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精神文明學的研究意義述要

  對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産生、發展及其特點和規律作比較科學的全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重義,歸結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有利於正確認識和吸取人類長期積累起來的精神財富

  人類社會經歷了蒙昧和野蠻的時代而進入文明時代,迄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所積累起來的精神財富極其輝煌燦爛。對於這些精神財富如何認識,如何吸取,歷來存在着許多不同的看法。

  (一)必須繼續深入地批判歷史虚無主義龢民族虚無主義

  歷史虚無主義龢民族虚無主義不能正確認識和吸取人類優秀的精神財富。在它們眼中,什麽人類歷史的精神財富,只不過是一堆廢紙、幾件破衣服,根本没有吸取龢利用的價值,需要的是徹底砸爛。這種錯誤思潮,在蘇聯十月革命前後曾經興盛一時,列寧對此提出過尖鋭的批評。在中國“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期間,歷史虚無主義龢民族虚無主義的思潮嚴重泛濫,直接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打倒了“四人幫”,進行“撥亂反正”,這種錯誤思潮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批判。但是最近幾年來,歷史虚無主義龢民族虚無主義在中國又沉渣泛起,所不同的是打着“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旗號登臺表演。《河殤》的作者們,把中華民族的文化説成是“已經殀亡了”,“孕育不了新的文化”,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只有“愚昧和落後”,“這片黄色的土地不能教給我們什麽是真正的科學精神”,等等。這種偏見比無知離真理更遠。中華民族的文化有着四千年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她不僅孕育了千千萬萬個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也對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過巨大的貢獻,這是誰都無法否定的鐵的事實。就是人們今天建設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在其體内流動的血液中,無不滲透着民族文化優秀傳統的成份。没有這個優秀的成份,决難形成新鮮的血液、豐富的血液,所謂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終究會凋謝敗落。一些人身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哺育,不以爲榮,反以爲耻,破口大駡祖宗,把中國上下幾千年優秀的精神財富加以否定,這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背叛。同時,在中國今天特定的社會條件下,那些鼓吹歷史虚無主義或民族虚無主義的代表人物,其政治目的是非常明顯的:在前院醜化、詛咒和否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在後院却運進西方資産階級的世界觀、歷史觀和價值觀,什麽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民族尊嚴、人民利益,都是可以拍賣的。如果説“這片黄色的土地”,不能教給他們什麽是“真正的科學精神”,那麽,他們要拍賣“這片黄色土地”,拍賣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民族尊嚴和人民利益,换取所謂“真正的科學精神”——西方資産階級的世界觀、歷史觀和價值觀,並按照這一套來取代中國的社會主義,這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從這些活生生的事實中可以明顯地看到,我們要研究人類社會精神文明,正如中央一位負責同志所指出的,今後必須“深入批判民族虚無主義和歷史虚無主義”,這“不但關係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弘揚,而且關係到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維護我們民族的尊嚴,關係到引導人們堅持什麽方向乃至中國走什麽道路”的問題。

  (二)必須隨時警惕那種毫無批判地兼收並蓄、食古不化的復古主義現象

  對待民族文化毫無批判地兼收並蓄,食古不化,這是復古主義。在中國,自覺的復古主義,死抱舊的傳統不放,凡事以古人之是非爲是非,公然聲稱今不如昔,這種現象今天已不多見。但是,不自覺的復古主義現象,在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裏,還象瘟神一樣地纏繞於人們的頭腦中,并且經常地干擾着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的進程。在政治生活中,人民的“公僕”有的往往不自覺地變成人民的“主人”,甚至演變爲“肅貪倡謙”的打擊對象;或把“忠君”思想變爲忠於某個領導,或把上下級之間的關係搞成人身依附的怪圈,或以“官”爲本位,權勢欲地位欲惡性膨脹;一些領導機關脱離群衆,决策缺乏應有的透明度,類似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等。在經濟生活中,一些人利用手中的權力,搞以權謀私,貪污腐化,行賄受賄,“人無横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這一古老的民諺,成了某些經濟暴發户的信條;爲了在經濟上能够撈一把,什麽國格人格都可以抛棄;地下工廠、黑市交易,僞劣商品屢禁不絶,等等。在文化生活中,有人竟然對“孔夫子的思想勝於馬克思”的觀點表示欣賞,在尊孔祭孔的熱浪中昏昏焉而不知其所爲;飲食業、釀酒業之類,忙不迭地推出所謂皇宴、皇酒,五花八門的皇字號應有盡有;露骨地宣揚封建頭子的文藝作品和影視節目林林總總,充塞耳目,等等。在思想意識形態中,例如買賣婚煙、封建迷信、重男輕女甚至於過去已近絶迹的醜惡現象也死灰復燃,等等。上述社會生活中的許多弊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定其中所包涵的不自覺的復古主義傾向。人們必須在社會生活中隨時警惕這種傾向,而不是有意無意地助長這種傾向。中國政府一貫爲消除社會上的各種弊端而努力,也要求人們自覺地起來扺制各種錯誤現象,包括不自覺的復古主義現象,不然的話,由不自覺的復古主義到陷入自覺的復古主義,那只是時間問題。因此,我們進行社會精神文明學的研究,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不僅要反對民族虚無主義和歷史虚無主義,同時還要反對毫無批判地兼收並蓄、食古不化的復古主義傾向及現象。

