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福建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特點


  本章將側重對福建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方方面面做深入的剖析,以便於在與臺灣高新技術產業進行必要的對比的基礎上,探討閩台高新技術產業在亞太區域21世紀中的合作與共同發展。

  一、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界定

  高新技術產業具有高投入、高成長、高風險、高回報率等特點。高投入即建立高新技術產業、企業的投資成本高,如前期投入的研發費用大約是傳統企業成本的10-20倍;高成長即高科技企業具有發展的跳躍性,一批成功的高新技術企業,其資產可在若干年內擴大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如美國微軟、思科、蘋果等全球著名高科技公司以及我國的聯想、方正、托普、新大陸等公司;高風險是指高科技產業必須面對的技術風險、市場風險、財務風險、知識產權被侵犯風險等方面;高回報是指高科技企業一旦渡過創業期進入成長期、成熟期,企業資產迅速膨脹,資產收益率提高,並可取得較高的投資回報率。

  但是,高新技術產業的認定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它涉及到一個產業科技含量的評定、價值的形成過程、市場競爭能力的強弱等方面。雖然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法國等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認定和評價體系,但在我國,對於高新技術產業涉及的具體領域,其界定仍然較為模糊。

  1.國家科技主管部門對高新技術產業、企業的認定及其標準變化

  1991年原國家科委將我國高科技產業劃分為:微電子和電子資訊技術、空間科學和航空航太技術、光電子和光機電一體化技術、生命科學和生物工程技術、材料科學和新材料技術、能源科學和新能源技術、生態科學和環境保護技術、地理科學和海洋工程技術、醫藥科學和生物醫藥工程技術、精細化工等傳統產業新工藝新技術、基本物質科學和輻射技術等。在高科技企業的認定標準上,原國家科委在《高科技產業區高科技企業認定條件和辦法》中規定了四個標準:(1)高科技企業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經濟實體;(2)具有大專學歷的人員占企業總人數的30%以上,且從事研發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總人數的10%;(3)用於高科技產品研發費用應占總收入的3%以上;(4)技術性收入和高科技產品產值總和占企業總收入的5%以上。

  2000年國家科學技術部根據世界科學技術發展趨勢和我國科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在《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和辦法》的通知中,將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範圍劃定為:(1)電子與資訊技術;(2)生物工程和新醫藥技術;(3)新材料及應用技術;(4)先進製造技術;(5)航空航太技術;(6)現代農業技術;(7)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技術;(8)環境保護新技術;(9)海洋工程技術;(10)核應用技術;(11)其他在傳統產業改造中應用的新工藝、新技術。

  與此同時,國家科學技術部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主要條件為:(1)從事上述範圍內的一種或多種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和技術服務,單純的商業貿易除外;(2)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企業職工總數的30%以上,其中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研究開發的科技人員應占企業職工總數的10%以上,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生產或服務為主的勞動密集型高新技術企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應占企業職工總數的20%以上;(3)企業每年用於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研究開發的經費應占本企業當年總銷售額的5%以上;(4)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性收入與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的總和應占本企業當年總收入的60%以上;新辦企業在高新技術領域的投入占總投入60%以上。

  此外,2000年9月28日國家科技部、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還聯合發佈了《中國高新技術產品目錄》,共涉及11個領域2056種產品,比較系統、完整地涵蓋了各領域高新技術產業,包括電子資訊、軟體、航空航太、光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新材料、新能源與高效節能、環境保護、地球空間與海洋、核應用技術以及農業領域,並根據技術水準分為高、中、低3檔,確定了“入選”原則:產品的關鍵技術必須屬於高新技術領域範圍;在關鍵技術上有較大創新,技術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市場潛力大,產品目前處於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有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能替代進口或出口創匯,有較強的國際競爭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

  2.福建省高新技術產業的界定

  福建省除了根據國家標準對高新技術產業進行界定外,還從動態的發展角度,根據省情來進一步確定適應福建的高新技術產業,主要界定在電子資訊、光機電一體化、生物技術、新材料、海洋、環保、能源技術等領域,其中,電子資訊、生物、海洋、環保新技術是福建省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領域。

