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義:開場白
5月2日蔡英文主席在“十年政綱”討論會上表示,“民進黨不排除在不預設政治前提下,與中國進行直接並實質的對話”;相較之前,蔡上電視受訪時特别提出,如果民進黨再執政,會對已簽署的ECFA舉行公投。前面好像很左,一下子又跳到很右,大家摸不著頭緒,不知道她在想甚麼。事實上,我們也很清楚,過去陳水扁也談了很多想與中國大陸對話的説法,也都是在不預設前提之下,甚至2003年還提出兩岸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而且當時是蔡英文當陸委會主委。因此,蔡想與大陸對話的説法,到底只是重述陳水扁時代的主張與説法,還是有甚麼新的意涵?值得我們討論。
其實應該説,民進黨從執政以來到現在,一直都想打開中國大陸的門,但因爲在堅持臺獨理念之下,不能接受大陸一中原則或九二共識,大陸方面一直以來也都不願意與民進黨往來。因此,以更積極性意義來思考的話,如果民進黨真的想打開與中國大陸交往之門,是不是有更進一步的方法或辦法,而不是只是重復過去執政時代的一些話?或是大陸是不是也應該與時俱進、接受民進黨某些善意?諸種問題,大家都可以發表、批評,更重要的是,有沒有更積極性建議,這樣對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應該才會更加有利。
許信良:
清楚表明蔡英文的善意態度
剛剛提到,蔡主席這番話其實是民進黨的既定立場,邏輯上也完全通;只要中國大陸沒有預設前提,民進黨從來沒有表示反對與中國大陸對話。坦白説,這是民進黨的既定立場。蔡主席在這個時候重新提到這個立場,她的態度很重要。在這個時候重提對話,是表示善意的態度,這是很清楚的。
除了大陸與民進黨的對話前提以外,過去民進黨執政期間,兩岸爲甚麼完全無法進行公開、有意義的對話?當然一方面中國大陸的前提是因素之一,在民進黨方面,我個人認爲,扁作爲民進黨的領道者,(態度)卻又反反覆覆:一方面有理性的立場,另一方面又發表很多挑戰、挑釁的談話,扁個人反反覆覆的談話也是讓兩岸無法對話的重要因素。
深緑不會反對民進黨與大陸對話
今天民進黨要與大陸對話,當然沒有問題,只要大陸沒有前提就沒有問題。就像蔡主席所説,希望與大陸進行“直接並實質”的對話,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很清楚問題不在於民進黨。
有人説民進黨的深緑支持者反對,這不是問題,像蔡同榮就講得很清楚,他不反對蔡主席的談話;深緑反對兩岸對話的邏輯並不通,深緑也並不主張與中國大陸維持緊張關係,深緑也不希望衝突戰爭。所以,對於蔡的立場,深緑沒有理由反對,能不能真的進行對話,問題在中國大陸。
大陸怎麼理解和對待蔡的態度很重要
我個人認爲,大陸怎麼看待蔡英文的談話與態度很重要。民進黨與大陸要展開政治對話,本身就表明雙方有歧見,因此才需要對話,預設立場是不可能對話的。所以,現在要看大陸怎麼接招、怎麼看待蔡主席想跟大陸對話的善意。這個善意在民進黨內也不是永遠存在的。
我剛剛也説了,對話真的不必有前提。簡單説,民進黨有民進黨的基本立場,中國大陸有中國大陸的基本立場,既然雙方都知道互有基本立場,就是希望在各自立場之下,看能否找到共識,相互進一步瞭解、尋求達成共識的可能性和解決問題之道,這才是對話目的。如果對話只是各説各話,那就不需要對話,因爲本來就知道個别立場了;既然想對話,就是想尋求達成共識的可能性。在此情況下,想對話就是表達善意,也希望有共識、甚至改變。
民進黨和大陸不是沒有妥協的餘地
我認爲,中國大陸應該好好接這招。以我長期關心兩岸關係來看,大陸的基本立場與民進黨的基本立場,如果真的講清楚的話,差距並不是那麼大:除了圖騰主義與形式上的東西外,雙方不是完全沒有妥協餘地,絶對不是對立或不相容。就兩岸關係來講,也沒有甚麼是勢如水火、不可妥協的,唯一問題是政治上的圖騰,“一國”也是圖騰,問題在大陸怎麼看待。
