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福建省電子資訊產業


  為迎接21世紀的挑戰,福建省加快了電子資訊產業的發展,在中共福建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明確指出:“資訊化是當今國內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也是帶動我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環節。要把加快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作為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實現資訊產業的跨躍式發展”;要“大力開發資訊資源、加強現代化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加快資訊技術的推廣應用,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加快開發利用全省資訊技術和資源,建設以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為目標,以資訊資源數位化、網路化和資訊共用為主要內容的‘數位福建’”。( 注:資料來源:福建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福建省人民政府“十五”規劃意見》)。

  一、福建省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的現狀

  據2000年《福建年鑒》資料,“九五”期間,福建省電子資訊產業產值年均增長38.7%,電子資訊產品製造業累計完成工業產值2128.2億元,銷售收入1298億元,利稅88.3億元,出口總額72.9億美元,分別是“八五”的4.5倍、4倍、3.7倍和4倍;年均開發100多項新產品、新技術,有156個專案獲部、省科技進步獎和省優秀新產品獎,一批優勢產品如冠捷集團公司的彩色顯示器、實達集團的數據機、福日公司的背投影彩電、萬利達集團公司的影音光碟機等10多種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全行業有92家企業通過ISO9000品質體系認證,有26個產品獲省名牌產品稱號,2個獲中國馳名商標稱號。

  福建省電子資訊產業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電子資訊產品製造業快速發展。“九五”期間,福建省電子電腦產業發展迅速,資訊產品製造業保持快速發展,新產品如顯示器、中西文終端、POS終端、印表機、PC等產品產銷量居全國前列,實達、冠捷、廈華、戴爾、中華映管、新大陸等一大批三資、股份制企業對全省經濟貢獻度進一步提高,這些大公司的迅速崛起,對全省電子資訊產業發展起積極作用。2000年,全省資訊產品製造業完成產值(1990年不變價)739.3億元,比增32.8%;工業增加值98.4億元,比增16.4%;出口總額22.6億美元,比增20.6%;產品銷售率97%,比增1.5%;銷售收入401.3億元,比增26.5%;實現利稅29.1億元 ,比增27.6%,全省資訊產品製造業產值居全國電子資訊行業第7位元。

  2.電子資訊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電子資訊產品向高技術、高品質、高附加值方向發展,投資類、消費類和元器件類產品的比重分別為50.5∶30.7∶18.8,投資類產品已替代消費類產品,佔據電子資訊產業的主導地位,促進了電子資訊產業與產品結構的合理化。 2000年全省電子資訊產品產量居全國前5名的有19種,其中,居全國首位有4種(POS終端、數據機、印表機和收錄放影機),居第二位有5種(BP機、電話單機、光通信設備、黑白電視機和顯示器),居第三位元有2種(傳真機、影音光碟機)。全省四大電子資訊產業基地(福州、廈門、馬尾和融僑)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2000年產值占全行業比重的92%。此外,莆田、泉州、漳州3個生產基地有望成為“十五”期間新的電子生產基地。外向型經濟不斷拓展,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到2000年底,全省電子資訊產業共引進外資12.9億美元,三資企業103家,解決就業7.02萬人,占全行業職工總數75.6%;有14家三資企業入選全國百家最大規模電子三資企業名單;三資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占全行業76%,實現出口額占全行業95%,2000年有6家三資企業(冠捷、燦坤、廈華、中華映管、廈門TDK、戴爾)出口額超過1億美元,其中冠捷超過6億美元,並吸引了愛普生、愛默生、三協精機、中華映管等眾多海外著名企業前來投資設廠。

