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福建省生物技術產業


  近20年來,以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迅猛發展。目前,全球已擁有10個年銷售額大於10億美元的生物技術產品,其中,生物制藥是生物技術研發和產業化中最活躍、進展最快的領域,被公認為21世紀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生物制藥研究的方向是:應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和酶工程等現代生物技術改造傳統制藥工業。國際上生物技術領域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中有60%以上是用於醫學領域的,目前總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生物技術產品也主要是醫藥生物製品。

  目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正面臨著外資企業競爭、市場趨於飽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嚴峻挑戰。加入WTO後,既對生物醫藥產業產生較大的衝擊,也為生物醫藥產業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市場競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一、福建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現狀

  福建省已將“醫藥行業”確定為重點發展的十大行業之一,特別是生物醫藥產業將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目前,福建省一些上市公司已把生物制藥列為投資重點,其中,天香股份有限公司決定淡出傳統農業,進軍生物制藥產業,計畫投資1.1億元資金建設3個生物工程和生物制藥產業化專案;新大陸股份有限公司經過7年的發展,已成功開發了目前國內唯一的第一類體外癌症檢測試劑,生物制藥成為該公司3大高科技產業支柱之一;福建金山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廈門特寶生物制藥公司等一批生物制藥企業,也擴大了生物制藥企業的生產規模。

  但是,從總體上看,福建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形勢不容樂觀,醫藥產業發展面臨三大“瓶頸”:一是企業規模“瓶頸”。福建省現有各類制藥生產企業140多家,醫藥工業產值30億元/年,整體規模小,醫藥行業銷售收入位居國內第21位,所占市場份額不足2%;二是產品結構“瓶頸”。企業產品結構不合理,不適應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需要;三是技術創新“瓶頸”。多數生物制藥企業創新能力差,研發基本停留在仿製階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品種少,自主開發的一類新藥尚未實現“零”突破。

  福建省生物制藥行業主要分佈在福州、廈門兩市。從福州市醫藥行業發展情況分析,改革開放以來,福州市醫藥產業發展迅速,現有醫藥企業35家,已形成抗生素原料藥、化學合成藥、西藥製劑、中成藥製劑、醫療器械等門類齊全的工業生產體系。原料藥主要產品有:鹽酸金黴素、硫酸慶大黴素、單硫酸卡那黴素、硫酸卡那黴素、妥布黴素、小諾黴素、環孢菌素A、西梭黴素等;中西藥製劑產品主要有:水針、片、大輸液、粉針、膠囊等。其中,抗生素原料藥在國內有較高的市場佔有率,鹽酸金黴素曾獲得部優產品稱號,硫酸慶大黴素獲國家銀質獎,單硫酸卡那黴素獲省優產品稱號,妥布黴素獲省優秀新產品稱號。

  從目前來看,醫藥行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生產規模小,企業整體品質差。就生產規模而言,在福州市35家企業中,產值能達到千萬元以上的企業僅9家,全市醫藥企業產值尚不如國內一家重點企業的產值,更不用說僅僅是國外一家跨國公司的“零頭”,除金黴素、卡那黴素產品在國內有較高的市場佔有率外,其他原料藥、製劑、生物醫藥企業的規模小,生產技術、工藝較為落後。

  (2)品種老化,產品更新換代緩慢。目前,世界級制藥企業每年的新藥研究開發費用一般占銷售收入的10-15%,國內制藥企業的研究開發投入還不到銷售收入的1%。由於科研資金投入少,產品創新能力低,與國外企業和國內外資醫藥企業相比較,主要差距為:醫藥研發與產業化尚未形成良性迴圈;新藥研究成果及產業化速度緩慢;藥物生產達不到國際標準;新藥研發缺乏創新機制和創新環境。從福州市醫藥企業抗生素原料藥產品開發情況看,以福抗、福興等公司為主,主要產品金黴素、硫酸慶大黴素、單硫酸卡那黴素、硫酸卡那黴素等品種已進入衰退期,急需利用新技術加以改造。近年來原料藥新品種除了開發頭孢唑啉鈉、小諾黴素等品種外,其他新產品因受研發、開發能力、資金實力等方面的限制,難以通過產品更新換代促進醫藥產業結構調整。

