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現階段而論,在社會主義的内地所建設的是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在香港、澳門和臺灣等地所建設的是資本主義的精神文明。這兩種性質不同的精神文明,隨着一國兩制方針的實施,必定會發生許多聯繫,形成許多帶規律性的東西,有待人們進行深入的探究。我認爲,在一國兩制下建設各自的精神文明,必須弄清楚求同與存异的關係和根本的原則。
一、一國兩制的求同點
一國兩制精神文明建設中所講的求同與存异,包含着“求同”與“存异”這二者的内容與關係。從“求同”這一角度來説,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内容與關係:
(一)求愛國主義之同
中國内地與香港、澳門和臺灣的公民,雖然分别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下,但他們多是同根同源同種同文的公民,多是炎黄子孫,“龍”的傳人,血肉相連,休慼與共,不僅有共同的民族歷史、民族特徵、民族心理、民族習慣、民族文化龢民族生活,而且因此形成了千百年來歷久不衰的愛國主義優良傳統。
正是在這種民族氛圍下産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使他們具有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了萬劫不磨的和平統一的堅定信念。如果説,一國兩制精神文明建設的求同與存异關係是最爲根本的關係,那麽,這一關係的求同中所講的最爲重要的“同”,便是兩制公民同根同源同種同文所形成的極其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
對於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公民來説,愛國主義深厚感情的主要表現,一是熱愛社會主義的祖國,堅决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神聖領土的完整,堅决反對任何干涉和侵略社會主義祖國領土主權的言行;二是積極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項事業,爲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爲中華民族的崛起騰飛而發光發熱,貢獻智慧與力量。對於生活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香港、澳門和臺灣的公民來説,愛國主義的集中表現就是熱愛中華民族,維護和支持中華民族的統一偉業,爲中華民族經濟、文化的振興及其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而做出應盡的努力。這就是分别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下中國公民由於同根同源同種同文所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爲軸心的最大的共同點,最强有力的共同點。
不可否認,那些一己之私、一得之利而數典忘祖,賣國求榮,寡廉鮮耻之徒還没有絶種。但是,這决阻擋不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洪流。他們表演得越充分,就越陷入被動的局面,最終會被中華民族這一同根同源同種同文所形成的愛國主義的强大洪流所淹没。
(二)求商品經濟交流發展之同
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存在着本質的區别和許多差异,但只要是商品經濟,都會有共同的規律,共同的要求,共同的表現,這些共同的東西,就是兩制中公民能够共處於一國之中的重要條件。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發展商品經濟過程中,共同的規律、要求和表現是多方面的。資本或資金、科學與技術、人才與管理、資源與市場、和平的環境,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稱謂的資本主義,就是因爲它用資本主義的私有制,經過較長時期的積累,而具備了較多的發展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資本。這樣的資本在臺灣、香港和澳門,現有流入也有流出。對於大量流出臺灣、香港和澳門的資本,在一國兩制前提下,社會主義中國内地完全有可能大量地引進,這於臺灣、香港、澳門拓展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有利可圖,也於中國内地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有所裨益。因爲中國内地要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没有或缺乏足够的資金,困難是可想而知的。也因此,兩制中公民同求商品經濟間資金資本方面的交流與發展勢在必然。這方面的交流與發展,理所當然地需要和平的國際國内環境,也會牽動科學與技術、人才與管理、資源與市場等等方面的交流與發展。中國内地不僅是科學技術的最大市場,它爲臺灣、香港、澳門等地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更大發展提供了極爲廣闊的天地。這個市場的吸引力,對於友好的資本主義國家,是中國發展對外合作的有利條件;對於臺灣、香港和澳門等地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則是交流與發展的求同場所。而且,發展商品經濟都要講價值規律,都離不開商品觀念、時間觀念、效益觀念、競争觀念、信譽觀念和服務觀念中許多帶有共性的因素。這些就是一國兩制公民同求商品經濟的交流與發展所包含的極其豐富的内容。
當然,兩種不同的商品經濟在交流發展中相互吸取,並不意味着各自性質的根本變革,也不可能以一方吃掉另一方爲歸宿。而是説,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的同一,是連結對立雙方的重要環節,如果因爲這個環節的同一而失去雙方的本質特性,或化歸爲完全的融合,這個環節的同一便不是此間所指的内容。
(三)求社會生産力進步之同
