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對雷州石狗文化研究的幾點認識

  在古代歷史文化長河中,雷州地區的石狗文化是人們高度關注的一種文化。在湛江地區,雷州半島藴藏的石狗數量之多,堪稱全國之最,反映了當地極有特色的一種歷史風情和風貌。因此,整理和研究石狗文化所藴含的民族文化意義是不言而喻的。2003年,雷州石狗被列入“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標誌着雷州石狗文化的研究進入了新的里程。

  對於雷州石狗這一文化現象,前人曾有過一些零星的記録和傳説。如南朝陳代,因雷祖降世與九耳犬有關,故狗被奉爲吉祥之靈物,敬狗之風繼而盛行。又如雷州地區民間所流行的“石狗祈雨”習俗,這種習俗記録並承載了當地人祈求石狗保護的美好願望。而對雷州石狗進行深入、系統的資料搜集和研究,則是近幾年的事情。先是2003年由湛江市博物館編寫出版了《雷州半島石狗文化》一書(湛江市博物館編:《雷州半島石狗文化》,嶺南美術出版社2003年版。,從保護文化遺産的角度,揭開了雷州石狗文化研究的序幕。雷州石狗被列爲“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後,雷州市於2004年編寫出版了《雷州石狗奇觀》(林濤主編:《雷州石狗奇觀》,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從民俗、傳説、文化内涵、藝術等多個方面對雷州石狗進行了探討。2007~2008年,由湛江市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牽頭,湛江市所屬的各市、縣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參加,成立普查小組,通力合作,經過深入調查和資料搜集,編寫出版了雷州半島石狗研究叢書《雷州半島石狗圖録》湛江市分册(湛江市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編:《雷州半島石狗圖録》湛江市分册,廣東旅遊出版社2007年版。、雷州市分册(湛江市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編:《雷州半島石狗圖録》雷州市分册,廣東旅遊出版社2008年版。和徐聞縣、遂溪縣、廉江市分册(湛江市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編:《雷州半島石狗圖録》徐聞縣、遂溪縣、廉江市分册,廣東旅遊出版社2008年版。共三本,爲雷州石狗文化的研究和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極爲重要而豐富的資料。

  一、 雷州石狗文化的性質

  雷州地區的石狗分佈廣泛,散佈於雷州半島各地,尤以今雷州市所轄區域最爲集中。雷州市轄區有19個鎮、街,共2152個自然村,幾乎每個村子都有石狗,不僅數量衆多,形態也豐富多樣,是最有代表性的地區。

  今湛江市區轄有麻章、赤坎、霞山、坡頭及東海島五區共29個鎮、街,計有1330多個自然村,其中以麻章區分佈的石狗最多,其他區也有相當數量。東海島區的東海島、硇洲島上也有分佈,説明石狗文化對其他島上居民也有相當的影響。

  遂溪縣與廉江市均位於雷州半島的北部,其中廉江市的石狗主要見於横山、安鋪、良垌和營仔等鎮,其他地方則較少。遂溪縣的城月、建新、嶺北、黄略等鎮也有相當數量的石狗,不少石狗形態奇异,富有特色。徐聞縣在雷州半島的最南邊,石狗數量略少一些,但其造型多古檏粗獷,做工略爲簡單。西連鎮水尾的上好村,因近海而製作許多石狗,舊時俗稱“石狗村”。20世紀60年代,文化大革命時期多被毁損破壞,其後才改稱“上好村”。和安、下橋鎮因與雷州市相鄰,其石狗形態也受到雷州市調風、英利鎮的影響。

  雷州半島的石狗,被當地人譽爲“泰山猴王”、“大王”、“文曲星”、“公父”、“石敢當”等,他們把石狗作爲保護神而崇拜。

  (一) 雷州石狗與圖騰崇拜的關係

  雷州石狗是如何産生的,這是大家都很關注的問題。有學者認爲:“雷州石狗的造型是古越族圖騰崇拜現象的綜合體,是多民族民俗文化的傳承遺物。”(陳志堅:《試述雷州石狗造型紋飾的社會民俗現象》,見《雷州半島石狗圖録》湛江市分册,廣東旅遊出版社2007年版。這是否屬實則需要討論。圖騰是古代民族崇拜的標誌物,如東夷人的圖騰崇拜物——鳥;畲族人的圖騰崇拜物——狗;遠古羌族的圖騰崇拜物——羊;又據考古資料分析,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先民以花爲圖騰,而半坡類型的先民則以魚爲圖騰。石狗石狗爲古越族的圖騰崇拜物,目前尚難有定論,但古越族只是百越族的泛稱,狗不可能是所有古越人的圖騰應是可以肯定的。那麽,狗是否爲古越族裏其中一支的圖騰崇拜物呢?