  (3)中成藥品種少,傳統優勢不突出。中成藥是我國傳統的醫藥產品,由於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在全世界範圍內也已形成了傳統藥物和天然藥物的科研、生產和銷售網路。日本、韓國、印度是傳統醫藥生產大國,由於加強傳統醫藥現代化的研究,實施GMP管理,提高了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能力。我國臺灣地區也強化了中藥的研究、開發,70多家中藥生產企業中已有半數以上通過GMP認證。臺灣最大的中藥生產企業“順天堂”公司,可生產300多個品種的中成藥,產品50%以上進入國際市場。從福州市中成藥發展看,以梅峰藥廠、嘉華中藥有限公司等企業為主,主要產品以胃得安、腸得安、益肝片為主,其他中成藥品種少,開發能力低,發展緩慢,傳統中成藥產業規模優勢尚未形成。

  (4)管理方式落後,企業競爭力弱化。藥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是為治病防病、健康長壽服務的,必須確保用藥的安全有效。從福州市醫藥生產企業看,多數企業未通過GMP(藥品生產品質管制規範)、GSP(藥品經營品質管制規範)認證。國家六部委己聯合出臺《關於整頓和規範藥品市場的意見》,將使我國大部分醫藥企業直接面臨生存的考驗。從長遠看,未能通過GMP、GSP認證的企業,將制約其產品進入國內外市場的能力。

  二、福建省生物技術產業發展重點

  1.福建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存

  首先,加入WTO對福建省生物醫藥產業將產生一定的正面影響。

  (1)加入WTO,有利於醫藥產業結構調整。為適應劇烈的國際市場競爭,福建省生物醫藥企業必將會逐步通過重組、合資、聯營、兼併形式,實現資本、技術、資源、人才的有機組合,提高醫藥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2)加入WTO,有利於引進外商投資。醫藥產業是我國對外開放度較高的產業之一,入世後,隨著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增強,國外醫藥企業能更放心地與我國企業進行資金與技術方面的合作,增加投資力度,推進我國醫藥產業的發展。

  (3)加入WTO,有利於發揮中藥產業的比較優勢。福建省中藥資源較為豐富,具有獨特的比較優勢。隨著世界市場對天然藥物需求的擴大,中藥產業將會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加入WTO後,中成藥進入國際市場的管道將更加暢通,將有利於我省中成藥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為中成藥產業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

  (4)加入WTO,有利於規範醫藥產業管理秩序。由於WTO對藥品的生產、檢驗、銷售、價格等方面要有較高的透明度。為此,我省必須大力整頓醫藥行業高額回扣、生產假冒偽劣藥品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從而有利於為正當經營的醫藥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其次,加入WTO後福建省生物醫藥產業將面臨新的挑戰。加入WTO之後,國際制藥企業將進一步進入我國醫藥市場,競爭更為劇烈,這對國內制藥企業的生存模式具有極大的挑戰,使福建省生物醫藥產業面臨嚴峻的挑戰。

  (1)醫藥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福建省生物制藥工業尚處於起步、發展初期,與國外跨國公司相比,無論是藥品品種、產量還是品質等方面尚處於弱勢。目前,國內主要是依靠高關稅、非關稅壁壘限制“洋藥”進入,個別進口藥品關稅達28%以上,大大高於發達國家平均水準(5%),也高於發展中國家平均水準(14-15%)的水準。加入WTO後,我國進口藥品關稅將下降到5.5-6.5%,進口藥品價格也將相應下降,擁有資金、技術實力的跨國公司將大舉搶佔國內藥品市場,國內制藥企業將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

