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十一篇 蔡英文兩岸政策的選擇與挑戰

  黃輝珍:開場白

  各位評論員:今天中評社舉辦思想者論壇,邀請我們共同討論。論壇題目是“蔡英文兩岸政策的選擇與挑戰”。蔡英文是民進黨主席,又是2012年總統大選主要在野黨候選人,她的兩岸政策當然備受海內外關注。蔡主席長期參與兩岸政策事務,經驗豐富,擔任主席與候選人期間,對兩岸關係也表述了一些看法,目前,外界更關切的是她的兩岸政策如何進一步具體化。

  洪財隆:

  基本教義派比較克制

  蔡英文政策選擇空間增大

  我就笨鳥先飛。這題目備受關注,特别是主持人剛才提到蔡主席的雙重身份,身爲在野黨總統候選人,她的經濟政策、兩岸政策都相當重要。我就自己擅長的經貿領域提出幾點觀察。

  政策選擇有其政策環境與限制,特别是兩岸經貿政策方面,從1990年代到21世紀以來,全球經貿環境最大的變化,一是全球化,二是中國生産力的解放。依我的觀察,臺灣對整個中國想法産生改變,對蔡主席也是限制。因爲臺灣內部大家都知道大陸崛起已是事實,對臺灣造成的影響與1990年代不同,這是一個限制。

  在針對兩岸政策方面,蔡主席的優勢是增加了一些自由度,這自由度是相對於2008年以前而言的。也就是説,隨著大選迫近,民進黨基本教義派相當克制,對蔡英文而言,多了政策自由度,但最後會如何選擇是另外一件事情,至少政策空間比以前大。

  民進黨要接受大陸崛起的現實

  第二,針對大陸生産力的解放,臺灣藍緑如何看待這個政治經濟現實?在我判斷,國民黨是相當務實,但從負面來解釋,那就是宿命論,大陸好像是臺灣最後唯一的選擇。這被臺灣本土派批評爲主體性不足。

  相對的,2008年以前的民進黨,在我看來是憂鬱症,就是不知如何看待大陸崛起的新現實。對我的父執輩而言,大陸是相對落後的,在民主政治、經濟方面更是如此。所以在美歐經濟成長開始衰退後,中國大陸這麼大的經濟體卻一枝獨秀,每年都保持10%以上的經濟成長率。這樣的情況對臺灣、特别是對臺灣父執輩的本土派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但慢慢的,我們也要接受新的現實,特别是兩岸經貿往來,很難再回到過去的地步。相對於國民黨的宿命論,民進黨會更强調選擇;政治上立基於“臺灣前途決議文”,未來改變現狀須通過民主程序,强調的就是一種選擇。以哲學層次來看藍緑問題,國民黨偏向宿命論,本土派强調更多選擇,當然選擇也有風險,最後的結果也係於許多因素變化,特别是國際因素。

  第三,從經貿角度而言,藍緑如何看待兩岸經貿往來?在我看來,馬政府一直把國家政府角色當作是跨國企業,他的思維就是追求最大的利潤;但是對一個政治實體而言,這樣是不夠的,政府與政策不應等同於跨國企業。比如説臺灣民主、人權等共同價值的守護者角色,以及勞工、農民不同利益的平衡者角色,馬政府所做的明顯不足,蔡主席可能會在這方面多發揮,這是我觀察蔡主席未來會提出的一個方向。

  民進黨後續如何面對ECFA

  第四,大家在爭論兩岸經貿到底開放不開放?其實這不是一個真正的問題,因爲透過2000到2008年民進黨政府的作爲,2008年5月以來馬政府連串的鬆綁政策,雖然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特别是雙邊經貿往來制度化部分,但再談開放與否,基本上意義不大。

  我認爲蔡主席會從傾斜的角度來看兩岸開放。譬如説大陸是大經濟體,經濟成長動能大,在國際産業分工結構上,大陸在中下游,特别是組裝與國際代工部分,具有相當大的比較優勢。所以自然地,臺灣很多企業昇級速度跟不上大陸大幅度成長的速度,因此會找到另一種創新的方式,變成生産基地的創新。也就是説,臺灣企業在本土技術昇級的幅度不夠,所以找到歷史淵源、地理環境相當接近的大陸,造成臺灣産業大幅外移現象。

  整個兩岸經貿往來,到目前是呈現臺灣單方面向大陸傾斜的態勢。兩岸已經簽訂ECFA,如果臺灣無法與其他重要的經貿夥伴簽FTA的情況之下,等於是透過制度面因素,加劇臺灣單方面向大陸傾斜的態勢。民進黨後續應會針對ECFA部分,提出在多邊架構與雙邊架構的論述。我先提出這四點,請大家指教。

  陳淞山:

  蔡想創造兩岸政治對話空間

  從政治面的觀察,蔡英文最近的説法,包括“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論述、兩岸不排除建立更正常的經貿往來關係、或“可長可久的關係”,這些情況,雖然有一些人認爲是空心論述,或者是爲了選票的政治説法,但我認爲,蔡主席事實上是要積極創造兩岸突破政治對話空間,這是一個開始。如果民進黨執政,民進黨想要走的路線方向,不只是“和而不同”的價值、理念,還有民主、人權、歷史文化的差異外,更想要面對兩岸關係中求同的部分,須找出兩方可以共同接受的空間與模式。所以會有這樣兩岸求同的思維,也是較具有哲學思維、政治遠大格局的想法。

  據我瞭解,這是共同價值的想法,是未來追求價值共同體的求同目標。民進黨認爲共同價值包括,在兩岸經貿發展中,必須建立正常往來經貿關係,但不過度傾斜大陸的依賴性經濟,道致喪失經濟自主性發展的情況,必須借由雙邊或多邊貿易關係去解決這樣的傾斜問題。中國大陸也要面對整個亞洲安全體系裏,展現大國風範,對亞洲周邊國家、美歐各國勢力發展,扮演大國平衡者的角色。

  所以對臺灣,大陸不應只是用統一概念、或是避免國家分裂的危險概念看待;大陸必須在此國際情勢之下,調整對臺灣的看法。這就是臺灣的空間,有機會與大陸尋求更好的價值共同體的求同政策想法,這是我個人的觀察。

  民進黨大陸政策定位有其局限與困境

  民進黨大陸政策的定位與發展有其局限與困境,當然要尋求民共雙方之間可以接受的政治對話的模式與空間。就大陸來説,他們對“臺灣前途決議文”、“臺獨黨綱”好像鐵板一塊,認爲民進黨必須調整這些東西才有對話空間。目前,民進黨內部主流意識並不願意在這個部分有任何調整,所以就出現否定一個中國、九二共識的情況,這是民共目前在政治議題上碰到的最大僵局。有一些看法認爲,如果民進黨不調整這些政治主張,沒有贏得中間選票的機會,對這次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有負面影響,這是一種論調。

  而對民進黨來説,蔡英文提出“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主張,內部事實上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認爲蔡英文開始脫離民進黨主流意見的方向,想要與大陸采取更多政治對話或可能的合作空間。這是民進黨目前面臨的內部問題,內部支持群眾的質疑、批判與挑戰,認爲這樣的調整,會道致內部政治根基動搖,與主流價值産生不同的思考方向。所以,在大選前,民進黨看起來沒有大幅調整或翻轉大陸政策的機會與空間。

  《十年政綱》守成有餘開創不足

  八月底出爐的“十年政綱”,我認爲也是“守成有餘、開創不足”的選舉政見。我在2000年與2004年都幫過總統候選人寫過部分大陸政策政見,兩岸交流都是采取穩定發展的積極面開展;但是在政治主張上,還是受限於民進黨內主流意識,采取保守的看法。謝長廷前院長在2008年選舉時,提出兼顧主體性與開放性空間的想法,看起來蔡英文好像也沒有突破這個想法、推出具體政策,所以我認定,蔡會延續此主軸。雖然蔡有很大的遠見與格局,想要“和而求同”、想要創造兩岸共同的積極價值、有價值共同體的想法,可是在民進黨內牽扯與壓力下,還是維持“守成有餘、開創不足”政見模式的國政大綱。

