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府人口分佈地理對廣府文化特質形成的影響

  【摘要】論述了廣府人口分佈的地理走向,是依山傍水、喜好冲積平原、沿江沿海而居。在長期與當地原住民簇的雜處中,養成了開放、平等、重商、和諧、包容的海洋文化性格和文化特質。特别是鑄造了近現代廣府人開拓進取,鄰潮創新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傳統。分析了廣府人口沿江沿海分佈和海外遷移對廣府文化特質形成的影響;認知廣府文化的優良所在及其不足和缺陷。

  【關鍵詞】廣府文化 人口分佈 影響 特質

  廣府人口是古代中原人最早南移並與當地原住民族雜處生衍而成的具有嶺南特色的漢民族群體。是嶺南以語言爲紐帶的人口最多的族群。二千多年來廣府人口由北而南,由沿江到沿海,由沿海到海外的有規律的推移和分佈而形成。廣府人通行操的廣府語白話,在海外具有廣泛性影響力。可以説是目前世界上有較强生命力的語言之一。廣府文化在繼承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同時,又形成具有有别於内地傳統文化的自身特質。如重商、開放、平等、互惠、和諧、創新和包容等海洋文化的特質,有着廣泛的影響力,甚至影響着中國改革發展的歷史進程。

  一、歷史上的三波移民浪潮與廣府族群的形成

  改革開放以來,廣府語白話被内地人稱爲粤語。其實廣府語白話僅是粤語中的一種,此外,客家話、潮汕話也是粤語。把廣府語廣州白話概稱爲粤語或廣東話,是不準確、不科學的。操廣府語系白話的遠非止於廣東,廣西、港澳和海外人數甚多。在華語文化體系中,廣府語在海外影響最大。廣府語白話的廣泛性和重要性遠遠超出了粤地廣東,遍及華南、港澳和海外。在海外廣府語白話成爲認定華人華僑華裔的最直觀的標誌。

  在嶺南的三大語系中,廣府語系是中原先民流入嶺南最早,是繼承和保留古漢語言文化最好最原生態化的語言。廣府人口是中國漢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重要分支。這一分支保持使用與整個漢民族的同一文字。並保持歷史最悠久的中原漢族原生態言語的發音和音律。這個族群以説白話爲語言文化和禪宗佛教爲共同信仰紐帶。是嶺南地區以語言爲紐帶劃分的人口最多的一個族群。據不完全統計,這個群體人口有一億多。包括在海外廣府人,幾乎接近這中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主要要分佈在華南廣東廣西、港澳和海外。

