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廖軍
【版本】
2013年3月22日,廣州市普通高中畢業班綜合測試(一)文科綜合
【總體思路】:
圖1總體思路
一、緣起
2013年3月22日,廣州一模文科綜合,試題第39題第2問,難倒了無數學子。
2013年3月23日評卷顯示,滿分6分的試題,順德6000多名考生,平均得分1.7。
題目真的很難嗎?
二、聚焦
(一)展示原題
39.(26分)在中國美兩國長期交往的歷史中,兩種對立的中國觀在美國曾交替出現。閲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1787年以前,美國與中國没有直接的往來。盡管美國人對中國非常陌生,但也還大致形成了對中國的初步印象,把中國看成一個文明禮儀之邦,表現出尊敬和羡慕,這一時期美國人的中國形象是積極和美好的。1784年“中國皇后號”來華後,美國人開始有機會親眼目睹中國的“廬山真面目”,他們發現眼見的中國與耳聞的中國相去甚遠,頓令第一義批美國商人産生一種失望感。
材料二:“我們有像中國那樣忠誠的戰友,它有着取之不盡的人力資源……中國人民依靠其喫苦耐勞、足智多謀的人民,將十倍地報償我們以前給它的援助”。……長期以來一直備受美國蔑視和施捨的中國人迎來了最佳時光……其影響至今仍清晰可見。
材料三:伴隨着朝鮮戰場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戰形象重新在美國人的腦海中浮現出來,中國被視爲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負義的“侵略者”。中國在美國的形象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皆據王立新《試論美國人中國觀的演變(18世紀-1950)》
(1)閲讀材料一,指出1784年以前美國人可能通過哪些渠道瞭解中國。“中國皇后號”來華後,中國社會的哪些現象可能“令第一批美國商人産生一種失望感“?(8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時期美國人的中國觀?簡要分析這一時期美國人的中國觀形成的原因(6分)
(3)閲讀材料三,指出這一時期美國人的中國觀,並簡述其形成的背景。(8分)
(4)談談你對“美國人的中國觀“的認識。
(二) 問題聚焦
1.時期錯誤:多答“一戰”或“1972年中美關係正常化”
2.成因錯誤:多答中美友好
3.錯誤成因解析:
①對事件發生的時間背景誤判
②對概念的理解不準確
圖2問題聚焦
(三) 範圍聚焦
要求閲讀全部材料和問題,特别注意時間、地域、歷史事件主客體等關鍵詞,聚焦範圍
1.時間聚焦:三段材料時間範圍局限於哪一階段?
由材料一中出現的1787年以前、1784年和所引文章王立新《試論美國人中國觀的演變(18世紀-1950)》可知,三段材料大致範圍爲18世紀——1950年,可知材料二最晚不超過1950年。
2.歷史主體聚焦:美國與中國的關係。
3.時間和歷史主體交集:1950年前的中美關係。
這樣,思考的範圍明確限制在1950年前中美外交關係,提高思考效率。
圖3範圍聚焦
(四)目標聚焦:
1.圍遶關鍵詞發散思維:
關鍵詞一:“戰友”,指一起戰鬥或一起服兵役的人,由此可知,答案一定要滿足兩個條件:
一是戰争時期;
二是在該場戰争中,中美兩國爲友好結盟國家,在同一個戰壕裏戰鬥。
滿足該條件的事件有兩個:
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同爲協約國,屬戰勝的一方;
1939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蘇英法等國結成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抗擊德日意法西斯。
關鍵詞二:由“蔑視”轉變爲“尊重”:
一是1931年——1945年,抗日戰争,中國人民付出巨大犧牲,長期堅持,英勇抗擊,重創消耗大量日本侵略軍,給美國和蘇聯奪取反法西斯戰争的勝利作出的巨大貢獻,贏得世界人民的尊重。
二是改革開放,中國作爲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國家,自1978年起至今,近30年,經濟長期保持高速發展,GDP上昇世界第二,舉世罕見,令世界驚嘆。
2.祛除
改卷過程中發現,學生答案中,最常見的有兩個:一是一戰;二是1972年中美關係正常化,因此必須使用祛除工具,指出這兩個答案的缺陷。
①祛除一戰
祛除依據:戰友關係同時戰争中贏得對方尊重
一戰中,中美雖同爲協議國,但由於中國當時處於北洋軍閥割據混戰時期,參加一戰本來就是軍閥國内擴張勢力的手段,没派一兵一卒參戰,只打發民工到法國挖戰壕,所以,巴黎和會,不受尊重,竟然把中國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
②祛除1972年中美關係正常化和1978年改革開放
祛除的依據:材料的時間限制
題目所有材料,都引自一篇王立新《試論美國人中國觀的演變(18世紀-1950)》,文章所用材料最晚爲1950年,1972年中美關係正常化和1978年改革開放顯然遠遠超出。
3.目標聚焦
關鍵詞發散和祛除相交,交集只有一個,就是抗戰。
圖4目標聚焦
三、總結:
歷史的時間維度是由歷史事件關係搆成的,事件和時間一體,因此,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時間和事件不能割裂或孤立,事件的時間關係,往往搆成事件的因果關係,時間維度是在歷史事件的各種關聯中展開。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