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三角廣府民係語言與文化特色

  【摘要】珠江三角洲區域粤方言的分佈格局及其傳承發展、與時俱進,多元薈萃、新穎活潑的特點,是數千年來該地區人口流動、民族遷移、融合漸變累積而成。其間藴涵着粤方言萌芽、發展的寶貴信息,尤以唐宋以降,粤方言的標準語——廣州話的生成和發展至爲重要。這一區域粤方言的特點,爲我們研究粤方言的萌芽、發展、成熟及其規律與趨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時也是我們研究南越文化,廣府文化的形成、發展及其特徵,研究中國海洋文化史、中國近現代文化史和華僑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

  【關鍵詞】珠江三角洲 廣府人 粤方言 文化 特色

  珠江三角洲是宋元以後南下移民的主要定居地,不少移民經珠璣巷中轉至此。而後,一部分或西遷南下,或飄洋過海。這部分移民是廣府民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對珠三角的勃發、廣府民係的形成與發展貢獻卓著的核心部分。相當一部分的廣府人及海外華僑均自稱是“珠璣後裔”,他們對嶺南歷史的影響深遠。粤方言是廣府民係的交際工具,是廣府文化的載體,是廣府民係的認同標誌。粤方言區域就是廣府文化區域,粤方言的區域特點,傳遞了廣府民係、廣府文化生成、發展各階段的信息,爲我們研究廣府文化提供了不可再生的依據,是我們建設廣府文化的最好切入點。

  位於珠三角的廣州,自古以來是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而,珠三角不但是廣府民係的中心地,也是粤方言的發展地和重要的通行地。盡管珠江三角洲區域的粤方言最接近標準語,但因移民的年代、源頭、路徑不同,珠江三角洲又是河網地帶,便出現“十裏不同俗,百裏不同音”的情形,“不同一條水”,語言就有差别。該地區有代表性的次方言是廣州話、臺山話、石岐話、莞城話。廣州的西關話是傳統粤方言的標準語。下面我們通過分析珠三角粤方言的特點,看珠三角廣府文化的特色。

  珠三角粤方言的主要特點

  一、傳承發展,與時俱進

  文化形態的差异决定了語言的差异,緊貼時代脈搏,傳承與發展並行,是珠三角粤方言的顯著特點。廣府片是粤方言的中心地,廣州、香港這兩個世界名城,主導着粤方言的演變和發展。唐宋以降,廣州話“粤語標準語”的地位不可動摇。因此,珠三角的粤方言與西江流域的粤方言比較,融入了更多的吴方言、楚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湘方言以及外來語,中原漢語的演變影響更深。近百年來,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原因,香港粤語的影響越來越大,有超越廣州話之勢。兩地的粤方言變化均在傳承的基礎上,因時因地而變,既傳統又新潮。

  (一)廣府片粤方言語音的主要特點一脈相傳

  1.古微母字和明母字今讀雙唇鼻音聲母m-

  如,敏(明)、摩(明)、馬(明)、門(明)、吻(微)、尾(微)武(微)、襪(微)的聲母均爲m-。

  2.古溪母字有部分今讀聲母f或h

  如,科\[f55\]、寬\[fun55\]、枯\[fu55\]、輕\[hε55\]、開\[hi55\]、去\[hoey33\]等。

  3.元音a在復元音韵母中有長短對立,即長元音a,短元音

  如,拉\[lai55\]、街\[gai55\]、低\[di55\]、麗\[li22\]、包\[bao55\]、鬧\[nao22\]、樓\[lo21\]、狗\[go35\]、還\[wan21\]、山\[san55\]、暈\[wn21\]、奔\[bn55\]、南\[nam21\]、减\[gam35\]、甘\[gn55\]、心\[sn55\]、生\[sang55\]、猛\[mang13\]、朋\[p11\]、恒\[h11\]、答\[dap3\]、雜\[zap2\]、汁\[zp5\]、輯\[cp5\]、達\[dat2\]、八\[bat3\]、突\[dt2\]、吉\[gt5\]。

  4.有oe-系列韵母

  如,靴\[hoe55\]、朵\[doe35\]、虚\[hoey55\]、歲\[soey33\]、累\[loey22\]、春\[coen55\]、潤\[yoen22\]、香\[hoe55\]、凉\[loe21\]、卒\[zoet5\]、出\[coet5\]、約\[yoek3\]、雀\[zoek3\]。

  5.保留了全部古鼻音韵尾-m、-n、-

  如,參\[cam55\]、飲\[ym35\]、閃\[xim35\]、姦\[gan55\]、軒\[hin55\]、遠\[yun13\]、漢\[hn33\]、寬\[fun55\]、親\[cen55\]、信\[soen33\]、耕\[gang55\]、工\[gu55\]、燈\[d55\]、玲\[li11\]、講\[g35\]、聽\[tε55\]、響\[hoe35\]。

  6.保留了全部古塞音韵尾-p、-t、-k.

