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稷下諸子蜂出並作


  淳於髡
  
  齊國人,為齊之贅婿,長不滿七尺,博聞強記,學無所主,滑稽多辯而善為譎諫,常以微言隱語諷諫齊王,因號“炙轂過髡”。炙轂過,轂是車軸,過即鍋,“炙轂過”指掛在車旁盛油脂的器具,以此喻淳于髡的智慧,像盛脂器那樣潤澤(參見《史記》索隱引劉向《別錄》)。他與孟子同時,深慕晏嬰之為人,數使諸侯,未嘗屈辱。《說苑》稱之為博士淳于髡,是稷下唯一被稱為博士的人。
  
  事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孟子荀卿列傳》、《魏世家》、《滑稽列傳》、《戰國策》《齊策》、《楚策》、《孟子》《告子下》、《離婁上》、《淮南子》《道應篇》《說山訓》《鹽鐵論?論儒》、《呂氏春秋》《報更》、《離謂》、《雍塞》、《說苑?尊賢》、《韓詩外傳》卷六等典籍。
  
  《漢志》無淳於髡之書,但據《禮記》卷四十三《雜記下》孔穎達疏引劉向《別錄?王度記》所說,《王度記》一書“似齊宣王時淳於髡等所說也。”又據《太平御覽》卷七百十八說淳於髡還有《十酒說》,但二書均佚。又據日人武內義雄所說,《晏子春秋》似應為淳於髡等人所作。(見《武內義雄全集》卷八《中國思想史?稷下學》,日本角川書店1978年版。)
  
  告子
  
  姓告,名不害。國籍無考,事蹟不詳,與孟子同時而略早。其思想存於《墨子?公孟》篇和《孟子》的《公孫醜》和《告子》等篇中。據郭沫若說,他可能也是稷下先生(參見《青銅時代?宋鈃尹文遺著考》)。其著作無存。
  
  孟子
  
  鄒國人,大概生於西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死於西元前289年(周赧王二六年)。他是孔子的孫子孔伋(子思)門人的學生,通《五經》,尤長於《詩》、《書》、《春秋》。他和子思一起,被稱為思孟學派。他又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孔孟學派的創始人之一,在我國思想史上的影響十分大。
  
  孟子一生中兩次出入過齊國,為稷下先生中的要人之一,詳見《孟子和稷下學宮的關係》。
  
  事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燕昭王世家》、《儒林傳》、《孟子》、《荀子》《非十二子》、《解蔽》、《性惡》、《大略》、《戰國策?燕策》、《鹽鐵論?論儒》、《中論?亡國》等典籍。
  
  《漢志》著錄,《孟子》十一篇,今存七篇,是研究孟子思想的主要文獻。
  
  彭蒙
  
  齊國人,《莊子?天下》篇成玄英《疏》說,他是齊國隱士,游過稷下,著書數篇。今不存。《莊子?天下》篇保存了他的思想片斷。
  
  此外《尹文子》一書記載了彭蒙與田駢、宋鈃等人的對話(《大道上》)。過去有人認為《尹文子》是偽書,不足信。近年有人考證《尹文人》不是偽書,基本材料可信,則彭蒙與田駢、宋鈃為同時代人。
  
  彭蒙的事蹟僅見於上述兩書。
  
  莊子
  
  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傳統說法認為他是宋國蒙人,屬於今河南商丘東北,但是,《太平御覽》和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鐵書》所輯錄陳朝釋智匠樂書《古今樂錄》,明確說他是齊國人,齊閔王聘他為相,不就。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把莊子列為稷下學宮的代表人物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今存通行本三十三篇,為郭象注本。其事蹟見《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宋鈃
  
  宋國人,與孟子、彭蒙、田駢等同時。大約生於西元前382年,大約死於西元前300年。也有人說他生於西元前341年,死於西元前267年。(參見林春溥《竹柏山房》十五種內《孟子時事年表》,據《古史辨》第六冊,唐鉞:《尹文和尹文子》)他是接近墨家學派的稷下先生。
  
  事見《莊子》《逍遙遊》、《天下》、《荀子》、《正論》、《解蔽》、《非十二子》、《天論》、《韓非子》《顯學》、《外儲說左上》、《五蠹》《孟子?告子下》、《尹文子》、《屍子?廣澤》、《漢志》著錄在小說家,“《宋子》十八篇,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今不存。其思想保存在上述所引各書中。
  
  尹文
  
  齊國人。歷史上一般與宋鈃並舉,善名辯,作名書一篇,思想和宋鈃接近,和宋鈃一起被稱為宋尹學派。
  
  事見《莊子?天下》、《公孫龍子?跡府》、《呂氏春秋?正名》、《說苑?君道》等典籍。
  
  《漢志》著錄在名家,“《尹文子》一篇,說齊宣王,先公孫龍。”今存《尹文子》二篇,以前一般認為是偽書,經周立升和胡家聰等考證,此書不偽,可以代表尹文的思想。
  
  田駢
  
  齊國人,為齊之宗室,與彭蒙、慎到同時。好談論,齊人稱之為“天口駢”,又作陳駢,因田、陳為同姓。
  
  事見《莊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呂氏春秋》《用眾》、《執一》、《不二》、《士容》、《淮南子》《通應》、《人間》、《屍子?廣澤》、《戰國策?齊策》、《尹文子》、《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孟子荀卿列傳》、《鹽鐵論?論儒》等典籍。
  