  3.推進“數位福建”網路建設步伐。“九五”以來,福建電信網路開始由通信網向資訊網過渡,全省大量採用先進的SDH和WDM技術,建成了一個以光纜為主、衛星和數位微波為輔的數位傳輸網。金卡工程(電子貨幣及自動化支付系統)、金關工程(對外經貿資訊系統)、金稅工程(稅務電子化系統)、金巨集工程(宏觀管理資訊服務系統)、金智工程(教育科研資訊網)、金科工程(科技資訊網)和公眾資訊服務網等取得新進展,“金農”、“金盾”、“金衛”等一系列“金”字工程也在積極建設之中。隨著網路建設的迅速發展,全省9個市和30多個省直機關實現了政府上網,黨政機關辦公自動化進一步普及。目前全省寬頻骨幹網已通達各市、縣、鄉鎮;光纖接入網已向用戶推進。2001年3月1日鐵通公司正式運營後,全省已形成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7家經營基礎電信業務的骨幹企業,固定、移動及IP等業務發展迅速,其中,固定電話網形成了9大本地電話網和省內長途電話網,1999年底全省城鄉電話機容量突破600萬門;長途交換機容量超過26萬路端;移動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440萬門。此外,省資料和多媒體通信網已初具規模,形成了分組交換機、數位資料網以及163、169等資料增值業務網,覆蓋了全省所有鄉鎮和大部份行政村。

  4.增強軟體企業創新能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電子資訊產業加大軟體等新產品研發、投資力度,培育出一批技術含量高、規模效益好的電子資訊產品生產企業。在軟體產業、系統集成和網路產品生產方面,認真落實國務院[2000]18號檔,加快軟體、積體電路產業的發展。全省軟體產業在管理資訊系統、金融、財稅、商業、辦公自動化、教育和工業自動化控制等應用領取得了新進展,福州、廈門軟體園初具規模。目前全省已有各類軟體發展、推廣應用及服務企業500多家,約占全國軟體企業總數的10%,其中福州市占2/3,開發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應用軟體,如“地理資訊系統軟體”、“多媒體教育軟體”、“多維視景軟體”、“動態口令身份認證系統軟體”、“多協定資料交換平軟體”、“金融業務即時交易系統軟體”、“同城清算系統軟體”、 “證券交易系統軟體”、“翻譯和詞霸軟體”等。2000年全省軟體從業人員3000多人,軟體及其資訊服務業營業額達25億元,出口額600萬美元。福州軟體園的硬體設施在全國首屈一指,並培育了實達、新大陸、瑞達、創識、頂點等高新技術軟體發展與生產企業。(注:資料來源:2000年《福建年鑒》)。

  5.制定優惠政策,加快軟體和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根據國務院精神,福建省政府出臺了《鼓勵軟體產業和積體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在稅收、投融資、產業技術等方面,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提供更加優惠的政策支持。(1)制定鼓勵軟體產業發展政策。為加快軟體產業發展,由省政府扶持的省內各風險投資公司將軟體產業作為投資重點;省財政安排專項經費設立軟體產業開發資金,扶持重點軟體技術和產品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企業;福州、廈門軟體園及省電子生產基地內的軟體企業,當年所得稅稅負超過10%的地方收入部分,繼續用於園區發展的,由同級政府給予補貼;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銷售其自行開發生產的軟體產品,2010年底前按17%的法定稅率徵收,但實際稅負超過3%的部分即征即退;來閩創辦或受聘於軟體企業的高層次人才需遷移戶口的,不受任何指標限制;國有及國有控股軟體企業可從每年淨資產增值部分中拿出總額不高於35%的比例,以股份期權形式獎勵經營管理者和技術骨幹。(2)制定鼓勵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政策。鼓勵境內外企業設立合資或獨資積體電路生產企業;對重點積體電路投資專案在建設期間貸款,可提供貸款貼息;對從事積體電路產品製造、生產所需的專用設備、材料,經批准免收生產經營用房的交易手續費和產權登記費;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銷售其自產的積體電路產品(含單晶矽片),2010年底前按17%的法定稅率徵收,但實際稅負超過6%的部分即征即退;企業用於研發新的積體電路和擴大再生產,不作為企業所得稅應稅收入,不徵收企業所得稅。   

