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加入WTO後的臺灣高科技產業


  臺灣高科技產業在入世後,與大陸一樣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如何應對這一挑戰、如何把握臺灣自身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方向,既是臺灣高技術產業必須立即面對的問題,同時也是關係到兩岸在這一同樣背景下如何進行和加強高科技產業合作的大問題。

  一、加入WTO後臺灣高科技產業面臨的總體影響

  與大陸入世對高科技產業產生的種種影響不同,加入WTO對臺灣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整體影響並不十分突出。這是因為臺灣高科技產業(主要以電子資訊業為主,占臺灣島內產值的8成)本來就是以外銷為主的,島內關稅降低、市場的開放導致競爭壓力的增大對臺灣整體資訊相關產業的影響有限,反而可因為加入WTO及參與資訊科技協定後,各國同步降稅,而使臺灣島內企業獲得出口方面的實質利益。雖然加入WTO可能會對臺灣島內傳統產業的影響比較大,但是入世後臺灣可享受到的WTO所規定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國民待遇原則、透明度原則、關稅減讓原則、減少非關稅貿易障礙原則、自由投資、保護知識產權與爭端解決機制等有利條件,使臺灣高科技產業在入世後可依WTO規範與貿易對手國洽談其對我資訊產品的歧視問題,以解決目前無法透過正式管道磋商的困境,從而獲得較大的發展機遇,有利於臺灣島內高科技產業轉型與升級,擴大出口,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

  整體而言,臺灣加入世貿組織,將更充分地融入國際自由經濟體系,享受比較利益原則下更佳的產業發展機會及消費者福利。短期之間或許無可避免地衝擊到弱勢產業的生存;但長期而言,將使臺灣島內資源配置更具效率,從而提升經濟發展的速度,這對中國臺灣利益與民眾福祉而言都是正面的。特別是烏拉圭回合在關稅減讓與開放市場的協定與相關規範的建立,將為以出口為導向的臺灣廠商創造較為透明化與開放的國際經營環境。烏拉圭回合談判決議成員方的工業產品應以1986年的平均稅率為基準,以平均降幅計,至少須降低三分之一,而發達國家又提出零對零方案及化學品關稅一致化方案,同意醫藥品、傢俱、營建機械、農業機械、醫療儀器、鋼鐵、紙類、玩具等產品分別依零年、五年、十年等不同過渡期間降為零稅率,以彼此開放市場。這樣一來,臺灣廠商將可分享回合談判達成協定的貿易成果。根據世貿組織的前身關貿總協定(GATT)在1994年發表的評估報告,未來貿易自由化,新增加的所得如運用在儲蓄與投資,則到了2005年臺灣所得將增加到102億美元左右。其中,以外銷為主或具外銷潛力的產業,例如電子資訊、紡織、塑膠、機械、冷凍食品等,將因世界各國關稅降低以市場更開放而受益。特別是過去臺灣除曾面對進口國貿易報復的危機(如美國培利修正案)外,也經常面臨反傾銷稅和自動出口設限壓力,對於這些貿易爭議,未來除可透過WTO相關委員會(如WTO反傾銷委員會和防衛措施委員會)尋求咨商解決外,臺灣還可利用世界貿易組織的爭端處理體制解決貿易摩擦及保障臺灣廠商的利益。此外,臺灣未來除可利用WTO論壇表達臺灣立場,爭取廠商的利益外,亦得以參與多邊貿易談判,或籍其他與臺灣立場相同的國家牽制或減緩外國單獨對臺灣的不利要求。特別是在世界貿易組織討論環保與貿易、勞工與貿易、競爭政策等新議題中,加入WTO有助於臺灣廠商對環保、勞工、競爭政策等新國際貿易政策議題的掌握,並提出有利臺灣廠商的立場。

  根據貿易理論,一國降低關稅或開放市場對經濟福利將產生兩項影響,一為消費者剩餘因實際支出價值減少而增加;二為國內進口競爭產業因關稅降低或市場開放而改變其比較利益情況,雖然導致生產減少的損失,但由於進口競爭促使生產資源移往生產力較高部門,仍將使一國產生正的貿易利得。具體產業分析如下:

  (一)電子、資訊及通訊產業:對電子、資訊及通訊產業而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利多於弊。依據1995年12月在新加坡舉行的WTO部長級會議的《有關資訊科技產品貿易的部長宣言》,《資訊技術協定》(ITA)降稅方案清單,自1997年7月1日起以每年相同的降幅,分四階段在2000年將關稅降為零。臺灣資訊工業多項產品在世界佔有率在五成以上,為一出口型產業,國際化程度大,且臺灣半導體產品的進口關稅為1%,歐盟高達11.58%,資訊科技產品降稅方案有助於廠商拓銷歐盟市場;臺灣島內電子零元件工業國際競爭力高,且以出口為主,北美及歐盟為臺灣主要市場,簽署ITA後,臺灣島內廠商也可以享受歐盟關稅降低帶來的好處。此外,由於本產業所需的原材料及關鍵零元件主要仰賴進口,因此關稅的降低對生產反而有利。對消費性電子產品,由於其關稅在入世後將低於12%,對於消費性電子是否納入第二次ITA,目前尚無進一步談判結果,但未來若將消費性電子產品納入ITA產品清單中,則將對臺灣相關產業造成影響。目前臺灣彩色電視關稅稅率為15%,錄放影機稅率約22.5%至22.7%。雖然臺灣島內將努力爭取延長調降稅率緩衝時間,以減緩對島內家電業衝擊,但因島內消費性電子產業經濟規模不足,與國際大廠的研發與生產能力有差距,業者必須及早因應。對通訊工業而言,由於通訊設備進口關稅平均為5-10%,較半導體及某些資訊硬體產品為高,進口市場的開放使無線通訊設備,傳輸設備,局用交換機及按鍵電話系統與企業用戶專用交換機等競爭力較弱的產品的競爭對手增加,內銷市場面臨更強大的競爭壓力。此外,臺灣島內通訊設備業的主要出口國北美與西歐均為ITA的成員,在出口市場開放及可享有零稅率平等競爭優勢下,可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力。特別是資料機、傳真機、網路卡等競爭力較強的產品。

  (二)污染防治設備業:由於臺灣目前對國外污染防治器材產品系採用零關稅,故國外產品進入臺灣市場並無關稅方面之障礙。污染防治設備及器材的自由化,有助於進口國引進先進的環保技術及器材,減少污染問題,對出口國而言,除可降低出口成本外,將全部WTO成員方作為市場,可擴大生產規模,又有助於減少環保技術開發費用之分攤,促進更先進技術再開發。

  (三)塑膠製品工業:依據化學品調和關稅規定,塑膠製品屬於稅則第39章之品目,關稅稅率不得超過6.5%。加入WTO後對塑膠製品工業的產業發展目標與政策並無影響。另由於世界各國關稅稅率下降,臺灣可享受其他國家降低關稅的好處,有利臺灣塑膠製品的外銷。

  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雖有開放市場的壓力,但另一方面,也可確保臺灣在國際間的權益,分享各國在烏拉圭回合協議所作市場開放承諾可能帶來的經濟利益,從整體來看,加入WTO對臺灣高科技產業是利多於弊。

  二、臺灣高科技產業在大陸的發展方向

  進入新世紀,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與轉型,繼臺灣傳統產業投資祖國大陸獲得發展良機之後,臺灣的高科技產業受到祖國大陸經濟發展前景的吸引,基於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業者紛紛突破當局的諸多限制,加快投資祖國大陸的步伐,掀起了新一輪投資祖國大陸的熱潮。

  (一)高新技術項目成為投資主流

  新一批赴祖國大陸投資的台商以高新技術及相關企業為主。據臺灣的一項調查顯示,90%的台商都瞄準迅速擴大的祖國大陸高新技術市場,並計畫赴祖國大陸投資設廠,其中超過50%的廠商將在當地銷售產品。2000年電子電器產業投資額占台商對祖國大陸投資總額的55%。臺灣電子資訊硬體產值在祖國大陸的生產比重,也由1999年的35%上升到2000年的40%以上。除了電腦及周邊設備與零配件投資加快外,臺灣半導體廠商也突破當局的政策限制,紛紛到祖國大陸投資設廠。2000年臺灣宏仁集團董事長王文洋與祖國大陸合作成立了上海宏力半導體公司,在上海浦東張江科學園區投資了16億美元興建8英寸晶片廠,開創了臺灣半導體產業投資祖國大陸的先河。隨後,臺灣前世界集體電路公司總經理張汝京通過香港上市公司,也在上海投資1.5億美元興建8英寸晶片廠。其他廠商如聯華電子、台積電、合晶科技、旺宏與臺灣光罩等均對投資祖國大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根據臺灣"經濟部投審會"的最新統計,2001年1月至10月,台商對祖國大陸的直接投資累計達23.3億美元,比2000年同期大幅增加15.6%,其中電子與電器產品製造幾乎占了總投資的一半。這種大規模的以高新技術專案為特徵的投資主流,使得海峽兩岸在區域產業分工中,從傳統的垂直分工逐漸轉變為平行分工,兩岸間經濟互補逐漸過渡到經濟競爭,並且這一趨勢將會得到進一步加強。在全球資訊技術生產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臺灣高科技企業轉向祖國大陸投資建廠,也將對整個亞洲乃至全世界的高科技產業格局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投資主體由中小企業主導發展為大企業主導