  狗作爲人類最早的朋友,也是人類最早飼養的動物之一。但查考雷州半島的文化遺存,尚未發現遠古時期有關狗圖騰崇拜的資料。而在今廣西地區,則有一些有關狗的資料,如貴縣南越國時期的羅泊灣一號墓,出土一件青銅竹節筒,筒上的漆畫中畫着一個人,扛矛拉狗去狩獵(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編:《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37頁。;年代被認爲屬漢時期的左江流域崖壁畫中,狗的形象也很多(覃聖敏等:《廣西左江路流域崖壁畫考古與研究》,廣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據分析,這些狗應是在參與人類的狩獵活動。雖然不能肯定這類資料與狗圖騰有多大關聯,但在先秦兩漢時期,這裏的越人與狗有密切關係是肯定的。

  從民族學的角度來考察,壯族(僮族)與古越族中的駱越人有演變的關係。因此,壯族所保留的一些民風、民俗多少會帶有古駱越人的歷史印迹。據調查,今廣西西部的壯族聚居地,如上思、大新、田陽、忻城、來賓、合山、上林、都安、象州、金秀、荔浦等縣(市)以及南寧楊梅古鎮一帶,都有數量不少的石狗,而在東部的博白縣,則有個别發現。有學者認爲,石狗是壯族先民圖騰的演化物(陳文、嶺博:《壯族與石狗考略—兼談壯族先民的圖騰及其演變》,《廣西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主要依據是:在民間流傳的神話中,壯族創始人布洛陀的祖母是高貴的公主,祖父是英勇的狗。在來賓縣的水落村,村中立有石狗頭,當地人稱爲“阿公”,即爺爺的意思,村民定期對石狗禮拜。崇左一帶的壯族人,在春節時結草爲狗像,並在村中供奉。此外,壯族還流行“以狗爲姓”、“尊狗貴狗”、“以犬婚聘”、“用狗占卜”、“用狗求雨”等民風、民俗。再有,雖然現代的許多壯族人都已吃狗肉,但在一些偏僻或偏遠的壯區,還保留着忌食狗肉的傳統,如上林縣周安鄉的大部分壯族人仍忌食狗肉;大新縣下雷村壯族人不吃狗肉;百色的兩琶鄉壯民忌在祖公臺前放置狗肉。不能用狗肉祭奉祖先,説明狗在壯族是受崇敬的,有很高的地位。由此推論,狗是壯族先祖的圖騰崇拜物也許有一定的道理。

  需要説明的是,在兩廣南部及越南北部古越族的一支——駱越人,從其流行銅鼓的情况看,這些銅鼓常見有蛙紋圖案,其中也應有以青蛙作爲圖騰的越人。他們也是壯族的先民。這支崇拜青蛙的古越人與崇拜狗的古越人之間有何種關係,還需要做更多的調查和探討。(玉時階:《壯族的青蛙崇拜》,見《壯族論稿》,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樑庭望:《壯族圖騰初探》,《學術論壇》1988年第3期。雖然在今壯族區裏的石狗還有一點上古時期越人圖騰的影子,但在今雷州地區,石狗已經完全没有了越人圖騰的理念,石狗的存在或許只是對曾聚居於此地的上古時期越人的一種記憶,其性質功能都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二) 雷州石狗與當地族群歷史演變的關係

  雷州半島地處粤西南祖國大陸最南端,先秦時期屬於百越之地。新石器時代,這裏的居民流行屈肢葬,這與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南寧頂獅山遺址的情况是相類似的,説明這幾支越人有着大體相同的葬俗龢民風。商時期,這一帶也已形成相當數量的古國、方國,《逸周書·王會解》載,商朝初年伊尹受商王成湯之命,“於是爲四方之令曰:……正南甌、鄧、桂國、損子、産裏、百濮、九菌,請令以珠璣、玳瑁、象齒、文犀、翠羽、菌鶴、短狗爲獻”。這是有關南方小方國向商王朝進貢南海地方特産的描述,這些小方國,其地望大體都在今粤西與桂東、南的範圍内。甌即其後的西甌,桂國即今桂林一帶,損子、産裏即今湛江(含雷州半島)、茂名與欽州、玉林一帶,周時當屬駱越,東漢時爲烏滸,九菌亦即後來的九真,其餘小方國的地望亦當在上述地域的附近。

