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宗海教授做事情有一股牛勁,或者說是拗勁。只要認準了方向,要他放棄是不可能的事。要不然,哪有一個學者像他那樣執著地從事兩岸關係的研究。20多來,邵宗海教授穿梭兩岸,花了很多自己的錢,也聽到了很多不理解的聲音,不理解的聲音早期來自大陸,後來出在台灣,但是他沒有退縮。邵宗海教授與真理的相遇,就是在不理解的聲音中實現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兩岸關係學術交流的時間其實不算長,也就20多年,早期兩岸的專家學者接觸,都是在互相指責與批評的氣氛中進行的,彼此抱有敵意,甚至完全不理解,不吵架、不駡人才奇怪。
但是,邵宗海教授不駡人,他喜歡調侃,兩岸學術會議出現僵持的時候,他的調侃會讓全場哄堂大笑,於是親切又多了一份,當然,有時他的調侃,比駡人還要厲害。智慧與幽默完美結合,竟然都讓邵宗海教授獨佔了。
上一次在文化大學見到邵宗海教授,他沒有調侃,一臉嚴肅。他告訴我,邀請了台灣內部研究兩岸問題的專家學者,一同探討“兩岸和平協議”,為此舉辦系列講座,這是台灣學界首度對於兩岸關係進行大規模、有系統的探討。希望中評社也支持,一要報導,二要支付系列講座的結集費用。
沒有什麼猶豫,我立刻答應。
中評社有今天的盛況,不能忘記邵宗海教授,因為他是掘井人,他為中評社的發展貢獻了思想的源泉。15年前,我們在汪道涵會長指導下創辦《中國評論》月刊的時候,汪老親口對我們說,要辦好雜誌,去找邵宗海請益吧。於是,我和周建閩找到了正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任客座教授的邵宗海,在北大,我們暢聊,邵宗海教授作了毫無保留的指點。唐朝孟浩然有一句這樣的詩:“桃源何處是,游子正迷津”。如果說與邵宗海教授會晤前,我們在某些方面還是迷津的遊子,會晤之後,已經有被指點的深刻感受了。
更何況,如何化干戈為玉帛,和平解決兩岸關係衝突,是邵宗海教授此生的思索與追求。早在1994年,邵宗海教授的大作“兩岸終止敵對狀態之可行性之探討”就獲得了國科會研究獎的甲種獎。18年之後,邵宗海教授又成功地主辦了“探索兩岸和平協議的多元角度觀察”的系列講座,一個人把最重要的時光都放在兩岸和平的事業上,這是對台灣、對兩岸最大的熱愛,對生命的最大仁慈,永遠值得敬重。
在此,讓我熱烈祝賀“陳道元人文社會科學大師講座──探索兩岸和平協議的多元角度觀察”舉辦成功,祝賀《探索兩岸和平協議的多元角度觀察》的出版。
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 郭偉峰
2012年11月於香港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