  就我所知,其中光是“價值共同體”這樣的文字,內部幕僚就有不同意見,所以後來也被割舍掉;認爲强調這部分會對民進黨基本盤有所影響,甚至造成內訌危機,讓民進黨團結作戰打選舉的力量因爲內耗而受損傷。所以連想要創造積極對話的文字空間的機會都沒有的情況下,縱使有“和而求同”大方向的想法與視野,可是具體落實上,似乎沒有達到這樣一個政策要求,也沒走向政見配套,這是我們蠻擔心的部分。當然,側重“和而求同”積極面的具體政策能否贏得中間選票?要選後才知道。

  但是就民進黨最近情勢發展來説,包括馬英九、宋楚瑜藍軍內部爭戰情況,都已經佔據大幅媒體版面,引起廣泛討論,雖然只是一段時間的政治現象,但是從民調數字來看,包括《自由時報》,宋楚瑜所占的媒體版面愈來愈高,蔡英文整個選戰情勢似乎有慢慢邊緣化的危機。當然這是暫時的現象,在臺灣選舉畢竟還是兩大黨陣營對壘,現在的情況也不太可能三黨勢均力敵的論述態勢。而這段時間明顯看出蔡英文聲勢不如4、5月剛開始啓動時,兩個多月的變化是有稍微遞減情況。

  沒看到民進黨的積極作爲

  民進黨內部步調不一致

  我相信,蔡英文的論述是希望可以打破過去大陸政策的框架,希望能够重新思考,希望大家共同對話;蔡的想法都很好,都是針對民進黨目前面臨的問題,還有與大陸之間的矛盾點,想要提出解決方法,可是我們並沒有看到積極的作爲,包括沒有具體政策,民眾看不到具體的做法與行動。比如説,民進黨立法委員可以批評陸客自由行沒有安全配套,倉促成行,好像國民黨與共産黨唱政治雙黃作秀政績;可是,這樣倉促成行可能有程序上問題,但是實際上對兩岸正常化交流、促進交流熱度有幫助的東西,卻被批評爲政治大災難。

  這樣的説法,對照民進黨中央想要不停止兩岸經貿交流,只是不希望過去傾斜中國的經濟交流政策來講,似乎是自己自打嘴巴。包括臺南、高雄、雲林、嘉義的縣市長,民進黨縣市長這麼鼓勵、加大力度推動陸客自由行的觀光方案,前陣子高雄市政府要推三軍官校巡禮,刺激陸客觀光誘因,都是一些非國家機密問題的開放性措施,民進黨可以做,這些東西本來就要做,可是中央説一套,立委説一套,地方又做一套,這是民進黨被外界看到的問題。

  你並沒有整體的步驟與策略,你要攻、要守,必須讓民眾很清楚的感受到,你到底是站在甚麼立場做甚麼樣的事,爲甚麼從立法委員、縣市長到黨中央,包括蔡英文競選總部的步調是不一致的;不一致就會讓人看成錯亂,左右搖擺,事實上到選舉的時候推出很多政策白皮書,透過十年政綱,你的可信度就會大打折扣。這就是民進黨內部的問題,民進黨必須要調整步伐,不管是積極或消極、前進或保守,應該要有一致的整體策略,這個部分對民眾的觀感影響是很深的。不是你政策內容文字寫得多好多漂亮,而是要讓人民感受到,你從內心上、思維上、行動上,要調整的機會與空間。

  我也期望2012的選舉,民進黨可以調整,調整不代表就要接受九二共識;你不承認九二共識,是事實認知的問題,但是有沒有其它對九二共識或一個中國另外方案?扁執政時,還會提出九二香港會談這樣的取代文字,想要解決民共對話問題。現在民進黨是不是更保守?走回頭路了?你不承認,但是連提出解決的空間都沒有去突破。如果民進黨能夠反省、重新出發,我相信在兩岸政策所謂的“政治罩門”上,民進黨還有比國民黨更大的空間。謝謝!

  張亞中:

  蔡英文兩岸政策脈絡

  第一,對於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脈絡與思維,我覺得相對來講,她的重點放在國際經貿法。以我長時間的觀察,她對於整個國際社會的現實認識有所不足。也就是她對於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她的知識來源是觀察遠遠超過思考,而受限多於判斷。這是我對她宏觀面的粗淺看法。她的基本立場非常清楚,即兩岸“一邊一國”,臺灣主權獨立;她認爲一個中國當然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她所有思維論述中,不會接受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或是接受九二共識。這是我個人的淺見。

  蔡英文看兩岸關係,有三個基本心態:第一,是恐懼感,隨著大陸崛起,臺灣普遍的心態,包括蔡英文主席,有一種隱藏的恐懼,害怕被中國大陸吃掉。第二,是由恐懼産生的焦慮,臺灣2300萬群眾的焦慮所展現出來的是,失去進取性作爲,不知該如何做。不知道該怎麼做在國民黨部分就是維持現狀,認爲喊九二共識就可以了;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但也提不出相對應的做法出來。也就是整個臺灣,包括馬政府,大家在焦慮的心態之下,再加上選舉考量,在論述上都不願有所突破。這種恐懼與焦慮産生第三種心態,就是所謂的防禦性,也就是説所有的東西都是防禦性思考,馬政府的九二共識也是防禦性,講完一中各表就算了。這樣的恐懼、焦慮與防禦心態,搆成整個蔡英文所有兩岸關係的基本思維。

  民進黨兩岸經貿思維是保持距離、寧緩勿快

  基本上,現在國、民兩黨都瞭解到,隨著經濟發展,臺灣不能沒有中國大陸;但是民進黨更著重於,我不願意依賴大陸、受制於大陸。這方面國民黨比較像是自由主義者,透過兩岸經貿交流,維持共存共榮,大家都能夠發展。民進黨在這方面,就像現實主義者,我如果與你交往,最後被消化掉怎麼辦?所以對於蔡英文來説,民進黨在整個經貿方面思維是,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寧緩勿快。基本政策方面,我認爲蔡也瞭解兩岸是地緣經濟,無法迴避,臺灣發展需要中國大陸,所以她希望兩岸之間是寧緩勿快的交往。

  蔡英文也認爲整個國際應優先於兩岸,要跟著世界走進中國大陸。現在問題是,這樣的判斷是否正確?因爲現在世界已經走進中國大陸,臺灣失去了從1990年代最好的時間,當然馬政府希望透過ECFA,透過經濟貿易的自由化突破兩岸之間的僵局。

  我剛才説對國民黨來説是自由貿易,對民進黨來説是現實問題。剛才財隆兄説,國民黨應該花更多精力去推動與其他國家的FTA,可是現在問題來了,臺灣無法與全世界國家進行FTA,關鍵已經不在於政治問題,而在於經濟問題。比如説當澳大利亞、新西蘭與歐盟要與臺灣談FTA,第一個就是談農業問題,臺灣的農業是不是開放?歐盟還有一個有機農業是不是開放?美國也是同樣的農業問題。換言之,是臺灣自己的農業未做好準備,怎麼敢去和别人談FTA?所以我認爲FTA已經不是一個馬政府可以做得到的問題,他做不到並不在於北京同意不同意,而是臺灣本身經濟結構與準備,政府還沒做好。這是一個很務實的問題,我們還沒有準備好,可是對馬政府來説,好歹通過一個ECFA。

  蔡英文的統獨思維

  蔡英文的基本政策就是開放性的選擇,簡單來説就是可統可獨。可是大家都在學術界待過,當任何東西處於開放性的選擇過程時,其實中間有一個問題是,選擇真的是開放嗎?因爲世界不是單一的世界,它是國家與國家、社會與社會互動的東西。譬如説你可以告訴人民統獨都是一種選擇,可是當我們真正選擇獨的時候,美國的態度怎樣?北京的態度怎樣?臺灣承受得了嗎?我們研究國際關係,二次大戰以後,有的國家選擇統,如東西德;有的國家選擇獨,像蘇聯;有的國家想選擇獨,但是不同意,像南斯拉夫發生內戰,而歐盟是既不統也不要分離,就往統合的方式去走……所有這些思考背後有一個很大的基礎,就是大家都要同意,利益相關者都要接受;如果只有一方主張,可能會帶來一些災難,我不敢説這個災難不能克服,但是一定會承受非常大的痛苦。所以我認爲,所謂的開放自由選擇,包括馬蔡兩人,我必須要講,都是不負責任的講法,把2300萬群眾推向面對國際與大陸抉擇的困境。我認爲國家前途由2300萬人決定,是民粹的論述。

