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前  言


  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最重要的是當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可以說技術的不斷創新是經濟全球化的物質基礎,跨國界的電腦網路和資訊高速公路的建設,將整個世界變成一個“地球村”。 通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正迅速地替代傳統的增長方式,即由知識技術要素驅動的增長方式正在取代由資本和其他要素驅動的增長方式。科技和經濟的聯繫日益密切,使知識商品化、市場化的程度大大提高。知識滲透到經濟中的廣度和深度大大拓展,促使發達國家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以資訊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崛起,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蓬勃興趣,逐步形成知識經濟的格局。

  21世紀將是一個大競爭和大發展的世紀。圍繞搶佔經濟、技術制高點的"無硝煙的戰爭"將在全球範圍內全面展開,而且將比20世紀更加激烈。與此同時,大競爭將促使各國在制度、政策、體制等方面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從而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一股推動科技更加快速發展的巨大動力。

  國際科技合作已成為當今世界科技事業發展的趨勢,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將在更廣泛的領域和更高的層次上參與科技、經濟全球化進程;將在平等互利、成果共用、保護知識產權和尊重國際慣例的基礎上與一切國家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提高雙方的科技水準,促進經濟的發展,改善人民的生活;並把引進技術和人才作為今後利用外資的主要內容。

  這是一個競爭的時代,也是不斷帶來新的機遇與合作的時代。就企業合作而言,亞太地區各經濟體廣泛開放市場,企業之間可以更為便利地在貿易、投資、技術、人才等領域進行廣泛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分享,提高合作各方在全球範圍的競爭力。

  中國大陸經過50年的努力,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科技體系,在若干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已形成了世界水準的自主研究力量,擁有眾多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但存在著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的問題。臺灣基礎研究相對不足,在高科技基礎和創新研究方面沒有形成有效的能力,但為配合產品出口,重視應用技術向產業化轉化,具有成熟的管理外向型產業的優勢。兩岸科技發展各有優勢,互補性很強。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應用研究,兩岸開展科技合作的前景廣闊。從海峽兩岸科技交流迅速發展的趨勢,也可以反映出兩岸科技界都有進行合作的強烈願望。

  20多年的改革開放,福建經濟從封閉走向開放,逐步形成了包括經濟特區和保稅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開放城市和開放區、台商投資區的多層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福建對外開放在推向寬領域和縱深化的過程中,通過發揮台、港、澳、僑等優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福建高新技術產業的強勁發展,是與對外交流合作分不開的。閩台、閩港、閩澳的高科技合作與交流,都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競爭和發展的時代,給了經濟學很大的機遇。《21世紀初亞太新經濟與閩台高新技術產業合作》一書就是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的。這本書既注重熱點問題的對策研究,同時也注重理論的概括和昇華。作者有著強烈的社會參與感和責任感,關心現實經濟問題和經濟政策,並以對現實經濟問題的研究作為自己的職責。有感于作者辛勤的勞動給我帶來的有益啟迪,特寫以上的感想,作為前言。  

福建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林其屏

                                                                             2003年8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