  (2)藥品仿製企業生存空間萎縮。加入WTO後,按照有關知識產權保護協定的規定,仿製藥品生產將遭受嚴格限制。目前國內生產的化學藥品相當部分為仿製品,其中有60%還未過專利保護期。加入WTO後,我國將按照知識產權協定強化藥品專利保護,這就意味著我國醫藥製品業將告別仿製為主的時代,那些依靠仿製藥品為主的生產企業,要麼被索取高達4-10億美元的賠償費用,要麼花費500-600萬美元買斷一個專利藥品生產許可證,部分仿製藥品生產企業將不得不停產,否則將遭受國外企業的起訴。福建省生物醫藥企業普遍缺乏創新、自主開發能力,除了福抗、福興等幾家規模較大的企業具有一定的新藥開發能力外,多數企業尚不具備新產品開發能力。

  (3)藥品品質管制水準低,產品難以進入國際市場。國際衛生組織為確保藥品品質而制定了特殊的藥品生產管理規範(GMP),國際醫藥貿易也大都以GMP、GLP為標準。此外。各國還制定了相當苛刻的准入標準(如美國的FDA標準),從而使我國藥品出口遭遇嚴格的“非關稅”壁壘。目前福建省醫藥生產企業,除少數生產企業達到GMP認證的規範要求外,多數企業尚未取得GMP認證,這不利於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4)部分醫藥企業面臨被收購、淘汰的壓力。由於福建省多數醫藥企業生產規模小、資金少、技術落後、產品品質低、競爭能力差。加入WTO後,部分企業將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慘遭淘汰。國外跨國公司會趁機吞併部份醫藥企業,利用企業原有的經營基礎,以其資金、技術優勢取得經營上的主動權,從而對福建省醫藥企業構成極大的威脅。

  (5)關稅降低對部分產品造成的影響。加入WTO後,醫藥產品關稅將降至5.5-6.5%,醫療器械產品將降到6%。降低關稅後,國外產品價格優勢將更加突顯,將會對醫藥企業形成較大的衝擊。入世後大量“洋藥”尤其是成本較低、療效較好的普通藥品會大量進入,將使福建省醫藥產業中的西藥製劑類以及規模小、技術落後的企業面臨結構調整或虧損倒閉的危險。

  2.加快福建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對策

  如上所述,與發達國家制藥企業相比較,福建省生物醫藥生產企業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研究應對的方方面面,正是加快福建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對策。