  蔡英文的認同觀傷了臺灣的選擇包容空間

  在認同方面,蔡英文非常清楚,包括她在廣告中説“我是蔡英文,我是臺灣人”。每個人都會有認同,但是很遺憾的當蔡英文在講認同時,某種概念上具有排他性,套句佛教用語,就是我執。因爲每個人都會有認同,但是愈多重的認同對個人愈好。譬如我是臺灣人,我也是世界人;我是亞洲人,我也是中國人;我既是基督徒,也可能是本省人,認同愈多社會愈祥和。可是很遺憾的,蔡英文在談她整個認同問題的時候,刻意把認同縮減在一個“我是臺灣人”的論述上。當你引道到“我是臺灣人”時,馬英九也馬上跟進説我是臺灣人,這樣的論述或許可以凝聚臺灣藍緑的共識,但是可能會傷了臺灣更大的選擇與包容空間,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簡單來説,當我們教育小孩説,你是臺灣人、你不是大陸人,當他面對大陸人的時候,包括求學、婚姻、事業合作等等,心中會多一層障礙。所以我認爲這樣的個人族群認同對臺灣發展不利。文化的立場我就不多講了,基本上還是屬於整個去中國化的文化。

  蔡英文對兩岸的定位仍是“一邊一國”

  在兩岸關係立場方面,蔡英文的八個字“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和而不同”的概念,我認爲就是把兩岸關係定位爲“一邊一國”的異己關係;就是你是你,我是我,我們可以和,但不是一掛的,是不同的。蔡英文所謂的不同,是兩岸認同的不同,是兩岸定位的論述。

  蔡英文所謂的求同,是所謂追求和平發展。對我們來説,追求穩定和平發展,不涉及兩岸未來定位走向。這樣的表述方式,我必須説是一種虛化。我相信現在追求和平是普世價值,沒有人不希望和平,難道民進黨要不求和平的兩岸發展?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其實要談的不是“和而求同”,而是我們怎麼樣才能夠讓兩岸和平發展下去,臺灣關心的是我們的“主權”、主體性問題,大陸關心一中原則問題。一個好的總統論述,應該在這些問題上提出論述方法,而不是講一個空話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

  但就“和而不同,和而求同”來説,本身是一個完整的論述,只是它沒有觸及未來的一中看法問題。這樣的論述産生的結果是,其實蔡英文所看到的世界就是兩岸,是她自己想像中的世界、想像中的兩岸,但不是一個真實世界。因爲一個真實世界要包括美國如何看兩岸、大陸如何看兩岸、我們怎麼看兩岸,然後在三者怎麼看兩岸之間,融合成爲一個對我最有利的看法。但是蔡所有的論述中,缺了兩塊,缺了美國怎麼看、更重要的是大陸怎麼看。基本上蔡的兩岸論述思考是主觀思考,而非客觀的決定。用句不好聽的話來講,我認爲蔡有一些自以爲是,這可能受限於本身的意識型態,與民進黨的結構所致。

  蔡英文的兩岸政策選擇

  我認爲,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基本上有幾種可能性的選擇:第一是顯性臺獨,也就是擺明瞭要搞臺獨,也就是所謂的激進臺獨;第二是隱性的臺獨,就是內心主張臺獨,但是把“中華民國”搬出來,慢慢走向臺獨,類似穩健臺獨派,認爲時間到最後對臺獨有利;第三種是顯性的獨臺,擺明要搞獨臺;第四是隱性的獨臺。

  從上述光譜來分,蔡英文會不會回到激進臺獨路線?我認爲顯性臺獨是蔡心靈的歸屬,也許歸因於從小的生長環境與她的認識,但是政治人物的心靈與事實一定有所區别,所以這方面,蔡也許這樣認同,但她不會表達出來。但是她會與激進臺獨對話過程中,適度滿足他們的需求。換句話説,就是鞏固深緑選票。我認爲蔡英文會走的道路,是堅守現在路線,所謂“臺灣前途決議文”的路線,也就是隱性臺獨;但是在未來選舉過程中,我認爲她會采取模糊的做法,慢慢讓外界感覺起來,她有可能往顯性獨臺方向發展。

  所謂顯性獨臺,是接受“中華民國”,但是“中華民國第二共和”,這是一種説法;第二種説法是加入謝長廷的論述,叫做“憲法各表、憲法共識”,對於1991年以後,不是主權的一部分大家都有共識,對於憲法第四條,我們各自表述。換句話説,謝把憲法分成兩部分,核心部分大家主權各表,治權部分大家采取共識。國民黨的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主權涵蓋全中國,大家各自表述;但是除了主權這一塊,其他全部共識。

  我認爲這種講法對民進黨選舉最有利,因爲它攻破馬英九的隱性獨臺,民進黨可以明明白白講出來接受中華民國,但是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是除了主權不涵蓋全中國以外的中華民國。這樣的論述可以對國民黨産生很大的壓力,當然我不知道民進黨會不會這樣做。但是民進黨不會往隱性的獨臺靠攏,因爲隱性獨臺與顯性獨臺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中憲法問題。簡單來講,蔡英文現在會堅守隱性臺獨,但是慢慢有可能往顯性獨臺方式、所謂偏安方式移動。但是蔡英文會在論述與行爲上有差别,民進黨在論述方面,會繼續保持比較保守的做法,在行爲上則采取模糊、進取作爲。論述是給知識分子、給整個政黨看,作爲則是給一般老百姓看。

  蘇進强:

  張燦的精闢描述值得藍緑共同反省

  在進入主題之前,我不久前收到一篇前臺獨聯盟主席張燦鍙的文章,我稍微引述一下,他的一些論點深得我心。他説“臺灣社會已經陷入有立場沒有是非、有黨派沒有對錯的極端對立。政黨的使命貧乏得只剩下選舉,政客的目標貧乏得只剩下選票,政治人物的歷史視野貧乏得只看到2012,國際視野更是貧乏得只剩下對岸中國。政黨是臺灣當前最大的危機,經濟學人也講‘政治文化是目前臺灣最大問題’。”“臺灣社會常常面對很多問題都不曉得如何處理,但是處理模式都剩下只有立場沒有是非,只有黨派不問黑白。甚至拼命找對手缺點,形成一種互相否定、互相消滅的局勢。”

  張燦鍙對ECFA的看法是,“執政的國民黨説盡好話,在野的民進黨盡説壞話,卻不知道公共政策本來就一體兩面,本來就是利弊互見。作爲負責任政黨本來就應該權衡利弊得失,告訴人民,擴大利基、爭取權益;也會提出配套措施,降低損失。然而藍緑兩黨卻是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始終沒有交集。”他的這些話我覺得很值得藍緑大家共同反省。

  張燦鍙也講,愛爾蘭碰到問題時,不會只是爭論問題、解釋問題、解釋立場,而會想辦法找出實際具體的解決方案。我認爲目前藍緑問題,包括總統大選文宣相互攻訐,張的看法,縱使他過去政治立場受到批評,但是一個過去主張激烈的深緑臺獨人士,對臺灣目前狀況有此觀察與關心,很值得藍緑雙方共同省思。

  看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脈絡

  不能用一棒子打死的方式

  我們回到主題,面對中國崛起,誰都無法否定,中國是一個進步的國家,僅管它的社會還有很多落後的地方,大陸的國民素質還不高,但是整個經濟的强大是不可否認的。我們要如何來看待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脈絡與思維,剛才各位都有許多高見,我比較不同意用一棒打死的方式,或是全然一刀切的方式,來論述誰就是統誰就是獨,我比較不贊成用這樣的觀點來看。

