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2011年的兩岸關係,可以有兩個標準——“穩”與“進”。“穩”是指首先要保住既有的政治基礎不動摇、發展成果不變質、前進勢頭不中斷;“進”則是指向前發展和邁進。就“穩”的標準論,值得肯定的有三點:
一、兩岸政治互信的穩固
今年馬英九講了很多話,其中有些讓統派高興,如在新年講話中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其後要求不要再稱“大陸”為“中國”,在競選中主動提出“九二共識”的議題逼民進黨表態,甚至主動挑起“和平協議”的話題——等等。但馬先生也講了一些讓獨派高興的話,或在講“和平協議”後又附加種種令大陸猜疑的條件。這種統獨皆可“各取所需”的情況,反映出兩岸的互信基礎不斷受到風浪的左右拍打。但總體而言,這一互信基礎還是經歷住了考驗,一年來兩岸幾乎沒有發生任何爭執,各方面都平順運行中,大陸更注重馬先生諸多講話中的積極面,對與國民黨合作仍寄予深切期待。如果説雙方的互信沒有增進,至少也沒有出現裂痕,換言之至少還是達到了穩固的標準。
二、和平發展勢頭的穩固
今年兩岸只簽訂了一個核能安全合作協議,較之前兩年,協議數量明顯減少,社會關注度明顯減弱,但這並不説明兩岸關係的倒退。因為現在的兩岸關係,已經過了那種以突破性為主的階段,各領域的交往越來越制度化,常態化,換言之,兩岸的人民漸漸把和平發展視為理所當然,因此除非特别大的事件發生,一般事件自然就不像前兩年那樣能吸引民眾的“眼球”。台灣的主流民意也出現微妙的變化,一方面是多數人原有的“中國人認同”正漸漸鬆動,但另一方面,把和平發展視為正面價值,希望兩岸關係不斷改善,也已經成為台灣絶大多數人的選擇。2008年陳雲林第一次訪台曾遭受民進黨大規模聚眾抗議,到2011年春陳第三次訪台,即使到緑營執政的高雄也幾乎是風平浪静了;今年上半年,大陸省級高官陸續訪台不斷掀起高潮,台灣民眾已經把大陸高級官員的來訪視為常態。台灣的政黨也都敏鋭地察覺到主流民意對和平發展的肯定與支持,因此國民黨罕見地敢於主動挑起兩岸關係的議題,而民進黨也不得不表示樂見和平發展。懾於民意壓力,去年還堅決反對ECFA的民進黨,今年卻做出了“如果執政也不推翻ECFA”的承諾。
三、急進台獨繼續被邊緣化
以往,凡是重大選舉的競選年,急進台獨都會有明顯的泛濫和回潮。但今年的情況不同,蔡英文在競選中提出了一系列旨在爭取中間選民的説法,如“在不設前提的情況下願與大陸對話”、“‘一中各表’可納入台灣共識中討論”、“民進黨將成立兩岸對話工作小組”之類,儘管蔡英文並沒有放棄台獨立場,她的這些説法主要是“騙選票”的選舉語言,但相對於以往的民進黨而言,蔡的競選風格的確發生了一些變化。這説明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的確使民進黨感受到了政策調整的壓力,在此壓力下黨内的激進派漸趨邊緣化已成定勢。
在上述三方面“穩住”的同時,今年在很多具體領域繼續取得進展。談判方面,由兩岸官方共組的“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正式開展活動,到11月已舉行兩次例會,並舉辦了“兩岸産業合作論壇”,達成三項重大共識與成果,這標誌著兩岸官方機制性合作的順利起步。
“三通”方面,國務院正式批准福建平潭綜合試驗區未來的發展規劃,力圖把平潭打造成兩岸共同的家園。12月1日,台中與福建平潭之間的直航客運航線開通。從此,大陸與台灣連接更加密切,新的海上主要通道將形成。為了滿足春節時期兩岸旅客的需求,兩岸航空界增開288次航班已獲得妥善安排。旅遊方面,今年實現了大陸遊客來台自由行,開放之初,9月份每天實際來台人數只有100多人,到11月單月已有6726人次透過自由行入境台灣,平均每日224人。自2008年7月全面開放陸客來台觀光,截至今年11月30日止,來台觀光陸客已超過292萬人次;同期因陸客觀光給台灣帶來的外匯收入高達新台幣1502億元,經濟效益相當可觀。經貿合作方面,正如王毅主任所指出:大陸將逐步落實ECFA下的早期收穫計劃,積極推進協議各項後續議題的商談;將進一步整合兩岸經濟資源,加强新興産業合作;加快兩岸金融合作,近期將批准新一批台資銀行在大陸設立分行,並將依規則准各分行在大陸從事人民幣業務;幫助大陸台資企業轉型升級,實現二次創業。
回顧過去的一年,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國台辦的精細操作下,“穩”和“進”的關係得到妥善處理,即“求進”沒有傷及“求穩”,而“求穩”也沒有拖累“求進”,兩方面都取得成效。給我們的啟示是:“穩”是“進”的基礎和前提、是底線、是基本目標,“進”首先要有利於維穩促穩,如果為了“進”而傷及到“穩”,那就成了燥進;但如果過度求穩而該進不進,則會貽誤時機,因為“進”的功效之一即消除可能導致不穩的隱患,如果長期不進,就會變成“不進則退”,“穩”也保不住,所以“進”是“穩”的保障和動力。
2011年12月10日
(原載:《兩岸關係》,2011年12月號,總第174期。)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