我也知道,政治上,圖騰沒有意義但有其作用,自古以來皆是如此;今日民進黨與大陸間的真正問題,圖騰是最嚴重的障礙;如果大家能夠瞭解圖騰,也撇開圖騰,認真探討兩岸問題,進行實質對話,我認爲連最嚴重的政治問題,民進黨與中共也不是完全沒有達成共識的可能性。
王昆義:事實上不管是對話或談判,都可分爲立場問題與枝節問題。中國人談判都要先把立場談定了,才談枝節;西方人不一樣,是枝節先談,再來談立場問題,現在不管中國大陸或民進黨,都是你的立場議題不變,我就不想談枝節議題,這也是民進黨沒有辦法與大陸展開對話的主因。
林濁水:
民進黨與大陸有非常多的非正式接觸
許主席已經説明瞭民進黨長期以來的大方向。這個大方向不是現在蔡英文才講,也不是陳水扁講過,從許主席時代即是如此。當時也不單是許主席講,而是民進黨中國政策辯論的結論,是大家的結論:不只是强本西進,還要健康、全方位與北京接觸,但是因爲兩岸都不很健康,健康的條件不成立,所以雙方一直沒有正式接觸。
現在説民進黨不排除接觸,意爲雙方過去都沒有接觸,但雙方過去真的沒接觸嗎?譬如説民進黨許多黨員去過中國大陸,那是非正式的接觸;民進黨執政八年,也與大陸談包機、談兩岸交往事務,就是民進黨政府與大陸談嘛,把“國家大事”都説成了,還可以説不是正式接觸嗎?所以雙方最大問題是爲了强調立場堅持,不是明明接觸了,説不是接觸,或者是戴上白手套就説不算是接觸。真像是大人玩小孩子遊戲。民進黨執政八年期間,北京與民進黨政府接觸不計其數,遊戲玩到這麼復雜辛苦這個程度,兩岸卻總不累,實在沒有意義。
玩遊戲可能真是人類的天性,前幾天看到介紹自然生態的電視節目,説動物裏面只有哺乳類才會玩遊戲,哺乳類之外唯一會玩遊戲的動物是澳洲的啄羊鸚鵡。所以,玩遊戲是高等哺乳類動物的特殊能力,但是要玩得對大家有幫助才好,不要愈玩愈疲倦,對自己的知識、友誼都造成阻礙,這是很糟糕的。
民進黨其實不反ECFA
蔡主席現在説要在沒前提下和北京接觸,我支持,但無法替她説明原因。
至於現在兩岸間ECFA問題爭執很尖鋭,一般國家間談FTA也經常如此,只要不尖鋭到失控就好。
其實民進黨也不是完全不接受ECFA,只要條件符合,民進黨是支持的。蔡主席説ECFA推出去以後,還要再公投,那個前提是ECFA內容不好,我們當然要公投,內容好我們也沒有特别的意見。
若純粹針對ECFA議題,就我個人來説,北京的讓利説雖然措詞不是很好,但我不認爲大陸有惡意。提前收割清單內容與維持兩千項禁止項目不開放對臺灣社會産生衝擊的項目,是正面的。
兩岸之間,雖然基本上長期信賴感不夠,而且雙方很僵硬,但我的看法是:如果比較今天與昨天,那很僵硬;如果把時間拖長一點來看,比如今年與去年比較,好像有一點變化;如果用五年、十年來衡量,其實兩岸各政黨調整的幅度都不算小。民進黨現在把願意與大陸接觸的主張重新提出來,就是希望大家進一步往改善的方向推進。
民進黨應尋求在兩岸關係改善下得利
和北京接觸,我認爲,可以讓北京透過民進黨對臺灣有更全面的瞭解,對兩岸是有利的,但對民進黨是否有利?那要看定義,如果臺灣的利就是民進黨的利,那我認爲是可以成立的;如果説國民黨的利就是民進黨的害、國民黨的害就是民進黨的利,那就不同了。
十幾二十年來,我們看到北京因對臺灣情勢的誤判,做了許多不利兩岸的事情,這些對兩岸不利的事情,恐怕有很大一部分責任是國民黨,他們傳遞了北京喜歡聽的訊息,而這樣的訊息與臺灣民意有一定的背離。
如果北京政府錯誤的訊息得到愈多,采取的政策愈會激起臺灣民怨,那民進黨要打倒國民黨就更容易。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民進黨何必跟北京接觸給他正確訊息?但是我個人不贊成民進黨尋求在兩岸尖鋭衝突之下的途徑得利;我個人比較傾向民進黨在兩岸關係改善之下得利,哪怕是利小一點,但一定會有利,兩岸關係能夠改善是好事情。
民進黨與大陸的接觸
透過具體事件進行接觸較可行
