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結 論


  一、稷下哲學思想發展的一般規律
  
  研究稷下哲學思想發展的歷史過程,可以進一步揭示哲學思想發展的一般規律。
  
  1.稷下哲學思想的發展是對立鬥爭和融合統一的結果。
  
  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也是稷下哲學思想發展的根本規律。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九家之說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於義,敬之於和,相反而皆相成也。”班固已經看到先秦各派哲學之間的對立鬥爭和融合統一。
  
  稷下各派哲學也是這樣。從橫的方面說,孟子和同時代的淳于髡、宋鈃、告子等稷下哲學家都展開過鬥爭,在鬥爭的過程中也都有相互影響的情況。如孟子和宋鈃都主張寡欲說,其內容雖不盡相同,但相互影響了對方卻是明顯的。受影響的過程就是統一的過程。橫的方面哲學思想的對立統一,往往是哲學家之間的直接交鋒與相互影響。
  
  從縱的方面說,在天、人關係上,儒家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被道家彭蒙、田駢、慎到的自然與人相分所否定,而荀子則綜合了孟子天人合一中重視人的因素和彭蒙等人的自然無為因素,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從而又否定了道家,形成了新儒家。縱的方面哲學思想的對立統一往往是後代哲學家對前代哲學家的批判繼承,是否定之否定。
  
  荀子是稷下的殿軍大師,其哲學思想也是稷下哲學的最高成就。但他的思想是在綜合前代思想的基礎上產生的,其思想是對立鬥爭和融合統一的產物。他不是平原上的異峰突起,而是崇山峻嶺中的高峰,是在一定的高度上又拔高的。他對前代的哲學家既有批評,也有繼承,如對孟子就是這樣。他對同時的哲學家也既有批評又有繼承,如對稷下齊法家就是這樣。他非難了十二子,也從十二子吸收了不少有益的東西。因為這樣,他才建立了一個先秦時期博大精深的唯物主義哲學體系。
  
  2.稷下哲學思想的發展離不開思維對存在的哲學基本問題。
  
  思維對存在的哲學基本問題,自然也是稷下哲學的基本問題。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對立鬥爭,貫穿於稷下學宮存在的整個時期。稷下哲學所討論的問題,主要是天、人,性、心,名、實,形、神,天命,道氣,認識主體(此)與客體(彼)等等。這些問題的實質就是思維對存在的關係問題。
  
  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個內容,就是思維與存在,精神與自然界,誰是第一性的?稷下哲學家用天、人,名、家,形、神等範疇回答了這個問題。孟子的天命論和天人合一思想賦予天命以道德屬性,而且認為天命即在人性之中,這表面上似乎把天命說成是人性,而實際上是把人性說成天命,也就把人倫義理說成為宇宙的主宰原則,這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一個內容的唯心主義回答。稷下齊法家和荀子等人,把人與自然分開,認為人的思維是對自然界的反映、這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一個內容的唯物主義回答。
  
  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內容,就是思維與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稷下哲學家大多都承認思維與存在有同一性,即承認存在是可知的。但由於對同一性的基礎看法不同又有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之別。如孟子把同一性的基礎放在思維上,認為只要盡心、知性,就可以知天,這是唯心主義的可知論。稷下齊法家和荀子等人則把同一性的基礎放在存在上,認為認識客體是客觀存在的,主體和客體發生關係,就可以產生認識。這是唯物主義的可知論。
  
  3.稷下哲學思想的發展證明人類的認識過程是由具體到抽象。
  
  人類的認識過程是由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稷下哲學思想的發展充分證明了這一認識規律。
  
  稷下唯物主義本體論是從多種元素論發展到單一元素論的。多種元素論的最初表現形態是五行說,這種五行說“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現象的無限多樣性的統一看作不言而喻的,並且在某種具有固定形體的東西中,在某種特殊的東西中去尋找這個統一”(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第525頁)。因而帶有極為樸素和直觀的性質,解釋自然現象的統一顯然有一些困難。所以稷下哲學家們逐漸通過二種元素論,如水地說、陰陽說,過渡到單一元素論如道-氣說,氣說。道-氣說與氣說雖然仍然屬於樸素唯物主義,仍是特殊的東西,但已不是明顯的固定形體了。因此,用道-氣說和氣說解釋物質世界的構成顯然比用五行說、水地說、陰陽說來解釋具有較多的抽象性,也較容易解釋無限多樣性的自然現象的統一。
  