  “十五”期間,福建省要重點推進電子資訊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的開發及其產業化,積極發展先進製造與自動化、海洋開發、先進環保等相關的高技術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福建省“十五”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福建省將力求在如下方面率先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的突破和跨躍式發展。

  (1)電子資訊技術。首先要大力推進"數字福建"建設。一是實施一批"數位福建"骨幹工程,推進政務、金融、外貿、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區服務等領域的資訊化進程。二是加快電子認證體系、現代支付系統和信用制度建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三是建設資訊基礎設施,大力發展高速寬頻資訊網,重點建設寬頻接入網。四是制定資訊共用政策和資料標準,加強資訊化法制建設。五是強化網路與資訊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六是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改造、提高傳統產業。

  其次是發展電子資訊產品製造業。一是開發數位移動電話機、光通信傳輸系統、天線接入系統、接入網系統設備、資料資訊網路系統設備,通信、電腦終端產品、"3S"空間資訊技術產品和應用軟體。二是開發數位高解析度電視機、高密度數位影音光碟機、高級音響設備。三是發展新型元器件,大力發展軟體產業。加快福州、廈門國家級軟體園區的建設,培育若干具有一定實力的軟體產業集團,積極開發各類資料處理軟體以及適合省情的各種應用套裝軟體,努力開發"數位福建"所需要的資訊軟體系統和應用軟體產品。

  (2)生物技術。研究開發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等生物技術,重點以農業、醫藥應用技術為突破口,發展“二新一綠”,即動植物新品種、新型藥物和綠色食品,逐步形成生物技術產業群。農業生物技術研究重點是培育高產、優質、抗病蟲、抗逆性能好的農作物、畜禽、林木、水產新品種,開發生物肥料、生物農藥、疫苗、食品添加劑等生物產品,並實現產業化生產。生物醫藥開發研究的重點是基因工程技術與產品,肝癌、胃癌、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病致病基因診斷的轉基因治療;細胞工程的細胞治療;微生物發酵生產藥物等。開發高效、無公害、集約化養殖技術和種植技術,發展無污染綠色食品,並形成產業化大規模生產。

  (3)新材料技術。新材料領域重點研究開發"三特一新"技術和產品,即特種晶體、特種陶瓷、特種塑膠和納米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光催化功能等新材料技術。逐步壯大新材料產業,為高技術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升級提供支撐。重點開發光電子晶體材料及應用系列產品;工程塑料、特種複合纖維、特種橡膠等高分子材料產品;以工程陶瓷、電子陶瓷和納米陶瓷為主的陶瓷材料產品;永磁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系列產品、光催化功能系列產品以及其他合金材料、複合材料、高性能電池材料等。拓展新材料在微電子、醫療、農業、化工、環保、建材、交通運輸、能源等領域的應用;開發“煉油化工一體化”中下游系列新材料、新產品。

  (4)先進製造與自動化技術。研究開發製造業升級所急需的重大共性和關鍵技術,開發工業過程中的先進控制技術,加快高技術在製造業中的應用,提高我省技術裝備的研發、設計與產品製造能力。(a)機械類:數控機床及開放式數控系統、智慧化電器、智慧化工業控制部件、鐳射加工技術及成套設備等。(b)交通運輸類:智慧運輸系統(ITS)、高等級公路施工養護成套設備、集裝箱聯運系統及運輸裝卸成套設備、高速客船、大型特種船舶等。(c)先進製造技術:開發應用虛擬技術、CAD/CAM應用、柔性製造系統等。(d)自動化系統集成:開發自動化生產線,工業綜合自動化;交通、電力等重大工程的監控、管理系統。

  (5)海洋開發技術。海洋技術包括海洋資源開發技術、海洋生物技術、海洋監測技術、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技術等方面。重點發展:(a)利用細胞工程、基因工程育種技術,培育海水養殖新品種;(b)研究海水水產工廠化育苗技術、規模化養殖病害綜合防治技術等;(c)積極採用DNA晶片、蛋白質組學等生物技術,重點研製海洋系列特效藥物;(d)研究以海洋資源量豐富的魚、藻、微生物為原料,開發高附加值的海洋功能食品。