  廣府文化人口的族群,主要是由歷史上的三波移民浪濤而形成的。

  第一波是秦朝,由秦軍的五十萬南下開始,公元224年秦始皇掃平六國統一中原後,即調遣五十精鋭部隊南下攻打百越嶺南。從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0年,歷經10多年,三次秦越戰争,秦軍投入總兵力60萬,比當時百越嶺南的總人口50萬還要多。秦越戰争非常慘烈,生靈涂碳,百越軍民傷亡慘重,秦軍陣亡30萬人,第一號將領屠瞧在第一次戰争中陣亡,戰争處相持膠着狀態。秦軍經過3、4年休整、開拓靈渠和新增補充10萬兵力後,整合的30萬秦兵在第三次秦越戰争中,一舉攻佔嶺南地區,在百越嶺南全面實行郡縣制。爲了達到長期鞏固統治的目的,攻佔嶺南後的30萬人的部隊全部留下開發嶺南,但士兵遠離北方家鄉,不能回家,而經過11年戰争留下的糾結難以在短時間消除,當地人民對秦政權的地方統治者與軍隊還有戒備和扺觸心理。在没有好感與互信的情况下,士兵要與當地人結婚困難重重。正因爲如此,嶺南第一任秦地方長官、南海郡郡守任囂向秦始皇打告,要求選送三萬中原年輕女子到嶺南與秦在嶺南的官兵成親。秦始皇雖然只批了一萬五,却爲秦軍就地轉業札根嶺南直到了安撫和激勵作用,爲中原人和北方人向轉移南遷在嶺南殖民開了先河及奠定了基礎。此後的直至宋朝的一千多年間,各朝均不同程度地有中原和北方人口向嶺南移民,與秦朝移民不同的是秦以後的移民,不只是政府的行政移民,雖然不排除政府作用的存在,但主要是自發移民爲主。尤其是南朝和南漢國時期,嶺南相對安定,經濟繁榮,吸引了較多人口的移民而來。分佈地區主要珠江三角洲、粤西、西江上游封開和蒼梧、賀州等桂東西江流域粤桂交匯結合部。因此,從公元前111年到217年的三百年間,粤桂交匯結合部的蒼梧和封開並一度成爲嶺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第二波是宋朝移民,這是因爲北方戰事不斷與經濟重心南移的大規模移民,這是一次規模空前的移民,如果一波移民主是沿江,這一波移民主要中分佈於沿海。移民原因復雜多樣,除了民衆爲了躲避北方和中原永不休止的戰争而自發逃難式的移民外,還有因爲相對北方經濟重心南移後,通過親友相溝通接濟的影響,認爲嶺南適宜安家立業的生存之地而主動轉移流入。此外還有因朝庭漢族官吏觸怒皇帝皇朝或宫廷政治鬥争失敗被整個家庭或家族的流放嶺南,最後落地生根世代繁衍成爲嶺南人的。這一波移民人數最多。如果第一波移民廣府人主要是粤北韶關和沿珠江三角洲地區爲中心的沿江分佈,而第二波的移民朝兩方向分佈,一是朝珠三角的腹地推進,西江上游的潯江、鬱江平原,以及邕江、左江、右江流域的河谷平原。二是朝沿海推進,主是分佈粤西沿海和桂南沿海和北部灣地區。

  第三波移民是明清以來的由南中國海地區向海外世界移民。這是一次是由嶺南地區向東南亞進而向海外地區移民。這一波移民發韌於元明朝,清朝進入高潮。在元明朝中,因爲元朝用了三年最後奪取嶺南戰争,廣州城宋軍民奮力扺抗,最後宋幼帝皇朝又在新會厓門復没,而進攻廣州城時,又受廣州軍民的頑强扺抗,歷經兩年半,久攻不下,元軍縱光焚燒廣州城,廣州城才淪陷。元統治者不足百年的統治中對嶺南人以第四等進行人格歧視、政治壓迫和經濟掠奪,迫使沿海商民開向海外尋找落脚謀生之路。明朝的重“農業抑商”國策,加上政治黑闇。明朝嶺南自發移民已初成風氣,到了清朝,歐美資本主義國内發展和資本輸出的殖民地都需要大量廉價勞工。因此,通過苦力貿易,使南中國海嶺南廣府人遷移海外的重要方式,通過貿易渠道作爲勞動力商品,所謂賣猪仔,主要發生集中發生在清朝。由於明清對外閉關自守,對内實行高壓專制統治,民不聊生。而明代澳門、清初的十三行是唯一開放口,清中的香港又淪爲英國殖民地,這些開放港和基地,在爲專制皇朝提供泊來貢品和宫庭珍寶的同時,也爲嶺南人民向海外移民提供了可乘之機。尤其是清末嶺南成爲美國鐵路建設和西部大開發的主要勞動力來源。嶺南華人寧願忍受被賣猪仔和被客死他鄉的風險,也不願困在封建專制的甲殻下度日如年。

  二、廣府人口分佈地理的幾個板塊

  由上所述可知,廣府人口形成和分佈源於2000多年來,源於三次的人口的遷移。從地理上,由此而形成瞭如下的幾個分佈的板塊。

  第一個板塊:廣東地區。主要分佈在粤中、粤西、粤西北。粤中即珠三角地;粤西則是陽江、湛江、茂名等沿海地區,和肇慶、雲浮等沿西江兩岸的流域地區,以及花都清遠等粤西北地區。這些地區分佈廣府文化的人口約有4000萬。占廣東總人口在45%左右。占廣府人口的35%左右。