  (1)以加入WTO為契機,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加入WTO對以"仿製"為基礎的制藥企業將會產生巨大的陣痛,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貿易壁壘後,國外製劑、新藥將蜂湧而至。為此,醫藥企業要積極研究應對策略,開發具有比較優勢的新產品,提高醫藥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第一,要開發抗生素原料藥。目前,化學類、製劑類藥物的開發難度加大,代價也越來越高。從國外新藥開發看,開發一個新藥,一般花費1.5—10億美元,歷時10年時間,且合成單體能夠成功並進入市場的概率較低。目前,福州市部份抗生素原料藥在國內外市場尚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已成為我國主要出口品種(如鹽酸金黴素)。今後應重點開發7-ACA、硫酸奈替米星、卡那黴素B、丁胺卡那黴素、妥布黴素、環孢菌素A、去甲基金黴素等新產品,同時,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優勢產品,提高傳統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第二,加快生物制藥產業化。目前國際市場開發的40多種生物工程藥物中,我國已能生產12種,在生物技術研究領域,我國的起步並不晚,在實驗室階段有多項生物技術與國際水準接近,甚至某些技術領先國際水準,但生物制藥的產業化水準低。福州市生物制藥企業以金山藥業公司、新大陸生物技術公司為主,金山藥業公司把拓展生物制藥、海洋生物制藥領域作為主攻方向,與上海中科院合作,強化研發力量;天香集團公司已通過股東大會決議,將逾億元募股資金重點投向生物技術領域。要加快福州市生物制藥企業的發展,應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加大風險投資力度,多管道籌集項目研發、開發資金;強化技術創新,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生物制藥新產品。第三,擴大醫療儀器設備生產與市場份額。有關統計顯示,我國醫療器械市場銷售額己達548億元/年,其中高技術醫療設備約100億元,並且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長。“十五”期間,我國主要醫療儀器、設備的銷售將繼續呈上升趨勢。從當前國際醫療器械技術發展趨勢看,除了繼續開發消毒、康復、保健醫療器械和大型儀器設備外,代表當今國際醫療器械最新潮流的醫療器械主要有:導管類器械、機能恢復輔助器械、鐳射類器械、化學合成聚合物等。福州市尼普洛、梅生醫療設備等公司,在重點開發人工腎透視析器系列產品、醫用導管、助聽器等產品的基礎上,應緊密跟蹤國際醫療器械發展新潮流,加大電腦技術、資訊技術與醫療器械技術的結合,高起點地研究、開發新型醫療器械產品,形成醫療器械生產基地。第四,加大中成藥開發力度。中成藥產品要進入國際市場,一定要開發適銷對路產品,瞭解進口國對天然藥品的市場需求。以下幾類中藥產品頗受國際中藥市場青睞:常見輕淺病症的自我治療藥物,如便秘、慢性疲勞綜合征、睡眠障礙綜合征、過敏性鼻炎等;中藥保健品,如防治老年癡呆症、更年期綜合征、糖尿病等藥物或保健品;疑難病的中藥輔助治療藥物;美容、減肥、戒煙、戒毒中成藥等。同時,還要掌握不同國家的藥品法規。根據不同國家情況,選擇以藥物、OTC藥物或食品增補劑等形式註冊。以美國為例,美國政府於1994年把草藥和植物藥歸入食品增補劑,在無毒的情況下,草藥及其提取物可先作為食品增補劑上市,而後申報新藥。若以食品增補劑方式註冊,藥品說明書上不能標以“治療某些疾病”的字眼,不能宣傳其功效;若以藥品註冊,其管理要求嚴格,時間長、費用高,需提供權威性的毒理、藥理及臨床試驗的科學資料,難度較大。因此,中藥產品可先按美國食品增補劑的要求開發並產業化,以利於儘快進入美國市場。最後,必須採用國際標準,注重中藥產品的安全性、有效性。中藥對某些疾病的療效較西藥有一定的特色,但中藥製劑的可控性、療效標準較西藥有一定的差距。要使中藥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必須強化GMP生產和品質控制,以達到進口國食品及藥品管理部門的要求。近年來,日本、韓國已成為世界主要的漢方藥生產國家。如日本有漢方藥企業200多家,漢方藥每年以15%速度增長,中藥廠大多通過GMP認證,其產品品質和包裝品質優於我國中成藥,成為我國中成藥出口的最大競爭對手。因此,福州市中成藥生產基地建設,應以開拓臺灣市場為先導,進而開拓國際市場。要強化現有產品品質控制,加快中成藥產品開發與GMP認證步伐。

  (2)加大產業、產品結構調整力度,聯合重組,以合力共同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據悉,國家經貿委將對新開辦生產片劑、膠囊、粉針、水針、大輸液等5種產品的企業,實行嚴格控制。福建省醫藥產業發展,要以產業結構優化和產品結構升級為重點,實施優勝劣汰,防止低水準重複建設。一是提高企業集中度。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實施戰略性重組、企業兼併等措施,積極培育若干傢俱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醫藥企業集團,形成主導型產品生產優勢。二是提高產品集約度。目前,國內醫藥企業已開始實施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資產重組,在重組的具體方式上,應把"引進資金"上升為"引進技術和產品",拓展醫藥企業的發展空間,提高產品的集中度與規模經濟效益。在此過程中,一是引入省外優勢醫藥企業收購、兼併本省的弱勢醫藥企業;二是本省醫藥企業聯合重組形成合力,共同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從企業方面看,重點是加快生物醫藥企業優化組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漳州片仔癀集團、廈門星鯊總公司、福州抗生素集團、福興醫藥公司等龍頭企業的發展;建立新藥研製及產業化示範工程,提高生物醫藥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在未來的5年內,生物醫藥行業的發展方向是:研發一批新藥,扶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企業的發展;加大生物新藥、中成藥、高精尖醫療器械、醫療設備企業的發展。加強醫藥技術的研究開發,培育大型醫藥企業。