至於在野後民進黨與大陸對話的可能方式,我認爲非正式的對話已經很多了,譬如説學界的接觸、立委與北京官員在臺灣或香港的接觸,大概都有;但更正式的接觸幾乎沒有了,唯一一次是陳菊到北京那一次。
陳菊不只是到北京,陳菊爲臺灣辦世運會,與大陸有一連串的接觸。如果把時間切到世運會結束,我認爲這些接觸是非常正面的。若只切到世運會結束,我認爲,是一個大突破,因爲陳菊不只是民進黨的中常委,也是民進黨現階段擔任公職最高的政務官員。
這次接觸的意義在於:一是正式,二是層級高,三是處理重大事情。這次接觸的內容是,兩岸如何共同把世運會辦好,它有具體的目標,也有一定成果。從那次事件來看,三個黨鬥嘴歸鬥嘴,排除鬥嘴,一直到當年四月份世運落幕,國民黨、民進黨、共産黨都得分。所以,有了前例,未來大家做更多具體內容的接觸應當是可以期待的;世運會是雙方在重大議題上的接觸,固然我們會把全方位、沒有限制議題的接觸當作目標,但較爲可行的還是透過具體事件開始。
王昆義:陳菊本來做了很大的突破,但是八八水災以後,又做了一些北京方面不樂見的事情,所以她可能爲民進黨開啓的接觸大門,很可惜的又被中斷下來。如果陳菊後續沒有做那些事,由别人去做,那麼民進黨與大陸間的接觸,應該會更多更快。我認同林委員提到的,透過具體的事件進行接觸與對話,可能是比較好的開啓之窗。
陳淞山:爲民進黨再執政做準備
我基本上談戰術性的問題,在兩岸目前解套不了、無法正式對話的情況下,蔡主席提出直接對話的態度,得到大家的肯定,因這是爲民進黨再執政作準備:除了ECFA之外,也爲民進黨的十年政綱出爐做熱身,并且通過對話去除恐共、懼共、逢中必反的心結。同時,在這個時機提出對話的訊息,也展示民進黨已經比較有自信和能力,甚至有籌碼面對當前的情勢,包括內部的挑戰與外部攻擊。
從技術面來看,蔡英文當然希望避免國民黨壟斷臺灣人民聲音的情況,造成中國大陸誤判的做法,因此民進黨想要精確傳達臺灣的聲音與觀點,避免大陸誤判,也是在這個時間點提出的重要原因。
同時,在這個時間點提出,對民進黨在北臺灣的選情有一定程度的緩和與幫助,因爲北臺灣與中臺灣、南臺灣不同,這個部分中産階級、中間選票更多的支持,如果民進黨與大陸遲遲無法做正式對話,對北臺灣或都會區的中間選票影響很大,所以民進黨也力求在這個部分,透過政治對話的聲音與要求,去除一些人對民進黨的疑慮。
民進黨草擬十年政綱,本來就是要準備做對話的論述,蔡英文要説服黨內支持群眾與政治精英,支持與大陸對話。過去兩年,民進黨選輸淪爲在野黨後,比較沒有能力與籌碼跟大陸對話,但現在已有好轉,加上五都要選舉了,民進黨也有再執政的準備,因此,爲了爭取更多選民的支持,必須用行動來讓大陸知道,民進黨希望對話的意願。
民進黨要有一套新論述來處理臺獨黨綱問題
民進黨碰到的首要問題,是臺獨黨綱與臺灣前途決議文的糾葛;民進黨如果在這個階段想要突破大陸對民進黨政治對話的關卡,還是要面對黨綱與決議文問題,兩者法令的關係、定位都需要重新詮釋與解決;民進黨不一定要修改,而是怎麼經由詮釋,變成新的東西,這必須透過黨內民主程序,呈現一套新的論述。民進黨只有在這方面作出努力,才會改變或影響大陸對民進黨的觀望,找到突破僵局與平衡的機會。
鼓勵民進黨公職人員和卸任政務官
參與大陸的各種交流活動
如果民進黨真的想與大陸直接並實質對話,可以在蔡英文講話之後,用行動來表示態度,比如可以積極鼓勵民進黨公職、縣市長、立法委員、卸任政務官參加大陸的各種論壇,只要不是類似國共論壇即可,其他包括政治、事務性、教育文化交流等,都用鼓勵性的方式讓他們參加;民進黨如果對自己有自信,應該不怕被統戰,民進黨這些人也不容易被統戰。
像是蘇治芬去大陸訪問,媒體好像都覺得很奇怪,會問黨主席知不知道、有沒有報備等,其實這本來就是正常的縣市交流、農業交流,應該鼓勵。所以民進黨要用行動改變這些東西,讓大陸覺得民進黨有行動的善意,而不是嘴巴説説而已。也就是説,民進黨應該以實際行動,讓大陸媒體、大陸人民、北京當局瞭解臺灣的文化、民情與人民的聲音,而且要用積極方式傳達,而非消極、甚至以半封鎖狀態方式去面對兩岸關係的發展。
