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周少貞
【版本信息】
湖南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學内容是自然地理知識,即瞭解人類賴於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本課是必修一最後一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异性》其中的一節,從它在教材中的位置不難看出本節課是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融合。同時它也是今後進行人文地理、區域地理學習的理論基礎,是正確處理“人地關係”的理論依據。 本節課相應的課標要求是舉例説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二、教學目標
運用具體案例和典型圖表,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層層深入,從而使學生領悟並深刻理解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内涵。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引導學生運用AGO、CAF、FIP、PMI、挑戰等思維工具進行思考討論,分析地理問題,構建思維導圖,培養地理思維能力。
三、需用到的思維工具
AGO、CAF、FIP、C&S、定義問題等。
四、本課搆思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展示“生物圈2號”圖片
教師:本學期我們學習的地理必修一,講述的是地球的自然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我們知道隨着地球上人口數量的日益增加,人們已不再滿足於僅僅能够在地球表面生活了,這時一個著名的實驗開始了,你們知道是什麽實驗嗎?
學生:生物圈2號實驗
教師:對。這是一次由擁有最先進的生産力的國家——美國主持、有世界上衆多科學家參與、周密計劃、細緻安排、用了近十年時間準備、耗資巨大的實驗,試驗人類離開地球能否生存,能否在地外空間建立一個可供人類休養生息的“第2地球”。
(二) 思維遊戲: 運用思維工具CAF,挑戰,FIP小組合作討論
分小組合作設想,這個被稱爲“生物圈2號”的可以供8位科學家在裏面生活2年的全封閉的金屬結構裏面該擁有一些什麽?
解讀:CAF是考慮所有因素,要求學生盡可能的發散思維,想到什麽都可以,還可以挑戰思維,説出每種事物存在的理由,能否不要,從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學生:每組派一個代表在黑板上書寫出他們能够想到的生物圈2號裏面應該有的一切事物的關鍵詞。
參考提示:
陽光、淡水、氧氣、植物、净水設備、傢具、垃圾等廢物處理設備、動物、泥土、岩石、沙子、海水、發電設備、勞動工具、種子、科學儀器、人工降雨機、風機、電視、通訊設施、咖啡等。
(三)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
教師引導學生對上面所寫的關鍵詞進行分類——分成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環境的幾個部分和人工産品部分。
參考提示(圖1):
圖1自然地理環境因素
解讀:通過構建思維導圖,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更好地理解了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要素。
(四)閲讀並分析案例“生物圈2號的終結”
1.案例:
提起美國的亞利桑那州,人們首先會想到瑰麗、神秘、充滿魔幻色彩的大沙漠。但今天我們要説的不是沙漠風光,而是人類科學史上一段悲壯的探索歷程和它帶給人類的啓迪。
20世紀80年代末,亞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出現了一座奇特的建築,這是一座占地13萬平方米的鋼架結構的玻璃建築,遠遠望上去仿佛是一個巨大的温室。它所有的窗户都是完密閉的,透過玻璃往裏看去,温室内有碧緑的麥田、如蔭的草地、碧波盪漾的魚塘,微型“海洋”不時卷起陣陣細浪,室内還放養着猪、牛、羊和其他家禽,裏面居然還有幾排房子。這個奇怪的建築物是干什麽用的呢原來,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生物圈2號”工程。科學家們將人類休養生息的地球稱爲“生物圈1號”,爲了試驗人類離開地球能否生存,美國從1984年起花費了近2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建造了這個幾乎完全密封的“生物圈2號”實驗基地。
1993年1月,8名科學家和家人們依依惜别,進入“生物圈2號”。按照預定的計劃他們將在裏面呆上兩年,除非身體發生嚴重意外,否則,實驗結束前是不能出來的。
8名科學家將在裏面一邊從事科學研究,一邊養鷄養鴨,耕種收穫,過着完全自給自足的生活。兩年中除了提供一些包括種子在内的物品外,其餘的一切都需要他們自己解决。能源,取自太陽能;氧氣,由他們種植的植物製造;糧食,靠他們自己在裏面種地獲得;肉類和蛋白質,取自他們養的鷄、鴨、猪、羊。甚至包括裏面的氣温和氣候,也是由他們來設法控制,並盡可能模擬地球氣候。
總之,他們必須設法保证這個小小的生態系統的平衡。這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却並不簡單。比如緑色植物過多,没有充足的肥料和二氧化碳供他們呼吸,植物會死亡;假如他們想多吃點肉,必須多養動物,而動物過多,糧食和飼料會緊張,氧氣的消耗會增加,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會昇高,從而影響他們自身的生存。這一切都需要科學家們做周密的計劃和細緻的安排。任何一方面出現偏差,都會使整個計劃前功盡棄。
從科學家們進駐的那一天起,全世界都在密切關注着這個實驗的結果。但實驗的結果却並不令人樂觀。
一年多後,土壤中的碳與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與建築“生物圈2號”所用混凝土中的鈣發生反應生成碳酸鈣,導致“生物圈二號”的氧氣含量從21%下降到14%。加之由於没有調節好内部氣候,致使糧食歉收,科學家們不得不靠吃種子勉强度日,結果是,提前撤出實驗室。更令人意外的是,“生物圈2號”運行3年後,其中的一氧化碳含量猛增到79%,足以使人體合成維生素B12的能力减弱,從而危害大腦健康。
1996年1月1日,哥倫比亞大學接管了“生物圈? 2號”。9月,由數名科學家組成的委員會對實驗進行了總結,他們認爲,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人類還無法模擬出一個類似地球的、可供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
實驗向世人昭示了,迄今爲止,地球仍是人類唯一的家園,人類應當努力保護它,而不是破壞它。
2.分析題:
教師:實驗爲什麽會失敗?這説明各要素之間會産生哪些聯繫?
參考提示(圖2):
圖2生物圈2號實驗室失敗原因
教師總結:實驗失敗的原因和關鍵是,自然地理環境中的各要素並非簡單的堆砌,而是組成一個全新的整體,各要素之間的聯繫有:水循環、大氣循環等,整體間會形成並産生新的功能:如生産功能、平衡功能等。
(五)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含義(圖3)
圖3地理環境整體性
教師:耗資2億美元的“生物圈2號”實驗失敗後一直成爲笑柄,仍然被很多人看作是藐視自然的反面教材,請同學們規劃一下,生物圈2號今後能用做什麽用途?
參考提示(圖4):
圖4生物圈2號前景
(六)課堂練習
1. 案例1:以西北内陸地區爲例,分析它的位置、氣候特徵與地貌、河流、植被之間的關係。
參考提示(圖5):
圖5西北地區乾旱特徵的成因
解讀:運用“聚焦”工具思考,分析是哪個地區的問題?(西北地區),用CAF分析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最終導致了西北地區形成了乾旱的總體特徵。從而讓學生理解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並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每一要素作爲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着。
2. 案例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參考提示(圖6):
圖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解讀:用CAF分析水土流失過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統一變化的過程,黄土高原景觀正是在這種統一變化過程中形成的。再運用APC考慮其它可能,其中更重要的原因(FIP)是人類活動如不合理的開墾,放牧,採礦等行爲加劇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教學後記】
通過玩思維訓練遊戲,分析“生物圈2號”這一案例,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使學生清楚地瞭解了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同時通過分析要素間的聯繫,深刻地理解了地理環境是一個具有新功能的整體。整體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爲人類提供了一個舒適的生存空間。
課堂練習選用的案例典型,實在。能讓學生很好地瞭解地理原理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了課標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