  (3)推進技術創新,實施“仿創”相結合策略。要以“科技興藥”為動力,加大新產品、新工藝的研究開發力度,瞄準國外先進技術,走“仿創"相結合的道路。一是加大創新力度。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福州市主要以抗生素原料藥、化學合成藥、西藥製劑、中成藥製劑、醫療器械等產品為物件,各大類產品以若干重點企業、產品為突破口,集中有限的人、財、物資源,研究、開發若干種具有國內外先進水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二是加大“仿製”力度。企業不能隨意仿製國外新藥,也不可能花鉅資購買發達國家已開發的專利新藥,但應注重新藥仿製、再開發和“老產品”的改進,既可以利用已知技術基礎上進行再創新,利用發達國家沒有在國內申請專利新藥,或已超過專利保護期限的“老產品”,加大仿製與創新。仿製一些剛過期的藥品,是國際醫藥市場的一種慣例,不失為福州市醫藥企業發展的好機遇。因為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福州市醫藥企業要開發並能打入國際市場的新藥較為困難,而仿製專利到期的藥品,是加快醫藥企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據瞭解,從2000年開始已有許多醫藥產品專利即將到期,另有50多種新藥將在2005年到期,包括世界上最暢銷的一些新藥產品,如抗潰瘍藥洛賽克、奧美拉唑等。因此,福州市醫藥企業要善於與“專利到期”藥品賽跑,搶佔先機,贏得商機。

  (4)引進專利權人生產技術,發展中外合資醫藥企業。專利到期的藥品可以仿製。然而,一旦專利藥品到期,隨著大量仿製企業的出現、仿製產品的增加,價格會大幅下降,生產企業利潤率隨之降低。而且專利權人仍掌握藥品的生產技術和經營訣竅,面對眾多仿製企業,在技術分享方面一般會採取兩個措施:一是技術轉讓,即通過有償轉讓方式輸出技術獲取利潤;二是技術合作,即投入技術,與其他企業合資、合作方式繼續分享新藥的經營成果。一般來說,新藥的專利保護期為20年,扣除研究開發期約10年,產品的生產銷售保護期大約只有10年時間,對多數新藥而言,可能正處於產品生命週期的成熟階段,一旦專利到期,新藥轉變為普藥,仍可獲得豐厚的產品銷售利潤。但由於競爭的加劇,此時專利權人大規模投資的風險加大。因此,專利權人往往會採取技術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利用其他企業的資源優勢繼續獲取長期利潤。福州市醫藥生產企業,應瞄準國外新藥開發能力較強的公司,採取合資、合作方式,引進專利到期的生產技術,這既可以大幅減少新藥開發、開拓市場的成本,又能源源不斷地獲取國外公司已到期的專利技術。

  (5)完善風險投資機制,為高科技醫藥企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當前,我國高科技產業研發資金短缺,R&D投入占GDP的比重僅為1%,R&D投入、中試、產業化投入之間的比例為1:1.1:1.5,與發達國家1:10:100相差甚遠。全國制藥企業研發投入僅占銷售額的2.7%,大大低於發達國家15%的水準。由於生物制藥產業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風險的特徵,一個生物藥品,前期開發需投入大量的資金,藥品審批、臨床試驗需歷經數年,成功率一般僅為5—10%。因此,生物制藥產業發展,需要採取多種融資方式予以支持。目前,國內生物醫藥產業融資管道主要有:政府撥款、企業自籌和銀行信貸。從國外的經驗看,大多數新藥品生產企業是由風險資金支持發展壯大的。加入WTO後,隨著國外風險投資機構的進入、國內風險投資機構的逐步成熟,將為醫藥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融資管道。福州市金山藥業公司、新大陸生物技術公司、天香股份有限公司,除了應積極發揮資本市場(創業板、主板)融資管道外,還應加大風險公司投資力度(如引入福建省華興投資公司的權益投資),共同研發生物醫藥新產品。此外,可採取股份制方式向社會法人募集資金、資本市場方式向社會招股募集、發行醫藥企業債券等,廣泛吸收社會各方面的投資等。

