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文學史記載:“最早的文學是原始人類的口頭創作……反映原始人類勞動生活的檏素歌謡……是中國文學的開端,是我國文學史輝煌燦爛的第一頁。”“從原始社會起,歌謡就一直伴隨和記載着歷史。”雷州人的祖先從原始社會起就有自己的歌謡。今日雷州人的祖籍是唐宋時期起就陸續從福建省閩南地區遷來雷州,自然也帶來閩南民歌。閩南民歌傳入雷州半島後,在與土著少數民族文化及周鄰文化、外來文化的長期交流中,互相滲透,逐步形成了一種既古老又新穎的獨特雷州民歌。
雷州民歌(簡稱“雷州歌”或“雷歌”)是雷州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和鬥争中的智慧結晶,是一株南國藝術奇葩,是中華文化藝術的一份珍寶。雷歌是植根於廣大人民群衆生活中的藝術瑰寶。雷州人能歌善唱,經久不衰。正如《雷州歌籃》中的雷歌所寫:“傳世雷州歌萬千,千百年來唱不衰。衰了又興歌興起,啓發人民永向前。”古代流傳下來的雷州歌册達三四百本;自清代至今筆試賽歌不斷,歌榜一大批;改革開放後出版歌集有《南渡河之歌》、《雷歌三百首》、《我的心事歌》等計有30多本。民間歌謡及“姑娘”歌詞流傳在民間不計其數。從上世紀80年代上期起,全湛江地區從湛江市至各縣(市)區先後成立雷歌研究會7個。2003年,雷州市組織雷州“姑娘”歌隊代表湛江地區參加廣東省首届民間歌會决賽,榮獲銅奬。但是,自古至今搞雷歌理論研究者寥若晨星,報端雜誌極少有關這方面文章刊登。筆者在此對折射雷州文化的雷州歌試從其思想内容及表現手法淺作探討。
一、雷歌的思想内容
《中國歌謡集成》主編賈芝先生指出:“民歌,簡直就成爲那個民族誕生、遷徙、勞動、生存等一部口傳的歷史。”雷州歌就是記載着雷州人民生存、勞動、生活的鬥争史。雷歌的思想内容體現出雷州半島的地理風貌以及雷州人民的生存方式、勞動生産、家庭生活、愛情婚戀、歷史人文、倫理道德、風土習俗、娱樂戲謔、喪白喜慶、政治時事等等。雷州各個領域、各個階層的人們都喜歡唱雷歌。
1.反映雷州地理風貌及勞動狀况
反映雷州風貌及勞動生活内容,是雷歌的主流題材。雷州半島是中國第三大半島,居大陸最南端,處在亞熱帶,有山有海,有平原有河流。人們在這塊紅土地上勞動生息,傾注了心血,也孕育了雷州歌謡。在農耕社會裏,雷州人常感做農民的自豪。《乜都不如做百姓》就是這樣的歌謡:
乜都不如做百姓,粒種下田百枝青。
黄粘剛剛收割起,又要磨鐮割長芒。
(注:乜,即什麽。)
一粒種子下地,便有一百支青苗長起來,令人興奮。黄粘、長芒都是解放以前的稻穀名稱。此歌運用叙述手法寫出了在農耕社會裏的農業盛况:農民剛剛收割了早造的黄粘,晚造的長芒稻正長勢旺盛,又要銼利鐮刀,準備再次收割了。這首歌反映了雷州人民熱愛勞動,獲取豐收的喜悦心情,表達了做什麽都不如在我雷州做百姓的主題思想。上面這首歌是寫風調雨順的豐收年景。雷州半島是全國最大的雷區,是臺風常常光顧的陸地。百姓辛辛苦苦從開春播下谷種,進入秋季往往就碰上臺風。臺風一來,農民眼睁睁地看着即將到手的果實被洗劫一空。雷歌同樣給予反映雷州半島社會獨特的自然灾害:
寒露打風死得快,恰恰碰逢稻揚花。
石谷風去九鬥冇,啜□都無還講飯。
(注:冇,即是無結米的谷,石、鬥是過去容量的單位,十鬥爲一石,每石100市斤)
這首《寒露風》歌寫出雷州半島的季節性。有農諺:“寒露風,霜降雨。”説的就是晚造水稻最忌寒露打風,霜降夜雨。水稻正在這兩個節氣期間揚花灌漿,這一關節眼時打臺風下夜雨,谷就無望結米。這首歌反映了人們在遭遇無法抗拒自然灾害的痛苦。
時代在變遷,雷歌的主題思想也不斷昇華。就以農村這一題材爲例,改革開放後,農業格局由過去單一水稻種植改種甘蔗、水果等經濟作物後,加上利用海灘開發養蝦,歌的内容較前大不一樣,請看《雷州是寶地》:
老包帶來探寶器,探出三雷是寶地。
海灘開出黄金庫,山山挖掘總是錢。
這首歌讚頌農村實行聯産承包責任制,大大激發農民生産積極性,包山包海,大挖潜力,逐漸富裕起來。農民致富後,生活環境也逐步改變,雷歌都給予恰切的反映:“村村新樓座接座,難尋幼時舊家門”。“填海建樓幢到幢,疍家茅棚無迹痕”。
2.反映男女戀情婚嫁
反映男女戀情婚嫁是雷歌的永恒題材,也是在雷州獨特的風俗。情歌中有探情、媮情、盼情、戀情、約會、山盟、失戀、離情、苦情、成婚等等。男女通過歌唱,表達了對純真愛情的追求和相互愛戀的情感。情場的動作表示和妙語表達隨處可見,山盟海誓,情意纏綿,愛情的堅貞,離别的苦戀,思念的哀怨以及遭遇不幸的痛苦等等,在歌中都得到真實的反映。
在封建禮教桎梏裏,男女的愛慕之情有種種表達方式,但表達得體是很不容易的,雷歌就有其獨到之處。例如,有一位風華正茂的小伙子,見圍墻花園内有一位妙齡少女正在賞花,愛慕之情湧上心頭。但在禮教禁錮下,開口不能,近身更忌。然而這機會難再,如何是好呢?他搜腸刮肚,忽見地上瓦片,便撿起一塊抹净,躋身墻邊,抛向少女脚下。這瓦片像是投進少女的心湖,濺起情花。少女拈起静思片刻,歌便順口而出——
飛墻妍雪當寶貝,妍雪你來有乜話。
有話就該對娘説,無聲叫人話怎回。
這妍雪(瓦片)本是無感情之物,但在少女眼裏却當做傳情“寶貝”,牽出情思來。歌中這堵有形之墻,就是封建禮教的無形之墻。男女是無法推倒,但愛慕之情是可“飛”越的。
睡不得去眼睁睁,望見那邊一盞燈。
不是山攔和水隔,日也去夜去 。
終於男主角向心中那盞燈火的戀人道出心曲,但在這山攔水隔的封建藩籬下,雖近在咫尺,却難以跨越,無法相會,真個是此恨恨綿綿何時了?夜夜對着星漢無數唉嘆再唉嘆,其唉嘆聲終於傳到姑娘這邊厢,震開了愛的心扉。她一鼓作氣,大膽地發去訊號——
只要你官有偌心,怕乜山高和水深。
山高我嫜揮刀砍,水深官人擔土平。
(注:乜,什麽;嫜,女人自稱;平,填平。)
男女的愛情已向封建禮教發出了宣戰書。
《妻嫌夫小》和《妻賺夫老》這兩本歌流傳遠久。其思想内容是對封建包辦婚姻的血泪控訴。“媒人之約,父母之言”是舊社會婚姻制度的清規戒律。這首歌中主人的要求並不算苛刻,别的條件都不提,只要年歲相同就心滿意足了。你看:丈夫小到何種程度——
嫜過這門苦一世,無儂帶來有儂養。
睡到半夜翻身回,問儂吃奶不吃奶。
(嫜:女人自稱;儂:小孩。)
而丈夫老的又是啥年齡?請聽——
七八十歲須毿毿,怎配得娘攀頭嫜。
做嫜祖公都嫌老,還説同娘共枕床。
(攀頭:即古代結婚年齡)
不同的社會就有不同的婚俗,時代不同婚俗也在變化。筆者1985年寫的《出嫁》歌就概括了雷州幾代人的婚俗:
婆婆坐轎哭着嫁,媽唱“嗨啦”到爸家。
姐騎“鳳凰”哥來接,我坐“豐田”真快也。
作者通過三代人四種婚俗對比,熱情地謳歌了新社會的婚姻制度帶給新人的歡樂和幸福。反映了時代不斷進步,不斷走向文明。
3.反映雷州的風土習俗
反映雷州的風土習俗歌,在雷歌中是屢見不鮮的,而且是很有價值的部分。雷州半島,在唐代以前是百越族的土地。唐宋以後,閩南漢人陸續遷來,少數民族逐漸遷往海南、廣西,留下少數人也逐步被漢人同化。所以,這裏的文化雖以漢族爲主,但也仍存留下許許多多的少數民族遺物遺風,如雷州石狗、銅鼓、儺舞等。而閩南漢人流傳入來的民歌、姑娘歌、戲劇及風俗等,在同土著文化融合後,又自成一體。所以,有很多雷歌都反映了雷州這種獨特風俗風情。這裏的婚嫁、求神問卜、送葬、道法等都以歌代講。同時,自古以來流傳下來很多特産風味都以歌記載。這類歌反映了雷州半島豐富多彩的風俗習尚和絢麗多姿的文化風貌,是雷州民間習俗文化的藝術實體。如《哭嫁》:
偌多姐妹來送嫁,吵吵哄哄到三更。
