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和平發展的問題,使我們首先想起了另一個提法:和平崛起。對多數中國人而言,“崛起”比“發展”更有想像空間,更能令人興奮;但對某些外國人而言,“崛起”比“發展”似乎更顯威脅性,使他們不舒服;最後中國官方選擇了“發展”而不再提“崛起“,我想這是為了盡量避免刺激國際社會,換言之即盡量為“中國威脅論”消毒。誰不要發展?在發展權已經被視為基本人權的今天,每個國家都要發展,就像每個人都要呼吸那樣自然。於是對“發展”不再有人説三道四,問題轉到了“和平”,人們的懷疑集中在兩個方面:1.中國在主觀上真的要和平嗎?2.即使中國真想要和平,她所面臨的挑戰能允許她只運用和平方式去實現其既定目標嗎?
對和平的這兩個疑問,在台灣問題上表現得特别尖鋭,在中國所面臨的各種挑戰中,台海爭端所藴含的戰爭風險是最大的。因此,討論和平發展的問題,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海峽兩岸的關係真的能永葆和平嗎?
從中國政策主觀而論,正如胡錦濤所説:中國比任何人都更希望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在過去的一年,北京或者單方面主動採取措施,或者尋找管道同台灣方面協商,以求盡量緩和兩岸緊張關係,推動兩岸交流。2005年初,兩岸實現了春節包機的對飛。並經過雙方談判,決定2006年的春節包機將進一步開放對旅客身份和飛機出發地的限制。2月,大陸派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和海協會秘書長李亞飛,作為汪道涵的民間代表前往台灣弔唁辜振甫,這種“以官扮民”的方式較之以往“以民代官”的方式,又增添了兩岸交流的一種新形式。隨後連戰,宋楚瑜、郁慕明等泛藍政黨領導人相繼來訪,中共與泛藍政黨建立了政黨交流機制;大陸宣佈將向台灣同胞贈送熊猫,並相繼採取一系列措施,如台灣水果零關税登陸大陸、保障台灣學生在大陸就業、完善對台商的保護機制(包括在台辦設立投訴局),申請300億的國家基金作為台生在大陸就讀的基金,……等等,為台灣同胞解決實際問題。
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上,大陸的主張是“一中不表”——一個中國,暫不討論其政治内涵;國民黨的主張是“一中各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親民黨則主張“兩岸一中”;對後兩種提法,北京都予以接納,展現出一種願意妥協的胸襟和氣度。
對泛緑陣營,北京也力求用和解方式促成對方的轉化:胡主席在3月4日對於陳水扁在“扁宋會”上重申的“四不一沒有”和不以憲改推動法理獨立的承諾做了非常迅速的、肯定性的回應。胡提出:“不管什麼人,什麼政黨,也不管過去他們説過什麼、做過什麼,只要他們承認一個中國、承認‘九二共識’,我們都願意跟他們談發展兩岸關係、促進和平統一的問題。其它問題也可以談,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等問題,也包括兩岸關於和平穩定發展框架和實現兩岸和平統一過程中需要解決的所有問題。”這裡的“任何人、任何政黨”顯然是指民進黨,可以説是大陸對台灣當局一個善意的表示。胡還提出:“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這就是當前的現狀。這個現狀不僅是大陸的立場,也見之於台灣現有的規定和文件。”這其實是暗示台灣當局可以按照其“現有的規定和文件”的精神回到一個中國的立場上來,體現了對台灣方面的尊重和體諒。
為了維護台灣海峽地區的和平穩定,中國還加强了同國際社會的合作,包括在反台獨的問題上與美國合作。中國政府向國際社會宣佈將走和平發展之路,這種承諾對於台灣問題的和平解決其實也有某種自我設限的壓力。而中國能在一向被視為“中國内政問題”的台灣問題上同美國對話乃至合作,這件事本身就證明中國政府確實有誠意維護台海地區的和平穩定。
然而,要維護台海地區的和平,畢竟不是大陸單方面的事,如果台灣當局在台獨的道路上一意孤行,就等於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埋下了定時炸彈。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近年來,經過兩岸同胞共同努力,兩岸關係中有利於遏制“台獨”分裂活動的積極因素在不斷增强,這些積極因素主要體現為:
(一)在連宋等訪問大陸之後,泛藍在2005年年底的縣市長選舉中取得了大勝,這説明多數民眾至少是不反對泛藍陣營要求改善兩岸關係的動作,“紅帽子”已經不那麼靈了。台灣的民意開始出現新的思考方向,讓兩岸“和解雙贏”將漸漸成為新的民意主流。
(二)截至2005年11月為止,台灣赴大陸探親、旅遊、經商人數已突破四百三十萬人次,兩岸民間貿易已經達到八百二十億人民幣,估計全年將接近九百億美元,這將使台灣對大陸順差超過五百五十億美元、近六百億美元。兩岸的經貿交流,使得台灣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搞“台獨”不利於台灣人民的福祉和利益,也不符合兩岸經貿整合的大趨勢。雖然台灣當局在政治上不斷搞“去中國化”,但不少台灣企業,包括不少大企業,卻紛紛“向大陸去”、“往大陸去”。在台灣這個選舉文化風行的社會中,企業家的影響力不容忽視,企業家,尤其是大企業家的轉向,對搞“台獨”的人是有制約力的。
(三)國際方面。國際社會無意衝撞中國反“台獨”分裂的底線,這種大氣候對“台獨”力量是一個很大的壓制。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對台政策經過幾年時間的擺蕩,在反“台獨”問題上與中國的合作逐漸清晰化,傳達給“台獨”分裂勢力的信息也比較明確。對“台獨”分子來説,這是很不利的,他們所期望的美國援助變成了美國壓制。
(四)泛緑方面。近來,泛緑陣營内部也出現了不同的思考。有一些人主張加强同大陸的經貿交流,有些人説出了“兩岸憲法是一個中國的架構”的話。在去年年底縣市長選舉中,民進黨遭到慘敗,選後黨内很多人要求追究陳水扁的責任,扁對政局的操控能力下降,這對於陳水扁當局在兩岸問題上製造事端、挑起衝突,也是一種間接的限制。
以上所論,顯示在台海地區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因素在增加,經過兩岸中國人的共同努力,還是有可能營造出一個雙方良性互動、和平發展的客觀環境,對此我們有理由保持謹慎的樂觀。
必須强調指出的是,樹欲静而風不止。陳水扁是不會甘心接受失敗的,最近的元旦講話就是他精心設計的一個反撲動作。島内的台獨勢力仍有很大的能量,民進黨的“基本盤”尚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因此反台獨鬥爭仍然是複雜的、甚至可能是長期的。和平要靠鬥爭才能取得,也只有靠鬥爭才能保障,對此人們要有充足的思想準備。
最後的問題是,如何能徹底消除對和平的威脅?歸根結底要靠發展!台海兩岸關係就像一艘逆風行駛的航船,雙方的共同利益就是壓艙物,通過發展雙方的經貿交流增加雙方的共同利益,就是增加船的壓艙物,使船不致稍遇風浪就顛簸起伏;而大陸的綜合實力越發展,主導這條船航向和航速的能力就越强,這條船就會行駛得更平順。所以,我們要爭取這樣一種良性互動:和平為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而發展又能為和平提供更大的能力上的保障!
2006年1月14日草於北京寓中
(本文是筆者為厦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舉辦的學術研討會撰寫的演講報告,2006年6月。)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