  《漢志》著錄在道家,“《田子》二十五篇”,班固自注說“名駢,齊人,遊稷下,號天口駢。”《田子》已佚。
  
  慎到
  
  趙國人。與彭蒙、田駢同時。《莊子釋文》引《慎子》雲:“又名廣”。所以與《孟子》中“魯欲使慎子為將軍”之慎子不同,《孟子》中慎子名滑,魯國人,與孟子同時,當別為一人。
  
  事見《莊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儒效》、《天論》、《解蔽》、《成相》、《呂氏春秋?慎勢》、《韓非子?難勢》、《淮南子》、《道應》、《天論訓》、《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孟子荀卿列傳》、《慎子》等典籍。
  
  《漢志》著錄,在法家有《慎子》,四十二篇,今存《慎子》五篇已非全書,但可反映一些慎到的思想,不是偽作。另有明慎懋賞《慎子》內外篇本,是偽作。
  
  接子
  
  齊國人,亦作捷子。王先謙《漢書補注》引錢大昭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作接子。‘接’、‘捷’古字通。”接子的時代在戰國中期以後,據王念孫考證,在屍子之後,鄒衍之前。
  
  事見《莊子?則陽》、《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孟子荀卿列傳》。
  
  《漢志》無接子,在道家著錄有捷子二篇。今不存。
  
  季真
  
  齊國人,大約與接子同時,他們二人都是齊國有名的“賢人”,但其學說是相反的。
  
  事見《莊子?則陽》、《荀子?成相》、《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孟子荀卿列傳》等典籍。
  
  《漢志》無著錄。
  
  環淵
  
  楚國人。他在稷下學宮中也是一位久負盛名的先生,其游稷下的年代難以詳考。環淵的異名較多,如范娟、範環、娟嬛、蠟淵、便娟、玄淵等。其思想已無從查考,我們只能知道他是學黃老道德之術的人。有人說《道德經》(即《老子》)為環淵所作,非是。
  
  事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孟子荀卿列傳》、《甘茂列傳》、《戰國策?楚策》《淮南子?原道訓》、《文選?七發》等典籍。
  
  《漢志》著錄,在道家有《子》十三篇,班固自注說,老子弟子,恐非是。今已不存。 
  
  王鬥
  
  國籍無考。他是齊宣王時人,其事蹟僅見于《戰國策?齊策》。
  
  兒說
  
  宋國人。是有名的辯者,持白馬非馬論。其年代大約在惠施和公孫龍之間。
  
  事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呂氏春秋?君守》、《淮南子》、《人間》、《說山訓》等典籍。
  
  有人說,兒說就是《戰國策?齊策》中的齊貌辯。
  
  田巴
  
  齊國人。他服狙丘,議稷下,是齊國有名的辯者。他還是有名的齊將,參與過救魏的戰爭。其年輩長於魯仲連。
  
  事見《史記》《魏豹彭越列傳》、《魯仲連列傳》等典籍。
  
  《漢志》無著錄。
  
  徐劫
  
  國籍無考,可能是齊國人,因他作過魯仲連的老師。事見《史記?魯仲連列傳》。
  
  鄒衍
  
  齊國人,又作騶衍,是稷下著名的學者,為陰陽五行家的代表人物。司馬遷的《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孟子荀卿列傳》敘稷下諸子,皆首稱鄒衍。他與公孫龍是同時代的人,在魏、燕、趙、齊等國都受到禮遇。
  
  事見《韓非子?飾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魏世家》、《燕昭公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封禪書》、《平原君列傳》、《鹽鐵論》《論儒》、《論鄒》、《戰國策?齊策》、《說苑?尊賢》、《漢書?嚴安傳》等典籍。
  
  《漢志》著錄,在陰陽家有《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索隱》引劉向《別錄》說:“鄒子書有《主運》篇。”今都不存。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鄒衍的部分佚文。
  
  鄒奭
  
  齊國人。他很有文采,行文注意雕琢修辭,齊人稱之為“雕龍奭”。在年代上,晚于鄒衍,在稷下諸子中屬晚輩學者,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位居稷下最後一名。在學說方面,與鄒衍一樣為陰陽家。
  
  事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漢志》著錄,在陰陽家有《鄒奭子》十二篇,今不存。
  
        荀況
  
  趙國人,又稱荀子,孫卿子。他是稷下學宮的殿軍大師,三為祭酒,最為老師。後到楚國,由春申君用為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令,著書終老其地。在學說方面,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但既不同於孔子,又不同於孟子,是唯物主義的思想家,也是先秦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
  
  事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儒林傳》、《呂不韋列傳》、《李斯列傳》、《戰國策?楚策》、《荀子》等典籍。
  
  《漢志》著錄,在儒家有《孫卿子》三十三篇。今存《荀子》三十二篇,雖經後人編定,但基本都是荀子本人的思想。
  
        魯仲連
  
  齊國人,又稱魯連。他也是稷下晚輩學者,好奇偉俶儻,為人排患釋難而無取。後隱居海上,莫知所在。
  
  事見《史記?魯仲連列傳》、《戰國策》《齊策》、《趙策》、魏嵇康《聖賢高士傳》等典籍。
  
  《漢志》著錄,在儒家有《魯仲連子》十四篇,今不傳。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他的部分佚文。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