識哭就哭多幾句,未識哭的只呀呀。
這是一首民俗歌。姑娘出嫁前幾天的夜裏,村中姐妹都來相聚,陪伴出嫁女一起“哭嫁”,以哭來表達眷戀之情,而且大都以歌當哭。這哭不是悲傷而哭,而是一種風俗,没有實際内容,只是“吵吵哄哄”而已。後兩句將大小陪哭者的哭聲十分風趣地描寫得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雷州自古有四大風味:英利燒猪、烏石甜糟、嘉嶺白果、雷州白切狗。這些名牌風味都有歌傳唱。如《雷州白切狗》:
雷州風味白切狗,自古揚名手藝高。
我去旅遊吃一餐,回夢幾夜香涎流。
作者通過旅遊吃了一餐白切狗,“回夢幾夜香涎流”,來盛贊雷州人製作風味的高超手藝。如《看姑娘歌擂臺賽》:
看姑娘歌擂臺賽,聽歌頂飯饑不如。
腦海留下好歌句,夢裏常常笑開懷。
雷州“姑娘”歌是即席演唱的,是口頭藝術,很有吸引力。在全省民歌中是獨一無二的曲藝。據説全國也只有幾個地區才有這種藝術。2004年和2005年春節雷州市舉辦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姑娘歌”擂臺賽,人山人海,喝彩聲、鼓掌聲不斷。這首歌通過“聽歌頂飯饑不知”極盡贊美之辭,反映雷州人對這種民間曲藝的沉迷。
4.反映各個時代政治狀况
反映各個時代政治狀况的時政歌,在雷歌中占的分量特别大。有的歌唱歷史事件及其人物,有的反映舊社會勞動人民受苦受難,有的頌揚共産黨及其領導人的豐功偉績、政通人和,特别是讚頌改革開放的富民政策。同時也有抨擊腐敗現象及社會治安的傷民擾民事件等等。總之,這類歌唱出了人民的心聲,反映了人民的心願,是歷史的見证,具有史料價值。如《湛江歌謡》、《我的心事歌》、《南渡河之歌》等都較全面反映了這方面的思想内容。在舊社會,雷州半島社會混亂,民無寧日,雷歌都有記載:“賊一離開兵就到,慘過二人心相勾。賊一説劫就是劫,兵一説剿就是剿。”反映了兵賊勾結,賊劫兵剿,百姓遭受雙重苦害。而共産黨領導人民:“團結抗日最堅定,鋤奸殺敵安民心。組織武裝保國土,全國人民大歡迎。”
全國解放後,特别是進入改革開放時期,歌頌黨率領人民奔上四化征途,取得了偉大成就,在《國慶頌歌》中得到充分體現:
欣逢盛世慶國慶,四化征途奏佳音。
稻海揚波歌富國,鋼水歡騰頌黨情。
此歌通過慶國慶這一大喜節日,歌頌清平盛世裏,在共産黨領導下,四化建設蒸蒸日上,工農業生産捷報頻傳,國家强盛,人民富足,反映了雷州人民對黨的豐功偉績永志不忘。
我黨現階段反復提出“反腐倡廉”,廣大文藝工作者必須遵循這一方向。歌唱家周定狀80高齡時更是發出了人民心聲:
中央下令反腐敗,群衆人人磨刀利。
貪污受賄走不了,牽他肥牛出來宰。
這首歌是代表廣大人民群衆發出聲討貪官的檄文。“磨刀利”表達義憤填膺,磨拳擦掌;“牽他肥牛出來宰”,表達了擁護黨中央加大力度懲治這伙飽食終日的貪官(肥牛),正義之聲振聾發聵。
在革命隊伍内,某些人當了“一哥”就大肆搜刮,把個好端端的單位掏空。問題暴露後,只要後臺硬, 不但不被處理,反而將身一挪又到别的單位照當“ 一哥”, 歌作者將這種人物比喻爲蝗蟲的草頭蝗:
又會飛來又會跳,青青緑緑吃到干。
吃飽又飛到别處,依着做個草頭蝗。
此歌也反映出我黨治貪的任務還十分艱巨,“戰鬥正未有窮期”。
二、雷歌的表現手法
雷歌的藝術表現手法同全國民歌的表現手法是一脈相承的。其源流皆出自華夏文化的精深博大。有專家研究發現,雷歌創作的表現手法和運用的藝術技藝,似是源於唐詩宋詞,並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不斷探索,博採衆長,加以提煉,提昇爲自己的獨創手法。綜合衆多歌作者的表現手法,雷歌藝術技巧均已運用自如,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有些雷歌的表達方式和手法,極其精妙,讓人拍掌叫絶。