  在西漢前期,雷州半島屬於南越國所轄,不過,這種管轄也許只是一種“臣服”的關係。因爲趙佗在上書漢王朝時曾寫道:“其西甌駱裸國亦稱王。”由此看來,其時雷州半島很可能是駱越族的勢力範圍。漢武帝平定南越,在雷州半島南端設置徐聞縣,這既是對雷州半島的管治及扼守海南島咽喉的舉措,更是設置官港管理海外交通的需要。從考古資料來看,由於漢時設立徐聞縣,縣治一帶的漢化程度明顯高於雷州半島的其他地方。到東漢時期,雷州半島的越人已演化爲烏滸族。當時烏滸人分佈之地域亦相當大,《後漢書·南蠻傳》載,“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趾。其西有啖人國……今爲烏滸人是也……”由此可知,漢時雖有合浦郡,但大量土著人的漢化程度相當低。延至晋唐時期,原居交州(今越南北部及廣西南部)的俚人北遷(蒙文通:《越史叢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9-57頁。,並與烏滸人融合,一般通稱“俚僚”。俚人與漢人分地而居。加之俚人數量多,中央王朝多委任俚帥豪酋擔任地方長官。至南朝時,粤西南路地區爲冼氏所領,居地兩千裏。冼夫人被尊爲俚帥,又因平定地方豪强叛亂而功冠嶺南,被隋王朝封爲譙國夫人。

  但需要注意的是,今雷州半島的石狗文化區域不見或少見冼夫人廟,似乎該地不在冼夫人的勢力範圍内,而今茂民地區及陽江地區之一部,還有海南儋州一帶,多見冼夫人廟。因此,晋唐時期雷州半島是否曾爲俚人區,亦尚存疑問。

  從歷史上雷州半島的族群之演變來看,石狗文化的來龍去脈仍不明朗。據前文所述,石狗的出現與壯族先民應有密切關係,但雷州半島的考古學資料並没有顯現出狗圖騰在當地的流行。而茂名地區也少見石狗這類雕像。因此,石狗與唐以前的雷州半島族群是否有必然的關係,還需要進行更爲深入的研究。

  (三) 雷州石狗的性質、功能及其年代的探討

  雷州石狗的功能是什麽,這可從其分佈、放置的形態去考察。據觀察,大體上有如下幾種:村口;府第、民居門口或墻壁上(下);廟宇、塔閣門口;祠堂門口;山坡上;水塘邊;墓前。

  一般而言,石狗的這種放置形式,主要起着守護的作用,在主觀願望上則是祈求石狗保佑陽宅的安全吉祥、家人與村民的安居樂業以及陰間的庇護安寧。這種意念,無論是雷州或是廣西其他各地,都是雷同的,並没有質的區别。但在起源方面則可能有所不同。結合雷州石狗年代的推斷,對雷州石狗的源起和發展演變進行初步的探討。

  有學者以出土的先秦遺物爲據,認爲雷州半島“有秦漢之前的石狗遺存至今”。(陳志堅:《概述雷州石狗文化的淵源與斷代依據》,見《雷州半島石狗圖録》雷州市分册,廣東旅遊出版社2008年版。事實上,先秦時期在雷州半島乃至嶺南境内,均不見有石質雕像,即使是秦漢時期,石刻造像也難覓其踪。據目前所知,在香港、珠海一帶可見先秦時期的石刻岩畫,秦漢時期則可見雕刻精美的玉石器。在南越國王宫遺址,現時所知也只有石柱一類的建築構件。在漢徐聞縣、徐聞港遺址,也只有一個大石盤(據推測屬飲馬槽)可能是漢代遺存。因此,雷州半島是否有漢及以前的石刻雕像尚難證實。再者,晋至唐宋時期的墓葬,至今也未有墓前放置石狗的考古資料。