民進黨還可以有更多的作爲,除了鼓勵縣市長與卸任政務官到大陸,也可以邀請來臺灣做經貿采購的大陸官員到民進黨中央黨部看看、聊聊或對話溝通,也可以在民進黨執政的中南部縣市舉辦農産品特産展覽會,邀請大陸官員來臺灣下訂單采購。這些都是可以做的動作,不要只用政治圖騰、政治符號綁住自己,臺灣還有很多民進黨可以努力的空間。
王昆義:我同意淞山兄的説法,北京也要與時俱進,不要用臺獨黨綱與臺灣前途決議文來卡住與民進黨的對話。民進黨有臺獨黨綱的那個時代,許信良主席也提出大膽西進的中國政策,現在國民黨在做的也就是許主席的主張。所以,民進黨黨綱應該把它當成一塊神主牌放在那邊,民進黨內部其實有各種不同的想法與聲音。我一直在想,民進黨到底是反人還是反中?像蔡主席提出要對話,那其他人就認爲她想搶第一,所以我就反你,可能有這樣的用意存在,不必然都是反中;真正反對與大陸往來的聲音愈來愈少,我覺得人的因素可能比圖騰的因素更重要,這也是民進黨的特性,各種派系天王,各有各的調。
賴怡忠:
蔡英文講話的四個重大意涵
過去兩年,民進黨並沒有用黨的力量阻止公職人員到大陸,因此也不存在現在突然改變態度的問題。剛剛包括許主席、林委員都説過,蔡英文主席現在所講的與過去的主張是一致的;連大陸認爲最深緑的游錫堃主席時代也是如此,因爲我是那時的中國事務部主任,我也表明願意過去,是大陸不讓我去,關鍵在這裏。我認爲蔡主席這席話,我從外面來看,認爲有四個重大意涵:
第一,對中國大陸表示重大善意。蔡除了表示願意跟中國大陸直接對話,她在之後接受電視專訪的時候,還對胡錦濤個人作出非負面的評價,稱“好人也可能在不好的系統中做出不好的決定”,蔡釋放善意的訊號是蠻明顯的。
第二,蔡主席利用這樣的場合,向國際社會及臺灣內部表明,民進黨本身非反中的立場,我認爲這個意義相當重要。
第三,在策略上,明確且掌控民進黨大陸事務的主道權。因爲過去民進黨內有很多人都去過大陸,與大陸交流,但那些交流接觸都沒有黨中央的授權,頂多算是大家交交朋友,這與政黨之間接觸談論重大議題或增進瞭解,有相當大的不同。所以,蔡英文選在這時候説願意與大陸直接並實質對話,一來針對黨內、同時也對中國大陸宣示,屆時如果要進行對話,大陸要找誰當對象、由誰授權、對話方式很重要,意即如果沒有黨中央的授權,不能代表民進黨,表明蔡英文希望掌控民進黨內與大陸對話的主道權。
第四,是特别説明立場,實際上蔡主席並不是直接説出來,而是要與過去的行徑做一些考察,特别關鍵是“不預設前提”的意思,很多兩岸對話進行時,大家對於民進黨指控是不接受一中原則,或者不願意接受九二共識而造成對話障礙。所以“不預設立場”説明的情況是,民進黨並沒有公開要求大陸放棄一中原則作爲對話的條件,相對的大陸也不要要求民進黨接受甚麼東西作爲前提。另外,民進黨也沒有説過大陸一定要撤飛彈才能對話。
也就是説,大陸可以有自己的立場,也可以繼續堅持一個中國的主張,甚至還對臺灣有軍事威脅的行爲,民進黨並沒有因爲這樣就不願意跟大陸對話,“不預設前提”應該要好好體會,我相信我做這樣的衍生是沒有錯的。
還有一點,“不預設立場”前提在方式上面,要進行實質對話,所謂實質的意思,如果聯繫到第三點掌握主道權上面,蔡英文或黨中央應該是有意授權給哪些智庫單位或個人,從這些人開始展開對話,所以在方式上面應該有這樣的意涵;實際上就是循序漸進,也是某種程度降低政治意味,尋求雙方溝通與瞭解。從這個地方來看,當民進黨都已經將對話的政治意味降低,大陸還能夠説她不夠善意嗎?我認爲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反映民進黨對時局的擔心
我認爲蔡英文在此時機點提出與大陸直接對話,也表明她對時局的一種擔心,即擔心兩岸在2012之前或2012年馬英九再度當選時與大陸簽署和平協議。和平協議對臺灣來講關係重大。按照現在的趨勢,國共不論是2011年或2012年,按照大陸設定的和平協議備忘録,也不論是利用江陳會或馬胡會,出現和平協議備忘録,或者馬連任成功之後與大陸簽署和平協議,對臺灣有十分重大的衝擊。蔡英文説不預設前提與大陸對話,事實上是針對此形勢的判斷,因爲情況緊急,民進黨沒有辦法再等到那個時候,必須在過程裏面有聲音,而且在民進黨所代表的民意也必須在此過程中獲得參與。我相信ECFA簽署後,和平協議的問題必然立即會浮上來。