  (6)先進環保技術。重點發展:(a)城鄉污染控制及綜合治理技術和設備。(b)機動車污染控制技術。(c)清潔生產工藝和裝備。(d)流域水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和飲用水淨化新型裝置。(e)海洋環境保護。(f)環境監測和遙感技術。(g)農業污染控制和生態環境恢復技術。(h)微生物降解汙物的處理工藝技術。

  二、福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現狀

  1.福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在鄧小平同志“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號召下,福建省大力實施“科教興省”戰略,經過10餘年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在福建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增長,並初步形成了以福州、廈門、泉州為核心的閩東南高新技術產業帶和以龍岩、永安、三明、南平為核心的閩西北高新技術產業帶。目前全省已建立2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火炬計畫閩東南電子與資訊產業基地和2個國家火炬計畫軟體產業基地。至2001年11月,經福建省科技廳認定的高新企業共有459家,全省有30家被認定為國家火炬計畫重點高新技術企業,進入全國電子百強企業的有7家。據科技部1999年監測,福建科技進步的綜合水準居全國第7位,高新技術產業化綜合評價居全國第6位。2000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881.7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16.6%。目前,福建已基本形成了以電子資訊、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為支柱的新興產業,成為經濟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

  與此同時,福建高新技術產業也存在著自主開發能力較差;科技成果包括高技術成果轉化為產品和產業的過程還比較慢;科技隊伍在數量和品質上遠不能滿足自身發展和經濟快速增長的要求;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體制、政策環境尚有待改善;全社會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機制尤其是風險投資機制沒有形成,資金投入不足等等問題。主要表現在:

  第一,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發展還處於較低水準,高新技術對產業升級的作用有限。一是高新技術產業規模不大。2000年福建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僅為16%,低於其他沿海發達省份水準。二是技術水準不高,高附加值的產品少。從全省來看,普遍存在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較少,缺乏市場競爭優勢。如發展最快、規模最大電子資訊產業仍然是以加工組裝型為主,自主技術少。三是對傳統產業的滲透力弱。由於高新技術尤其是電子技術的推廣運用力度不大,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緩慢。目前福建省企業技術設備中屬於80年代以後水準的占不到1/4,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居全國第19位,新產品開發項目居全國第23位,高新技術尚未成為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

  第二,高新技術開發區發展不平衡。全省除福州市科技園區和廈門火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外,還有泉州、漳州、三明、南平、莆田等5個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其中,福州和廈門高新園區出口創匯分別位居全國53個國家級高新區中的16位及20位,其餘各項指標均在20位之外,發展很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省內高新區聚集度不夠,大部分是一區多園,過於分散;缺乏規劃,忽視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管理體制還不能適應發展要求,高新區管理體制以政府派出機構為主,部門介入較多;科技服務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人才短缺,不僅僅是高層次人才短缺,甚至高素質的技術工人也同樣短缺,因此,高新區創新能力不強,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

  2.福州、廈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發展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的載體,目前福建省有福州和廈門兩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還有5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福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福州市自實施“火炬計畫”10餘年來,在“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方針指導下,高新技術產業日益成為福州經濟新的增長點。1999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12.5億元。經省科委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為112家。

  為了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福州于1991年建立了“福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園區通過國家級和省級“火炬計畫”專案、國家級重點新產品試產計畫專案的實施,高新技術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園區經濟總量保持年平均50%左右的遞增速度。園區內,從事電腦、軟體發展、電子及通信行業的企業40多家,擁有博士、碩士、本科生2000多名。近來又創建了福州軟體園、福建留學生創業園等新園新區。

  目前,園區在電子資訊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精細化工、光機電一體化等領域,高新技術產業已嶄露頭角。幾年來,福州市通過與省內外100多個高校、科研單位建立密切聯繫,實施“產、學、研”結合項目,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明顯加快,高新技術產業正成為福州市經濟新的增長點。電子資訊、機電一體化、生物技術、新材料、高效節能及環保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正日益成為福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明日之星。