  二、福建省電子資訊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1.電子資訊產業發展存在的5大主要問題:

  (1)高層次人才極為短缺。福建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缺乏人才、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缺乏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尤其是缺乏高新技術學科帶頭人和懂技術、善經營的複合型人才,已經成為制約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的重要瓶頸。如在軟體產業方面,福建省雖擁有的企業數量約占全國的10%,但企業規模很小,多數尚屬家庭作坊式企業;軟體業營業額僅25億元/年,尚不及東大阿爾派一家企業的產值;軟體從業人員僅3000多人,大多數為本科和大專學歷,碩士及以上學歷的占不到10%,博士、博士後人才更短缺,而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高學歷人才比比皆是。以深圳華為公司為例,其博士、碩士占研發人員總數的80%以上。正是由於人才短缺,以致福建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滯後,在2001年國家資訊產業部和科技部聯合評定並公佈的全國十大軟體基地中,雖然福州市在全國擁有一流的硬體設施,但福州軟體園因缺乏具有規模、市場佔有率的軟體企業而榜上無名。

  (2)研發投入低。按照國際慣例,高新技術企業R&D經費占銷售收入比例,在3%以下難以生存,占3-5%尚可維持,5%以上方能發展。據對福州市11家電子資訊企業調查,有6家企業的研發投入不足3%,4家企業研發投入超過3%,但也不足5%。其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有8家,但經過認證的僅有3家。由於研發投入不足,關鍵技術未獲自主知識產權,軟體技術、微電子技術和網路技術開發滯後,造成全行業效益較低。

  (3)技術落後,核心技術開發能力更低。福建省電子資訊產品以加工、組裝型為主,整機的生產能力大於元器件、部件生產能力,元器件、部件生產能力又高於研發能力,屬典型的“倒三角”結構特徵。主導產品出口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長期以來,生產的PC、彩電等產品晶片均為發達國家少數公司所壟斷,積體電路產品大量依賴進口,軟體銷售額僅占全國總量僅為4.5%,基礎軟體大多為國外產品。由於企業的研發水平還較低,許多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的電子資訊產品尚無開發能力,部分電子資訊重點產品的核心技術還沒有完全掌握,大部分高新技術產品仍停留在來料加工的組裝生產階段。

  (4)出口產品效益較低。美國是福建省電子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受美國經濟增長減緩、世界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及全球需求萎縮的影響,對電子資訊產品出口企業效益影響較大。其中,出口影響較大的產品主要是:投資類和新型元器件產品,如手機、顯示器、元器件等出口訂單一旦減少,造成企業減產或以內銷為主,加劇了國內市場競爭。

  (5)加入WTO對福建省電子資訊產業及產品市場的衝擊較大。我國加入WTO後,將按照《資訊技術協定》,有步驟、分階段地在2005年前實施電子資訊產品進口零關稅政策。福建省多數電子資訊企業以國外市場為主,出口比重較大,雖然一方面由於進口零部件關稅的逐步取消,有利於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擴大產品出口,從而有利於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但是,加入WTO也將對福建省電子資訊產業造成較大的衝擊。如人才流失、市場競爭加劇和資訊安全受到威脅等方面,其中,受影響最大的行業有電信業、缺乏自主知識產權(軟體、網路產品)以及處於起步、成長階段的數位化產品、通信產品和新型元器件產品等。加入WTO後,電子元器件的全球採購和關稅的取消,將使進口量劇增,加大內銷企業經營困難。同時,電子資訊產品進口逐步降為零關稅,部份低效率的組裝型企業將面臨競爭力下降;部份企業需進行結構轉型,即從組裝型轉向專業化分工領域拓展,尤其是電腦領域,在短期內將面臨結構轉型的“陣痛期”。此外,根據我國加入WTO的承諾,到2003年外商可以在福州、廈門擁有增值電信和服務領域49%股權,2004年可對移動通信領域增至49%股權,從而對福建省通信設備市場也會帶來較大的影響。