  據研究,我國最早的石刻造像是陝西長安昆明池遺址的漢牽牛、織女石雕,花崗岩石質,年代爲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略早於西漢霍去病墓前的石刻雕像。(耿占軍、田軍:《試論長安斗門漢牛郎織女石刻像的藝術價值》,《中國古都研究》(23),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嶺南地區的石刻雕像始於何時,尚不明瞭。電白縣電城鎮山兜村隋代洗夫人墓前有一石質雕刻赑屃(蠵龜),其上石碑無存,如年代判斷無誤,應該是粤西乃至嶺南區最早的石刻雕像。其後則是在廣州發現的五代南漢時期雕刻有16只獅子的石質柱礎造像。(全洪:《廣州十年考古發現與發掘》,見《銖積寸累—廣州考古十年出土文物選萃》,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雷州半島的石狗造像始於何時,史料未見明載。以其形態及所列資料而言,大體可分爲三種類型(婁欣利:《雷州半島石狗文化漫談》,見《雷州半島石狗文化》,嶺南美術出版社2003年版。:即簡單雕刻的簡檏型,數量較少;形象夸張、紋飾繁縟、變化多樣的復雜型,數量較多;生動活潑、表情豐富的像獅型,數量更多。從類型學的角度分析,它們或許代表了雷州石狗文化發展的三個階段。筆者初步推測,簡檏型可能始自唐代而及宋明,復雜型始自宋而及明清,像獅型則始自明而及清至近代。其發展演變的序列推斷爲:

  簡檏型(唐)→(宋明)

  ∟→復雜型(宋)→(明清)

  ∟→像獅型(明)→(近代)

  但這種推論並未得到考古學的證明。

  依陳志堅先生所論,紀念雷祖陳文玉的雷州雷祖祠建於唐貞觀十六年(642年),祠前一對石狗,應是唐代的遺存。(陳志堅:《概述雷州石狗文化的淵源與斷代依據》,見《雷州半島石狗圖録》雷州市分册,廣東旅遊出版社2008年版。但以類型學考察,這對石狗已是較爲復雜的像獅型,不可能是目前所存石狗造像的早期代表。關於這一點,已有學者提出“爲後世補造”之説。(婁欣利:《雷州半島石狗文化漫談》,見《雷州半島石狗文化》,嶺南美術出版社2003年版。不過,依《雷祖志》所載“九耳异犬”之傳説,石狗作爲雷祖陳文玉降世的崇拜物,則有其可信的一面。雷州石狗文化以古越族狗圖騰意念爲底藴,後人又將其附會在雷祖陳文玉降世的傳説上,進而在宋代及以後濫觴於雷州半島和周邊地區,這也許是目前衆説之中較爲合理的一種解釋。

  兩宋時期,漢人沿海路進入粤西及海南,其中閩南(潮)人多留居雷州和瓊州,形成於唐宋時期的閩南方言傳入粤西及海南,又形成了支係——雷州方言與海南方言。雷州雷城夏江天後廟前的一對石狗,與始建於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的靈山裏六祖堂前的一對石狗造型十分接近,頭爲圓頂斗笠形,吻部凸出,屬復雜型石狗,其年代可能在元。受廣府文化和閩南文化的影響,明清時期至爲流行的石獅雕像對雷州石狗造像應有很大的影響,前面所列的第三種類型——像獅型石狗,恐怕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出現的,其年代也應在明清時期。居雷閩南(潮)人本身並没有製作石狗的傳統,但他們一方面恪守以石狗爲守護神的土著傳統,另一方面又没有土著人以其作爲圖騰崇拜的觀念。因此,既把石狗奉爲神靈而尊崇,又嗜食狗肉而使之泛爲民風,這種獨特的民間鄉俗所形成的風貌蔚爲大觀,是獨特的地理區域和土著歷史傳統與遷徙族群相結合而産生的富有傳奇色彩的一道風景綫。

  二、 雷州地區石狗與周鄰地區的文化關係

  前文述及,與雷州地區相類似的石狗在廣西已有較多的分佈。此外,在海南省的儋州、瓊山等縣也有一些分佈,這兩省在地理單元上與雷州相近或接壤,在古代居住的族群也大體相同或相鄰。廣西南寧以東及海南儋州、瓊山,現時亦爲漢區,因此,其石狗文化的内涵與雷州亦應基本相同。而廣西百色一帶屬於壯區,所藴含的石狗文化内涵與雷州地區會有較大的差别,相對而言,壯區的石狗文化與古越人的意念會有更多的、也更爲直接的傳承關係。