  (2)廈門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發展。廈門市是福建省工業基礎較好的地區,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大力引進國外資本,對高新技術企業實行優惠政策扶持,建立高新技術科技園區等措施,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廈門市最具競爭力的新經濟增長點。2000年廈門市國內生產總值501.15億元,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占49.5%。廈門市已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47家,2000年實現產值304億元,占全市工業產值的39.2%。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03億元,工業產值104億元。

  廈門高新技術產業集中於廈門火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該區是福建省最早成立的高新技術產業區,成立於1990年12月,由原國家科委和廈門市政府共同創辦,目前開發土地面積已達95萬平方米,區內有ABB、DELL、松下、東芝及TDK等國外知名企業,以及廈華等國內品牌企業80餘家,是福建省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人均勞動生產率達42萬元,在全國53家高新區中排名第6位。

  廈門火炬高新技術產業區以高新技術為支柱,主要發展電子資訊、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及生物工程技術產業,高新技術企業有38家,占開發區內企業數的88%。1999年,總收入達63.8億元,工業總產值65.4億元,工業增加值14億元,出口創匯3.29億美元,利潤3.82億元,上繳稅收總額2.83億元,以上資料分別占全區的93%、94%、95%99%和95%。由於開發區的良好發展態勢,目前已成為全國第一批16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之一;在“一區多園”發展戰略指導下,先後成立了留學人員創業園、火炬軟體園、思明軟體園、路橋科技園和北大生物園等,其中軟體園被科技部授予國家火炬計畫軟體產業基地。廈門火炬高新技術產業區的建立與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廈門經濟結構的調整,對當地經濟增長起了重要作用,同時對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推動福建省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都起了重要的帶頭示範作用。

  除上述兩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外,為了推動高新技術在我省的發展,省政府先後還批准成立了5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對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提高福建省科技水準,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起了重要作用。

  三、福建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從80年代開始,福建省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重點,按照“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加強基礎性研究”三個層次全面展開。目前已初步形成由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仲介服務機構以及各級政府有機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2個國家級、5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個國家級軟體園區、13個國家級(省級)星火密集區、8大星火區域支柱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國家火炬計畫“閩東南電子資訊產業基地”已初具規模,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法律法規和優惠政策日趨完善。

  1.福建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三個階段:

  (1)起步階段(1980-1990):1984年,福建省委召開三屆九次會議,提出振興福建經濟,要依靠科技進步,實施以智取勝發展戰略。1987年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科技會議,確立科技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的指導思想,制定了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規定,為福建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制度基礎。

  (2)快速發展階段(1991-1996):進入90年代,國家連續推出“國家科學技術重點推廣計畫”、“科學技術開發貸款計畫”、“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計畫”、“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計畫”等措施,1996年國家科委、國家經貿委先後制定頒佈了《技術創新綱要》、《技術創新工程方案》、《“九五”全國技術創新綱要》等政策、法規。1991年,中共福建省委五屆三次全會做出《關於依靠科技進步、振興福建經濟的決定》,提出實施“振興計畫”的戰略要求和總體目標。同年,福州、廈門2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隨後成立了泉州、南平、漳州、三明、莆田5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初步形成電子資訊、生物技術和新材料3個領域的高技術產業優勢。1995年,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科技大會,確立了“科教興省”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3)穩步調整階段(1997至今):1999年國家召開“全國技術創新大會”,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我國跨世紀科技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任務和方針政策,指出技術創新、加速發展高科技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方向和道路,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決策。在這一階段,福建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以政府、市場推動為主要特徵,主要技術創新的主體為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但由於我國還處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階段,市場關係尚未完善,而計畫體制的慣性還在起作用,表現為政府尚不能自主地行使宏觀調控職能,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尚顯乏力;市場需求的拉力不足,而政府的推動力又未能很好地起到作用。

  2.福建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特點

  為了實現“十五”期間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省工業產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2%提高到2005年的25%的目標,福建省將實施科技產業化工程,即培育銷售額上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100家,實現技術成熟及完成中試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100項。

  目前福建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政策和投資環境日趨完善。2000年全省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425家,其中30家為國家火炬計畫重點高新技術企業。2000年福建省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達881.7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16.7%,創稅利96.3億元,出口創匯額37.4億元。2001年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快速增長,全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可達1100億元,比上年增長25%。在電子資訊、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領域已顯示出領先發展的優勢。據國家科技部最新統計,福建省科技進步綜合評價指標居全國第6位。