  (6)加快醫藥生產管理認證。一是中藥企業生產管理認證。為保證中藥材的優質、安全、無公害並具有可控性,國際上正積極探索藥材生產管理規範(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可以說沒有中藥材GAP,就沒有新藥研究、開發的GMP。因此,應儘快制定與完善中藥產業的相關標準,為推進中藥現代化、中藥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創造條件。二是強化醫藥生產的GMP管理。醫藥產品是一項特殊的商品,國際衛生組織為確保藥品品質制定和執行的藥品生產管理規範(GMP)。國際上把是否實行GMP看成藥品品質有無保證的先決條件。目前福州市除極少數的外資企業外,能達到該標準的企業為數不多,不但制約了藥品品質的提高,也阻礙了藥品進入國際市場。為迎接加入WTO的挑戰,藥品生產企業除了要嚴格按照品質管制體系(ISO9000)規範經營外,還要執行醫藥行業特有的管理規範,包括藥品生產品質管制(GMP)、藥品經營品質管制(GSP)、藥品安全性研究品質管制(GLP)、藥品臨床研究品質管制(GCP)。其中,GMP是國際藥品生產品質管制的通用準則,適用於所有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已制定藥品GMP認證的最後期限,到2004年7月1日前未能通過GMP認證的藥品製劑、無菌原料藥生產企業,一律不得進行藥品生產。其中,在2002年底以前,藥品生產企業小容量注射劑和菌疫苗生產必須達到GMP的有關要求;2004年6月30日前,所有藥品製劑和無菌原料生產必須符合GMP的要求,凡是未能取得認證的生產企業,將不得進行藥品的生產。

  3.福建省生物技術產業發展重點的確定

  為了扶持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國家擬出臺扶持生物技術產業化的優惠政策。據國家科技部透露,未來5年,我國將對生物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專案,從資金引導轉向政策引導,有關部門正醞釀出臺優惠政策,使生物技術產業發展能與軟體產業享受同等的優惠政策。這些優惠政策包括:從事生物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的企業,優先考慮在創業板上市;投資生物技術產業的風險資金免征企業所得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技術產品,從獲利年度起所得稅享受“五免三減半”等優惠政策。在“十五”期間,國家863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計畫用於生物技術領域的經費總額將超過50億元,是以往15年經費總和的4—5倍,力爭10年後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的整體水準進入發達國家的先進行列。

  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重點是,建設20個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研發基地,在基因組學、生物資訊與生物晶片、組織器官工程、動植物生物反應器、基因轉移調控、基因細胞治療、生化工程工藝等主要技術領域,重點組織攻關。參照國家的生物技術產業發展重點,福建省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重點可以確定為:

  (1)生物技術研究開發。以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等生物技術為主,重點以農業、醫藥應用技術為突破口,發展"二新一綠",即動植物新品種、新型藥物和綠色食品,逐步形成生物技術產業群。農業生物技術研究重點是培育高產、優質、抗病蟲、抗逆性能好的農作物、畜禽、林木、水產新品種,開發生物肥料、生物農藥、疫苗、食品添加劑等生物產品,並實現產業化生產。生物醫藥開發研究的重點是基因工程技術與產品,肝癌、胃癌、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病致病基因診斷的轉基因治療;細胞工程的細胞治療;微生物發酵生產藥物等。開發高效、無公害、集約化養殖技術和種植技術,發展無污染綠色食品,並形成產業化大規模生產。

  (2)海洋開發技術。海洋技術包括海洋資源開發技術、海洋生物技術、海洋監測技術、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技術等方面。重點發展:(a)利用細胞工程、基因工程育種技術,培育海水養殖新品種;(b)研究海水水產工廠化育苗技術、規模化養殖病害綜合防治技術等;(c)積極採用DNA晶片、蛋白質組學等生物技術,重點研製海洋系列特效藥物;(d)研究以海洋資源量豐富的魚、藻、微生物為原料,開發高附加值的海洋功能食品。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