  如,塔\[tap3\]、吸\[kp5\]、接\[jip3\]、發\[fat3\]、不\[bt5\]、熱\[yit2\]、闊\[fut3\]、脱\[tyt3\]、律\[loet2\]、惡\[k3\]、托\[tk3\]。

  7.聲調爲九個,即平、上、去各二分陰陽,入聲三分爲:陰入、中入、陽入

  如下表:(略)

  (二)各地粤方言語音語彚因時因地而异

  1.廣州的西關話

  西關,廣州的歷史地名,特指廣州城西面太平門以西的區域。是以上、下九路和第十甫路爲中心的居民聚居區。西關的繁盛始於清政府對十三行特許的對外貿易政策。十三行,是清政府設立於廣州的對外貿易專業商行。又稱洋貨行、洋行、外洋行、洋貨十三行,此後十三行成了廣州商貿發達的代名詞。

  清干隆1757年(干隆二十二年),清廷關閉漳州、寧波、雲臺山三處通商口岸,僅留廣州一地口岸,這就是歷史上的“一口通商”。長達83年的“一口通商”,使廣州成爲清代中國的對外貿易中心,也造就了“十三行”的輝煌。

  明清時期,廣州對外貿易全屬官營。“十三行”實際上是一個擁有商業特權和官商性質的團體,由多家商行、洋行組成,始建於粤海關設立的第二年(康熙25年,公元1686年)五月,壟斷了廣州對外貿易,是專門負責對外貿易的牙行,因最初有13家而得名。行商也叫洋商。在十三行街一帶還有十三商館,當時稱爲“十三夷館”,由十三行商人修建,是十三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干隆年間,十三行業務發展迅速。

  十三行分工爲:外洋行(專門辦理外國商人來粤貿易事務)、本港行(專門辦理暹羅貢使及商人貿易事務)、福潮行(專門辦理福建商人、潮州商人的對外貿易事務)三種。主要作用有:包銷外商運來的商品;代繳關税和各種現銀;代替外商購買各種出口物資;對外商一切行動負保证監督之責;代替政府向外商傳達政令,辦理一切交涉事宜。最初13家商行是:怡和行、廣利行、同文行、同興行、天寶行、興泰行、中和行、順泰行、任和行、同順行、義成行、東昌行、安昌行。十三夷館由東向西排列是:義和行(荷蘭)、集義行商館(荷蘭)、保和行(英國)、豐太行(英國)、隆順行(英國)、瑞典行、帝國館、寶順行(美國)、廣源行(美國)、中和行、高公行(法國)、吕宋行(西班牙)、黄旗行(丹麥)。它們供外商住宿、辦理商務及存放貨物之用,以三層西方建築風格的小洋樓爲主。

  清干隆——嘉慶年間,爲十三行鼎盛期,最多達幾十家。廣州“一口通商”和十三行貿易壟斷延續到道光22年(1842年),長達156年,濃墨重彩地寫就了廣州貿易發展史上光輝的一頁。

  洋貨十三行成爲清代官設的對外貿易唯一特許商,廣州成了這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唯一口岸,十三行商館區所在地——西關,便成了中外商賈雲集、聞名於世的商貿中心。清初,嶺南著名詩人屈大均的竹枝詞:“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可説是當時十三行地區洋船雲集、商貿興盛、富甲一方的真實寫照。發達的外貿帶來了發達的服務業,西關成了百業興旺之地,也成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地。康熙後期,十三行商業穩定下來後,大批廣州本土居民,尤其是從事洋貨貿易的中國商人,從城中和珠三角地區遷居十三行附近,其中尤以附近的南海、番禺、順德爲主,使西關成爲本土居民最多,居住時間最長的區域。西關也就成了繁華的對外商貿區和最早的本地人聚居區。位於廣州西關的“十三行”(現廣州文化公園——海珠南一帶),是一條極普通的馬路,但它却曾經是繁盛百餘年的中國對外貿易中心。歷史上盛極一時的“十三行”曾名揚中外。它吸引了每位中外遊客,也牽動着廣州人的故土情結。

  發達的外貿服務業與工商業,使西關迎來了文化、教育的繁榮,催生了中西合璧的西關文化,這種以中國文化爲主體,融西方文化於一爐的文化,是近代嶺南都市文化的典型,堪稱省城廣州文化的代表,在廣府民係,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區,認同度高,對嶺南、港澳及海外華人、華僑影響深遠。

  西關文化的載體——西關話,也就成了廣州話的標準語。西關話與廣州城裏話比較,突出的特點是:

  ①語音

  其一、聲母n、l絶大多數情况下均發l,如“你”lei13=“理”;“男”lam11=“藍”;“難”lan11=“蘭”;“聶”lip2=獵。

  其二、零聲母的讀音有下列兩種情况:

  a.除少數嘆詞(如,“啊、阿、唉、呃”)、語氣助詞(如,“哦、唉”等)外,大多數零聲母都發聲母,如“歐”\[u53\]=“勾”;“扼”\[ak5\]=“呃”(騙)。

  b.少數零聲母語素在不同的詞語裏有不同的發音:尤其是充當詞頭時,一般脱落爲零聲母。如,“亞—洲”\[a33\]≠“阿—姨”\[a33\],而在城裏話,“亞、阿”二字都念a33。