  改革開放初期,台商投資祖國大陸主要限於零星的中小企業,規模有限,型態單一,基本上屬於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投資行為具有明顯的短期性。近幾年,隨著臺灣大企業的投資相繼從籌備設廠階段進入企業生產階段,台商投資的主導性角色正從勞動密集型為主的中小企業,逐步讓位於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為主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投資主體也以單打獨鬥為主轉向集體合作。從單純的委託加工變為邀請衛星工廠共同參與,聯合相關產業配套進行,形成了大、中、小企業並重發展,上、中、下游產業相互關聯的格局。在臺灣高科技龍頭企業"群聚效應"的影響下,大批中小相關企業也紛紛跟進,逐漸在大企業所處的地域建立起完整的產業供應鏈。投資主體的變化,使得台商投資規模大型化的趨勢更加明顯,島內主要高科技企業幾乎都已在祖國大陸投資。目前,臺灣“百大”企業和上市公司已有80多家在祖國大陸興辦了160個投資項目,其中包括台塑、統一、震旦、正新、東帝士等著名大型企業集團。未來一段時期內,台商投資祖國大陸將形成一個以大企業為龍頭,帶動島內其他相關企業進一步向祖國大陸轉移的局面。

  (三)投資熱點區域轉向長江三角洲

  繼上個世紀80年代中後期和90年代初期兩次台商投資熱潮之後,台商對祖國大陸的投資區域逐漸從閩、粵東南沿海地區轉向長江三角洲地區。近年來,台商對福建沿海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投資步伐明顯放緩,而對以上海、蘇州、昆山、吳江、寧波等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台商投資則大幅度增加。2000年臺灣企業向上海市和江蘇省直接投資金額比上一年增長160%以上,超過了自1997年以來一直名列前茅的廣東省。長江三角洲地區已成為祖國大陸又一新興的台商投資集中地。除此之外,新世紀初期台商投資的熱潮將向北、向西醞釀突破。黃河以北的北京與天津兩大都市以及東北瀋陽等地,具有發展高科技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是未來台商高科技產業北移的首選地之一。特別是北京市獲得了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舉辦權,在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治理與保護等方面,更為台商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投資良機。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以其優惠的投資政策、豐富的自然資源與廉價的土地、勞動力等優勢,必將對台商形成新的吸引力,不少台商已開始對該地區進行考察與投資,預計中西部地區將成為21世紀台商投資祖國大陸的又一個熱點地區。

  (四)投資形態逐漸向市場佔領型轉變

  隨著祖國大陸投資環境的改善以及台商企業適應性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台商改變最初以加工出口為主的投資形態,而逐漸發展為搶佔和拓展當地市場為主。原先在祖國大陸投資的台商相繼掀起了新一波的“增資熱”。利用祖國大陸豐富的原材料市場、產品銷售市場和技術管理人才市場等有利因素,不斷擴充生產規模,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市場佈局,以期在兩岸加入WTO後搶佔新的商機和市場。據臺灣《工商時報》報導,以電子、塑膠兩大產業為發展領域的臺灣宏仁企業集團,近期決定在廣州投資興辦第6家子公司,今年初已竣工投產。未來宏仁集團將成為全球銅箔基板的最大廠商。在“增資”的同時,臺灣島內的研發基地也加速轉移祖國大陸。許多知名高科技企業紛紛在祖國大陸籌建研發中心、IC設計中心及軟體發展基地,並形成一股趨勢與潮流。例如以宏基集團、英業達集團和大眾電腦為代表的100多家軟體業者,就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設立據點,聘用祖國大陸的人才,成立軟體研發中心,為臺灣的軟體產業發展尋找新的動力,以搜索引擎軟體為核心技術的網擎公司。在祖國大陸除與新浪網合作、與多來米簽訂技術協議外,又與聯想集團下屬的人口網站FM365合作,共同開發和提供網路搜索引擎技術。剛建成投產不久的大同江蘇公司也已決定在江蘇吳江成立資訊研發中心。兩岸加入WTO後,為支撐高科技產業在祖國大陸的持續發展,台商勢必進一步加強與擴大研發基地的建設。

  從目前的情況看,今後幾年兩岸高科技產業合作將主要有下面的趨勢:1.電子與資訊企業界在大陸投資設廠的趨勢將進一步擴大;2.臺灣大型科技企業將進一步提高在大陸設立研發中心的積極性;3.在生物醫藥、第三代移動通訊等一些新興領域,臺灣科研單位、產業界將積極尋求與大陸相關單位和產業界進行合作。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