  從多種元素論過渡到單一元素論符合人類認識的邏輯發展,顯示了人類理性思維是逐漸由具體過渡到抽象,是不斷進步的。
  
  4.稷下哲學思想的發展與當時社會經濟和政治鬥爭密切相關。
  
  哲學作為意識形態,是與社會經濟和政治鬥爭密切相關,是依賴於社會實踐的。由於稷下學宮存在的這段時間,整個社會處在激烈的大變動之中,而這種變動的現實給思想界帶來了活躍的氣氛。這種現實反映到哲學家的思想中就是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這些辯證法思想幾乎全是對現實世界客觀辯證法的總結,如“奮乃苓”的命題就是對人類社會治亂、盛衰互相轉化的總結。這些辯證法思想很少像西方哲學史中的辯證法那樣幾乎都是思維的辯證法。這一事實也說明哲學思想的發展與社會經濟和政治鬥爭是密切相關的。
  
  二、稷下哲學思想的理論成就和巨大影響
  
  稷下哲學家圍繞著天、人,道、氣,心、性等問題,展開了充分的討論,形成了豐富的哲學思想。稷下哲學上承老孔,下啟韓非,是中國先秦哲學史上的輝煌時代。我們已經從本體論、發展觀、認識論、人生論、歷史觀、人性論、政治觀七方面初步探討了它的部分內容,雖然這一探討遠不能總結出它的全部豐富內容,但已經可以得出稷下確實是一座思想寶庫的結論了。它不僅培育出了自己學宮內的哲學家,創造了相當宏富的理論成就,而且影響和薰陶了當時學宮外的哲學家,對後代也有相當大的影響。
  
  稷下哲學最突出的理論成就有四點:
  
  1.豐富的辯證法思想。稷下哲學家都承認變化這一宇宙的根本事實,並較系統地總結出了變化的規律是對立面的轉化,這是我國古代辯證法思想中較輝煌的部分。
  
  2.制天命而用之思想的初步形成。稷下哲學家對天人關係的研究下了極大的功夫,到荀子初步形成了制天命而用之思想。這一思想直到今天仍然不失其偉大意義,可以成為我們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3.人生理論是研究人的開端。稷下哲學家的人生理論是前所未有的,是研究人的開端。其人性修養理論雖幾乎全屬主觀的,但在一定條件下仍可為我們所用。如孟子培養浩然之氣的理論就一直在培育著中華兒女在對敵鬥爭中的高風亮節,受到毛澤東、劉少奇等革命家的重視。
  
  4.重視行在認識中的作用。在知和行的關係問題上,稷下哲學家開始重視行在認識中的作用。如荀子就十分重視行,把感官經驗和實踐經驗作為認識的標準。這種行和實踐經驗雖主要是對封建禮義的躬行踐履,但能把行放在重要位置也算是較高的理論成就了。
  
  由於稷下哲學的理論成就這樣宏富,所以受它影響的哲學家不乏其人。從當時來說,公孫龍受兒說的影響,成為戰國時期名辯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戰國後期的法家人物,也大都從稷下齊法家和彭蒙、慎到等人那裏繼承了不少思想,如韓非就繼承了慎到的“勢”論,把“法、術、勢”結合起來,成為系統的法家理論。
  
  從對後世的影響來說,稷下哲學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視的。道家的無為哲學被漢代哲學家發展成黃老哲學,導致了漢初的繁榮和昌盛。孟子從唯心主義方面對人類思維有一定的啟迪作用,成為宋明理學唯心主義的酵母,陸王的心學正是在孟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荀子在後世的影響雖不如孟子那樣大,“大醇小疵”(韓愈語),其理論未成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但後世的王充等人正是在荀子的基礎上形成了元氣自然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進一步為我國唯物主義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總之,稷下學宮存在的近一百五十年中,正是我國歷史上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的盛期,它不僅是我國文化史上的繁榮時代,也是哲學思想最豐富的時代之一。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家的成長並不像雨後的春筍,他們是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的產物,人民最精緻、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學思想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0頁)。因此,我們要十分重視對這段哲學思想發展歷史的研究,把其中豐富的哲學思想加以整理,以提高我們理論思維的水準,為四化建設服務。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