  其三、元音a在復元音韵母中有長短對立,即長元音a,短元音。前面我們已舉例分析。我們誦讀下面一首繞口令,不難體會這一發音特點。

  桂桂乖乖(西關繞口令)
  媽媽去街街,
  拉住乖桂桂。
  媽媽要買鷄,
  桂桂要買龜,
  鷄大過龜,
  龜細過鷄,
  鷄平過龜,
  龜貴過鷄。
  鷄能住龜,
  龜咬住鷄。
  媽媽令住鷄鷄,
  桂桂捧住龜龜。
  媽媽贊乖乖桂桂,
  桂桂話桂桂乖乖。

  這首繞口令截取一個充滿南國風情的生活畫面,慈母稚子相伴逛街市,母親細語温婉,稚子天真爛漫,場面温馨動人。語言動作性强,極富生活氣息。韵脚是ai、i、ei交替使用,既充分體現了粤方言a、分級帶來的豐富表現力,又使作品充滿了逥環美,使人沉浸於無盡的母愛之中。

  其四、t、t‘、聲母發音方法介於漢語拼音的z、c、s和j、q、x之間,發音部位較漢語拼音的z、c、s略後,接近j、q、x,發舌尖前音ts、ts‘、s,如,“渣”\[tsa11\]、“冲”\[ts‘u11\]、“水”\[soey35\]等。當這些聲母與i韵母相拼時,i韵母帶有舌尖前音的色彩,如,“支”\[tsi55\]、“雌”\[ts‘i55\]、“事”\[si22\]等。

  我們誦讀下面兩首童謡,就能感受這一發音特點。

  阿四(西關童謡)
  阿四,阿四,
  攞條鎖匙,
  開個夾萬,
  攞兩毫子,
  買斤荔枝,
  要愛黑葉,
  唔愛槐枝。

  這首西關童謡,模擬西關小姐及西關少奶奶的口吻,帶有濃厚的西關生活氣息,也頗得西關粤語的韵味。它充分反映了西關語音的特點:發衣韵時,上下齒咬合,舌面向上;ts、ts‘、s的發音部位往往受後面韵母的影響而發生變化;\[a\]、\[\]分級等特點。

  施氏食獅史(西關繞口令)
  石室詩士施氏,
  嗜獅,誓食十獅。
  施氏時時適市視獅。
  十時,適十獅適市,
  是時,適施氏適市,
  視是十獅。
  視矢勢,使十獅逝世。
  施氏拾十獅屍適石室,
  石室濕,施氏使侍拭石室,
  石室拭,施氏始試食十獅屍,
  食時,始識是十獅屍,
  實是十石獅屍。
  試釋是事。

  這是一首在老廣州西關頗爲流行的饒口令,古塞音韵尾-p、-t、-k的入聲韵與清擦音S交錯和鳴,全文共8個調值,讀來抑揚頓挫,舒緩有致,加之頗富傳奇色彩的故事情節,令人陶醉在猶如欣賞南國紅豆——粤劇的愉悦中。

  其五、變調。爲了準確地表情達意,廣州話與普通話一樣,存在復雜的音變現象,其中又以西關話爲最。不但一般能分辨上陰平和下陰平,還有各種變調和异讀,如,高平變調、高昇變調、文白兩讀和多音多義多詞性的异讀等。

  ②詞彚

  其一,保留了較多的古語詞,這些古語詞很多已成爲西關話的基本詞彚,用於日常生活的口語中。

  如,髀\[pei35\]:大腿。《廣韵》卑履切。《説文》:“股也。”

  罌\[ang55\]:陶瓷或玻璃的寬口瓶。《廣韵》烏莖切。《説文》:“缶也”。

  溦\[mei55\]:細小的水點。如“雨溦”(毛毛雨)、“口水溦”(唾沫星子)。《廣韵》無非切。《説文》“小雨也。”

  孱\[an11\]:體弱。《廣韵》士山切,“孱劣貌”。古籍多用作懦弱。

  牏\[jy35\]:磚强横切面的磚層數。“單牏墻”指單層磚墻,“雙牏墻”指雙層磚墻。《廣韵》羊朱切。意義略轉。《説文》:“築墻短版也”。

  徛\[k‘ei13\]:又作“企”,站立。《廣韵》渠綺切,“立也”。

  其二、一些少數民族語詞的同源詞,成爲了西關話的基本口語詞,應爲古百越語在粤方言形成過程中的遺存。

  如,塔\[t‘ap3\]:鎖。(動詞、名詞)

  掂\[tim33\]:觸碰。(動詞)

  蝦\[ha55\]:欺負。(動詞)

  曳\[ji13\]:調皮;差、劣。(形容詞)

  兜\[tu55\]:個,用於人,稍帶輕視。(量詞)

  痕\[hn11\]:癢。(形容詞)

  其三、一批不同時期不同語種的外語音譯詞,成了西關話的常用詞語,是歷史的反映。

  如,污糟\[wu55 zou55\]:骯臟。(波斯語)

  邋遢\[lat2 tat3\]:骯臟。(波斯語)