爲2012重新執政作準備
就像陳委員所講的,民進黨如果2012年重新執政,一定要有自己的處理與大陸關係的方式。過去八年,民進黨與大陸高層沒有直接溝通管道,有很多人來來去去,宣稱自己代表誰,但是後來證明都是錯誤的;或者説,可能雙方的做法、判斷都有誤差。因此,爲了2012年重新執政,民進黨的“中國政策”和“中國溝通管道”的建立,不能等到2012年,而要從現在就開始。
所以,我對蔡主席的講話,基本的論點是:四個重大、一個擔心、一個準備。
王昆義:賴怡忠提到不預設前提的概念,大陸有一中前提,馬英九稱簽訂和平協議或建立軍事互信有先撤飛彈的前提,現在民進黨沒有政治前提,其實可幫三方解套;如果大家都不預設前提,應該就可以進行民進黨、國民黨與大陸的三方互動;以前我一直覺得很奇怪,中國人向來都是三國演義的合縱連橫,不是二分法的非黑即白,走到今天,可能是受西方講求二分法的影響太大,以致於大家都忘了三方合縱連橫的優點,起碼這樣比較不會走入死胡衕。
餘莓莓:
蔡的講話可用八個字來總結
即“正視現實、期待未來”
從蔡主席一向的風格來觀察,我對蔡在這個時間點上的談話,用八個字總結,即“正視現實、期待未來”。所謂“正視現實”,她講得很清楚,就是不希望北京認爲國民黨可以代表臺灣所有的民意,不要讓國民黨包攬所有的民意,特别是ECFA、和平協議這些議題在臺灣內部爭論這麼大。在此情況下,我認爲她願意來展開對話。同時,這裏面還有一點,不可否認的,諸多訊息顯示,兩岸太子黨的問題,在臺灣有蠻多大陸利益代理人活躍在國民黨內高層。這些人帶來的錯誤訊息,也使得北京有些誤判,對臺政策太過急躁,我覺得蔡在這方面有很大的憂心。
因此,蔡的講話,一方面告訴北京,臺灣不是只有國民黨;另外一方面,就像賴怡忠所講的,我不預設前提、不要求大陸放棄一個中國原則,相對的也告訴大陸,你也可以不要預設前提,先擱置爭議。過去有相當多的事例,我認爲只要大家都有心去做、有心想突破,其實雙方都可以找到突破點,否則臺港航約怎麼談得下來?包機直航那些事務怎麼可以進行這麼順利?這些都有歷史經驗可循,我相信蔡英文主席是在點出這一點。
同時,蔡主席表示願意與大陸直接對話,對內也有很大的意義,因爲她告訴中間選民,民進黨不是恐共、反共、懼共;民進黨如果重新執政,有能力與大陸展開對話。這也是蔡英文領道的民進黨中央一直强調“民進黨是有執政經驗的在野黨”的重要原因,意思是要向社會宣示,民進黨是有執政經驗的政黨,民進黨可以比國民黨更堅持臺灣“主權”,也比國民黨更穩健面對兩岸關係,不會那麼躁進,民進黨也可以在堅持臺灣“主權”的立場上與共産黨展開對話,民進黨是有這樣的雄心和準備。
民進黨若重新執政會展現更多彈性
至於討論提綱第二條有關民進黨與大陸對話的條件,或要在甚麼樣的環境下進行的問題,我覺得蔡主席講得很清楚,就是不要預設政治前提,大家站在平等互惠的立場。倒是大陸方面,可能條條框框多一點,北京要民進黨放棄臺獨黨綱、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我認爲現在是因爲民進黨在野,所以北京在對待上不會有諸多務實需要的考量,但如果民進黨再執政,我相信北京的彈性會更多一點。因爲共産黨的本質是重視實力的,它必須和有實力的人打交道,所以民進黨如果2012年贏得執政,雙方在某種程度的默契之下,是有可能展開對話的,以前的經驗可以是很好的借鏡。
對話可以從基層以堆積木的方式開始
