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關於廣東試驗區的精神文明理論研究

  1989年6月1—3日,由廣東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廣東社會學學會、曲江縣委宣傳部,曲江縣社科聯聯合主辦的“廣東試驗區精神文明建設與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在曲江縣城召開。與會者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基礎上,對廣東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區精神文明建設這一中心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會議由會長範英等主持。現將其中一些觀點綜述如下:

  一、關於具有中國特色、嶺南氣派的《精神文明學論綱》

  廣東以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爲主編的《精神文明學論綱》,引起了與會者廣泛的興趣,認爲這是我省理論工作者研究精神文明課題中,比較系統、全面、科學的研究成果之一。把精神文明作爲一門新興學科來研究,創造性地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嶺南氣派的體系,展示了作者們的探索精神和科學態度。許多同志認爲書稿(目録)隨處可見到新的思維、新的觀點。既注意基礎理論的發展研究,對現實問題的力求概括,又注意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把它們聯結在歷史唯物主義這根紅綫上,她的成書對廣東試驗區精神文明建設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理論研究的向前發展。

  與此同時,代表們就上述書稿的一些觀點進行了商榷。有的同志認爲:書稿第三章將精神文明的整體結構劃分爲三大塊——文化、思想和審美,這個排列有新意,但審美似不應劃爲單獨的組成部分,可歸在文化裏面,因審美也是文化;如確要劃爲三部分,還不如把科學作爲單獨的成份,以代替審美,因科學比審美更重要。持相反觀點的同志認爲:科學與審美,從廣義上説,都屬文化這一層,但與文化有區别,把科學放在文化裏面,是書稿按現有習慣的排列,不必要拿出來單獨作爲一個成份;如果因爲科學重要而劃出文化這一部分,教育也重要,豈不是也要劃出來;這樣,文化這一層就將剩下衛生、體育等内容了。再就是審美作爲一個單獨成份,與文化、思想並列,並作爲精神文明結構中的最高層次,是以文化、思想爲基礎的。過去在教育工作中,只强調德、智、體,不講美,書稿作者注意了這一點,把審美内容放進精神文明結構中,並突出了它的位置,不僅把科學作爲文化的一個内容,不能代替審美在精神文明結構中的應有作用,而且文化或思想這兩大成份,也代替不了最高層次的審美這一塊。

  二、關於廣東試驗區與“一國兩制”精神文明建設

  與會者一致認爲:廣東毗鄰港澳,隔水與臺灣相望,成爲社會主義祖國大陸與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港、澳、臺的交匯點、聯結點,因此,我省的精神文明建設,不能不考慮“—國兩制”問題。但近10年來,我們對“一國兩制”的經濟、政治問題研究較多,對精神文化問題研究較薄弱。在這次研討會上,廣東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提交的《精神文明與一國兩制》的多篇論文很有針對性,也做了這方面的一些彌補工作。有的同志指出,這些論文對1997年以後實現“一國兩制”時將面臨的精神文明建設問題,進行了初步的研究,針對兩種不同質的精神文明,提出了“一國兩制”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原則是把握“求同與存异”;根本途徑是把握“競争與合作”;根本方式是把握“衝突與和諧”;根本突破口是把握“文化交流的機制”,這些都是建設“一國兩制”的精神文明所必須探討的規律性問題。

  有的同志建議:作爲廣東試驗區精神文明建設一個重要目標,應建設繁榮的具有嶺南氣派、風格、特色的文化和學派。這需要:1.大力提高廣東人思想文化科學等現代化素質;2.思想文化建設從較低層次全面轉向較高層次,從整體上加强有關方面理論研究;3.建立分析、研究、評論港、澳、臺和世界文化的新思潮、新流派、新方法基地,以向内地輻射與轉移;4.注重港、澳、臺地方歷史、人物、事件、遺迹以及嶺南、臺灣風物的研究和宣傳,還要注意開展東南亞、華僑問題的研究,以體現嶺南特色;5.要辦好配置適宜、結搆合理、廣東特色的科研機構和出版物,加强科研隊伍和文化隊伍建設。

  與會者認爲,對港、澳、臺文化,廣東應利用有利條件,大膽批判吸收,爲我所用。在大力加强與港、澳、臺經濟往來的同時,亦要切實加强文化交流與合作。有的同志指出:過去引進精神産品多偏於低層次,今後應注意引進高質量、有益的精神産品;要充分認識港、澳、臺文化中醜惡與腐朽的東西,對廣東影響至深,特别是“黄業”的輻射,毒害了人們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敗壞了社會風氣,擾亂了社會秩序,損害了祖國的聲譽,誘發了犯罪,引起了性病的滋生與蔓延,危害了人們特别是後一代的健康,後患無窮。因而,應汲取先進文化同時擯棄腐朽文化,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大力開展掃“黄”刻不容緩。

  三、關於廣東企業文化問題

  在這次研討會上,理論工作者同企業家們就廣東企業文化問題進行了探索。企業文化是現代工業文明發展的産物,是管理學理論的最新成果。廣東企業文化産生於艱苦創業之際,興起於改革開放之時。主要分三個階段:醖釀階段、企業精神産生階段、企業文化形成階段。有着如下特點:1.以企業家的企業哲學爲精神内核;2.以發展商品經濟爲現實基礎;3.以現代化的大工業生産爲前提條件;4.以現實的人爲主體;5.以我國民族文化爲源流。因此,對企業内部來説,企業文化具有導向、約束、凝聚、融合等方面的作用;就宏觀意義而言,她突破企業範圍,以各種形式積極參與社會文化活動,加强横向聯合,向社會輻射,衝擊傳統文化,大膽地引進利益機制,使整個社會的文化導向新的歷史臺階,推動企業精神文明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有的同志指出:企業文化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産物。正是商品經濟的發展,樹立新的觀念,培育圍遶企業發展目標的企業精神,孕育着嶺南特色的企業文化,滿足着企業員工的物質和文化生活乃至理想的需求。建立企業文化,多滲透到經營管理領域,完善整個經營體系,創立社會主義企業管理新形式。這種新形式包括:1.確立開放型的經營戰略思想;2.建立現代信息體系;3.提供一系列的優質服務;4.開創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5.創立民主管理新思路。這就能增强企業在市場的競争能力,推動企業的經濟發展。可見:企業文化是管理的有效工具和企業參與市場競争的法寶,是企業的經營氣氛,它作爲企業員工的共同精神、信念、價值觀,是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恒久源泉,具有保持企業活力的作用。目前要把企業文化建設提高到新的水平:1.造就一批德才兼備的經營者;2.提高員工的思想、文化、科學、經營等現代化素質;3.提高企業素質,增强企業内部的協調力和凝聚力;4.提高産品的競争能力。這是今後企業文化發展的方向,可從更深的層次上建設企業文化,塑造文明企業。

  此外,本次研討會還就國内形勢與社會如何和諧發展問題進行了分組討論和發言。

  (這是作者與光力合寫,發表在《學術研究》1989年第5期和《南方日報》1989年7月19日的會議綜述,多家報刊轉載。)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