  蛋撻\[dan22 tat5\]:一種西式點心。(egg tart,“撻爲”英語“tart”之音譯,意指餡料外露的餡餅。蛋撻即以蛋漿爲餡料的“tart”。)

  威也(wi53 ja13):鋼絲繩。(wire rope鋼絲繩,英語)

  巴閉\[pa55 pi33\]:咋咋呼呼;張大其事;鬧騰。(babble多嘴;含糊的話語;亂哄哄的吵雜聲,英語)

  花臣\[fa55 n35\]:花樣;款式,(fashion款式;方式;時髦,英語)

  其四、西關話生動活潑,隨着時代的發展,新詞層出不窮,極具獨創性。

  如,水路:路程。因廣州地處水網密佈的珠江三角洲,歷史上交通多以乘船爲主。

  水抱:救生圈。

  心水:心意,想法。如,“叠埋心水”——專心致志。

  飲勝:乾杯。因避諱“干”而改爲勝。

  口齒:信用。如,有口齒——可靠,有信用。

  爲食猫:饞鬼。以讒嘴猫喻人。

  西關因地處廣州傳統商業繁華地,物阜人豐,是嶺南文化的興盛地。受主流文化與語言影響大,同時匯聚了四鄉的粤語詞彚,語彚極其豐富,時代感强。逐潮流,融雅俗,既有書卷氣,又不乏市民色彩和商業氣息,生動活潑。

  如,“若果”、“卒之”、“姑勿論”、“終須”、“於是乎”、“到其時”“齊緝緝”(見傳奇劇本《浣溪沙》)、“水盡鵝飛”(見《元曲》。俗:水静河飛)、見周公(見《論語》“吾不復夢見周公”)、嘆世界(享受)、生猛、籮底橙、賣剩蔗、交吉(交出空屋)、“一盤水”(10,000元)、“一枝野”(1,000元)、“一舊水”(100元)、“牛一”(生日)、“十一哥”(土包子)、“古月”(胡椒粉)、三六(狗肉)、“照殺”(按報價成交)、“大出血”(大虧本)等。

  近60年來廣州西關話的發展出現了兩種趨勢:

  其一,推普工作的持續、深入進行,使廣州話語音、詞彚加快了向普通話靠攏的步伐,不少粤語的傳統語彚被北方方言語彚所取代。

  其二,改革開放30多年來,香港粤語對廣州話産生了强勢的影響,受香港粤語的影響,尤其是年輕人的用語,使用英語藉詞越來越多,以致老年人與年輕人用語似産生了代溝。

  2.香港粤語

  香港地處珠江三角洲南端,位於珠江口東側,與深圳相連,面朝南中國海。是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也是亞洲第一大金融中心和重要的服務、航運中心。香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漢至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爲英國殖民地爲止,香港一直在“廣州府”的管轄區域内。1842年至1997年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歷史的變遷,使香港從一個當年人口只有5000人的小漁村,演變爲今天有“東方之珠”美譽的國際大都會。歷史與地理諸因素使香港與廣東,尤其是與珠江三角洲地緣、人緣、血緣、親緣相連,居民同祖、同語、同文,經濟、文化始終與珠江三角洲連爲一體。

  目前香港的法定語言(不稱“官方語言”)是中文和英文,政府的語文政策是“兩文三語”,即書面語爲中文白話文和英文、口語通行廣州話(香港人多稱作廣東話)、普通話和英語。香港的人口絶大多數爲華人,大部分原籍廣東,廣州話便成爲香港占絶對優勢的交際語,也是大多數香港人的母語。非華裔人口則多以英語作交際語。

  粤港澳三地都以廣州話爲本土方言,但因歷史原因,三地語言的人文環境不同,各自又有着不同的發展與變异。早期廣州話作爲强勢語言進入香港,成了商業領域和公共領域的交際語。本土的客家話領域逐漸收縮,現主要在新界傳統的農村通用,潮州話的通用領域則更小更分散。1949年前的香港,由於粤、客混居,以錦田話爲代表的香港粤語帶有濃重的粤客混雜口音,現在只能從一些老年人那裏才能聽到。這期間挾經濟優勢的江浙人(以上海人爲代表)避亂到港,擴大了吴方言對香港粤語的影響,如,“交關”、“大閘蟹”等詞語便源於此。上世紀50—70年代,港澳與珠三角處於隔離狀態,大規模移民停止,粤語在港澳和珠三角地區各自獨立發展。省城廣州長期以來是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商業文化發展最早的地方,對香港有着强勢的影響,語言也不例外,老派西關話至今仍較好地保留在香港粤語中。