  2.加快福建省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的對策

  針對福建省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環境的重大改變,必須在儘快熟悉WTO規則和相關規定的基礎上,努力採取七個方面的對策,以加快福建省電子資訊產業的發展。

  (1)明確確定電子資訊產業的發展重點。“十五”期間福建應同步適應我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的重點。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提出在今後一段時期內,中國資訊化建設重點為以下十個領域:一是加速資訊網路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建設電子政務系統,構築政府網路平臺;三是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建立全國和城市物流配送體系;四是推進數位化城市工程,加速三網合一的城市數位化建設;五是加快移動通信網產業化;六是重點發展軟體業、積體電路設計和超大型積體電路生產;七是組建電腦網路資訊安全體系;八是發展數位音頻視頻新產品;九是發展新型元器件和新型電子材料;十是光通信產品研發及產業化。為此,福建省應明確電子資訊產業的發展重點和方向,一是強化電子資訊產業技術改造。重點放在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品質、經營效益和擴大出口方面。今後一段時期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a)避開熱點。比如電腦、VCD等;(b)發揮優勢,甘當配角;(c)突出重點,多選擇產業融合點、技術融合點,在應用領域開發新產品;(d)加強行業指導,避免分散重複建設。

  (2)加快結構調整,提高電子資訊產業的生產集中度,形成規模化經營,延長產業鏈。據有關資料統計,近5年來,世界電子資訊產業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市場容量增長近1倍。當前,我國電子資訊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表現為移動通信、資料通信實現穩步增長,IP主幹網、城域網和寬頻網建設如火如荼,對光纖光纜產品需求量增加,但產品供給呈飽和態勢;電腦市場出現軟化趨勢,呈現利潤低增長、盈利空間較為有限的格局。“十五”期間,我國對光傳輸設備的需求量仍將保持30-40%的增長率,隨著移動通信由第一代TACS向第二代GSM、標準CDMA和第三代3G演進,國內通信業蘊藏著巨大的商機,行業發展空間廣闊,有較好的投資和盈利機會。因此,福建省電子資訊產業的發展,要以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和結構升級為契機,緊跟電子資訊產業發展潮流,實施跨越式的領先發展策略,重點發展光電子和具有比較優勢的電子資訊產品。通過技術創新、培植開發能力,加快傳統產業技術化、高新技術產業化,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國際化管理水準,儘快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名牌產品,搶佔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同時,要強化主業、分離輔業,加大技術投入,調整產業、產品結構,促進專業化分工協作,優化電子資訊產業的產品結構,提高市場佔有率和應變能力。

  (3)發揮比較優勢,做大做強做精企業。福建省電子資訊產業具有規模化的加工組裝優勢,初步形成元器件和整機生產基地。為了提高產業競爭力,應加強SWOT分析(其中S、W、O、T分別代表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宣導聯合攻關,集中優勢資源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為此,必須強化微型電腦、彩色電視機、印表機、電腦終端、金融終端、顯示器、顯示管和鐳射頭等產品的研究、開發和生產能力,通過建立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形成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生產、工藝技術及資訊資源的綜合利用,做好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工作,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以形成規模競爭優勢。要發揮比較優勢,加快開發功能適中、價格低廉、性能良好,適合城鎮、農村市場需求的新產品。要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擴大境外加工貿易,提高資本、技術密集型電子資訊產品和服務專案出口比重,實現出口方式的轉變。通過做大做強做精企業,增強入世後電子資訊產業的風險抵禦能力。

