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序 二


  《探幽大旗頭——歷史、文化和環境研究》這本學術著作的編撰,凝聚了佛山科技學院課題組多位學者、教授的汗水和心血,是一項工作浩繁、難能可貴的科研成果。它的問世,誠可喜可賀。

  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大旗頭村,是全國首批十二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享有歷史上“廣東第一村”的美譽;是前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近百年來,它“藏在深閨人未識”,殊為可惜。改革開放後,逢盛世而修志興,歷史文化遺產得到了很好的開發和利用。對大旗頭村的學術研究,近年也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這項研究伊始,課題組獲悉我從三水區地方誌辦公室離崗退養,是人稱“三水通”的幾個“倖存者”之一,便上門請我“出山”,予以協助。我欣然答允,原因有三。其一,我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土著”,樂平鎮蚺蛇村人,老家距大旗頭村僅兩裏之遙,該村鄭氏始祖,是明朝年間從我村遷去開村的。我的祖母從大旗頭村嫁過來,姑婆則嫁去該村,親緣關係十分密切。孩提時我常到大旗頭村探親,村前的文塔,是我瞻仰的第一座塔;塔旁的古榕下、水塘邊,是我玩耍之地;偌大的鄭氏宗祠、尚書第,曾使我恍如進入迷宮尋不到出口而茫然四顧。古村,在我的腦海裏烙下了撲朔迷離、博大精深的童年印象。其二,我從事地方誌和年鑒編修工作近二十年,對三水的自然地理、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人文景觀、各行各業的情況都積澱日久,如數家珍;尤其對清朝末年那次歷時十年、縱橫三省的三水農民起義,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的史料,及大旗頭村的歷史和現狀,都有較為深入的瞭解。其三,我可以提供線索,搜集資料,尋找知情人,審閱和校訂書稿。於是,我陪同課題組的教授,頂烈日,冒酷暑,風塵僕僕,跑了不少地方。我們多次到大旗頭村調研,尋覓當年鄭紹忠修築的,殘跡尚存的灰沙石板路,南邊黃花圍,及青岐灶崗堤,採訪收藏有關史料的人員。這是一件頗有歷史意義和深遠意義的工作,我義不容辭,竭盡微力。

  在資料搜集、綜合研究和編撰文稿的過程中,課題組堅持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統攬全書;堅持實事求是,注重調查研究的思想路線;堅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和嚴謹、科學的態度,如實反映歷史的本來面貌。他們圍繞大旗頭村的歷史和現狀,以及有關方面進行學術探討和研究,從自然地理到民俗風情,從農民起義到人文景觀,從政治經濟到科學文化,從建築特色到旅遊價值,從歷史淵源到家族興衰,從文物保護到開發利用,無不勾稽古籍,搜集史料,徵詢口碑,參考掌故,實地調查,深入研究;繼而旁徵博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厚積薄發。他們歷時年余,數易其稿,終於卓有成效地完成了這個學術研究課題,編撰並出版了這本內容豐富、史料翔實、圖文並茂,可供“存史、資治、教化”的學術著作。

  清朝光緒年間,鄭紹忠斥鉅資建造大旗頭村,原意是顯示榮耀、財富和為了享樂。他也許想不到還有另一種大相徑庭的最終結果,是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山大學歷史系師生曾駐村多日,考察其建置沿革、建築特色及歷史價值,編寫出一份長達數十頁的調查報告。此後,由於歷史的原因和局限,對古村文物的普查和研究,便沉寂了三十餘載。近年來,大旗頭村被開發為古跡旅遊景點,繼而被評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成為三水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慕名而來尋幽探勝的遊客,尤其是攝影創作的愛好者,絡繹不絕。《探幽大旗頭》的出版,正逢其時也。

  我認為,《探幽大旗頭》是目前最全面、系統和深入,且多角度、多側面地記述、研究大旗頭村的,頗具學術價值的一部著作。它給我們詳盡地勾畫了大旗頭村與鄭氏家族變遷盛衰的一道道軌跡;它為我們古為今用,深入挖掘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開發和利用,做了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子孫”的好事。

  在繼承和發展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進一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今天,我們殷切期待更多如《探幽大旗頭》這樣的好書問世。

  這本書付梓之前,課題組的教授邀我作序,盛情難卻,遂不自量力,草成此篇,誠望讀者、方家指正。

                                                                                                        植偉森

                                          2005年10月12日  


  (植偉森   原三水市地方誌辦公室副主任、《三水年鑒》副主編,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三水區作家協會副主席)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