  第二板塊:廣西地區。主要分佈在桂東、桂中、桂南、桂東南、桂西南區域。桂東即指今梧州、賀州、桂中指今桂平、貴港等;桂東南指玉林;桂南指南寧、崇左、欽州、北海、防城港等地區、桂西南指崇左市、和百色的左右江流域地區等。分佈區域面積占廣西總面積的50%以上。操白話人口在2800萬左右,約占廣西總人口的50%左右。占全球廣府語人口的28%。

  第三板塊:港澳。香港原是廣東新安縣的一個海港,1841年鴉片戰争後淪爲英國殖民地和資本主義的租界地。澳門,自南宋開始是屬廣東省香山縣。1557年被葡萄牙人租借。1887年成爲葡萄牙“永駐之地”。淪陷前是廣府語系,雖然在英葡統治期間官方語言改爲英語、葡語,但民間仍然使用廣府語白話。在英國和葡萄牙統治的一百多年間,是廣府白話把處在殖民統治下的香港人民的心緊緊與中國心聯繫在一起。對回歸後的港澳,廣府語成爲與粤地人民密切交流往來的文化紐帶。至今港澳使用廣府語人口約在600多萬人。

  第四板塊:海外。主要分佈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地區,以及美國、加拿大、巴西等美洲國家,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等,海外廣府人口多達4000萬,海外炎黄子孫永不忘懷世代一直在海外保持使用的“鄉音”語言。發展到今天,幾乎所有的開放的國度都有廣府人,都能聽到白話這一華人“鄉音”。

  廣府人口分佈的特點:從以上可見,分佈廣府人生活地區不同,但文化上的習慣是一致的。其中有以幾個基本特點:

  1.沿江、沿海分佈

  依山傍水,喜好在江何流域的冲積平原和河谷平原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百越之地嶺南,還是叢林密佈、人烟稀少,珠江流域的冲積平原或河谷平原,有大片未暨之地,正適合移民們從事農耕種養,交通和貿易生意。這一個時期的廣府先人移民盡得先到之利。從珠江口溯江而上的東江北江西江等多條江流沿江兩岸的流域均是操白話語言的廣府人居住。廣東沿海從中山港到雷州半島海岸綫的2000多公里海岸綫都是操白話方語的廣府人居住。在廣西的除最早作爲嶺南首府的蒼梧即今天的梧州地區和最早作爲廣西治所之一的桂州,即今天的桂平地區,以及南寧地區,以及桂西南左右江流域的地區都是沿江分佈外,其他北海、欽州、防城港等北部灣1500多公里的海岸綫的沿海地區均是操廣府語白話方言的。

  2.嶺南地區政治中心所在地,保持純正的同一的白話

  嶺南在秦建立君縣制開始的政治史中,嶺南除番禺、廣州外,還有梧州(蒼梧)桂平(桂州)曾作過嶺南大區治所和嶺南西路治所。自從秦在嶺南實行郡縣制後,在番禺建立第一個南海郡,嶺南的治所盡管在西漢漢武帝時代至三國東吴時期有變,一度西移至蒼梧外,廣州一直是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中心。廣府語白話作爲嶺南地區主體語言,在廣西,除蒼梧梧州外,在秦代與南海郡同時設置的桂林郡郡址、及宋代的桂州治所在布山縣即今天的桂平市。城區的居民的主體語言是保存較爲純正廣府語白話,與廣州白話和梧州白話如出一轍。這幾個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使用過的白話言語,至今仍然保持高度純正和驚人的同一性。三地間相距近千裏,其白話的發音與聲調差别甚微。局外人幾乎聽不出來,即使是今天廣州、梧州和桂平這三城市市區的操白話人相互之間也難以聽出大的區别來。這三城市都分别在於公元前秦朝、西漢和唐宋朝時作過嶺南州路的治所,這段時期正是中國古代史上從秦統一到唐繁榮的歷史,也是嶺南開發史上從興起到繁榮的最好時期,這三地的白話都具有原生態的中原漢語特質。後來番禺作爲嶺南相對固定的治所,由於古代交通主要依靠沿河,廣州、梧州、桂平正好連接在珠江主幹流的西江三個點上。而廣州、梧州、桂平三地都是三江和多江交匯的古代交通樞紐的城市。廣州話的任何變化都會通過西江交通人員來往而保持一致性,交通緊密度把這三地的語言文化保持高度的相似性。這一點,當代人只要實地到這三地去親身體驗一下都會感受和領悟到的。