對於雙方對話可能用甚麼方式開始,我認爲蔡主席講得很清楚,相較於國民黨,基本上民進黨與共産黨的高層是缺乏互信的,貿然的接觸未必好,也沒有這樣的基礎;蔡英文提出以堆積木的方式,更可能得到北京的重視和珍惜,有利於建立互信。過去陳水扁執政時代,扁給人感覺比較跳躍和反覆,被認爲不可信。而蔡英文一貫以來的行事風格相對穩健,也强調循序漸進,包括她現在説堆積木的方式,也是她穩健行事風格的表現。因此,現在可行的方式,就像蔡英文所講的,由比較親近的學者先交往,累積、鋪陳互動的基礎,待到互相之間有共識、有默契、有比較正面的態度與表述之後,進行比較正式的接觸對話,比較容易成局。
民進黨不是鐵板一塊
至於會不會有緑營內部阻力的問題,或者説深緑會不會反彈的問題,我認爲,民進黨作爲一個民主政黨,內部甚麼聲音都有,當然也會有激進的聲音。雖然這些人人數不多,但是聲音很大,對此我們當然尊重他們發言。
我相信,在民進黨內,有相當多人期待民進黨重新站起來。同時,必須向社會釋放的訊息是,民進黨是有能力與中國大陸交往的,兩岸這一塊也非國民黨可以獨攬的;蔡主席也有過去實務上的經驗,她過去主道陸委會時也有很好的執政紀録。所以,這方面,她的相對威望是夠的,也比較鎮得住。但也需要展開內部的説服過程,因此在“十年政綱”的社會對話中拋出與大陸對話的訊息。其實在此之前,民進黨內部已經進行溝通。
更重要的是,從陳菊市長登陸的表現來看,我認爲深緑也不是鐵板一塊。也許剛開始時會有一些爭議,但是當陳菊講出“我們的總統”時,深緑很高興,因爲國民黨做不到的,陳菊做到了,因此給予一片掌聲。所以,我真的認爲,這些東西基本上都是可以克服的,只在於雙方要有默契。
民進黨內年輕一輩
多數支持與大陸直接接觸對話
我蠻支持蔡主席現在這樣子的喊話,我感覺民進黨內的年輕一輩,大致都予以肯定支持。他們的看法也都認爲,民進黨不能給人家只會一直説“不”的印象;民進黨要重新執政,就必須要與中國大陸交往;同時他們也很擔心,如果民進黨再不打開兩岸這一塊,兩岸事務被國民黨獨攬,可能更缺乏制衡的力量。因此,蔡英文在這個時間點拋出與大陸對話的議題正是時候,而且以她過去的信用作爲利基,她做起來會比别人容易,也更有機會成局。
許信良:
蔡英文代表民進黨的主流
我這裏還是向大陸喊話,就是不要區别對待民進黨;大陸現在就是區别對待民進黨,完全寄希望於國民黨。完全寄希望於國民黨風險很大,因爲臺灣所有民調都顯示,臺灣認同與中國認同是對抗性的認同,而且愈來愈多人支持臺灣認同。所以中國大陸一面倒支持國民黨,説不定還害死國民黨,讓國民黨因此失去政權。
蔡主席所代表的就是民進黨的主流意見;民進黨主流意見很清楚,以蔡主席爲代表,一直以來都是民進黨的主流,只是中國大陸不了解。以前最早是謝長廷説“憲法一中”,這與國民黨有甚麼兩樣?完全沒有兩樣,“憲法一中”是謝長廷比國民黨還要早提出來的概念,在他當高雄市長時就提出這個説法了。另外,陳水扁也説不反對“未來一中”,他當總統時公開説過。
蔡主席是“主權主義者”,這是沒有問題的,她認爲“主權”在2300萬人手上,中國大陸也許不喜歡聽,但是這是民進黨的一貫立場,只要公投支持統一,我們接受,這就不是鐵桿的臺獨主義者;“主權”屬於2300萬人,人民決定甚麼東西就是甚麼東西,如果2300萬人接受一中原則,民進黨也可以接受!這樣的立場就代表民進黨不是一個極端的臺獨主義,這是民進黨的主流派意見,一向如此;主張公投、接受公投結果,這就不是一個激進的臺獨主義。
我要説,即使民進黨內有臺獨基本教義派,但也非激進派,這個意思是説他們不是政治上的極端恐怖主義者,不會不擇手段實現臺獨,所以也可以對話,不是不可以對話,因此不預設前提很重要。
兩岸政治關係有民進黨的參與
纔可能向前發展
簡單來説,民進黨的不預設前提,包括不要求中國放棄一中原則、甚至不要求大陸接受民進黨的臺獨主張,不要求你接受我們的基本立場,這也是不預設前提,這個其實可以對話。嚴格來説,對話的目的就是透過對話來獲取共識,既然中國大陸願意與民進黨對話,不預設前提是正確的。
完全撇開、隔離民進黨,完全寄望於國民黨,兩岸關係是不可能向前發展的。經濟問題上,也許國民黨可以簽署協議,真正的政治協議不可能前進。理由很簡單,在臺灣,國民黨內沒有一個領道者敢在臺灣人民堅決反對之下簽署兩岸政治協議,兩岸政治關係發展不可能向前進步,這是事實。如果沒有民進黨的支持與合作,兩岸關係在政治面的發展是不可能向前走的,中國大陸必須瞭解這一點。