  (三)遵循馬克思主義關於批判繼承的正確態度,切實貫徹“雙百”方針

  要正確認識和吸取人類長期積累起來的精神財富,重要的問題是遵循馬克思主義關於批判繼承的科學態度。列寧在《青年團的任務》一文中,曾經講到馬克思對待人類社會文明的科學態度:“凡是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態度加以審查,任何一點也没有忽略過去。凡是人類思想所建樹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討過,批判過,在工人運動中檢驗過,於是就得出了那些被資産階級狹隘性所限制或被資産階級偏見束縛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結論,”因此,馬克思所創立的偉大學説“能够掌握最革命階級的千百萬人的心靈”。當然,這種批判决不同於民族虚無主義和歷史虚無主義,决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否定其應該否定的東西,同時也肯定其應該肯定的東西,並加以繼承;這種繼承也决不是繼承一切,食古不化,如同復古主義那樣。所以,馬克思爲人們樹立了正確地認識和吸取人類長期積累起來的精神財富的榜樣。革命階級只有這樣對待人類歷史上“所創造的一切”、“所建樹的一切”,才能避免狹隘性和偏見,還其歷史的真實面目,在前人的基礎上大步前進。今天,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一定要植根於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深入地研究中國的歷史文化,同時也要積極地瞭解、介紹、學習和借鑒國外的東西,這都離不開批判繼承的科學態度。

  與此同時,還要切實貫徹“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方針,努力“創造一個民主、和諧、團結、奮進的環境”。這並不意味着放棄對民族虚無主義和歷史虚無主義以及復古主義等等錯誤傾向的鬥争,而是在這個鬥争中堅持馬克思主義關於批判繼承的科學態度和“雙百”方針。過去有的時候,由於對“雙百”方針的理解帶有一些片面性,容忍民族虚無主義、歷史虚無主義和復古主義的東西一度自由泛濫,以爲這是“雙百方針”範圍内的事情。這説明我們對“雙百”方針的認識還必須提高一步。就是説,各種不同流派、不同風格、不同觀點的争鳴,是在“批判繼承”前提下的争鳴,而不是背離它而去搞虚無主義或復古主義的“争鳴”。事實上,若對人類社會歷史上所創造的一切文化遺産,采取虚無主義的極端態度,還有什麽值得“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呢?若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前進不加研究探索,一味用復古主義的極端態度來對待今天的現實,還有什麽新的流派、新的風格、新的觀點能够生長出來,存在下去呢?

  二、有利於世界各民族的精神交往和精神創造

  “精神交往”這個概念,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過,後來也多次談到這個概念。歸結起來,精神交往就是人們在進行文化、思想和審美等方面的交際。精神創造則是人們對於文化、思想和審美等方面的創新。恩格斯指出:“勞動的發展必然促使社會成員更緊密地互相結合起來,因爲它使互相幫助和共同協作的場合增多了,并且使每個人都清楚地意識到這種共同協作的好處。一句話,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經到了彼此間有些什麽非説不可的地步了。需要産生了自己的器官:猿類不發達的喉頭,由於音調的抑揚頓挫的不斷加多,緩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漸學會了發出一個個清晰的音節。”所以語言及其後文字的産生,都是爲了滿足人們自身之間精神交往的需要。也因爲有了語言和文字,人類社會的精神財富才得以産生、發展並積累起來,人們的精神交往才得以不斷地增强,不斷地擴大,同時促進人們的精神創造,使世界充滿着日新月异的變化。