  3.民風民俗相同

  民風民俗是最能代表和反映一個族群或群體的文化特徵的。從海外到海内,從廣東到廣西的廣府人都保持同一傳統的民風與民俗。如舞師、賽龍船、信佛等。有趣的是,分佈海外的廣府人雖然移居海外,不管是移居年代久遠的,還是近代或現代移居的海外的廣府人,都始終保持廣府人原有的文化習俗。這可見廣府文化的影響力和生命力之一斑。

  三、廣府人口分佈地理對廣府文化的特質的形成的影響

  以上廣府人口分佈地理,孕育了廣府人文群體的共同特徵,養成了廣府文化的海洋性、開放性、重商性、平和性特質。其中海洋性與開放性相聯繫,並决定了開放性,重商性與平和性相聯繫並决定了平和性。這特質是廣府文化區别其他族群、群體文化的重要標誌,也是值得研究和借鑒的精華所在。

  廣府人的海洋性。沿江和傍海而居,是一切先進民族和群體都夢寐以求的理想居地。在世界上地中海時代的古希臘人,早期開闢海上貿易和殖民地的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和北美人都是傍海而居的族群。在中國傍海而居的民族族群或區域群體决非只有廣府人,除廣府人,以語言文化劃分的還有潮汕人、福建閩南語人、淅江温州人,還有以民族劃分的京族人等都是傍海而居。但可以説廣府人是傍海而居人口最多的文化族群。在漂洋過海在海外的謀生的華人群體中,廣府人數也是最多的。直至當今,所到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聽到廣府語——白話、或所謂的“廣東話”。從古到今海洋性是廣府文化中最重要的基因之一。

  廣府人的開放性。廣府人是中原和北方漢族中一支流動性極强的族群。千百年來,廣府先人從北到南一路南遷,沿江擇海而居,甚至横渡大洋彼岸,進入世界各地謀生。歷盡艱幸、備受磨難。在長期的流動謀生中鍛造了不畏艱難,喫苦耐勞的奮鬥精神和開放精神。生存在沿海的廣府人,面對茫茫海洋,對自己的生存環境和未來没有什麽確定性,無法掌控自己命運,所以永不知足的流動遷移,就造成廣府人今天遍佈全球的情形。而流動遷徙的歷煉養成了廣府人勇於進取和與人合作的開放性格。

  廣府人的包容性。廣府人本來就是一個外來移民形成的群體。只不過是先行了一步,並先佔據了有利於生産和交通經商的地方。廣府與當地人民長期相處過程中,消除了隔閡,建立信任與合作,彼此形成了一種包容的思想,在二千多年廣府人與嶺南原住民族、與隨後移來的客家語和閩南潮汕語群體均没有發生過大規模的衝突。包容性是廣府人,也是嶺南其他語系群體共有的的特徵。

  廣府人的重商性。交通便利是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廣府人南遷進入嶺南後,不是要在粤北韶關就停止不前了,而是不斷的向南尋找有江有海的地方而居,盡管進入沿海,並非是一開始就有目標的,但當他們遷徙到沿海地區,發現前面再也不能再遷了,也會安定下來,生産、生活、繁衍子孫。因爲沿江沿海便於交通運輸,進行長距離的商品交换,這樣通江出海,專門進行販貨互市的商品貿易活動,便成爲廣府人重要的謀生手段。做買賣要做得長久,就要講平等、誠信,不欺詐、不强取、交换價值對等等,承認和尊重對方的價值龢利益。這是商品經濟發展長久不衰的奥秘所在。在漫長的以封關自守著稱的中國傳統社會,嶺南廣州之所成爲二千年不閉的港口,固然是各朝代統治者的政治考量,但確實與廣府人重商傳統分不開的。