林濁水:
若大陸與民進黨能擱置爭議
雙方在兩岸關係上可做的事情非常多
我不太以爲馬英九像許多人批評的,朝思暮想就是要統一,我不質疑馬的終極統一,但是終極是多久?10年、20年、30年?50年還繼續講就太無聊了。前面已經一甲子了,再經過50年,就超過100年了,那是一個現在完全無法想像長得甚麼樣子的世界,那時的“終極統一”實在是沒有多大意義。
所以我的看法是,對臺灣獨立行使“主權”的尊重,是北京與臺灣各方面建立更進一步合作的基礎;若現在要逼臺灣放棄“主權”,然後跟臺灣合作,這是不切實際的。所以蔡主席會説不設前提。就這個角度來講,我是贊成的。
北京要與臺灣合作,我認爲可以有很多理由,臺灣與中國大陸産業的差異性、地理的接近性決定了雙方是天生的貿易夥伴,因此雙方結成經濟夥伴有何不可?但如果把這個進一步推到兩岸一甲子會議中中共退役將領要求的軍事同盟就太極端了,這反而會讓臺灣回過頭來對經濟同盟都産生很大的疑慮。
北京如繼續堅持僵硬“主權”的立場,不要説與民進黨的接觸會有問題,甚至連與國民黨接觸都大有問題。國民黨在“主權”問題上,已經跟大陸承諾九二共識,但是它的九二共識真的跟大陸百分之百一樣嗎?很不一樣!就民進黨來講,國民黨的九二關係已經非常傾中了,傾中到臺灣社會非常疑慮、民意支持度奇低,但現在是連國民黨這個傾中九二共識版本北京都不接受,兩岸要進一步發展夥伴關係實在難題重重。
所以,如果中共非堅持原則不可,那麼與其逼國民黨接受北京版的九二共識,不如擱置爭議,看來在一些事例上北京已經這樣做到了。中共如願與包括民進黨在內的整個臺灣建立健康關係,擱置爭議也應當一體適用,我認爲這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
我覺得,蔡主席强調不要預設前提,一個重要精神就是擱置爭議,因爲爭議下去沒完沒了,所以先擺著;只要爭議可以擱置,我認爲兩岸之間可以做的事非常多,那是兩岸人民的幸福。
陳淞山:
兩岸要進行政治談判進程
大陸必須開啓與民進黨的對話
兩岸未來要開啓政治談判,不與民進黨開啓政治對話是不可行的。今天蔡英文提出要跟大陸對話的時機點,也是認爲兩岸簽完ECFA以後,大陸可能會更急著要簽軍事互信機制、和平協議等,所以要先有真正的政治對話。
依照臺灣現在的民心與社會情況,要大陸的經濟可以,但是大陸要臺灣的政治不行;不管是讓利説,還是經濟上的利益,臺灣就是要經濟利益,但是要進入政治談判的進程,不要説中産階級和知識分子,就連中南部的農漁民勞工都會反對。所以蔡英文掌握了這個時機點,北京知道臺灣現在的情況如此,又想急著談兩岸的政治談判,但是跟國民黨又不可能談得成,因爲臺灣的社會、民眾不會接受。因此,北京要不要與民進黨試試看?與民進黨直接對話的窗門打開了,也許下一步在臺灣,不管對政府的談判、與在野黨的溝通,兩岸才有機會開始政治談判。
我不認爲要急著政治談判,但以北京立場來説,一定要與民進黨政治對話,他們才有機會進入臺灣社會,與執政黨進行所謂的政治談判。我們不贊成政治談判,但北京想要這個情況,如果連與民進黨政治對話都沒有打開,兩岸要進入政治談判,根本不可能、也不可行。
我覺得,民進黨其實還可以有更多的作爲,除了鼓勵縣市長與卸任政務官到大陸,也可以邀請來臺灣做經貿采購的大陸官員到民進黨中央黨部看看、聊聊或對話溝通,也可以在民進黨執政的中南部縣市舉辦農産品特産展覽會,邀請大陸官員來臺灣下訂單采購。這些都是可以做的動作,不要只用政治圖騰、政治符號綁住自己,臺灣還有很多民進黨可以努力的空間。
賴怡忠:
民進黨要與大陸對話
氣氛的營造很重要
既然蔡英文表明願意主道民進黨與大陸的對話,現在關鍵是怎麼去營造一個比較好的氣氛。現在大陸來臺灣的官員非常多,就我過去印象,大陸官員進到民進黨黨部裏面還有諸多限制,那麼實際上爲甚麼不利用大陸官員來臺,直接造訪民進黨黨部,甚至表明説要見甚麼人?起碼民進黨“中國事務小組”召集人陳忠信可以見見面。