  1949年後,大量的内地移民來到香港,尤其是廣州與珠江三角洲的移民大批到來,香港與廣州的民間聯繫密切,廣州話尤其是西關語音對香港粤語的影響迅速擴大,廣州話與香港粤語幾無差别。但由於1950年以後邊界封鎖,直至上世紀70年代,港澳與珠江三角洲處於隔離狀態,大規模的移民停止,兩地處於完全不同的人文環境下,粤方言便在粤港澳三地各自獨立發展。廣州話在“推普”的形勢下,受普通話的影響日漸突顯,其中又以語音和詞彚最突出。如,娜,舊讀\[n21\],現讀\[na21\]——普通話讀(na51);抓,舊讀\[zau35\],現讀\[za55\],——普通話讀(zhua55)。大量的北方方言語彚進入廣州話,反映新時代的新詞語不斷産生。一些常用的英語音譯詞被普通話詞語所取代,如,“商店”取代“士多”(store);“手杖”取代“士的”(stick);“膠卷”取代“菲林”(film);“郵票”取代“士擔”(stamp)等,廣州話與港澳粤語差异擴大。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粤港澳趨於經濟和空間一體化,港澳粤語隨着港澳經濟實力和港澳文學藝術北上,對珠江三角洲産生了巨大的影響,繼而影響全省乃至全國。港澳粤語也一反常態,變被動爲主動,强勢影響着廣州話,並乘勢北上,不少常用詞語,進入了普通話的語彚,粤方言的發展也達到了歷史高潮。粤港澳三地粤方言的差异日益縮小,正朝着語言整合的方向發展。

  香港粤語在老派西關話的基礎上,受英語的影響日益明顯。主要變化如下。

  其一、出現大量懶音。

  A.鼻音消失,聲母n、l都讀作l,聲母脱落爲零聲母。這是在老派西關話的基礎上的發展。

  如,你\[nei13\]讀作\[lei13\];女\[nei13\]讀作\[lei13\];泥\[ni21\]讀作\[li21\];我\[13\]讀作\[13\];牙\[a21\]讀作\[a21\];顔\[an21\]讀作\[an21\]。

  B.w拗音消失,即把圓唇化聲母kw讀作k。

  如,國\[kwk3\]讀作\[kk3\](角);過\[kwo33\]讀作\[ko33\](個)。

  C.部分人的-t和-k、-n和-ng韵尾相混。

  D.第一調調值由53變成55。

  其二、英語音譯詞的使用相當普遍。

  如,杯葛(boycott)——(聯合)扺制。

  科文(foreman)——地盤管工

  逼力(brake)——煞車

  啤令(bearing)——軸承

  仄紙(cheque/check)——支票

  聽尼士(tennis)——網球

  其三、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意識形態的轉變,詞語消長加快,消失的詞以詈詞最多。

  如,削仔:相貌清瘦的青年男子。

  虧柴:身體孱弱的人。

  翻頭婆:對再婚婦女的貶稱。

  本地狀元:麻瘋病人。

  老水鴨:老成世故的人。

  多事古:麻煩很多的人。

  其四、回歸後,普通話得到迅速推廣,出現了普通話詞取代方言詞的現象。

  如,“扒手”取代“插手”;“冰雹”取代“雪珠”;

  “身邊”取代“身跟”;“有本事”取代“手硬:;

  “外幣”取代“西紙”;“猜謎語”取代“打估”

  “消化不良”取代“熱癪”;“扁桃腺炎”取代“蛾喉”。

  面對香港粤語發生的種種變化,尤其是被視爲香港粤語“新潮”、“入時”之特色的懶音現象和大量外語音譯詞的使用,引起了語言學界對粤語健康發展的争論,並引起相關方面的關注。80年代以前,香港的大衆媒體盡量避免在電臺電視節目上出現懶音,今天,部分香港語言學家對懶音仍進行批評,並提出“正音”(即西關音)活動。隨着粤港兩地的人員往來交流頻繁,回歸後,兩地關係更爲密切,語言的發展變化互相影響越來越明顯,香港粤語與廣州話在粤方言區的相似度仍是最高的。

  3.澳門粤語

  澳門地區的語言文化資源豐富,但官方、媒體以及社會廣泛使用粤語。因廣州在嶺南的中心地位及100多年來大批的廣府片民衆移居澳門,使澳門人口發生了變化等原因,廣州話取代了石岐話在澳門的通語地位。上世紀50年代始,主要接受香港粤語的影響,澳門粤語的外語藉詞多來自英語,來自葡語的藉詞並不多見。

  上世紀50—70年代,澳門與香港一樣,與珠江三角洲存在隔閡,粤方言的發展環境與香港類似。此時的香港經濟騰飛,香港的經濟、社會迅速現代化,對毗鄰的澳門影響深刻。加之香港的電臺、電視等大衆傳媒業在澳門占主導地位,香港粤語大量進入澳門,使港澳粤語同步發展,日趨一致。

  粤方言在港澳地區是法定語言,也是主要的社會交際語和傳媒用語。因粤方言以口語表達爲主,書面表達基本上使用普通話。爲了使粤方言表達更貼切,並方便電腦收録,香港的大衆傳媒及部分雜誌,使用了大量的粤語固有詞彚,並采用一套專用的粤語白話文書寫系統。香港政府早年推出了一個澳門增補字符集,收録了擴增粤字約5000字左右,如“啲”、“慨”、“攞”、“揸”、“嘢”、“冚”等。最新一版的增補字符集中,進一步收録了一些所謂的“粗口字”,這一做法雖受到質疑,但却得到澳門政府的肯定,並表示收録“粗口字”可方便警方録取口供時使用。這些增補字符集,方便了大部分粤語口語的書寫,無疑,對粤方言的發展不無裨益。