  (一)人類精神交往的類型

  人類的精神交往有兩大類型。一是今人同前人的間接的精神交往。這是指今人在歷史文獻的基礎上,利用前人精神遺産的單向性精神活動,也是人類精神交往的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辯證統一。前人留下的歷史文獻,是前人進行精神交往所凝結而成的文化遺産,可謂浩如烟海,良莠混雜。今人研究它,與它發生間接性的精神交往,旨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古爲今用。這種精神交往當然是單向性的,而不可能與前人發生雙向的溝通。今人各依自己所處的具體環境、具體條件和賦有的具體愛好、具體特長與具體需要,完全可以自由地同前人所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産發生精神交流,但交流中發生的共鳴或抗争,只有今人才有感知。同時,前人也絶不會活過來利用今人的知識,以充實自己的頭腦,塑造一個早已消失的現實環境。然而,人類的精神財富是世代相傳的。這主要靠今人對前人的單向性交往來體現其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

  二是同時代人直接的精神交往。在階級社會中,相對於今人與前人間接的精神交往來説,同時代人直接的精神交往有如下幾種情况:第一,首先是統治階級或被統治階級内部的精神交往,其次是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精神交往;第二,是世界性的、國際性的精神交往。

  第一種情况的精神交往,不管是統治階級還是被統治階級内部,都是用來維係各自階級的利益,使之具有内部凝聚力的重要手段與目的。同時,統治階級還必須借此來同被統治階級進行精神交往,把它的統治思想灌輸到每一個被統治者的頭腦中。而那些失去了物質生産資料,因而也失去了精神生産資料的階級,一般地受統治階級的思想所支配。所以,被統治階級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却很難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即使奴隸起義、農民起義所建立的新朝代向勞動人民灌輸的思想,都難免籠罩着帝王的魂影。這並不是説,勞動人民本身的精神交往,完全被前述情形所代替。同時代勞動人民之間的精神交往是極爲頻繁的。其總的目的,就是要求擺脱反動階級的統治,争取精神上的平等與自主的權利。反動統治階級往往要禁錮這種平等與自由的權利,因而在精神交往上的尖鋭鬥争是長期存在的。這便是階級社會中,精神交往所具有的突出的階級特性。但是,有些方面的精神交往,其階級特性並不都很明顯。共同扺禦外辱的民族氣節,是該民族大多數人所共有的光榮傳統。爲保持本民族的獨立自由而進行的精神交往,在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並没有十分明顯的界綫。至於科學技術、生産工藝上所進行的精神交往,在階級之間、民族内部,都有許多共同的東西。此外,共同的民族心理、風俗、習慣等等方面的精神交往,更是内一而外别於其它民族的重要標誌。

  第二種情况是一個民族或國家對外的精神交往,可以有正常的和不正常的區分。正常的精神交往,是民族之間、國家之間平等互利的精神交往。不正常的精神交往則以損害他方或已方爲目的爲結果。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在世界各國的正常傳播,對全人類的文明曾經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馬克思多次談到這個問題,並作了非常中肯的評價。同樣,中國也不斷地得到與世界各民族正常精神交流所引起的影響。中國著名的敦煌、雲崗石窟藝術,無不打下古代印度岩窟、雕像壁畫的印記。因此,維護和發展各民族之間、各國之間平等互利的精神交往,不斷地摒棄以損人害已爲目的的不正常的精神交往,是每一個民族和國家振興的必要條件。    