資本主義社會生産力的進步,並不是壞事,而是好事。因爲它也是人類文明進步所帶來的積極成果。人們不能在反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同時,把資本主義社會生産力的進步成果也加以否定,開除出球籍。無産階級革命從來就不是以破壞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産力爲根本之目的,它所要打碎的是資本主義統治的國家機器,改變社會生産力所在的私有制爲公有制,并力求保護和發展由資本主義社會所産生出來的現有的高度發展的社會生産力水平,在這個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的文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根本目的,也在於如何更快地更好地促進社會生産力的發展。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是否致力於發展社會生産力,是檢驗和鑒别社會主義執政黨是否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分水嶺。可見社會主義與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産力之間的緊密關係。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雖然有公有制與私有制的根本區别,但這種區别並不妨礙一國兩制公民各自爲發展社會生産力的奮鬥與勞作。爲發展各自的社會生産力而尋求根本性質不同之外的許多共同之點,是對一國兩制的積極理解,而不是相反。社會生産力中的人,在這裏指一國兩制中有勞動能力即有體能、智能的公民,絶大多數是中華民族的兒女。這些人與自然作鬥争的過程中,在處理人與自然界關係的過程中,共同點是不勝枚舉的。從穿衣防寒,種收適時,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到更深的層次上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規律爲人類造福,等等,這是不分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的。如果硬要在這些問題上冠之以“階級”、“制度”的質别,那是對馬克思主義學説的片面理解,對社會生産力理論的極左態度,於一國兩制方針的真正實施極爲有害。
二、一國兩制的存异點
一國兩制的求同與存异關係,除了求同這一方面的内容,還有存异的一方面。存异的内容主要有如下表現:
(一)存不同社會制度之异
馬克思主義學説的誕生,敲響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喪鐘。用馬克思主義學説武裝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所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社會,是消滅剥削階級制度的新型的社會。在當今世界上,它是唯一能够與資本主義社會分庭抗禮,真正代表廣大勞動人民利益,寄託着人類光明前途的社會。中國内地與臺灣、香港、澳門雖然是同一中華民族,同一神聖領土,但所在的社會制度則是相反的。從世界範圍來説,它們是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同處於一個主權國家之中。一個主權國家之中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存在,既有其自身歷史遺留的原因,也同國際上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長期對立息息相關。只要國際上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長期對立還存在,而且對立的雙方必須尋求和平發展的機遇,那麽,同一主權國家内的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并存的局面,也是短期内無法解决的問題。也就是説,一國之中存不同社會制度之异的客觀事實,是不能在短期内改變的。在這種情况下明智的做法,就是順應曆史的現實,在主權國家的憲法内,應明確規定保護該主權國家存在的不同社會制度在特定時期内的合法地位與作用,尤其要保護在社會主義制度占主導地位和作用之下的資本主義制度,在一國之中的合法地位與作用。從中國一國兩制的先行點即香港問題的解决方案來看,根據修改後國家憲法的有關條文,以及本此精神所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别行政區基本法》,對香港資本主義制度的存在及其法律的地位與作用,是作了非常明確的規定的。這些規定實際上就是保護香港資本主義制度合法存在的權利與義務。它雖然與中國内地社會主義制度下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有相同的地方,但本質上是保留香港資本主義制度並按其内在的要求來加以規定,充滿着資本主義制度這一濃重的色彩,與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主義制度下公民的權利與義務,自有許多區别,是社會主義制度不能代替也代替不了的。
(二)存不同思想信仰之异
在階級社會中,任何一種社會制度,都受主導地位思想信仰的支配。社會主義制度占支配地位的思想信仰是科學的共産主義,資本主義制度則是反對科學共産主義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思想信仰,首先是所代表的階級利益根本不同。前者代表無産階級和廣大勞動群衆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爲絶大多數人謀福利,後者代表資産階級的利益,爲少數人效勞;二是世界觀與方法論根本不同。社會主義的思想信仰是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作指導的,資本主義則是用唯心主義與形而上學的哲學世界觀爲其精神的支柱。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這兩種對立的思想信仰,在一國兩制中的存在,同樣是明顯的、尖鋭的。中國内地的社會主義,不能把自己的思想信仰强加給臺灣、香港和澳門的公民,這些地方資本主義的思想信仰也不會爲中國内地所倡導或成爲支配的東西。維持現有的不同的思想信仰並保存它們在兩制公民内各自支配的地位,是進行一國兩制精神文明建設的特殊性之一。正確認識和理解這種特殊性,對中國内地來説,可以防止“左”的或右的兩種錯誤傾向;對臺灣、香港和澳門來説,能够减輕“恐共症”所造成的民心波動和憂慮。這是因爲,兩種不同思想信仰共處於一國之中,總會發生這樣那樣的相互影響。在中國内地方面,不存在“恐共症”影響的問題,但存在來自臺灣、香港和澳門的資本主義思想信仰的干擾與侵蝕。如果不加警惕,就有可能産生右的傾向;如果提防的對策與措施教條化、僵硬化,則有可能削弱公民的社會主義思想信仰,就有可能出現“左”的現象。所謂教條化、僵硬化,就是不看一國兩制的基本前提,不承認思想信仰上存异的事實,以攻爲守,急於在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强化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宣傳、鼓動,這就有可能欲速不達,甚至適得其反。因此,存不同思想信仰之异的觀念,在一國兩制的實踐中必須得到正確的貫徹。