  4.東莞客粤雜居區的粤語

  珠江三角洲地區,自古爲南越地,但蓬勃發展,成爲人口密集,經濟、文化發達的嶺南中心地。當在宋元以後,大批的南下移民是珠江三角洲輝煌的創造者,他們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移民的源頭衆多,使珠江三角洲的粤方言各方言點存在不小的差异。明清以後,客家民係與福佬民係紛紛遷入珠三角,尤其是清代康、雍、干、嘉年間,朝廷實行“禁海”後又“復界”,在各地招致入墾沿海者,客家人加速向珠江三角洲擴散,沿海一些地區成爲客粤雜居區,這些地區的粤方言滲入了不少客語因素。

  如,東莞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東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屬廣府文化區域。東莞市境内流行粤方言和客方言,以粤方言爲主。粤方言區面積、人口均占全市的絶大部分,客方言主要通行在東南部與惠州、深圳相鄰的丘陵地帶,約占全市面積的18%。在32個鎮區中,純客方言鎮僅樟木頭,清溪、鳳崗2個鎮大部分講客方言。鳳崗,古稱塘瀝洞。據史料記載:粤語系人口(又稱本地人),其先祖多從江西遷到粤北南雄珠璣巷,再到珠江三角洲一帶,後又逐遷到鳳崗。在元明兩朝到鳳崗立村定居,已有近800年曆史;客話係人,其先祖原多在福建和江西兩省,後南遷到粤東地區,明末清初遷入鳳崗立村定居,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鳳崗的原著民應爲古南越人,“塘瀝洞”這一古稱及鳳崗粤語有舌尖前清邊擦音?可爲证。現鳳崗人的祖先都是移民群體,廣府人是首先遷入鳳崗的移民,如,雁田村的鄧氏先祖,便在唐朝元和元年(806年)從河南南陽遷江西吉水,再經南雄珠璣巷遷入鳳崗立村定居,繼而客家人多從梅縣、惠陽地區陸續南遷而來,至今已多達206姓。客粤雜居是鳳崗的一大特點。長期的雜居,使該地的粤方言受客方言的影響。一些口語詞普遍有别於廣州話,而與客話相同,如,一些口語詞普遍有别於廣州話,而與客話相同:狂(驚)、撿(執)、尋(揾)、耳吉(耳仔)、地豆(花生)、伶俐(乾净)等。至於“港式粤語”對年輕人口語的影響亦顯而易見。各地粤方言語彚因時因地而异由此可見一斑。

  二、多元薈萃,新穎活潑

  珠江三角洲是東江、西江、北江的匯聚地,地處珠江的入海口,是河網地帶。由於匯聚了八方移民,迎來多種文化的浸淫,近現代更成了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地。該區域的粤語富於多元性:以廣州話爲標準語,内部具有統一性,與廣州話的共同特徵是最多的,但也呈現出各自的特點。這些特點又反映了廣府民係的精神特徵,頗具典型性。

  下面以四邑話爲例分析

  四邑片:分佈在江門市及所轄各縣市(現稱五邑——即原四邑加鶴山)。四邑話以臺山話爲代表,最明顯的特徵是:

  (一)多元融合

  1.語音

  四邑話的語音與廣州話語音差异大,不乏獨特之處。通過分析,不難看出其語音除具有粤方言語音的共性特點之外,客家語、吴語、贛語、閩語等融會的痕迹明顯。

  (1)古微、明、泥、疑母讀作帶鼻音色彩的濁音聲母b、d、g。如,忙\[mb22\]、聞\[mbun22\]、年\[nden22\]、牙\[ga22\]

  (2)古心母字讀。如,酸\[n33\]。

  (3)古精組字今讀\[t、t‘、\],如,粗\[t‘u33\]、親\[t‘en33\]、座\[tu31\]、髓\[i55\]。

  (4)把來自中古透母、定母平聲字和部分上聲字讀成喉擦音h-。

  如:拖\[ho33\]、題\[hi22\]、透\[heu33\]、太\[hai33\]、亭\[hen11\]、艇\[hia21\]。

  (5)古端母、定母(去聲、入聲和部分上聲)字,零聲母化。

  如:打\[a55\]、燈\[a33\]、鬥\[eu33\]、稻\[au31\]、第\[ai31\]、踱\[k21\]。

  (原因:應爲四邑話仍保留中古漢語莊組字和精組字對立所致。)

  (6)有濁擦音聲母Z-、V-,無j、w聲母。

  如:爺\[ziε22\]、穩\[vn45\]、違\[vi22\]、芋\[vu21\]。

  (V-應由古幫母演變而來,吴語保留了濁擦音聲母V-)

  (7)無y韵及韵。除臺山有n(t)、(-k)外,其餘方言點均無。

  (8)有介音i、u。如:車\[ts‘ia23\]、短\[tun23\]、斜\[t‘ia22\]、簽\[t‘iam33\]。

  (9)除斗門、江門、新會話外,基本上没有長短元音a:與a的對立。如臺山話:街\[kai21\]、鷄\[kai33\]、挨\[ai55\]、矮\[ai55\]、罌\[a33\]、鶯\[a33\]。

