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略論辛亥高州起義的兩個特點

  辛亥高州起義是在辛亥革命運動高潮時期一次成功的武裝起義,是廣東辛亥光復的重要組成部分。概括起來,辛亥高州起義有兩個重要的特點。

  第一個重要特點,高州起義是一个以林雲陔、陸匡文等为核心的信宜籍革命黨人長期不懈地堅持革命奮鬥並精心準備策劃的结果。

  清代的高州府下轄化州、茂名、電白、信宜、吳川、石城(廉江)一州五縣,府治在茂名縣。而辛亥高州起義則是主要由林雲陔等信宜籍革命黨人發動並取得成功的,起義的核心與骨幹林雲陔、陸匡文、陸耀文、陸幼剛、林樹巍、林伯虎、梁樹熊等都是信宜籍革命黨人。

  早在1904年,林雲陔與邑人李卓立、茂名人譚惠泉等就在高州城文明門樓組織進步團體“新高同志社”,從廣州灣(今湛江)廣購革命書報,組織青年閱讀。1906年起,林雲陔、林伯虎、陸嗣曾、陸幼剛等陸續考入兩廣方言高等學堂、廣東員警學堂、廣東法政學堂、陸軍小學堂等讀書,在朱執信、古應芬、趙聲等革命先進影響下,先後加入了同盟會。1908年,陸匡文等在高州崇實中學讀書時又組織了“雄辯學社”,原“新高同志社”的信宜籍青年均加入這個組織。與此同時,林雲陔等在廣州讀書的信宜籍革命黨人也與“新高同志社”、“雄辯學社”兩個組織保持密切聯繫,並介紹這兩個組織中的進步青年加入同盟會。這些同盟會員成為後來辛亥高州起義的主要骨幹。

  1910年倪映典等運動廣州新軍起義時,陸匡文、林雲陔也謀在高州回應,並為此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兩旬之間,入黨者已達數百人,光茂名、信宜兩屬附從聽命者已有五六百個,後因廣州新軍提前發動起義並迅速失敗,原定的高州起義只好暫停。但陸匡文等沒有停下革命前進的腳步,繼續努力推進革命,旋成立同盟會信宜分會,由陸匡文任會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林雲陔奉孫中山先生之命回高州發動起義。林雲陔等先生在高州城“鴻漸館”召開會議,決定兵分幾路進行。一路是林樹巍率從信宜團防局挑選出來的“選鋒隊”(即敢死隊)首先發難,打響高州起義的第一槍,由信宜出兵向高州挺進。一路是陸志雲、陸師歧等在廣州灣郊區陂頭運動民軍向高州挺進。還有一路是陸耀文率水東民軍北上向高州進軍。在幾路大軍圍城後,林雲陔率陸任宇、陸傑民等一路衝入高州城,佔領了高雷道道台衙門,宣告高州起義成功。

  第二個重要特點,高州起義的勝利是革命黨人通過武裝鬥爭取得的,有別於清朝道、府、縣官員獨立或新軍、防營反正等其他光復形式,從而確保了革命政權掌握在革命黨人手中。但其間也沒有發生特別激烈的戰鬥,說明經過多年接連不斷的革命起義洗禮,民主革命已是人心所向,而清政府的統治腐敗已達極點。

  武昌起義之前,因廣州發生了黃花崗起義,為防止新軍受影響而起義,清廣東當局故意任命新軍標統、廣東陸軍小學總辦黃士龍為高州清鄉總辦,帶兩標新軍到信宜進行清鄉剿匪,使其遠離省城。這批新軍據說有5000人,在茂名縣秋林建有可駐3000人的新軍兵營。起初,陸匡文、林樹巍等曾試圖策動這支新軍在高州起義,未成;又企圖謀刺黃士龍、亦因故未果。但陸匡文等始終不洩氣,反而加緊做這支新軍的策動工作。經過不懈努力,這支新軍的標統饒景華、隊官鄒武、羅中流等都表示願意支持革命。故在高州起義前,高州地區最重要的一支反革命武裝實際上已在一定程度上“革命化”了。

  武昌起義爆發後,高雷道尹彭言孝以時局緊張,電召黃士龍由信宜回高州拱衛。黃士龍本是沒有革命黨悟的反革命頑固派,但礙於革命的大勢所趨及部下的消極避戰,在部隊開到離城數十里時即按兵不動。而另一方面,當林雲陔等組織的各路大軍開始圍城、而各地獨立反正的消息紛紛傳來時,傳統及新興社會精英也在高州發出了要順應革命潮流的呼聲,城內各校教員、局紳、商民等集會於學府討論對策,一致推舉代表李鏡台等人勸說道台彭言孝等交印離去。此時黃士龍新軍又擁兵不進,彭言孝等自感無法維持,終於乘夜逃去。

  由此可見,經過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多年接連不斷的堅持鬥爭,到武昌起義時,民主革命已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整個社會包括商、學等傳統及新興社會精英在內均不約而同地傾向革命;而新軍的革命化及高州地方官員的不戰而逃,也都說明清朝統治機器的腐朽已達於極點,這是包括高州起義在內的辛亥各地起義紛紛取得勝利、清朝統治迅速土崩瓦解的重要原因。   

  蕭自力 ,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