  我接觸到很多從中國大陸來的學界朋友,我也這樣告訴他們,臺灣社會本來就多元的,蔡英文未來基本論述,很難有一言堂,或是一邊倒的方式。蔡説“和而不同,和而求同”,表面上看起來是好像模糊、虛化,當然文字上大家可以各有解釋,但是其中有一個特質就是“和”。我的觀察是,“和而不同”代表蔡接受和平發展,但不接受一個中國與九二共識。除此之外,蔡過去兩岸的政策,她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也説過“延續前朝政策”,檢討ECFA。

  剛才幾位的發言,我們也可以歸納出幾點:過去蔡英文的歷史經驗裏面,在李登輝時代她曾參與過“特殊國與國”的論述;有人説那是她個人的創見,其實不盡然,我的瞭解那是一個團隊討論的結果,但是大家都把結果歸她。

  在陳水扁時代,2000年的就職演説“四不一沒有”的未來一中,我的判斷,這部分的論述,蔡應該也有一些參與,因爲陳水扁也延續她當陸委會主委,她也有一些闡明。

  2001年,陳水扁也提到政治統合,也曾經説過要與江澤民在大膽喝茶,但是大陸那邊完全冷處理,因爲沒有互信。到2002年,扁説“一邊一國”,如果把這“一邊一國”也歸類於蔡英文,我覺得這個太過。包括淞山兄等一些扁身邊核心幕僚,對於扁説“一邊一國”,其實很多都是事後才知道,當時也很震驚,事前也很少與外界做溝通。2004年又有一個防衛性公投,這些是不是都是蔡英文的“傑作”呢?我覺得不盡然。如果這些東西全部變爲蔡的經驗法則,用這樣的觀點説蔡一定怎麼樣,我覺得不盡然。

  蔡英文不會接受一中

  馬“三不”是多數民意心聲

  臺灣的民主政治本來就是隨機發展,即使蔡英文在陸委會任內,讓金馬小三通,這部分外界較少人論述。小三通在民進黨執政時代進行,其實也奠定了大三通的基礎,這點我們不該否認,這也是蔡務實理性的一面。蔡未來選擇,是會切割扁、或是延續李登輝時代、或是選擇性接受馬政府政策?我想接受和平發展應該是可以確定的,因爲我同意亞中兄所説,和平發展是普世價值,在臺灣不管多獨的獨派人士,也沒有反對和平發展的論述與理由。但是蔡不接受一個中國,不能接受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肯定的。

  至於九二共識的問題,大陸或北京方面一直説九二共識,不説一中各表,這部分在臺灣市場也是非常有限。所以蔡英文隨著本土大多數的民意來走,我想也不爲過。再來,蔡也沒有要向大陸宣戰,一刀切把國民黨執政時代的兩岸政策完全否定。第三,延續ECFA或接受九二共識,這我前面也説了。馬的“不統、不獨、不武”,縱使民進黨表面上不接受,實際上內在也是屬於主流民意,這樣的聲音,我想民進黨內部人士也有很多討論。“不統、不獨、不武”看起來很阿Q,聽起來很消極、軟弱,坦白説,這也是大多數民意共同的心聲。

  蔡須對“流亡政府”作補充論述

  但很重要的一點是,蔡英文曾説過“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那又要選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的總統,你要如何論述?我想未來蔡的選擇,既然參選總統,就代表接受中華民國現今的憲政體制,盡管這個憲政體制有很多問題。這部分蔡將來可能必須要對“流亡政府”作補充論述,如果只是説要競選“流亡政府”的總統,大概就很難選上。亞中兄講的臺獨與獨臺光譜,我有小小看法是,如果照光譜來看,那不是臺獨就是獨臺?臺灣怎麼辦?是不是就不統?

  我對很多大陸朋友説,和平發展不能排斥臺灣民主發展。如果我們把未來的選擇通通以開放性讓民眾選擇,是不是就是民粹?是不是就是讓臺灣陷入一種選擇戰或和?是不是承受美中壓力等等?這部分有待琢磨。但是我想民主臺灣,以我自己在中南部長大,長期在中南部,現在民主臺灣這樣的價值與共識,你去大街小巷,基本上連不認識字的歐巴桑都可以跟你説出一套,這已經形成臺灣全民共同利益與價值所在。

  所以將來即使政治人物説統獨都是開放性選擇,坦白説我很同意,將來蔡會不會有這樣的選項?我想讓我們民主的機制運作更成熟,這是OK的;讓民主教育更深入,這是必然的。但是統獨不是任何一個政治人物可以替大家決定,應該在中華民國現有機制下,讓全體人民共同決定。我認爲中華民國就是民主機制的共同平臺,如果沒有中華民國這四個字,就沒有甚麼統獨;過去民進黨2004年做統獨公投,就沒有立足點。未來蔡英文的選擇裏,能夠在這方面有充分的、多一點選擇。剛才淞山兄説蔡英文的空間是大的,如果我們一棒把她打死,她的空間就少了。我們應該讓民主臺灣的機制內涵擴大。

  最後,我要講的是,我們現在看臺灣未來發展,如果只看到非統即獨,坦白説我無法接受。我對戰略有小小心得,我最近與很多退役將領談孫子兵法,我們是不是可以用宏觀的角度來看現在的區域安全和現在的全球化?如果不説全球化,講亞洲共同體,在這樣亞洲區域安全觀點來看臺灣,整個亞洲要談安全、談發展,中國當然扮演重要角色,説不定是主道者;臺灣是其中一環,這樣是不是適度降低一些統獨的衝突?這是目前很多退役將領和研究戰略的朋友,大家一起在思考的方向。如果任何事情都是非統即獨,我個人無法接受。謝謝!

  林濁水:

  臺灣不必妄自菲薄

  但也不能太狂妄

  我就順著剛才進强兄最後一句話來説,他不贊成非統即獨,但問題是,除非我們不要西發利亞秩序。我們把這套完全丟開,但沒有人知道新的一套是甚麼。在你還沒發明之前,沒有人知道那是甚麼。在沒有人知道的情況下,非統即獨就是西發利亞秩序,這不弄清楚,西發利亞秩序是不存在的,國際就變成一個無政府狀態。也許我們可以發明一套新的秩序,但我們沒有發明出來。第二,縱使你發明出來,你爲了臺灣自己2300萬人的利益,要13億人照你這套玩,還要向全世界説這才是對的,我覺得我們固然不必妄自菲薄,但是要雄心大志到那個程度嗎?説西發利亞秩序是錯的,西發利亞秩序非統即獨,那不對的,幾百年的經驗、國際秩序通通錯了,以2300萬人民的利益規定新的西發利亞秩序,這恐怕雄心大志也大了一點點。這是第一點。

  不認爲主張獨就該被打

  第二點是,進强兄説,不要把任何人一棒打死,我不是很瞭解,那一棒打在哪裏?是不是打在獨上?那獨爲甚麼就要被打?獨有甚麼不對?所以我覺得頂多擱置爭議,而不是認爲那樣就應該被打死,不必!從來也沒有把我們打死,過得很辛苦是事實。你説不要把她定調,定調的意思就是這是不好的,你把我定調成獨,獨是不好的,所以你不要把我定成獨,獨爲甚麼一定不好呢?所以在這裏,亞中兄把我歸類爲穩健臺獨,但是穩健臺獨不是隱性的,我的定義是立場清楚,不是隱性。對於中國大陸,基本上是態度善意,不可以自我防備,但是自我防衛之外,盡其可能要求取善意,政策原則是彈性務實。至少我認爲穩健臺獨是這樣。現在大家認爲所謂的顯性臺獨就是那些激進獨派,他們不符合態度善意,也不符合政策彈性務實。

  我是比較期待這個角度,但是北京一聽到獨就生氣了,所以我們不必用獨天天去刺激它,但是也絶對不能承認就是應該被打死的。頂多是遇到問題擱置爭議。所以我認爲有趣的是,一面説要尋求政治對話解決方案,一面又説擱置爭議,這兩點有矛盾。我認爲兩岸重要政治領袖,多在這兩句話中擺蕩,可見問題真不簡單。

  第二點,對於蔡英文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大家談了很多,但是有一點,大家的解釋都是延伸解釋,蔡自己從來不解釋。我認爲蔡不應該迴避,因爲本來任何政策都是一個價值的選擇,不可能通吃所有的價值,你要説明清楚,就代表你做了某種價值程度的選擇。