大陸官員進到民進黨,蔡英文才有機會説明她授權誰來代表她,不然的話,每個人都可以説代表民進黨訪大陸。(林濁水插話:這種人每個國家都有!)沒有錯,但如果蔡英文真的要主道,那麼訊號的清晰度很重要。那怎麼營造出絶對沒有誤的訊號?不用這種方式,很難確認誰是訊號攜帶者。
但是民進黨本身也要注意一點,就是民進黨要與大陸對話,反而會使得馬政府擔心他對大陸事務的主道權被搶走,因而進一步向中共立場靠攏,進而造成好像兩方爭相向大陸靠攏的印象。特别是馬政府本身,爲了要顯示其握有主道權,有可能造成他向中國傾斜趨勢更爲加强。這當然不能完全説是民進黨的問題,可是民進黨要去思考,它的行爲有可能造成這種客觀效果。
餘莓莓:
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應發揮關鍵力量
剛剛賴主任擔心説,今天國民黨已經向中國傾斜了,如果民進黨未能拿捏好分寸,當然會造成國民兩黨競相向北京示好的態勢,但相信民進黨有足夠的智慧,可以站在一個槓桿的地位,做關鍵制衡的力量,不讓國民黨總代理,而且可以讓大陸清楚知道單單靠國民黨是不足以成事的,因爲民進黨背後至少有四成以上的民意。這一點大陸必須看清楚。
王昆義:結語
我不多做結論,希望我們今天的討論能夠提供一個有建設性的思考,我希望蔡英文主席的談話能夠讓大陸思考其中的含意,我也期待馬政府能夠認真的看待蔡主席的講話,兩岸關係要和平發展,要能夠像馬英九所説的“和平共榮”,與其大家在那比威力,還不如比智慧。謝謝各位來參加這次論壇,也謝謝中國評論月刊提供我們討論議題的平臺,謝謝!
評論員簡介:
王昆義:東吳大學政治學係學士,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現爲臺灣戰略學會秘書長、《玉山週報》總編輯、臺灣海洋大學通識中心兼任教授。
許信良:政治大學肄業,後考取國民黨中山獎學金赴英國愛丁保大學修習哲學。大學時加入國民黨並深受器重,1977年違紀參選桃園縣縣長(當選)被國民黨開除黨籍。1991年後兩度擔任民進黨主席。其後,因時常提出與黨內主流意識相悖的超前觀念而遭到各派系圍剿、批判,成爲黨內不折不扣的異己分子。1999年5月7日,“做出一生中最艱難最痛苦的決定”,發表《同志們,我們在此分手》公開信,告别民進黨。現爲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
林濁水:臺灣政治大學東語系畢業;民進黨創黨黨員,民進黨前新潮流係大老,曾任《新潮流》雜誌總編輯,民進黨中央政策會執行長,多屆民進黨籍立法委員;現爲時事評論員。
賴怡忠:臺灣成功大學物理係畢業,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博士;曾任北美洲臺灣研究學會副會長、民進黨駐美代表處主任、民進黨中央中國事務部主任、臺灣智庫國際部主任等;現爲臺灣智庫執行委員、馬偕護校助理教授。
陳淞山:臺灣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曾任陳水扁國會辦公室主任、跨世紀國會辦公室執行長、考試院保訓會委員。現爲陳水扁卸任總統辦公室主任。
餘莓莓:臺灣中興大學法律係畢業,德國卡塞爾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班,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臺北市議員助理,2000年任陳水扁競選總統總部活動部副主任、代主任,民進黨文宣部副主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副主任等;現爲新聞媒體節目主持人、臺北海洋技術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