  (10)聲調均完整保留了陰入、中入、陽入三個調,其餘有差别。除恩平話僅七個聲調外(上聲無陽上,去聲無陰去),其餘均爲八個聲調(去聲無陰去),調值較低,陰平爲:33。

  (11)古清母平聲字和去聲字讀同一個陰平調。如:新\[sn33\]、信\[sn33\]、穿\[ts‘in33\]、串\[ts‘in33\]、通\[h33\]、痛\[h33\]。

  (12)變調:往往變爲低調,有屈折的尾音變調,多有單音詞變調成雙音詞。如:這兒\[k‘oi215\]、哪兒\[nai215\];我們\[i21\]、你們\[niek21\]、他們\[k‘iek21\]。

  2.語彚

  (1)中原古漢語、吴語、贛語、閩語、客家話等語詞融會。(表格略)

  (2)外來語彚

  ●番+名詞(或地名+名詞)

  如:番茄、番薯、番瓜、番幫、番鬼*(①洋人、②奇异)、半唐番(①中外混血兒、②雜交的物種)、荷蘭豆、西洋菜、荷蘭水(汽水)等。

  (*此處“鬼”無鬼意。如,生鬼:活潑、風趣。四邑人稱鬼爲“點六”、“點七”)。

  ●漢語+英語(或譯音和譯意混合)

  如:“脱至pile”(光膀子、光身子)、“老緬(man)”(老人)、“老緬(man)婆”(老太婆)、“打搏盛(boxing)”(打拳)、“梳化(sofa)椅”(沙發)、“咖啡(coffee)茶”(咖啡)、“吉普(jeep)車”(吉普)、“喼(cap)帽”(鴨舌帽)、“泡打(ponder)粉”(酵母粉)等。

  ●英語藉詞

  如:骨(good):好,偉裏骨(very good):很好,骨波(goodball):好球,市擔(stamp):郵票,市的(stick):手杖。

  (二)儒雅新穎

  1.修身諺語

  如:有花自然香,唔使吹揚(内斂、低調)

  人生如做戲,一出又一出(恬淡、豁達)

  未到六十六,唔好笑人脚指曲(善良、平和)

  2.詈語

  陰功、折墮、殺你的頭、殺錯你的頭(無人身攻擊、株連家族之意,頗有法治意識)

  3.童謡

  鴨仔下塘(恩平童謡)
  鴨仔下塘戀水淋,梅花跌落菊花林。
  今朝我娘唔喫飯,唱條歌仔解娘心。

  廣東四邑地區是宋代移民重要的聚居地,移民的整體文化素質較高,其中不乏士人望族。長期以來該地區尊師重教,英才輩出,學者如雲,是我省乃至我國著名的雅文化帶。這是一首該地區的鄉間童謡,把春意勃發的動態、深閨怨婦的寂寞及孝子的體貼,表達得酣暢淋漓,頗得唐、宋詩詞之風韵,民間的儒雅之風也可見一斑。

  (三)音韵優美

  1.變調豐富(有屈折的尾音變調),使話語抑揚頓挫,語韵悠長,頗有低逥淺唱之韵味

  如:①陽上昇變調調值215。如,這兒\[k‘i215\]、哪兒\[nai215\]、魚\[ui215\]。

  ②人稱代詞單復數的變化,通過變調、變音等語音變化來表達。如,我們\[i21\]、你們\[niek21\]、他們\[k‘iek21\]。

  2.用詞喜用ABAB式重叠結構

  如:“戀床戀席”:①賴床,②在床上打滚;“憨似憨似”:傻傻的;“飽頭飽頭”:有點飽)。喜用對偶句,使語言音韵美,富於詩意。

  (四)新穎活潑

  1.四邑片七個方言點(江門、新會、開平、恩平、臺山、鶴山、斗門)一致而又有别於廣州話的獨特詞彚較多

  如:落水(下雨)、禾雀(麻雀)、花棯(番石榴)、眼仁(眼珠子)、頭毛(頭髮)、鑊俐(鑊鏟)、收水(倒閉)、搜凉(乘凉)、交蚍(臭蟲)、散使(零錢)、安人(家婆。又:安人,從宋代始,便是正從六品官誥命夫人的封號)、阿人(奶奶)、上味(鹽)、竇口(住所)、水脚(盤纏)、捐血(獻血)、該時(現在)、恁時(那時)、幾何(怎樣)、憑企(梯子)、地隨(知道)、臀(屁股)、繳(擦)、邦(鋤頭)。

  2.美國華埠流行的四邑話常用詞語趣致、傳神,有明顯的中美兩國100多年來的歷史印記

  如:紙(泛指法定文件)、入紙(向政府遞申請書)、出紙(獲准發下的證書、執照等)、旅行紙(旅遊簽证)、出世紙(出生证)、出世仔紙(指父親在美國出生,其在中國出生的兒女所獲得的美國相關證書)、籍民紙(美籍公民證書)、土生(華人在美國出生)、土紙(在美國出生的華人的出生证)、企枱(侍應)、花利(小費)、够鐘(到點)、吃表(早退)、喊綫(電話)、錢八(美國二角五分的輔幣。源於中國的用銀時代,一元是七錢二分銀,一元的四分之一是一錢八分,即二角五分)、出番、通事(翻譯)、好泥(漂亮女子)、逗泥(不漂亮)、車偈(汽車引擎。“偈”,爲“機器”二字的切音)。