  蔡的兩岸經貿政策

  第三,蔡英文也説“從世界走向中國(大陸)”,而不是像國民黨從中國(大陸)走向世界。我不知道國民黨是不是承認從中國(大陸)走向世界。很多人都以爲,“從世界走向中國(大陸)”是蔡英文的新發明,但以我的角度來看,一點都不是新發明,而是一個現象的描述,而且這個現象已經持續20多年了,從大陸改革開放吸納臺資開始。

  爲甚麼説從世界走向中國(大陸)?沒有錯,李登輝90年代初期政策是以大陸爲腹地,這個經濟政策裏面就提大膽西進;後來才變爲戒急用忍,走完全相反的路線。在此情形下,臺商迅速進入中國大陸,爲甚麼可以進入?因爲臺商曾經走入世界,曾經以美國爲技術來源讓自己昇級,又外銷到美國去。因爲曾經以美國爲市場,然後提昇自己的經營能力、技術能力,也累積了一定的資本,到90年代之後,曾經走向世界的臺灣才有能力走向中國(大陸),沒有走向世界這一關,臺灣根本就沒有能力走向中國(大陸)。到現在仍舊如此。

  現在,臺灣最大的問題,走入世界的能力顯然是出了一點問題,走向世界的能力爲甚麼出問題?我們看到如果當時臺灣與大陸的技術落差比現在雙方的技術落差高得多,而那些技術源自於臺灣本身技術,但如果臺灣沒有走入世界的話,也沒有創造能力,基本上是學習模仿而來。那時去大陸投資,但是離世界還是很近,離大陸反而比較遠,那裏是生産基地。現在我們對走入西方世界讓我們技術提昇的能力,遠遠落後於韓國;現在韓國爲甚麼領先臺灣?因爲他們比我們走向世界,這很清楚。

  在這個地方,蔡英文這樣講的時候,臺灣産業在全球化以後,在全球産業鏈裏面的位置,透過全球運籌的經營模式的理解之下才講出這句話;既是現實的描述,也是應當趕快拉回來。在走向世界的政策與國民黨進入大陸的政策有相當落差,現在進入大陸更多,進入世界更少,所以蔡把這個方向拉回來。坦白説我認爲,當這個方向拉回來以後,臺灣進一步昇級的時候,才更有能力在未來進一步走向大陸,也對大陸有更大的幫助。

  在政治方面,我認爲不要急,爲甚麼要今年就展開政治對話?政治對話也許可以,但不要急著去找出一個大家可以接受的架構;兩岸的落差太多,不是任何英明的領袖,拋出兩三句話就代表架構。我認爲可以强化務實來往,尖鋭政治問題用擱置方式緩和衝突,這是我的建議。

  黃輝珍:我們進行了第一輪的討論。今天的題目是“蔡英文兩岸政策的選擇與挑戰”。我想,主辦單位之所以會選這個題目,主要當然是蔡英文是臺灣最大在野黨主席,又是2012年主要總統候選人,理論來説,應有50%當選率。馬英九執政三年多,兩岸關係發生很大變化,明年如果蔡英文當選,兩岸關係會不會立刻再度産生重大變化?這無疑是各方高度關注的議題。

  林濁水:

  理性化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大趨勢

  我是覺得現在北京在警告,民進黨上臺如果不承認九二共識,大家等著瞧!國民黨也有這樣的警告。我認爲用這樣的警告對兩岸長期的發展不是正面的,而且也不符合事實。爲甚麼?因爲蔡英文縱使不承認九二共識,會比陳水扁執政後期更橫冲直撞嗎?不可能嘛!所以從長期的兩岸發展,我一直認爲樂觀,就是兩岸基本上都逐漸走向理性化,理性化是一個大趨勢,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不管民進黨執政也好、國民黨執政也好,兩岸關係逐漸制度化,只不過制度化的速度愈來愈快。當然現在馬英九制度化的速度比陳水扁快,但是陳水扁執政時兩岸制度化也比李登輝時代快,我認爲這是一個趨勢(黃輝珍對此表示不同意見,認爲陳水扁執政時兩岸制度化不比李登輝時代快,是在過去的基礎上有所提昇)。當然是一步一步走向制度化,而且在陳水扁與北京最尖鋭衝突的時候,反而是包機最順利的時候,陳水扁與北京關係和緩時,包機反而沒有那麼順利,後來很衝突反而更順利。我的解釋不是更衝突更對,而是講一點“理性化”,基本上制度化是一個趨勢(黃輝珍認爲是機制化,不是制度化)。

  黃輝珍:第一輪小結

  如果蔡英文當選,過去三年多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大勢會不會有大的扭轉或改變?我們曉得,政策絶不是靜態的、靜止不動的,它一定是動態的、有發展性的。因爲環境條件、時間條件、社會動力等基礎因素,政策一定是時移勢異、與時俱進,即所謂“事隨勢遷而法必變”。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未來一定會有變化,這是毫無疑義的。即使同一個政黨,因爲時間環境不同,也會有所不同。過去三年多來整個兩岸的解凍大交流,整個兩岸關係包括臺灣社會本身,即使不説是鋪天蓋地大變化,但也離此不遠。中國大陸因素,從1895、或者是從1949以來,在相隔超過一世紀或半世紀之後重新全面進入臺灣,已經變成今天臺灣社會活生生的現實。在這個新的現實基礎上,作爲民主政黨的領道人,兩岸政策一定會與時俱進,不可能是真空的、靜止的,一定會改變!

  所謂政策的發展性,歸納起來:一是繼承;二是創新。剛才大家的分析都涉及這兩個概念,例如蔡英文維持“臺灣前途決議文”、繼續不承認九二共識等等,這就是繼承,繼承民進黨過去的政策;創新則在於她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宣示。剛才淞山兄也提到,本來民進黨十年政綱要提出所謂“價值觀共同體”概念,這也是創新。創新,不只是看言詞的宣示,也要看行爲的實踐,例如對於ECFA協議,民進黨本來是反對的,但現在説不會橫材入竈,會接受既成現實等等。

  在處理繼承或創新的問題上,也有一些必須觀察的地方,譬如剛才財隆兄提到,蔡主席在思考大陸政策上有兩個特點,她有限制性,也有自由度。限制性,就是必須繼承過去民進黨的一些東西,無法説丟就丟;自由度,就是所謂的臺獨基本教義派對蔡的態度比較克制,給予蔡的自由度比較寬,不要求蔡一定要緊守臺獨基本教義,是有這樣的現象。可是這樣的現象,在淞山兄的分析中,也不是絶對的,事實是,限制中有自由度,自由度中也受限制,限制性和自由度都是相對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受到黨內傳統主流意見的保留與質疑,就是例子。所謂“價值觀共同體”,在政綱裏無法通過,也是自由度受限制的結果。

  因此,蔡英文大陸政策的繼承與創新,綜合起來呈現這樣的特點:既有突破傳統框架,與時俱進,追求創新的主觀願望,但創新本身又受客觀上傳統因素的制約。總體看來,如果淞山兄所形容的“守成有餘、開創不足”屬實,繼承的比重重一些,創新的部分較少一些,這應該是民進黨既有的社會基礎、歷史背景,與蔡英文主席本身的思維定勢、個人條件,交互影響下的結果。

  一個有作爲的領道人,一定會有他自己的强烈的價值觀信念。如果這個領道人自己覺得過去的政策不能完全符合未來發展需要,她主觀上有願景、有目標追求,而且有足夠的能力與實力,相信他會大魄力、大決斷引領改革創新(例如鄧小平)。蔡英文是沒有派系的黨主席,能不能大刀闊斧推動政策創新,這要看她能力夠不夠,實力夠不夠。這很大程度是客觀條件的問題。

  事實上,迄至目前爲止,我們已經可以看出蔡英文變的地方與不變的地方。蔡改變的地方、調整的地方、創新的地方,一是作爲民進黨領道人,作爲臺灣本土勢力核心代表人,相較於過去同樣身份的人,她沒有反華的鮮明言論,對中國大陸基本上不是不友善的,這點是明確的。