  廣府人的平和性。廣府人流動性、冒險性、開放性和重商性的生産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廣府人的平和性格。平就是平等,和就是和諧,不平則鳴,唯其平等才能和諧。廣府人平等觀念緣自信奉六祖禪宗的佛性平等的思想。六祖惠能關於佛性平等思想,是對中國思想文化改革史上的一大貢獻,影響深遠、廣泛。關於佛性“人性中本自具有”、“自性平等”、“衆生是佛”,“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平等衆生佛”。這種嶺南海洋文化理念,廣府文化精神的重要元素,深深地植入廣府人心中,成爲爲人處世哲學與價值判斷的重要標準。禪宗的佛性觀念使廣府人在長期的遷移和生産生活實踐中培養了與人平等相對,和諧共處的觀念和文化精神。所以,除了歷朝歷代的改革開放試點都放在嶺南廣州外,爲什麽進入近代,資本主義萌芽在嶺南孕育,以及資産階級革命的爆發在嶺南廣州,這也許是最有力的解釋之一。

  廣府人的創新性。創新與商業和手工業傳統有關,在長期的商業和手工業實踐中,他們知道創新,在於商業服務模式和手工業産品的質地决定着商業和手工業的價格競争力和價值的實現。一成不變的商業服務業和手工業品,難以賣出高價錢,如果不斷創新,保持優質的商業服務業和商品競争力,就能賣到更高價格,取得較多的利澗。每當受到國内外競争的壓力與挑戰的時候,廣府人總是不甘人後,而是領潮創新,先行一步。近現代以來,廣府人表現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改革的開拓創新性,正是廣府文化精神最突出的核心價值之一。今天廣東面臨國際國内市場經濟競争壓力下,也基於自身資源短缺、生態脆弱和環境保護的需要,實行産業昇級轉换,雖然在自主核心技術創新的基礎和實力方面,比起國内其他沿海發達地區暫時尚有差距,但只要“領潮創新”精神不丢,持之以恒,定能增創新優勢,再創新輝煌。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可知廣府文化是由中原傳統文化與嶺南環境結合併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具有海洋性、開放性、重商性、平和性和包容性特質的文化體系。遍佈嶺南和海外的廣府人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群體之一。廣府文化中的海洋性、開放性、重商性和平和性,在世界人類的文明史上,至今仍然是具有普世價值和主體價值的文明理念。廣府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優良的組成部分。研究中國歷史尤其是近現代史不可不了解和研究廣府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研究廣府文化,必將有助於我們發掘廣府文化的精華,加以發揚和光大。讓中華文化盡早躋身世界先進文化體系之林。然而,我們既要看到廣府文化的成就,也要看到廣府文化不足和缺陷。比如廣府人重親情但不重友情、人情、重實際而輕理論、重結果而輕過程、重眼前而輕長遠、易變多疑、缺乏堅韌度、重視商業目的合作而不重視政治上的團結奮鬥。從19世紀中葉以來的近代農民革命和資産階級革命運動多暴發在嶺南,但却累遭失敗,除了農民和資産階級階級局限性外,革命者缺乏對革命主要力量的認知,没有充分唤起民衆外,就是革命者缺乏團結和凝聚力而半途而廢,不能取得預期的良好效果。暴露急功近利,欲速不達弱點,以及急躁易變文化心態。重實際、務實和立足當下是好的,但離不開長遠規劃和謀略以及堅忍不拔的意志。尤其是置身於經濟全球化的市場經濟激烈競争的今天,自主核心技術創新的形成基礎是靠長期規劃夯打的結果,决非一時即興而至的。爲何今天在産業轉移和昇級競争上,滯後於上海和江浙地區,從文化的角度分析廣府文化的缺陷和廣府人性格上的弱點,由此可見一斑。即便如此,也不能因此而否定廣府文化在中國文明演進史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更不能忽視對廣府文化的研究和發展,而是要肯定廣府文化在中華文化歷史的作用和應有地位的同時,看到廣府人、廣府文化與世界同時代的先進族群和先進文化存在的差距,更加重視對廣府文化的挖掘和建設,學習與融入當代其他地區和族群的優良文化精神元素,進一步豐富和提昇廣府文化精神體系,使之成爲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寶庫中的一塊璀燦的明珠。

  (潘義勇,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廣東廣府學會顧問委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