  前述今人和前人間接的精神交往與同時代人直接的精神交往,1.都同精神生産有着緊密的聯繫。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精神生産始於精神交往,又落脚到精神交往。要從事精神生産,必須靠精神交往取得大量信息,搆成創作素材。因此,精神交往是精神生産的前提條件。同時,精神産品製作完畢,或同别人共同欣賞,或專供别人消費。在這個過程中,往往産生信息反饋,使讀者、聽衆、觀衆、編輯、出版、印刷、發行等一系列環節的人們,都與精神生産者之間發生精神交往,或是贊賞,或是批評,爲進一步改進精神産品的模式、質量或創造出全新的精神産品提供了社會效應。2.精神交往又是實現精神産品價值的重要途徑。精神生産者生産出來的精神産品,必須在精神交往中才能得到社會承認,並實現其價值。其中,不少無價之寶的精神産品,因前人精神交往的狹隘而不識其廬山真面目,是屢見不鮮的。但隨着社會實踐的發展,人們精神交往的擴大,終究是會被認識的;而一些帶着虚僞光環的精神産品,盡管炙手可熱,一時讓人趨之若鶩,但决難逃脱後人的社會實踐及精神交往的審判,這種情况在歷史上也不乏其例。3.精神交往與精神産品的分配也息息相關。在當今世界,用於精神交往的一些重要物質設施條件,如學校、圖書館、影劇院的多少,廣播、電視覆蓋率的高低,等等,都關係到精神産品的分配問題。每個人能够得到精神産品的權利與機會越多,其精神交往的範圍則愈廣闊,層次則愈復雜。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精神産品分配的逐步合理化以及必要的引導,將有利於人們正常的精神交往。隨着世界上信息學、傳播學、情報學、教育學、社會心理學、思想政治工程學等學科的研究與發展,精神交往一系列的内涵及其規律性的東西,將會越來越被人們所把握。

  (二)人類的精神創造

  人類的精神創造包括人們的文化、思想和審美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創造精神與創造能力。創造精神是根植於創造能力而生長出來的花朵,離開創造能力,創造精神就會枯萎。恩格斯早就指出:“自然科學和哲學一樣,直到今天還完全忽視了人們的活動對他的思維的影響,它們一方面只知道自然界,另一方面又只知道思維。但是人的思維之最本質的和最密切的基礎,却恰恰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非單獨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這裏講得很清楚,人們的創造精神與創造能力都是改造自然界的結果,都是實踐的産物,没有哪一個人天生就具有創造精神與創造能力。那些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等,固然表現出創造精神與創造能力,而各行各業中實踐着的人們,也都潜存着創造精神與創造能力,只不過表現的形式、程度、影響不同罷了。正如歌德所説:一個人不一定要寫詩歌、戲劇才顯出富於創造力。此外還有一種事業方面的創造力,在許多事例中,意義還更爲重要。醫生想醫好病人,也得有創造力,如果没有,他只能碰運氣,偶爾醫好病人,一般地説,他只是一個江湖醫生。當然,由於各人的天賦有别,各人的實踐環境條件和知識水平有别,人們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也因此有异。

  一般情况下,表現了自己的創造精神與創造能力的各個個人,一旦加入人才群體,便會有不同的層次。哪些人處於哪個層次,一般是由他們各自的成績或成果的多少,對社會對人類貢獻的大小來决定的。以血液循環理論的發現爲例:公元2世紀,古羅馬著名醫生蓋倫認爲,血液是由肝臟製造出來並流向全身的。這種理論被宗教奉爲絶對真理。16世紀西斑牙醫生塞爾維特對此提出了挑戰,認爲血液是通過心臟而循環流動的,顯然,他的學説是對蓋倫説的一個突破。到了17世紀,英國醫生哈維,經過千百次實驗、觀察、研究、終於徹底推翻了蓋倫説,科學地奠定了血液循環的理論,寫成《心血運動論》。此後意大利解剖學家馬爾比基,憑藉顯微鏡觀察青蛙血液的流動情况,令人信服地證實了哈維理論的科學性。前述的塞爾維特、哈維和馬爾比基,同在血液循環理論上作出了貢獻,表現了他們的創造精神與創造能力,但三者的貢獻程度是有區别的,其中哈維則是這一理論的集大成者。“哈維由於發現了血液循環而把生物學(人體生理學和動物生理學)確立爲科學”——這是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對哈維的高度評價。

  總之,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那些對人類社會作出各種貢獻的人們,首先是具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其次才是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差别。但“‘個人之間天賦才能的差异,實際上遠没有我們所設想的那麽大。’……搬運夫和哲學家之間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獵犬之間的差别小得多,他們之間的鴻溝是分工掘成的”。從這裏可以看到,人們只要通過直接或間接實踐,其潜在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便會迸發出來。因此,每個實踐着的人,在一定的條件下,都是可以爲人類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的。

