——物力根基”,“海洋政治——權力指向”,“海洋文化——智力聚焦”,“海洋軍事——武力後盾”,“海洋外交——和力橋樑”,“海洋法規——制力天平”,“海洋個體——有機細胞”,“海洋群體——天然主宰”,“海洋組織——公共用器”,“海洋社區——栖息家園”,等等,這些透徹精新的學術概念和理論命題,勾勒了該學科的基本輪廓,充分體現了入木三分和生動活潑的學術表達方式。

  夏俊杰:言人未言的膽識並美

  深圳市醫學繼續教育中心主任、教授夏俊杰:該著是部言人未言、有膽有識的學科標誌性成果。

  第一,具有善於言人未言的膽略與膽量。以往人們對海洋方面的探討僅用小社會學的有限理論而無法作出微觀、中觀、宏觀、綜觀並舉的解釋與預見,該著則從大社會學來構建學科體系,充分表明瞭海洋社會學作爲海洋學的特有功用而顯示其膽略。同時,它表現爲對馬克思社會系統觀的嶄新演繹,以“兼收並蓄”的研究方法建立的學科範式,無疑是一場中外社會學的重大變革,没有膽量决難承當。

  第二,具有善於言人未言的見識與才識。該著基於海洋研究中存在的諸多缺陷與不足而孕育生成,無疑是廣東學界同仁遠見卓識的證明。其全局搆思巧妙精到,體系框架宏大完整,内在邏輯層次嚴謹,内容編排周密有序,行文表意簡明精煉,特别是匠心獨運地以四大維度(層次)、18種互動關係(主題)巧妙地規避了很多理論著作及教材常見的缺乏内在主綫的弊端。

  第三,是膽與識的相互結合。首先是突破與領先相結合。例如書中第一章對學術界同仁争論的問題均如實作了介紹,同時也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其中一系列全新命題的表述與定位,既有理論的高度,又有美學的意味,完全不是那種生搬硬套、死板僵化的界説和文風所能達到的。其次是實踐性與前瞻性相結合。該著特别探討海洋資源、海洋生態等之於海洋社會的實用價值、現存問題和開發、利用、保護的基本方略便很明顯。再次,該著“以人爲本”的核心理念自始至終貫穿期間,“高歌人本”,“感恩海洋”,正是該著高度自覺的人本意識和人本心聲。

  王雨磊:出奇制勝的運籌帷幄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學術研究》社會學編輯王雨磊:該書第一個出奇制勝之處是,它從根本上解决了以往人們對海洋社會研究範圍不確定,研究没有形成系統,研究概念不一致,研究方法較單一等一系列問題,逐步從宏觀、中觀、微觀和綜觀方面都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致用方法,爲讀者别出心裁地展示了海洋社會學應有的學術面目。

  該書第二個出奇制勝之處是,費孝通先生曾經提出一個“破筐”理論。但是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這一問題。社會學並非只是研究剩餘領域,而是應該主動出擊,尋找廣泛的學科視野,建立更爲宏大的學科認同。該書可説已經成功地作了嘗試,爲中外開闢泛舟社會學找到了又一個廣闊的新天地。

  該書第三個出奇制勝之處是,它爲我們改寫民族文明、尋找歷史變局找到了一個契機。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因爲閉關鎖國才脱離於海洋文明之外。站在新世紀的起點上,我們應該如該書一樣,爲中國投入海洋文明的懷抱作出應有的貢獻。

  該書第四個出奇制勝之處是,它爲我國新時期海洋國防事業和海洋發展戰略思考作出了理論貢獻。保護和開發好我國海洋不僅對於國民經濟具有重大作用,對於國防事業也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該書從大社會學視角對海洋國防和海洋發展戰略等進行了一系列有深度、有廣度和歷史跨度的綜合研究,其理論貢獻顯而易見。

  鄭孟煊:章引聯句的獨特功用

  中共清遠市委黨校教授鄭孟煊:有學者指出,科學(邏輯)與藝術(形象)似一座高山之兩側,各自由底部向上攀登,而在頂峰相互結合。這就形象地説明,只有重視兩者的結合才能有高水平的智慧果實。《海洋社會學》專門撰有22章的“章引”聯詞,正是一種科學與藝術相互結合的創舉。

  一是提起要義,畫龍點睛。章引聯詞簡潔優雅,起着對該章要義的先聲和概括功效。比如,該書開篇的章引用“干坤運轉,大勢趨求,嶄新學説初長成”之句,恰當地、藝術地表明該章“時代的呼唤——海洋社會學應運而生”的内涵,使讀者很快抓準本章的要義與特點。

  二是啓迪聯想,引發互動。比如第五章闡述海洋社會内在變遷的章引雲:“長空漠漠,星轉鬥移,嫦娥吴剛覓奥秘”,使讀者可能會想到海連天,天連海,人類與天海之間源遠流長,奥秘無窮,“天人合一”,“人海合一”……

  三是産生美感,增强讀趣。該書是部學術專著,加入了中華詩詞、對聯形式的章引,如對海洋文化論述的“雲蒸霞蔚,五彩斑斕,虹浪連地開艷葩;風奇俗异,漁歌悠揚,信仰精神寄海魂”,僅30個字,更能激發起讀者對此章閲讀的興趣,從而感到海洋文化的多樣與燦爛。《海洋社會學》全書章引聯詞總共600餘字,還不到整部著作字數的千分之一,但它起着提綱掣領、啓發思維、引導深讀的作用值得稱贊。