  第二,蔡“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八個字,充滿想像空間,而且相對於過去民進黨領道人,或是相對於臺獨派領袖,這八個字的觀感、味道很不一樣。蔡英文隱約發出一種信號——對兩岸關係新思維的信號。

  蔡也有不變的地方。基本上對待兩岸問題,蔡還是注重國際因素,也就是冷戰時期海峽二元對峙結構的區域戰略思維基本上還是存在。其實,冷戰思維在臺灣由來已久,從1949年起,蔣介石、蔣經國到李登輝、陳水扁,基本上都是一貫延續。今天,即使兩岸已經開放大交流,但從兩蔣到今天的蔡英文,長達半個世紀以上的冷戰思維並未根本改變,都還離不開從國際架構與區域戰略應對兩岸關係;即使馬英九,也未嘗不是如此,只是程度之别而已。

  簡單作以上歸納。

  接下來我們進入第二輪。

  洪財隆:

  政治上蔡英文固守民進黨的傳統主張

  主持人提到冷戰思維,我認爲冷戰思維最重要的是圍堵,或者説是權力平衡。相對於大陸,臺灣作爲較小的一方,執政者有冷戰思維應該不令人意外。當然在全球化之後,包括美國的想法也改變了,例如透過經貿將中國帶到國際場域(黃輝珍:新冷戰思維)。

  蔡主席的兩岸政策,一是政治,一是經貿。主持人也提到以她的個性與訓練等,我們的判斷是,她不會提出“一邊一國”之類的東西,而基本上應該是延續“臺灣前途決議文”,並在此之上作一些創新。創新不是發明,是既有的基礎,根據現實條件做表現方法的改變。另外,我自己研究國際經濟關係,張教授也特别提到蔡主席國際經貿法的背景;從我的角度,我認爲她的思維與我相近。比如像政治那些東西,蔡會固守民進黨的傳統主張,兩岸的主權不重疊。至於如何表達,我想有不同的創新空間。但是其他部分,蔡會從技術方式bottom

  up上去(由下而上)。以她整個訓練、背景與相對保守性格,蔡一定會尊重既有的秩序,特别是特有的新經貿秩序。ECFA之後,在我看來,蔡會給予高度尊重,當然這中間有很多意涵。

  蔡英文强調多邊架構

  如果蔡主席當選,大家都很關心北京的反應。我認爲很有可能持續,北京既然對臺灣的整個大戰略是以經促統,不太可能政黨一輪替就改變這麼大的戰略。北京以經促統,兩岸經貿好不容易已經往來到如此地步,如果要退回去,最大的損失反而是北京,其大戰略出現漏洞。如果北京這樣的因素,以這樣想定來排除的話,如果是民進黨執政,蔡一定是尊重新的經貿秩序,制度化或許步調會緩慢,但ECFA架構理論上會持續進行。

  依我觀察,蔡主席看兩岸經貿關係,不是只有國際因素,另一個是內部的所得分配、弱勢産業因素,蔡英文會處理全球化和兩岸經濟高度整合之後的一些負面影響或副作用。

  蔡主席這樣的思維,不只是政治,也强調多邊架構,也就是所謂多邊架構與戰略思維。

  另外,如果要用形象東西來描繪蔡英文的戰略,應該是anchoring(拋錨固定),就是在找不同的錨;政治上我剛才説的國際多邊架構是一個,兩岸WTO貿易相關,這是一個很好的anchor基礎,進可攻、退可守。而臺灣産業部分,蔡强調在地經濟,那也是一種在扺擋大陸快速崛起的另一個錨。你不能把它比作鳥籠經濟,因爲如果沒有産業昇級、多元化,臺灣這塊不容易外移;若沒有這些基本東西存在,全球化與中國大陸崛起對臺灣的衝擊會相當巨大。

  近十年來,臺灣內部就業問題居高不下、實質薪資都還是負成長。在我看來,我看了很多數據,我都很難想像,以前這樣的情景可能都會發生革命。無論如何,政治或經貿而言,臺灣與大陸交往,先不談主權糾葛,在經濟規模相對比較小的情況下,我們要找不同anchor,這是非常合理的。

  陳淞山:

  大陸已作好萬一蔡英文上臺

  兩岸關係可能倒退的準備

  我聽到的一些大陸朋友的想法與觀察是,民進黨在選舉前如果沒有調整接受九二共識、一個中國的彈性空間,縱使民進黨執政,要想持續保持ECFA、其他經貿交流情況,幾乎不可能。我不知道大陸的心態是不是想施壓、警告,但如果真的變成這樣的結果,民進黨執政以後,大陸寧願采取比較不利或嚴苛的兩岸交流倒退的情況,或者任何制裁也好、施壓也好,這是普遍來講,希望民進黨不要輕忽對九二共識、一中原則的反作用力的結果。

  如果你不承認,縱使民進黨選上,大陸也比較清楚,不像以前一味寄望馬英九當選,可以與臺灣有更多更好的發展關係,他們未必是這樣的考慮,也做了兩手準備;萬一民進黨蔡英文當選,希望與民進黨執政有好的機會與發展,但這只是部分人的看法,不是主流的意見。在這樣的想法裏,就大陸的立場來講,它可以容忍民進黨再4年執政,如果民進黨不調整接受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兩岸經貿可能大幅倒退,臺灣的經濟民生和就業機會都會受到影響。如果這樣,蔡英文還能連任嗎……

  所以民進黨在這邊很困難,在傳統主流思維價值下,很難有大幅度調整空間。蔡英文“和而求同”又想要有一些開創性的空間出來,她還沒有足夠的能力或領道力,能夠帶領民進黨開始做大幅度調整的機會與空間。是不是要等到蔡當選之後、有領道權威時,她的“和而求同”面向才有更大能力與控制力來調整民進黨整個氛圍與主流論述的變化。我寧願相信這絶對是有的。

  蔡英文有調整政策的空間

  但她現在迴避大陸的壓力

  我們知道,現在臺獨基本教義派主張“一邊一國”,但陳水扁以前也曾經很務實地提出一些政治主張;縱使2002年提出“一邊一國”,但是在2006年他還是提出比蔡英文更前進一步的“兩岸統合論”或“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的想法。蔡英文也許有她很主觀的思維,但是她也有國際經濟、國際談判的訓練,看起來她應該比陳水扁有更大的調整空間與視野,那她怎麼能不調整呢?

  所以我也向大陸朋友講,蔡英文真的當選以後,她比較有調整空間;而且臺灣的民眾强調的都是民生經濟問題,民進黨執政後,更有壓力和責任要調整。民進黨對國民黨批評的角度、對中共當局的想法看法,會有更務實彈性的處理空間。這是我的看法。

  但是在選舉前,蔡英文會用更多兩岸關係正常化、國際化的訴求來迴避中共當局給她的壓力,或是中共當局想要聽到的承諾與答案,現在看起來是這樣子的情況。所以選舉的時候,可能是國民黨大打兩岸政績牌來對付民進黨,民進黨一直閃避,把這些道到族群對立、社會階層的問題。民進黨認爲,兩岸交流並沒有大幅度讓人民享受到利益,大部分社會中下階層、農漁民、勞工、失業者,並沒有因爲兩岸的政績牌或ECFA的簽訂得到立即的利益。所以,在這次選舉期間,民進黨會凸顯民生、社會經濟問題;兩岸問題對蔡英文的政治殺傷力不會那麼大,除非蔡自己跳入基本教義派的論述,與國民黨變成積極的政治對壘,那對蔡就會不利。如果蔡是把兩岸問題道到社會、民生經濟對立的話,這部分應該可以扺消在政治上馬的兩岸政績牌效用。這部分我倒不是那麼擔心。但是長久之計,民進黨還是要面對與大陸的政治僵局,要爲執政做準備……

  張亞中:幾點回應

  我先回應進强兄與淞山兄的一些看法:

  第一,我們絶對不否定民主價值,但是剛剛淞山也提到,不管誰選上都要正視政治現實;我們都贊同民主,但民主不能無限上綱,也許講比較開玩笑的話,我們幾個人到101上公投要不要往下跳,這絶對不叫民主。同樣道理,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其實臺獨不是一個選項。我們從常識來判斷,如果臺灣經由公投嘗試走向臺獨,我覺得可能是一個災難,生命會受到威脅。在這樣的認知情況下,爲甚麼政治人物還天天説臺獨是一個選項?這是民主?選舉前説是選項,選後就變成要顧及政治現實,我認爲這就是民粹政治,這樣下去對臺灣未來是不好的。

  第二,剛才濁水兄提到説,既然大家要擱置爭議,那爲甚麼大家急著要兩岸政治談判?我想所謂擱置爭議是擱置統和獨的爭議,大家必須爲兩岸和平發展找到一個合理的定位,大家纔可以讓和平發展一直走下去。所以兩岸政治定位的談判、兩岸政治談判並不是談出一個統或談出一個獨,而是談兩岸怎樣互相接受、互相承認。我提出一中三憲、兩岸統合,就是嘗試在解決這些問題。所以我認爲擱置爭議或政治談判兩個不是相互矛盾的概念。

  我們在臺灣要思考的是,是不是只經不政才有利於臺灣?到底時間是站在誰有利的那一邊?當然也許我們認爲時間在臺灣這一邊,所以我們就只經不政;可是作爲一個兩岸的戰略規劃者,我們不能假設時間對誰有利,我們要假設時間可能對我們不利,做最壞的準備和最好的打算。所以我覺得可能要在這樣的心態之下,來思考怎麼樣才能符合臺灣最大的利益,我們來思考政治性談判,我想這是一個原則。

  第三,我們要從世界走向中國(大陸)、或從中國(大陸)走向世界?我覺得這是一個話語語境問題,我想沒有人會認爲説不要走向全球化,而只走向中國大陸,沒有一個企業家會這樣子回話。他一定站在他整個利益的角度、全球布局的角度、對他來講是比較有利的角度去做思維。當一個人説我不要從中國(大陸)走向世界,我要從世界走向中國(大陸),這是一個語境所表達出來的意涵,國際是比兩岸更重要的。那我們面臨的問題是,臺灣在整個國際趨勢下、地緣的經濟之下,以及大陸經濟快速崛起之下,你這樣的語境是甚麼樣的意涵?我想這很清楚。

  第四,剛才主持人説“和而不同,和而求同”解釋空間大的問題,我把蔡英文解釋的文字原原本本念給你聽,蔡英文認爲不同是,“臺灣與中國彼此不同,在歷史記憶、信仰價值、政治制度、社會認同方面都不一樣”。其實這個不同,除了歷史記憶與國民黨有些差别之外,其他國民黨都接受,所以國民黨也認爲兩岸不同。所謂的同是指“臺灣與中國(大陸),有共同的責任龢利益,就是追求和平穩定的關係,掌握繁榮發展的契機”,也就是説,這個同代表追求和平發展。可是我認爲這八個字最後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北京認爲的兩岸和平發展必須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下,就是要接受九二共識、一個中國。所以這個問題還是剛才淞山談到的最核心問題,到底這個問題要不要迴避?只能説現在在選舉過程中盡量迴避,可是你如果選上之後一定要面對。所以這也是我們作爲學者,我不斷希望爲兩岸政府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要做好準備,我們怎麼面對一個中國?怎麼去面對中華民國定位問題?這要好好思考,因爲這些問題不是你迴避就可以迴避得了的。

  影響蔡兩岸政策的內外因素

  至於影響蔡英文兩岸政策選擇的內外因素,就是結構。第一個是外在結構,包括美國因素、北京因素,這兩個因素決定了就算你選上以後也不能搞臺獨。就像陳水扁講的“不可能就是不可能”。可是我始終覺得很挫折,明明不可能,爲甚麼還要説“臺灣前途由2300萬人民決定”?你講爽有甚麼意思?這很可悲,藍緑都有同樣的問題。這個外在結構因素已經固定了,包括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因素,如果臺灣可以走向全球化,早就走向全球化了,地緣的經濟會影響到兩岸關係必然會愈來愈密切,這也不是任何人可以逆轉回來的。

  第二是臺灣內部結構因素。我們現在講選舉以前,選前爲求勝選,我剛才説蔡英文的認同與李登輝完全一樣,她還是所謂“特殊國與國”理論的支持者;當然我對“特殊國與國”有不同的看法,我研究這個一個中國到底是實的還是虛的。從蔡英文角度來看,一個中國絶對是虛的,甚是她連一個中國都不願意講了;李登輝還會講一個中國,只不過那是虛的概念。但是我認爲蔡英文基本上是“特殊國與國”理論的支持者。

  第三是個人能動者的結構。剛才財隆兄説蔡是國際經濟學者,我認爲她在這一方面的知識,以及對於整個國際政治知識的局限,會影響到她,因爲一個決策者一定會受到環境影響、自己思想影響。雖然在本身政治認同上,蔡毫無疑問是臺獨傾向者,可是她會慢慢趨向李登輝“特殊國與國”偏安立場。然後,在個人經濟背景上,蔡會認爲可以透過談判、調整,不斷地去爭取本身利益。可是,以我們國際政治學者立場,WTO談判只是在WTO的原則架構下去談判;而兩岸之間的原則問題,是不可能經由談判達成的,這是她可能要面臨的一個問題。

  我認爲兩岸交流是大趨勢,所以臺灣應該思考,到底要ECFA?還是往比ECFA對臺灣更有利的路來走?比如以我的專業來講,我認爲ECFA本身是FTA概念,可是任何一個FTA概念,都是大的經濟體遠遠利於小國,所以如美國、歐盟都主張自由貿易。因此,ECFA之後,臺灣經濟會慢慢被吸收,因爲這是一個經濟常規。臺灣要做的思考不是迴避ECFA,而是要盡快地從ECFA走向共同體,透過共同體的方式來保護臺灣,不要整個被消化掉。但是這種邏輯在臺灣基本上還不是主流,因爲臺灣現在的主流是ECFA是不好的,然後我們要修正它,還在做技術性的調整,而不是思考在結構性上做調整。

  蔡英文可能會犯的錯誤

  對於蔡英文兩岸政策在此次選舉中的重要性問題,我完全同意主持人的看法:蔡英文如果選上,一定會有繼承,也會有創新;我的用語是她會有延續,也會有修改。蔡作爲一個領道者,她當然會延續ECFA,因爲不可能“鎖國”,一定要走自由貿易。但遺憾的是,蔡不會做結構上的修改,不會從ECFA走向共同體,而是增加一些行政的干擾,因爲她認爲ECFA會造成臺灣貧富不均,所以她會從中小企業、三中角度來思考ECFA,來滿足分配問題。也就是説,蔡可能會犯一個錯誤,她不會從公共政策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分配,而是去修改ECFA貿易角度去調整分配,這會很糟糕。換句話説,蔡選上之後,北京會沒有信心,兩岸在猜疑中互動,這樣對臺灣有沒有利?