  三、有利於人自身精神素質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豐富

  人自身的精神素質既包括文化素質,也包括思想和審美的素質。文化素質主要是指教育、科技、衛生、體育等方面的水準;思想素質主要是指理想、道德、情操、紀律等方面的水準,審美素質則主要在於審美的意識觀念和審美的欣賞能力等方面的水準。人自身精神素質的提高,就是人的文化、思想和審美水準的提高,也即文化、科技、衛生、體育、理想、道德、情操、紀律和審美意識觀念與審美欣賞能力的水準的提高。這種提高具有綜合性、全面性和豐富性的特點。因此才有人自身精神生活的豐富與多樣。人自身的精神生活,是以人自身的精神素質爲標尺的。精神素質水準較高,精神生活就較爲豐富,它們之間這種正比關係,用不着更多的證明。問題在於:人自身的精神素質要怎樣才能提高?人自身的精神生活要怎樣才能豐富?這是必須加以探討的。

  (一)人自身精神素質的歷史考察

  第一,人自身精神素質的存在,必先有人自身肉體組織的存在作基礎。因爲“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定的具體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這是遺傳給人自身精神素質所提供的發展前提。但僅有這個前提,還不能决定人自身精神素質的狀况。

  第二,個人的社會生活條件是决定人自身精神素質狀况的根本秘密。關於這一點,馬克思曾經講過,如果這個人的生活條件使他只能犧牲其他一切而單方面地發展一種特性,如果生活條件只提供給他發展這種特性的材料和時間,那麽這個人就不能超出單方面的、畸形的發展。……并且這個受到特别培植的特性發展的方式如何,又是一方面决定於爲他的發展所提供的材料,另一方面取决於其他特性被壓抑的程度和性質。馬克思這裏所説的“生活條件”,是指廣義的社會生活條件,而不是芝蔴緑荳式的個人的生活條件。

  第三,廣義的社會生活條件對人自身精神素質决定作用的狀况。在階級社會中,特别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於“勞動爲富人生産了奇迹般的東西,但是爲工人生産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宫殿,但是給工人創造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並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産生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産了愚鈍和痴呆”。可見,廣大工人群衆在資本統治下的社會生活條件中,肉體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動都遭到侵害,其自身精神素質的提高是極其艱難的。

  第四,人自身精神素質提高的根本出路,在於徹底改變以往的社會生活條件。“當社會成爲全部生産資料的主人,可以按照社會計劃來利用這些生産資料的時候,社會就消滅了人直到現在受他們自己的生産材料奴役的狀况”。恩格斯在這裏所説的社會,便是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社會。人自身的精神素質只有在這樣的社會裏,才有可能全面發展,全面提高。因爲這種社會“需要一種全新的人,並將創造出這種新人來”。

  第五,在社會主義現階段的中國,由於底子薄,人口多,要全面提高人自身的精神素質,是個長期的、艱巨的戰略任務。但是,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指引,有中國共産黨這一堅强的領導核心,有社會主義這一前進方向,有素稱文明古國的優秀文化傳統的熏陶,改善和提高全民族精神素質這一具有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的戰略任務,一定能够取得預期的效果。