  (4)實施並購重組,發展大公司(集團)戰略。根據建立電子資訊產業強省目標,到2010年電子資訊工業總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要達到30%,建成閩東南資訊產業繁榮帶。為此,必須通過戰略性並購重組,解決產業分工協作和低水準重複建設問題,形成規模競爭優勢,提升福建省電子資訊產業的競爭力:一是加快基地建設。著眼于長遠發展目標,主動融入國際化競爭戰略,促進福建省四大電子工業基地的分工協作,突出競爭新優勢。其中,福州市基地繼續以發展國民經濟資訊化配套產品及電子零部件為主;馬尾基地主要發展電子資訊化產品及電子整機產品;福清基地重點發展電腦及其外部設備。此外,應加快福州市金山工業區IT產業、數碼相機等項目建設。在抓好現有企業的達產、增資的同時,要抓好新專案的配套建設,實施增大總量,提升基地級別,爭取使四大基地成為國家級基地。二是提升軟體園發展層次。要繼續抓緊軟體中心建設,實施機制、人才、環境和管理傾斜政策,加快引進國內外各類軟體企業入園。三是通過兼併重組,加快培育有規模和技術優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有較強競爭力的電子資訊企業集團,形成緊密型的產業發展鏈。要實施強強聯合,加強與外資企業合作,建立廣泛的戰略聯盟(包括供應商、銷售商),以聯合採購、銷售、資訊共用等方式,實現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

  (5)促進產業升級,提高資訊化管理水準。重點是加速資訊傳輸網路建設,以資訊資源開發為核心,改造電信網、有線電視網,加快電腦網路和資訊交換平臺建設,促進電信、有線電視和電腦的“三網合一”,推進宏觀管理、決策支援、公共資訊服務系統的自動化和資訊化,通過資訊傳輸網路建設帶動資訊製造業的結構調整。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推進產、學、研相結合,加強與省內外大學和科研機構的聯繫;要積極培育和篩選一批符合產業政策導向,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電子資訊產業招商專案,吸引國際跨國公司和大集團投資;選擇若干關鍵技術和產品,實現聯合公關和重點突破。

  (6)轉變政府職能,構築新型服務體系。目前工業化國家現行關稅稅目有1萬多個,我國關稅稅目僅7000多個。因此,必須轉變政府職能,細化稅制結構,按照國際慣例增設新的資訊產品稅目,重點支援軟體、微電子、資訊技術推廣應用、數位電視、網路產品和新型元器件等行業發展。從現有情況看,即使是加入WTO後,各國對電子資訊產業的控制程度仍有所不同,如對增值電信的限制就少於基礎電信服務的限制,對主體電信業務通信權尤其是國際通信權從嚴限制。當前要以入世為契機,儘快清理與WTO原則不相符的政策體系,加快制定政策、法規、行業標準,加強軟體產品的登記管理和知識產權保護,實現對通信網、廣電網和專用通信網的統一管理。通過發佈資訊、政策引導,運用買方信貸和賣方信貸,實行政府採購等政策,支援資訊產品出口。

  (7)實施走出去戰略,推進企業跨國化經營。我國電子資訊產業開放較早,僅電信產業直接利用外資就超過200億美元,造就和發展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有較強競爭力和高成長的電子資訊企業,在價格、維護服務和本地化行銷策略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佔據中低端產品市場的主導地位,並開始步入國際市場。目前福建省顯示器、印表機、中西文終端和微機等產品品質達到或高於國際同類產品品質水準,有價格競爭優勢和擴大生產規模的要求,部分產品的外銷比例達40-100%。因此,應充分利用現有產業、企業基礎,鼓勵企業設立研發、設計中心,及時跟蹤國際先進技術發展動態,實施以質取勝和名牌產品出口戰略,鼓勵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在境外設立加工企業,帶動產品、裝備、技術和服務出口,擴大企業生存和發展空間,形成比較完整、有競爭優勢的產業發展鏈。要積極探索與跨國公司、國際連鎖企業建立購銷網路途徑,不斷推動企業跨國化經營,使企業的比較優勢真正轉化為競爭優勢。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