  蘇進强:

  蔡要大開大闔還有一段距離

  呼應剛才大家的講法,包括主持人提到的,我都非常贊成。淞山説與大陸朋友有一些接觸,我們的印象大概都差不多。馬英九當選之後,我在一些場合就説過,馬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他企圖推斷、甚至一刀切斷民進黨政府過去的國安與大陸政策;所以不連續的政府就造成不連續的政策,文官無所適從,整個政府效能降低。我盼望將來如果蔡英文當選,這種現象不應該再發生。

  剛才也特别提到蔡英文的人格特質與性格問題,因爲我自己也做過黨務,有權利、沒有執行力又欠缺魄力,那個叫無能;有能力又有權力、但不去做,那也沒有用。你現在期待蔡英文天縱英明,我想可能還有一段距離,我們必須要有所保留,因爲蔡權力基礎畢竟不鞏固,你大概很難期待她能夠一言九鼎。我完全同意淞山説的“守成有餘,開創不足”;要叫蔡大開大闔,還有一段距離,除非她當選總統。

  第二,影響蔡英文兩岸政策的內外因素,剛才大家提出來的結構性因素、獨派、民進黨內部、中央到地方政策等等,因爲論述基調不同,所以變成“盍各言爾志”的狀態。中央沒有明確基調,只有“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八個字,大家都看不懂;所以基調不明,底下的人當然各吹各的調。陸生也好、陸客也好,所有縣市長都歡迎,但是到時候立法委員講的又不一樣,這就被人看破手腳。獨派團體對蔡英文也有相當的掣肘。

  在總統選舉當中,我也認爲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很難爲他加分,治理能力部分可能會讓他扣很多分。所以治理能力與兩岸問題是民進黨的攻擊點,當然在治理上民進黨也沒甚麼好提的,但是至少沒有包袱。

  外部的因素,有一點大家沒提到,就是蔡英文如何面對國共兩黨聯手?這是很大的挑戰。在我的接觸瞭解,我非常同意淞山剛才講的,政黨輪替已經變成臺灣民主運作的常態,縱使民進黨再執政,北京某些對臺部門也有這樣的準備,當然他們不願意看到民進黨上臺,但是發生了怎麼辦?發生之後,我的判斷是不可能一切如常,我覺得北京會采取聽其言觀其行,至少一到兩年以上,但是民間交流還會繼續進行……

  第三,蔡英文如何講中華民國的認同問題?中華民國憲法問題?你要叫蔡接受九二共識或陳水扁説的九二會談,中華民國這四個字蔡英文要有所論述,至少對過去流亡政府之説有所補充,要講好,不然如何競選總統?蔡英文可以提出對中華民國憲法的看法,但不能不接受,因爲擔任總統是按照憲法宣誓的。

  蔡英文摸著石頭過河

  第四,國民兩黨都面對一個問題,到底是以外部的矛盾來統合內部的矛盾,或者是內部矛盾加大外部矛盾?這部分蔡英文也必須要小心謹慎,所以她是摸著石頭過河。現在國民兩黨內部都有一些紛爭矛盾,這如何化解?如果化解了,外部矛盾就會降低;如果不能化解,外部矛盾就會增大。這是蔡英文的大挑戰,尤其在很多政策論述上,包括陸生、陸客議題都有這個問題。我們當然期待大家擺脫民粹,找出一條新的路,找出一條對臺灣有利、對兩岸雙贏的路,這是理想。我們要把握兩岸發展的機遇期,讓發展更大,所以我認爲可以加强和平發展與命運共同體的論述,否則兩岸機遇期可能因爲這次選舉——若民進黨當選,可能停滯或倒退,情況都不是大家所樂見的。

  最後一點,我提出我近期的看法,兩岸政治互信、兩岸軍事互信問題,民進黨對這部分完全沒有論述,這很可惜。最近報導中共飛機飛越臺海中線、飛彈問題等等,民進黨領道者沒有一句話,我認爲很不可思議。這部分民進黨可以主動,講出更有建設性的看法。民進黨時代我們都參與過這方面研究,如果民進黨説不排斥兩岸軍事互信,這方面主動出擊,鼓舞民心士氣,對選舉也有利。謝謝!

  黃輝珍:結語

  最後簡要歸納幾點:

  第一點,很現實的問題,在大選之前,要蔡英文承認九二共識,大家都認爲客觀上是不可能的。這可分爲兩個可能性來講,一是蔡本來就不想接受九二共識,既然主觀上自始不願意接受,現在她怎麼可能接受?二是蔡認爲應該接受九二共識,未來兩岸關係才會平順發展,但主觀上願意,客觀上條件不存在。因此,要蔡英文現在接受九二共識,假設是第二種情況,她主觀上願意、客觀上做不到,而2012民進黨勝選,北京是否應該給她空間,給她一個迴旋的餘地,不要一刀切?以北京所具備的處理全球復雜國際政治的大國能力,和統治13億人口這樣極度復雜性的超級大國的能力,應該説北京最終是能夠具備處理這個問題的創意、自信與能力,即使短期的震盪、停滯、反覆難以避免,但應該還不致於立刻對兩岸和平發展關係做出斷然決裂。

  第二點,一般認爲,這次總統大選,國民黨兩岸政績的號召效用會愈來愈減低,而內政民生經濟議題的影響會愈來愈重要。馬如果民生經濟議題做不好,兩岸政績到最後也會變成沒有作用。也就是,馬即使依靠兩岸大開放大交流得到和平發展紅利,但這個紅利還不足以保证馬當選。民生經濟議題恐怕還是2012最後主要的決戰點。現在外界對蔡英文或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質疑,以企業界居多,或者是在兩岸交流上實際受惠行業居多。臺灣內部要求蔡英文接受九二共識的壓力是不是大到她不能承擔?兩岸交流現狀對藍緑總統大選的制約比重會有多重?會不會是絶對性的比重?值得觀察!

  第三點,未來臺灣不管是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臺灣領道人如果沒有辦法與中國大陸取得一個基本的和平互動關係,這個領道人在臺灣恐怕沒有辦法持續穩定執政。不只是臺灣,日本近年來先後幾任首相的遭遇也莫不如此。臺灣不管藍緑,領道人要是與中國大陸尖鋭對立,統治就會不牢固,領道就會出問題。陳水扁是一個例子,日本小泉首相執意任內參拜靖國神社也是一個例子。這是大勢、是現實、是亞洲新的政經大架構所致。所以臺灣領道人,不管藍緑,未來至少要有能力與中國大陸維持基本的和平互動關係,這個大架構無法迴避。這尤其是民進黨執政要面對的一個新現實。

  補充最後一點,剛才講到從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冷戰格局的基本思路還在。即便是新加坡,李光耀雖然與中國來往密切,還是公開表示美國勢力必須繼續留在亞洲。這就讓我們看到在兩岸關係歷史性演變過程中尚存的國際復雜性。不過,現實的情況是,美國對華政策早已改採遏制與交往並用,而不是完全遏制。中國大陸標舉和平發展政策密切融入國際社會已經成爲主流趨勢。蔡英文與馬英九在這個議題上的政策取向,是兩岸關係歷史性演變過程中一個有意義的觀察指標。

  今天論壇到此告一段落,謝謝大家!

  評論員簡介:

  黃輝珍:臺灣政治大學法律係畢業,美國華府國會運作研究;曾任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兼副總主筆,國家政策研究中心執行長、《中央日報》發行人兼社長,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主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總統府國策顧問、行政院政務委員等;現爲臺灣綜合研究院董事長。

  蘇進强:筆名履彊,臺灣雲林縣人;陸軍官校、三軍大學畢業,服務於軍中二十餘年,文學作品獲國軍文藝金像獎、聯合、中時、吳濁流文學獎等多次,小説《楊桃樹》曾入選國中國文課本,退伍後轉任智庫張榮發基金會國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南華大學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並擔任《臺灣時報》總主筆;並曾出任國安會諮詢委員。2001年臺聯成立後,由李登輝任命爲秘書長;2005年1月接任臺聯主席。2007年7月擔任《臺灣時報》社長。2009年擔任爲臺藝電視臺董事長,現專事政策研究與文化工作。

  張亞中:臺灣政治大學外交學係碩士、政治學係博士,德國漢堡大學哲學暨社會學院哲學博士;曾任職核能工程師,曾在外交部、陸委會任職,曾派駐維也納、漢堡、拉脫維亞,在陸委會時參與大陸政策研究與制定;現爲臺灣大學政治學係教授、兩岸暨區域統合研究中心主任,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

  林濁水:臺灣政治大學東語系畢業;民進黨創黨黨員,民進黨前新潮流係大老,曾任《新潮流》雜誌總編輯,民進黨中央政策會執行長,多屆民進黨籍立法委員;現爲時事評論員,民進黨立委參選人。

  陳淞山:臺灣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曾任陳水扁國會辦公室主任、跨世紀國會辦公室執行長、考試院保訓會委員、陳水扁辦公室主任;現爲時事評論員。

  洪財隆:中興大學法商學院(臺北大學前身)經濟研究所碩士、德國曼海姆大學國際經濟關係碩士、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臺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現爲新臺灣國策智庫兼任研究員、臺灣清華大學社會所中國研究學程兼任助理教授、淡江大學戰略所兼任助理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