  我們還注意到,在廣東省的江門、肇慶和韶關地區,也分佈有一些零星的石狗,如開平市月山鎮石膠村,有紅砂岩質石狗,高62厘米,寬33厘米,蹲伏狀,口含石珠,現存尚好;赤坎鎮龍樹下村,有石狗,亦爲紅砂岩質,高70厘米,寬54厘米,蹲伏狀,其形態與月山石狗相近。這兩只石狗,形體較爲高大,從其形態及石質考察,粤中與粤西地區的古代建築構件從明至清初常見使用紅砂岩石質柱礎、墻基、雕刻塑像。因此,開平這兩只石狗的年代估計亦屬明代。(《中國文物地圖集》廣東分册,廣東地圖出版社1989年版,第391頁。2009年開平市進行文物普查時,在赤坎鎮蘆陽村三門裏也發現一只紅砂岩石狗,高53厘米,寬35厘米,通長56厘米,蹲伏狀,胸前雕刻交叉係鈴,後有尾,形態古檏。據村民關榮策(69歲)介紹,相傳蘆庵公的曾孫關聖徒之妻譚氏(生於正德七年,即1612年,享壽80歲)出嫁時,從娘家帶來了一對石狗,村上的人把石狗安放在村口,石狗神通,能震懾賊匪,使賊匪不能進村,賊匪視之爲眼中釘、肉中刺,後趁村人不備,賊匪盗走村東口的那一只石狗,把它扔在“交流渡”的江河裏,後來人們爲了紀念石狗,就把那地方叫做“淹狗洲”。爲了紀念石狗,此後每年農曆九月十五日的“石狗日”,各家各户做糍,買三牲祭拜石狗。由此可見,三門裏石狗的年代亦應屬明代。在開平市長沙辦事處思始居委會新美村還發現一只石狗,花崗岩質雕成,口大眼凸,雙耳,前肢站立,後肢跪伏,胸前雕刻獅毛,年代應爲清代。

  肇慶高要市回龍鎮黎槎村的一只石狗,放置於一座民居的門前左側,紅砂岩石質,陰刻雙眼,吻部已受損,身上飽經風雨侵蝕,呈蹲坐狀,底座深埋地下,高38厘米,寬38厘米,通長32厘米,這是一只簡檏型石狗。雖然不了解這座民居的始建年代,但以該村僅殘留這只石狗,或有可能是該村最早的遺存推測,石狗的年代至遲在明代,也有可能更早一些。又如韶關始興縣馬市鎮安水朱屋村的一只石狗,放置在村口道旁,紅色片砂岩石質,造型古檏,綫條粗獷,頭頂已被削平,身上多處受損,肩下掛一響鈴,高80厘米,寬50厘米,通長60厘米,其形態屬像獅型,推測其年代不會早於明代。據瞭解,該村開基於清朝,約有170年的歷史。這兩處地方,在先秦及漢時亦爲古越族所居,石狗的出現與古越族是否有關,值得我們關注。以今天所居族群考察,肇慶高要屬廣府民係,而韶關始興則屬客家民係,倘若是漢人製作的石狗造像,則其文化内涵與雷州石狗完全相同。又假如是漢人之前的土著民族製作的石狗造像,其文化内涵當與廣西壯族區的石狗相近。這個問題還需要更多的資料予以探討。

  三、 結論

  本文對雷州石狗文化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由於未能對石狗做深入的考古類型學分析,也未就目前所見的各種石狗資料做詳細的比較研究,因此所做出的年代推測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太準確的,只是一種蠡測而已。雷州石狗文化所藴含的社會意義是非常廣泛的,這裏的探尋不過是掛一而漏萬,期待更多的學者參與探索和研究,也祈盼本地學者對雷州石狗進行細緻的登記,對每一處、每一只石狗及相關的資料(如地點、所處位置、背景年代、基本描述、尺寸等)列表公佈,使這項研究更具科學性,基礎更爲扎實、可靠,所做出的成果也就更大、更可信,使這項沉甸甸的歷史文化遺産得邱立誠,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到充分的展現,進而有利於保護和繼承。

  邱立誠(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本文原載《百越研究》第二輯《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第十四次年會論文集》,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