  (二)人自身精神生活的回顧與展望

  第一,人自身的精神生活,總是受制於人自身的精神素質的。精神素質發展較全面,文化、思想和審美的綜合水準較高,精神生活則愈豐富多彩、健康向上。固然,物質生活的改善爲精神生活的改善提供前提,但它不能自然而然地、直截了當地使人自身的精神生活因此變得豐富多彩、健康向上。只有當物質生活的改善並從根本上提高人自身的精神素質入手,精神生活的逐步變革與新型風貌才有可能展現出來。因此,從物質生活的提高到精神生活的改善,人自身的精神素質是决定性的制約因素。剥削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當然很好,而精神生活往往很空虚;被剥削階級的物質生活窮困潦倒,其精神生活一般也殘缺不全。這裏邊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各自的精神素質都不是全面發展的。恩格斯曾經指出,資本家爲自己的資本龢利潤所奴役,律師爲自己化石般的法律觀念所奴役,一般有教養的階級爲各種地方限制性、片面性、近視性所奴役,爲自己殘缺的專門教育以及終身束縛於坐吃現成、無所事事的專門技能所奴役,等等。這是資本主義社會中,作爲剥削階級和社會中等階層的精神生活因受思想方面的重負所造成的痼疾。至於廣大勞動群衆精神生活的殘缺,則主要是剥削制度不能爲其提供精神素質改善條件的結果。在社會主義現階段,大多數人的精神生活較之舊時代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於受物質生活制約的精神素質的綜合水準還較低,最突出的是文化這一基礎性的素質跟不上,因而制約着人們精神生活的迅速改觀。應當看到,社會主義消滅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階級,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等兩個主體性的制度,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有了根本保征,這將爲人們精神素質的綜合提高創造物質條件,人們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多彩便是題中之義。在中國10年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正當勞動先富起來的人中間,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現象:大部分人勤奮地學習文化科學技術知識,努力提高思想覺悟水平,自身的精神素質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其精神生活的内容、範圍隨之也日益拓展;而另一部分人則不思精神素質的提高,只顧錢袋,不顧腦袋,其精神生活充滿無聊、庸俗、腐化、墮落,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這説明,物質生活大體相同的情况下,精神生活的差别主要受制於精神素質的高低。

  第二,在階級社會中,人們的精神生活存在着不同的側重點。有些人喜歡看書學習,有些人喜歡聽聽音樂,有些人喜歡體育運動……或幾樣兼而喜歡的,不一而足。就是看書的愛好也有許多類别。所以,人們精神生活側重點不同的本身,是精神生活在有限的條件下具有豐富多彩的重要表現。“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爲常”,這是偉大的屈原寫的《離騷》中的佳句之一,意思是:人們在生活中各有各的愛好,我唯獨愛好品德的修養並習以爲常。此外,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明代東林黨人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以及孫中山先生的“天下爲公”,等等,直到張思德、雷鋒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精神和白求恩國際主義的精神,都同品德情操的修養一脈相通。再從孔夫子到馬雅連科等中外著名的教育家身上,人們不難發現,他們的精神生活多側重於教育思想的研究。荷馬的史詩、司馬遷的《史記》、及至《三國》、《水滸》、《西遊記》、《紅樓夢》和《安娜·卡列尼娜》、《母親》等等文學類巨著,無不鮮明地表現出作者們精神生活的寄託與愛好。在歷史上以及現實生活中,對人類的科學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其精神生活總是在科學道路上,在汗水與辛勞的飽浸中度過。這些事實説明,不同側重點的精神生活,都是以社會生活條件爲前提,以個人的精神素質爲依據,所展現出來的結果。但是隨着社會生活條件的改變,人們的精神素質的全面提高,精神生活上的不同側重點也就會慢慢消失。馬克思恩格斯曾經設想過:在共産主義社會裏,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動範圍,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發展,社會調節着整個生産,因而使人們有可能隨自己的心願今天干這個事,明天干那個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但並不因此就説這個人已成爲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這當然是人類精神生活徹底解放的時代,也是人們努力追求的美好時代。

  總前所述,精神文明學的研究意義,所包含的内容是極其豐富的。在研究意義的總體上,如果不開始於認識和吸取人類積累的精神財富,不着眼於人類的精神交往與精神創造,不立足於人自身精神素質和精神生活等角度,這門新興的學科也就没有必要創立。因此,對上述重要的意義進行較爲深入的分析和論述,是確立精神文明學這一新興學科的要旨之一,而不是可有可無的部分。從1979年葉劍英在國慶30週年的講話中正式提出“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一科學論斷,及至黨的十二届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方針的决議》的施行,到1989年黨的四中全會、五中全會和六中全會以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爲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徵,一再得到强調,也已被人們逐步地廣泛地理解。這是因爲:不能設想,一個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我們要深刻吸取近幾年來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一手硬一手軟的片面性,在努力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切實抓好精神文明建設。因此,用科學的方法來學習和研究精神文明學,從人類文明發展的全局上來考察它,以便更好地拓展人們的眼界,更好地建設中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無疑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這是作者爲搆思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於1989年8月所寫的論文,文中對研究精神文明學的重要意義作了三大方面的論述。)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