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高新技術與福建農業發展


  當前,高新技術越來越廣泛地滲入於農業領域的各環節,對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化,推動農業升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節將在分析高新技術在我國農業領域的應用與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福建農業發展與高新技術的直接關係。

  一、農業高新技術的發展及在我國的應用

  以高新技術廣泛應用為特徵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將有效緩解人口增加、耕地減少、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等矛盾對人類生存構成的現實威脅等。目前,我國農業結構正處於調整的關鍵時期,農業的持續發展越來越有賴於高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農民收入水準的提高、生產條件和生產手段的轉換等,都有賴於高技術在農業中的不斷滲透和推廣應用。因此,探討農業高新技術在我國的應用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1.在農作物上的應用。一是植物雜種優勢的利用。它已成為大幅度提高農作物產量的一條主要途徑。目前我國在水稻、玉米、棉花、蔬菜等主要作物的雜種優勢利用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或達到國際先進水準。二是生物工程在農作物上的應用。生物工程技術可以打破生物之間的界限來實現遺傳物質的重新組合,因而成為解決農業問題的一條重要出路。目前,在組織培養、花藥培育等方面取得顯著應用成果。快繁、脫毒技術的應用,單克隆抗體研製等大大改善了農產品品質。生物固氮也有突破和進一步的發展,將給農作物生產帶來革命性變化。三是核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利用核輻射創造農業遺傳資源,選育優良品種,取得了顯著成就。採用同位素示蹤技術在改良土壤、合理施肥、植物營養、農業環境保護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績。

  2.在畜牧業上的應用。在動物生產中,培育高產優勢抗逆性強的新品種以及對疾病的診斷防治是關鍵性措施。目前,我國已在這一領域取得顯著進步。一是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動物。目前我國在轉基因動物生產上,已建立了比較成熟的超數排卵、基因導入以及轉基因動物鑒定的實驗技術體系。二是胚胎工程的應用。我國在新鮮胚胎、冷凍胚胎移植方面已取得很大成就。廣泛應用于豬、牛、羊、兔等畜禽上,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胚胎分割技術,有效提高了優良家畜的繁殖力。三是畜禽疾病的診斷防治等均取得成效。在疾病的診斷防治上建立了單克隆抗體技術,已研究成功雞等畜禽的一些抗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的單克隆抗體;在基因工程疫苗方面,也成果豐碩。此外,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在畜牧業生產上的應用,如利用大腸桿菌生產豬生長激素的研究也進入實用階段。通過體外注射豬生長激素,可促進豬的生產速度,增加瘦肉比例,降低飼料消耗。

  3.在水產業上的應用。我國高技術在水產業上的應用處於世界領先水準。如在魚類雜種優勢的利用研究,在核移植、誘導雌核發育技術方面,在魚類性別人工控制及其生產應用上,在轉基因魚上,在細胞培養方面,在魚類人工育苗上以及對海洋植物的開發利用等方面均獲得成果,並取得了一系列在生產上應用的成果。如對中國對蝦、長毛對蝦、大珠母貝、牡蠣、海蟄、黃鰭鯛等人工育苗獲得成功,都有力促進了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

  4.遙感遙測技術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主要是對土壤溫度、土壤透射能力的測定,植被、水分與病蟲害的監測;熱輻射測量;土地利用;作物估產以及可更新資源的評價等。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應用主要是:土地資源利用與監測的調查;土壤侵蝕調查及洪水險情監測;草地及森林資源的調查;農作物的估產調查等。

  5.電腦與系統工程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電腦在農業上的應用已遍及農業各專業、學科和農業經濟活動的各個階段、過程。如作物生產管理、畜禽生產管理、機器作業管理、農業宏觀分析、環境監測、溫室控制、農業資訊服務和農業科研等。它已成為收集、貯存、處理、傳遞、檢索、評價和應用農業資訊的重要工具。未來電子電腦的應用將成為農業經濟競爭力、開發力和應變能力的先決條件之一。目前電腦在我國農業經濟活動中主要應用於:(1)農業資訊系統的建立。我國已建立了包括作物品種資源資料庫、農業經濟統計資源資料庫、縣級農業和土地資源資料庫、農業文獻資料庫以及農業管理資訊系統。(2)統計分析和類比模型的開發。已開發作物數量性狀遺傳距離電腦和近交系統計算方法的軟體,建立了作物產量氣候的統計類比模型、土壤分析模型、肥料增產效應的數學模型、農作物病蟲害預報模型、農作物動態結構模型等。(3)農業專家系統和決策支援系統的開發。(4)農作物模式化栽培及其他方面的應用等。