  劉小龍:專著教材的同步範式

  廣東藥學院人文社科部講師、中山大學博士研究生劉小龍:新著《海洋社會學》是學科專著與學科教材之雙重典範。

  一是綱舉目張,深入淺出,全面豐富的理論内涵與生動活潑的叙述方式相結合。新著從大社會的視角切入,勾勒了内涵全面豐富的學科專著的輪廓;同時對學科重要概念和理論範疇都能以入木三分的詞語加以詮釋,體現了通俗易懂的教材品格。

  二是體系完善,環環相扣,科學合理的主體架構與層次分明的教材秩序相融合。新著規劃了海洋社會學的學科體系架構,緊扣研究對象從總論到分論逐步展開,是一部資料翔實、論证充分的學科專著;同時,新著各章、節、目標題字數大致工整,所設的章、節、目及子目統一按照“一、三、四、四制”編排,參考文獻標注規範,每章後面都附有提示學習内容的思考題目,與教學的需要高度契合。

  三是主次明確,預留有致,學科母體的學術定位與易於把握的教材風格相輝映。新著揭示研究對象之主軸,構建學科研究的主要骨架,使其得以成爲學科之母體,但也爲一系列子學科的孕育預留了廣闊的空間;同時,新著既突出研究海洋社會的主題所在、根本所在和一般所在,又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充分體現了學科專著作爲與學科教材並行並重之時所要兼顧的特色。

  陳 偉:中國氣派的開拓嘗試

  中共廣州市委黨校政治學與法學教研部主任、教授陳偉:新著彰顯了具有中華文化品格和時代特徵的理論視野、治學態度、價值取向、實踐使命,以及令人信服的恢宏氣概,其中國氣派濃重、鮮明、突出。

  一是具有中國氣派之全球視野。例如,新著崇尚世界海洋社會的和平;反對世界海洋社會的霸權;倡導世界海洋社會的互利。

  二是具有中國氣派之學科構建。例如,新著着重整體的各部分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環環相扣、渾然一體,在原創性探索之中,展示出“中國式創造”的風采,與國人從全局到局部的思維方式相吻合。

  三是具有中國氣派之團隊歷練。新著的創作團隊是歷經三十多年艱苦磨練形成的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無私奉獻精神的精英團隊,各方面已贏得國内同行和社會各界不少的贊賞和肯定。

  四是具有中國氣派之寫作形式。新著配有昭示各章要義的詩詞聯句,寓意深刻,充滿中國式的灰諧和意象,使人耳目一新,具有中式韵味和濃烈的社會學本土氣息。

  五是具有中國氣派之薪火傳承。新著不僅具有濃厚的根係本土的嶺南文化特色,而且體現着圓融東西、兼收並蓄的海洋文化理路,在與中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因緣際會”中,通過吸收异質文化精華使嶺南文化得到優化、昇華與傳承,這也是厚實的中國情結的重要表征。 

  崔 鳳:學科建設的高鐵之感

  中國社會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籌)負責人、中國海洋大學政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崔鳳:《海洋社會學》終於出版了,我首先代表中國社會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籌)向範老(範英)以及廣東社會學界表示祝賀。

  國内社會學者關注海洋社會學雖有十年之久,但在2006年之前,只有幾個人提出和回答爲什麽要搞海洋社會學等問題,直到2006年和2009年才有一些研究成果出來。2009年7月,由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同年3月成立)發起,廣東海洋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在西安召開的中國社會學年會上聯合主辦了“中國海洋社會變遷與海洋社會學學科建設”論壇。因此,我和範老成了忘年交,並拜讀了範老關於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架構初步設想的論文。從2009年到現在,我們在中國社會學會年會上連續舉辦海洋社會學論壇,範老都提交了文章。2010年在哈爾濱召開的中國社會學會年會上,中國社會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正式籌備。但該專業委員會還處於民政部註册階段,批不下來。

  現在,我們欣喜地迎來了範老等人的這部著作,在民政部註册成功,應該是鐵板釘釘的事。我覺得,原來我們坐的是“普列”,後來我們坐了一段“動車”,現在則有坐上了“高鐵”的感覺。坐“高鐵”就得從廣東新著《海洋社會學》開始,這部著作標誌着國内海洋社會學學科建設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

  莊安正:藍史新開的一片天地

  江蘇省南通大學文學院歷史學教授莊安正:廣東新著《海洋社會學》的出版,將引導歷史學者提高對中華民族開發海洋久遠歷史的關注度,爲中國21世紀面臨的海洋世紀開闢出歷史學研究中的一片新天地。

  人類歷史是一部藍色的歷史,近代之前,中國便是一個海洋大國與海洋强國。但是,有些歷史學者至今仍喻西方文明爲藍色文明,中國文明則爲黄色文明,對當下的海洋社會變遷與轉型研究的回應非常有限。從中國作爲一個海洋大國與海洋强國的久遠歷史中挖掘出中華先人探索海洋,利用海洋,與海洋和諧相處的歷史經驗爲現實服務,是歷史學者現在面臨的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廣東新著《海洋社會學》對於歷史學者還有更重要的啓迪。例如,有關海洋社會人類屬性方面的論述,爲歷史學者參與研究提供了學術上的認同與支撑;所構建的學科體系架構,爲歷史學者參與海洋社會領域研究提供了具體指向;所顯示的新興交叉學科與綜合學科的性質,觸動歷史學者在參與研究過程中思考與解决諸多學術上的新問題。

  21世紀即海洋世紀已經到來,廣東學者爲迎接新世紀到來在海洋社會學領域的研究已經遥遥領先,範英研究團隊已成爲一支衝鋒在前的勁旅。我認爲,包括歷史學科在内的人文社會科學,都應以此爲學習榜樣,急起直追,以推進對中國海洋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駱 瑜 劉 清 陸 紅)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