雷歌創作的表現手法,無論是賦、比、興抑或諧音雙關、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經千百年的鎚煉,運用得十分自然巧妙。甚至在同一個題材上,不同作者從不同的視角進行創作,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很多作品創作技法,其智慧巧黠處,經腦子一轉彎,才悟出其妙來,再三吟唱,情趣盎然。下面淺談幾點,與大家分享其藝術之美。
1.咏物寄意,褒貶自現
這類歌極富有人情味,唱的是自然物,在技巧上賦予人格化,增添了生活情趣和感染力。作者先要寫出事物的屬性,從其屬性上折射出其人格化,這種人在社會上確確實實存在。因此咏物歌就能産生藝術的感召力。如《刨刀》:
我口生在身中央,專咬不平在世上。
不管大彎和小麯,彎曲無直斷不饒。
刨刀的屬性:刨刀安裝在一塊平木中間,其功能是刨木料,將木料的凸凹彎曲刨平取直。此歌將刨刀屬性寫得十分準確,其動作既生動又形象。使人聯想到社會現實中的執法者或紀檢監察人員。他們的職能就是按法按紀辦事。社會上或隊伍中有不平事(即法犯紀者)就要繩之以法,按紀處理。“彎曲無直斷不饒”將人物形象樹立起來了,這就是藝術作品,是褒揚的内涵。作者創作藝術手法顯得十分老到。
當然也可將有害的事物賦予人格化,如《水底刺》:
長期積毒藏骨裏,暗中刺人就是它。
静静水面做掩蓋,刺中誰時悶無離。
在雷州半島,群衆駡人話:“毒過水底刺”、“這人是水底刺”等。這話就是諷喻社會上專耍花招誣害别人的壞蛋。但要寫成藝術品,就得運用藝術手法進行創作。刺本來附生在地面植物上,一般無毒。
但浸在水底污泥裏時候長了就有毒。因有水面掩護,不易發現,人畜刺着,毒氣發作,使人悶痛發病甚至死亡,這就是水底刺的屬性。社會上就有這樣的人,特别是革命隊伍内部的某些人爲了争權奪利,暗使毒招,誣陷好人。作者借這一事物進行歌咏,既揭露批判這類人的惡毒本質,又提醒人們提高警惕,加以防範。這種咏物歌不是客觀事物的模擬,而是個性化的藝術形象。又如《貪餌魚》:“魚遭打鱗和拔刺,總因嘴饞好吃餌。釣餌香香吞下肚,鐵鈎無情吐已遲。”這種形象思維作品,給人立馬聯思起走上不歸路的貪官形象。
2.小處着筆,顯現博大
雷歌創作的藝術手法多種多樣,要表現事關政策、事關大局的作品,在選材上往往着眼於大事件。但有的作品着筆細微之處,也能表現大主題,這就得靠作者的藝術手腕了。比如“定心丸”本來是一種藥物,藥效是治理“恐懼症”,但用到文藝作品裏來就另有所指了。請看雷歌《定心丸》:
笑聲陣陣屋裏面,二伯今日迎貴賓。
冒富患上“恐懼症”,書記送來“定心丸”。
開頭二句寫出二伯家裏的歡樂氣氛,其氣氛是“迎貴賓”,這是一件很微小的事。第三句是寫患“病”,這好像與上二句風馬牛不相及,更是小事一樁。這“恐懼症”的病源是“冒富”,這富是不是正當?給讀者留下懸念。最後一句來了一個急轉彎——書記送來“定心丸”,收合得何等淋漓痛快!整首歌采用兩次錯位寫法,第三句與前二句是錯位,末句與第三句又是錯位,前一錯位是設懸念,後一錯位即回應了前兩句——貴賓是書記,更是給第三句點了“穴位”——民俗情這“恐懼症”藥到病除。讀後令人妙趣横生,又浮想聯翩——這“冒富”寫出農村推行聯産承包責任制後,在長期集體所有制神聖不可侵犯的禁錮裏,農民單家獨户富了,是不是走資本主義道路?會不會出現物要充公人治罪?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這種“鞏懼症”是十分普遍的。“書記送來‘定心丸’”就是代表共産黨再三向農民宣傳改革開放政策,鼓勵大家定下心來,抛開膀子大膽富。一首歌寫這麽一件小事,却關係到黨和國家的大局全局,這就是文藝作品以小見大的創作藝術技巧所産生的社會效應。又如《乞丐太多》:
乞丐從無偌多過,個去個來總花花。
缸内只剩幾筒米,眼看分完怎煲飯。
乞丐本來是社會上最底層的人,是不必大驚小怪。但這裏寫的“乞丐從無偌多過”,這就引起人們關注社會問題了。社會一定有弊病,否則不會出現這麽多“乞丐”。但“乞丐”不是窮人,這批走了,那批又來。眼看主人這“幾 ”就要“分”完,如何活下去?這種錯位寫作手法,確實起了奇峰兀起的藝術效果。
此歌也揭示:前些年,各種税費多如牛毛,“執法”人員如狼似虎,强行攤派,搞得民憤沸騰,怨聲載道。農民負擔問題已引起中央重視,且五令三申加以制止。從2003年起,以胡錦濤同志爲首的黨中央實施了以民爲本的親民政策, 在農村實行了“ 一刀切”:除農業税外,其他税費全免了,真正减輕了農民負擔。像《賣龍眼》、《殺鷄取蛋》、《擁擠爲患》等等雷歌都是這類作品,細微之處着眼,一件小事落筆,收到博大精深的藝術效果。
3.不是真實,却是現實
神鬼不是真實的東西,但有的歌就是通過寫神寫鬼或把其他植物寫成擬人化來諷喻現實社會的人或事,這也是一種藝術創作表現手法。把那些虚無縹緲的神鬼或不諳人性的動植物賦予藝術的感情色彩來傳遞社會人的氣息,同樣反映出現實中的某種現象或事理。如《求神》:
求神要知神乜情,不以鄔皇當觀音。
鄔皇面前擺青果,你怎麽禱都無靈。
鄔皇是神,觀音是菩薩,但在祈禱供奉的供品是不相同的。鄔皇神一般供品是閹鷄,而觀音的供品是青果。在現實生活中,鷄是比青果的價格貴得多,供奉時不能弄錯。此歌映射到社會上來就很有現實意義。大家看到,近些年來,官場的腐敗現象已很普遍,老百姓求官辦事,就要摸清所求的當權者的胃口如何,否則,少錢就辦不了事。正如歌中所寫:“鄔皇面前擺青果,你怎怎禱都無靈。”這就非常形象地寫出了貪官的貪慾特徵。
又如《鐘馗不捉鬼》:
去請鐘馗來捉鬼,鐘馗未來鬼走光。
怎麽這鬼偌知醒,通報原來是鐘馗。
鐘馗是古代傳説中故事人物,説他專事捉鬼。此歌中的鐘馗却已變質,不但不捉鬼,反而同鬼沆瀣一氣,爲鬼通風報訊,叫鬼走光。當然這是作者編造的。但在現實中,像鐘馗這種當權者大有人在。比如有很多團伙案件發生,立案追捕,而犯人的家屬只要有錢或關係,執法者立即高抬貴手,一個電話,犯人就逃之夭夭了。這就是文藝作品的藝術性,“於無聲處聽驚雷”。此歌第二句設懸念,第三句來個設問,最後一句破題。一環扣緊一環,層次分明,天衣無縫。
此類創作手法的歌爲數不少,像《寓言》、《神》、《求佛》等等,多是運用夸張比擬手法,使作品增添情趣,耐人尋味。從以上創作手法可窺見到雷歌的藝術性。
三、結語
以上所談到雷歌的思想内容和表現手法,雖能代表了雷歌的水平,但畢竟只是一部分,還有爲數不少的歌,比如:黨的惠民政策、農家樂、恩愛夫妻、旅遊勝景、歡樂童年、批判黄賭毒等等思想内容歌還未論及。藝術手法還有很多歌運用賦、比、興寫作手法和各種修辭手法。特别是有部分歌詞的語言十分熟練精巧,通現出一大批歌眼句子,也未來得及論述。但就上面所談到的見解,也可看出雷歌的思想内容是十分廣泛和深刻的,是真正代表了人民的心聲。而運用的創作手法也是十分靈巧和鮮活的,達到了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的統一。由此可見,雷歌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並不遜色於其它文學作品。
何希春(原雷州市文聯主席,雷歌研究會會長。)
(本文原載《嶺南文史》2005年第4期)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