  從福建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情況看,基本呈現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1)五大高新技術產業促進全省技術水準的提高。“九五”期間,福建省加快電子資訊產業的發展,使電子資訊產業成為福建省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新經濟增長點,連續5年居全省工業行業首位,居全國電子行業第7位元。此外,精細化工、生物工程、新型材料、海洋產業等領域快速發展,對全省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產業發展和整體技術水準的提高起重要的作用。

  (2)“數字福建”建設進展順利。2001年福建省圍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主線,強化技術創新體系,扎實推進“數位福建”工程項目建設,推進福建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到2002年,福建省政務資訊網路工程已建成開通,省互聯網交互中心已實現省內網路互聯互通,電子商務、資訊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等示範工程及數位福建鼓樓示範區建設進展順利。此外,福建省還建立省級高技術產業資訊管理系統和專案儲備庫,促進了高技術產業專案管理工作的資訊化、公開化和規範化。

  (3)運用高新技術推動企業經營機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九五”以來,福建省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進步為動力,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調大、調高、調優、調外”為原則,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一是集中力量狠抓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容量大、經濟效益好的企業,從政策、資金上予以重點扶持,加快企業技術改造進程;二是結構調整與企業改組、改制相結合,加快企業經營機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1996-2000年全省累計完成技改投資747.2億元,年均增速17%,比“八五”增長2.1倍。在開發新產品、應用新技術、引進新工藝、採用新材料、更新新設備等“五新”企業發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4)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領先地位突出。從福建省高新技術產業地域分佈看,福州、廈門兩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研發實力最強,五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力相對較弱。在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擁有“國家火炬計畫閩東南電子與資訊產業基地”、“國家863計畫智慧電腦領域成果轉化基地”、“國家火炬計畫軟體產業基地”、“留學生創業園”、軟體園區等一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園區,福建省多數高新技術企業主要落戶在上述園區內,如1999年廈門市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產值208億元,占該市工業總產值的29.8%,對推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起推動作用。

  (5)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撐作用突出。福建所屬5所重點高校與創業服務中心、開發區建設緊密結合,13所開髮型科技研究機構實行企業化轉制改革,按科技型企業管理機制運作,增強了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能力的提高,80%以上的科技人員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目前,福州大學光催化研究所光催化功能材料及系列產品產業化前期關鍵技術研究等3個項目,被國家發改委授予“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為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援。

  (6)民營科技企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福建省現有民營科技型企業2470家,從業人員6萬人,技工貿收入349億元/年,創稅利36.7億元/年,尤其是外商投資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如冠捷電子集團、柯達集團、中華映管、戴爾公司、華科光電等一大批具有投資額大、技術含量高的投資項目落戶,既提高了福建省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含量和管理水準,也成為全省新的經濟增長點。據統計,在福建省已審批的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占80%以上,福日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氮化鎵基高亮度發光材料等3個專案被列入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專案計畫。新大陸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創識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等多家民營科技企業被列為國家重點高科技企業。(注:資料來源:王發枝,《福建開放重大科研專案招標 民營企業實力驚人》,中華工商時報2001年11月12日。)

  (7)農業科技實力不斷增強,農業產業化進程較快。福建省圍繞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實施科研攻關、星火計劃、燎原計畫、豐收計畫和建設科技示範鄉鎮,進一步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全省農業綜合技術開發、特種水產養殖示範和深加工技術開發等各具技術特色的農業技術領域不斷突破,2001年6月,《福建省農業科技發展綱要》提出了在“十五”期間至2010年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實施十大農業科技行動的目標,並將重點放在建設福建省農業生物安全重點實驗室和福建省動物傳染病重點實驗室,以加快植物、動物、微生物轉基因研究等。

  (8)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逐步形成。1999年全國技術創新大會和福建省委六屆十次全會後,福建省在資金投入、政策優惠等方面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力度,先後制定和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快福建省高新技術及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管理暫行規定》、《福建省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等措施,從財稅、資金、人才、進出口等方面,為福建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和投資環境。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