  6.微波能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利用微波對農產品進行殺蟲、殺菌;農副產品加工的乾燥處理、種子處理、測定農產品的含水率等。

  此外,我國在農村新能源沼氣、太陽能的開發利用、農業工程現代化、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林木生產及森林資源綜合利用、農副產品加工貯藏保鮮、設施農業、無土栽培、雷射技術的應用等方面,也取得了許多研究和開發應用的成果。

  二、福建農業結構現狀及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農業結構狀況如何,與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密切相關。只有高新技術產業的不斷發展,才能為傳統農業的技術改造和結構優化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支撐;而傳統農業的發展必須建立在農業高新技術的基礎上才能發展,才能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傳統農業的技術改造,也才能為高技術提供廣闊的市場,有力地促進農業高新技術的發展。

  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農業高技術的發展與世界尚有一定差距,福建與全國相比,即有自身的優勢,但同時也存在一些薄弱環節。農業高技術發展的遲緩,制約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加入WTO及世界農業科技革命的快速發展,福建農業結構調整面臨很大的升級壓力,農業高科技發展任重道遠。

  1.高新技術對農業結構調整優化的作用

  產業結構即是衡量經濟發展階段的主要指標,也是度量科技發展水準的一杆尺規。產業結構是經濟結構的核心,農業結構優化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體現。伴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及在農業上的應用,有力地促進了福建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1)農業生產結構從以糧為主向農牧漁業全面發展轉變。

  一是糧經結構調整基本改變了以糧為主的種植業結構。1980-2000年,糧食作物面積比重從84.5%下降到65.46 %,下降了19個百分點。經濟作物快速發展,其中以花卉等為主的新興高價值作物發展迅速,成為經濟作物比重上升的主要因素。

  二是牧漁業快速發展,改變了種植業優先的大農業結構。1980-2000年,福建農業總產值從45.49億元增加到1037.27億元,增長21.8倍,年平均遞增率17.9%。農林牧漁結構從68.43:7.50:16.22:7.85,轉變為40.59:7.93:20.07:31.41,種植業比重下降27.8個百分點,牧業和水產業則分別上升3.9和23.6個百分點,牧漁業兩者比重占大農業比重已超過五成,達51.48%。

  (2)農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農產品品質結構不斷優化。

  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普及,目前福建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已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基本告別了長期以來依靠代代相傳的“經驗農業”時代,迎來了科學農業的新時代,從而帶來了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勞動生產力的提高。農業產量由低變高,農產品品質由劣變優,耕地產出率、勞動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目前全省水稻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果、茶、菜、蔗良種覆蓋率達90%以上。優質蔬菜、水果、茶葉、花卉、食用菌生產面積不斷擴大。同時,畜禽品種、飼養技術和疫病防治技術水準有較大提高,工廠化集約養雞、養豬迅速興起。水產品養殖和水產加工水準不斷改良,主要水產養殖品種優質率達80%以上,大大提高了水產品的附加值及在大農業中的比重。設施栽培在蔬菜、花卉等園藝作物上的應用日益普及。由於高新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不斷滲透,大大解放了勞動生產力,農業勞動力在全社會勞力中的比重不斷下降,人均勞動生產水準則不斷提高。2000年福建人均農業勞力創造產值為13359元,比1980年提高19.6倍。同年,每個農業勞動力生產的主要產品為:糧食1224公斤、茶葉16公斤、水果458公斤、水產品678公斤,分別比1980年的1076公斤、3.5公斤、17公斤和63.2公斤增長13.8%、3.57倍、25.9倍和9.7。

  總之,目前福建整體農業正在從資源優勢轉變為技術優勢,初步走上了技術替代資源的路子。

  2.農業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如上所述,在高新技術推動下,福建農業結構有了明顯改善,但是從總體上看,農業結構仍然面臨著很大的升級壓力,突出表現:

  (1)產業結構層次較低,高技術的新興產業比重小。2000年,福建農業結構中,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四業比重分別為:40.59:7.93:20.07:31.41:,雖然漁牧業兩者所占比例已達51.48%。但通常大農業結構優化的表現是:漁牧業比重占60%以上。大農業結構調整仍需進一步升級。再從種植業內部結構看,2000年糧經比例為33:67,糧食作物比重仍然偏高,同時經濟作物中高價值作物比重十分有限。產業結構層次低,效益差,農民收入難以提高,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科技水準的滯後,農業生產只能停留在傳統的經驗基礎上,農業生產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賴于傳統的手工勞動,農業的增長更多的是依靠量的增長,而非質的提高。改革開放以來,由於農業技術的進步,促進了農業技術結構的調整和變革,豐富了農業技術結構的內容,從而提高了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產品商品率、投入產出率,增加了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但是,總體上看,由於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相對滯後、農業投入不足、農業推廣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等原因,農業技術結構調整既滯後於農業科技的發展,也滯後於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從而影響了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使得目前福建主要農產品優質品率尚不到60%。因此,導致農產品相對過剩,農民生產越多,虧損越大。產業發展中存在的這種結構性矛盾,即傳統產業占較大比重,而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極少,高價值產業所占比重增長緩慢,使得一方面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另一方面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從根本上制約了內需市場的拉動和繁榮。

  (2)技術結構中以傳統技術為主,高技術對農業的滲透有限。

  據有關資料顯示,90年代中我國農業科技整體水準與世界先進水準相差10-15年,在高技術方面差距則更大:作物性狀遺傳規律研究相差20-25年;利用基因工程抗細菌以及延熟與保鮮研究領域,相差10-15年;作物生理生化研究領域,相差15年以上;農業電腦應用,相差20年;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化,相差15-25年;農業機械性能和技術水準,相差30-40年。

  目前福建農業科技雖然在一些領域處於全國先進水準,如水稻、甘蔗優良品種選育;柑桔黃龍病研究和脫毒技術;林木植物組織培養;水稻病毒研究;植物病蟲害微電腦測報網路;畜禽單克隆抗體研究;大黃魚等水產品人工育苗和貝藻養殖技術;食用菌栽培及加工技術等,但在農業關鍵技術和高新技術的研究、優良品種培育、農產品貯藏、保鮮、加工等相關技術成果及其成果轉化方面還比較落後,與世界先進水準相比,存在較大差異。如何加強高新技術研究、推廣,把優質、高產、高效農業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應用到農業經濟活動中去,以提高農產品品質,還面臨著十分艱巨的任務。

  3.福建農業高新技術的發展

  發展農業高技術是福建農業新的增長點。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實施星火計劃等措施,福建農業高新技術有了一定發展,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1)農業生物技術處於起步階段

  福建農業生物技術研究近幾年取得可喜進展,但與發達國家和地區水準相比,尚處於起步階段。主要成就表現為:柑桔、茶葉、香蕉、水仙花等的組織培養和脫毒快繁技術已進入實用階段;在生物防治研究方面,已成功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克隆出BT工程苗,研製出殺蟲、防病的微生物農藥,用於水稻、蔬菜、茶葉、花卉等病蟲害防治,推廣面積累計已達300多萬畝次;在轉基因水稻研究上,福建省農科院遺傳重點實驗室利用基因槍法,將抗蟲基因導入水稻,已獲得水稻轉基因植物500多株,正在進行後代遺傳規律測定。但是與臺灣相比,在研究的規模和成果產業化開發上,福建相對薄弱,如蔬菜栽培中的生物農藥應用面積不及化學農藥的十分之一,蔬菜農藥殘毒長期居高不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在農產品農藥殘毒檢測技術方面,目前,福建仍以傳統的生物檢定技術為主,快速檢驗技術尚處研發階段,成果有限。

  (2)資訊技術對農業生產和決策的作用及影響日益明顯

  農業資訊化是21世紀農業發展的標誌,其內容主要有:農業資源、環境資訊化;農村社會、經濟資訊化;農業生產資訊化;農業科技資訊化;農業生產資料市場訊息化;農產品市場訊息化以及農業管理資訊化等。目前福建伴隨著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立,農產品市場訊息化有較大發展,但其他方面則仍處於較原始的狀態,以致於不能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和正確地制定政策,農產品買難賣難、農民文化素質低下、資源不斷減少、環境日益惡化等、都與資訊滯後密切相關,極大地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3)農產品加工技術逐步向精深方向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福建不斷引進一些國內外最新的現代化食品加工技術,如無菌包裝技術、高壓擠壓技術、膜分離技術、微生物工程技術等,並逐步在生產中推廣應用。高新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推廣,促進了福建相應新興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如從臺灣、日本引進的鰻魚養殖和加工技術、蘆筍栽培和加工技術、香菇栽培和保鮮技術,其總體水準已經接近或超過臺灣、並逐步佔領日本市場。這些新興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對農業結構調整、增加產品科技含量、提升農產品品質及推進福建農業現代化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