(三)存不同發展道路之异
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是兩條截然相反的社會發展道路。社會主義國家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必然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道路是通往共産主義的光明大道。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中國絶不能走資本主義道路。這不僅僅是中國共産黨人堅定的信仰,而且是被歷史的實踐所證明了的。但這不等於説,現在臺灣、香港、澳門也要走社會主義道路,絶不能走資本主義道路。因爲走什麽道路問題,臺灣、香港和澳門有其自己特殊的情况。它們原來走的是資本主義道路,又願意沿着這條道路再走一段較長的時間,這完全有其選擇的自由,發展的自由,中國内地不會加以干涉,不會加以阻攔,不會加以破壞。如果干涉、阻攔和破壞那些地方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共産黨人就不會明確提出一國兩制的方針。兩制中所指的資本主義制度,不可能離開資本主義道路,而空洞地存在。所以資本主義道路是由資本主義制度决定的:一是决定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向,防止朝社會主義方向靠攏或轉向社會主義;二是决定資本主義的發展途徑,並與社會主義有着根本的區别;三是决定資本主義的發展内容,包括對各項文明建設的要求,都要符合資本主義制度的需要。這些,都是一國兩制範圍内所允許的,也是必需保持的。
三、把握求同與存异是根本原則
由前述求同與存异的主要内容看,把握好求同與存异關係,是建設一國兩制精神文明的根本原則。這是因爲:
(一)求同與异存原則是前提原則
不求同,無一國;不存异,無兩制。也就是説,不求同與存异,就没有一國兩制及其基本前提。同根同源同種同文而形成的炎黄子孫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交流和發展、保護人類社會生産力的進步成果和拓展社會生産力的共同願望等等,是兩制能够共存於一國的主要前提條件。舍此就根本談不上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制度能够在一個主權國家之下保持領土的完整,這是一方面。另方面,不存兩種社會制度之异、思想信仰之异和社會發展道路之异,就不會有兩制的實際意義,也不會有一國的實際意義。因此,求同與存异這一根本原則作爲一國兩制的前提原則,不能只强調求同而丢掉存异,也不能只强調存异而丢掉求同。求同與存异二者是同時進行、相互作用的。存异是爲了求同,求同必須存异;在求同中看到存异,在存异中看到求同,這就是把握一國兩制精神文明建設中求同與存异這一前提原則的要義。
(二)求同與存异原則是科學原則
一國兩制是科學的構想,求同與存异原則是科學的原則。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反映了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符合中國的國情需要,爲生活在中國領土内不同社會制度的公民所擁護,是順應民心的偉大壯舉。而從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中提取出來的求同與存异的原則,是最能表現一國兩制構想的科學性原則。1.因爲求同與存异原則的主要内容符合中國的國情,符合一國兩制的總體精神;2.因爲它理順了求同與存异的辯證關係,提供了進一步認識一國兩制的方法;3.是將一國兩制的前提條件作了較爲集中的歸納,是歷史與邏輯的統一。當然,除了求同與存异原則外,一國兩制的精神文明建設,還有其他方面帶規律性的東西,也同樣表現了它們各自的科學性。但是,這些方面都是由於求同與存异的關係决定的,都要在求同與存异原則下發揮作用。總之,求同與存异原則是一國兩制的根本原則、前提原則,因而是一國兩制構想科學性最爲直接的表現者。
(三)求同與存异原則是長期原則
一國兩制不是權宜之計,不是管幾年或十幾年,而是很長一個歷史時期,起碼是50年,因而是長期性的。反映一國兩制的求同與存异,也由此决定的道理很明顯。問題在於香港、澳門和臺灣公民中,有些人怕變,怕説了不算數。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因爲一國兩制具有法律保证的穩定性、連續性。它是建立在以社會主義爲主體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實行的人民民主制度的基礎之上,有一個統一政權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權威來確保其穩定性和連續性。這與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與國際上兩種不同制度的和平共處有所不同。同時,中國共産黨人在世界上的信譽有口皆碑,更不會拿已定國策大計當兒戲。誠然,事物總是要發展、要變化的,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一國兩制如果有什麽變化的話,一定會變得更好,更有利於香港、臺灣和澳門的繁榮和發展,而不是損害他們的合法利益。
(這是作者於1988年4月-1990年4月所寫的論文。較早提出一國兩制精神文明建設的規律之一是求同存异,包括求同點——求愛國主義之同,求商品經濟交流發展之同、求社會生産力進步之同;存异點——存不同社會制度之异,存不同思想信仰之异、存不同發展道路之异。同時提出了把握求同存异原則是根本原則。多家報刊發表,引起廣泛關注。)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