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高技術與知識經濟


  高技術與知識經濟有著極密切的關係,它們相互交叉,相互包容。它們的關係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技術與知識經濟互為基礎的發展

  首先,高技術的迅猛發展是人類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巨大推動力。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一個社會經濟的技術、知識的密集度愈益增高,高技術的發展就愈快,而知識經濟也就越快形成與發展。人類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及後工業時代向知識經濟時代的轉變,是高技術及其產業化不斷增強的結果。特別是資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使知識的儲存、傳遞和使用的成本大大降低,從而奠定了知識經濟的基礎。

  其次,由於通信、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新的製造技術及其他高技術的迅猛發展,使知識產業成為21世紀發展的主導產業,並創造出許多嶄新的產業、產品與服務。產品和服務越來越知識化、智慧化、數位化;生產模式正從大批量的規模生產向個性化產品的規模生產轉變;生產工藝越來越智慧化,其經濟效益越來越依賴于知識和創新而不再是有形的資源(如廠房和資本),消費者的需求將得到越來越大的滿足。從而使知識經濟有了使自身發展可以得以物化的產業基礎

  第三,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和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從而它對高技術及其產業有著迫切的要求,高技術產業將在知識經濟社會裏成為支柱產業。同時,知識經濟的興起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傳統產業要向知識化發展,傳統產業的升級和產品創新,以及服務產業和教育產業的發展,都需要高技術的滲透。這一切為高技術及其產業化創造了一個極大的需求市場。因此,知識經濟為高技術的迅猛發展創造了條件。

  二、高技術與知識經濟的真正融合

  以往年代裏,知識與經濟常是脫節的,被稱為“兩張皮”。如在農業社會裏,技術和知識活動在整個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性很小,只是在工業社會時代,技術和知識才正式走上經濟舞臺,在這一階段,由於機械和化工的技術發明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得到充分體現,人類才採取工業科研機構這一新的組織形式,以專職於技術和知識的生產,同時,有了技術學院和大學。但正是由於科學技術所顯示的巨大作用,人們認為,只要有專職於知識研究的機構,知識就會源源不斷地流向企業、流向社會,推動經濟發展。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把技術開發機構建立在企業之外,造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技術與經濟“兩張皮”的現象。在知識經濟社會裏由於高技術的地位日益突出,特別是由於資訊技術的飛速發展,研究機構與企業會比現在有著更多、更廣泛和深入的聯繫,高技術的研究與發展或者與企業的生產活動、生產工藝直接合併在一起,使知識的用戶與知識的生產者之間溝通的障礙越來越少,使從知識的創造到知識的使用的時間大大縮短。最終,知識創造本身也將是經濟活動本身,即從事高技術開發本身便是經濟活動。這就是高技術與知識經濟的直接融合。

  知識經濟正逐漸成為國際經濟的主導,在這個過程中,世界科技的發展將更加迅猛,技術向產業的轉換週期將更短,發展中國家通過學習別國技術和經驗而趕上發達國家的客觀難度將提高,“後發優勢”的作用將減弱。作為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創新能力與國家發展需求和國際先進水準相差較大,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效率不高,如果不及時採取有力措施,勢必影響我國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

  我國創新能力與國家發展需求和國際先進水準相差較大,近年來這一差距還有被拉大的跡象。我國科技國際競爭力落後於經濟國際競爭力,1996年我國GDP排世界第7位,而我國科技國際競爭力排世界第28位;我國科技競爭力連續3年下降,這是我國國際競爭力大類指標中唯一連續下降的指標。我國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效率不高,1996年我國從事研究與開發總人數和企業研究與開發總人數均列世界前4名,而我國科學研究和專利指標的國際競爭力分別為世界第32位和第21位。

  可見,在國家宏觀層面,形成國家知識體系完整的總體戰略佈局,特別是在新世紀初,應當儘快形成高效運行的國家知識創新系統及其運行機制,建設一批國際知名的國家知識創新基地已是當務之急。只有這樣,我國才能不斷在新的世紀的發展與競爭中,不斷推進我國高技術與知識經濟的真正融合,並不斷取得具有國際水準的重大科技成果,即培養和造就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科技人才,使我國知識創新實力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使中國科技的國際競爭力進入世界前列。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