  (五)通用區域跨國界

  由於早期到美國的華人多來自四邑,占當地華僑和華裔的50%以上,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華人社區便以四邑話作爲溝通語言,而獨具特色的“臺山英語”則通行於五邑地區及美洲華僑社區。

  珠三角廣府文化的特色

  粤方言是廣府民係的母語,是廣府文化的載體。從上述語言特點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珠三角地區廣府文化的鮮明特色。

  一、主脈鮮明,引領發展

  廣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廣州,自古以來是廣東乃至嶺南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廣州文化與廣州話一樣,是這一區域文化的集中反映和杰出代表。

  以廣州文化爲代表的廣府文化的突出表現是在建築、藝術、宗教、戲劇、音樂、文學、繪畫、工藝、飲食、園林、風俗等各個文化領域,均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鮮明的個性,其中廣州的西關文化中西合璧,是廣州古老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公民意識最强的市民文化之一,早年對港澳文化有着强勢的影響,今天的香港文化仍流淌着濃厚的西關文化韵味。“中國的近現代看廣東”,近現代的廣州更是民主思想的摇籃、革命的策源地、嶺南文化的中心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以廣州爲中心的珠三角地區,自古是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核心區域,尤其是唐宋以後更爲突出,是中央政權影響嶺南最迅速、最强大的地區,也是嶺南各個時期匯聚人才最多、教育最發達的地區,更是精英文化、雅文化最發達的地區。因此,以廣州文化爲代表的珠三角地區的廣府文化,承受着中原文化的强輻射,中華文化的傳承性極其明顯,主脈鮮明,並以中心地文化的優勢,引領着廣府文化的發展。

  二、新潮時尚,多元薈萃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勇敢自信、求新求變的廣府人,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創造了廣府文化的輝煌,是嶺南文化的代表。以廣州爲中心的珠三角地區,是古南越族的居住地,又是嶺南與中原、中國與海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因此,廣府文化特徵以珠江三角洲最爲突出,既有古南越族的遺存,更受中原漢文化的哺育,又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具有多元、多層次的搆成因素,充滿了創造力。

  珠三角地區又是我國市場意識、公民意識最强的地區。長期繁榮的商貿活動,多樣的生活方式,培養了珠三角廣府人獨特的個性,使他們成爲廣府人的代表。他們視野寬廣、思路開闊、務實包容、從容淡定、精明能幹、適時善變、追求生活舒適度;他們商品意識强,易於接受外來事物,最具開放性;他們最早受到近代西方先進文化思想的影響,得風氣之先,敢於學習和借鑒西方文明。在近現代發展史上,廣府人極具反抗性和鬥争性。他們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國與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歷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涌現了許多領潮争先的精英。不僅有開思想先河的思想家,如陳白沙、康有爲、樑啓超等,更有叱咤風雲的政治家,如康有爲、樑啓超、孫中山,還擁有了中國的許多“第一”,如第一個留學生容閎、第一個工程師詹天佑、第一個飛行員馮如等。在當代的改革開放大潮中,廣府人敢爲天下先的個性及勇氣,使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迅速崛起,成爲華南人才匯聚中心。廣府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民俗文化,中西合璧的東西並不鮮見,如,迷人的粤樂、粤劇,蜚聲海内外的嶺南繪畫、嶺南建築、嶺南工藝和廣州美食等,無不體現了廣府人對异域文化大膽拿來,勇於創新的精神。廣府文化的載體——粤方言則反映得更精彩。廣府人有極高的語言天賦,各個歷史時期均有切合時勢、貼近生活的新造詞,並樂於吸收外語詞語來充實豐富自己的母語,即使是普通百姓也樂此不疲。因此,粤語獨具特色的“常用詞語”與“外語音譯詞”特别豐富。如,“搞掂”、“揾食”、“T恤”、“炒更”、“買單”、“無厘頭”、“擦鞋”、“人氣”、“案底”、“夾心階層”、“人間蒸發”等等新詞,不少是外來藉詞,既有意譯又有音譯詞,中西合璧,粤味濃郁,生動活潑,迅速走向全國。這便使粤方言外語藉詞的數量與形式之多爲我國七大方言之最。這一切都使廣府文化散發着新潮時尚、多元薈萃的魅力。

  三、南雄珠璣,認同標記

  廣府民係是嶺南三大民係中最早形成的民係,也是中原漢族南下移民與本土居民融匯時間最長、融匯形式最多,搆成最復雜的民係。各個區域的廣府文化與粤方言一樣,共性突出,個性鮮明。珠江三角洲是以廣府民係爲主體族群的區域,該區域的廣府民係較其他區域的廣府民係而言,有着較强的區域文化認同感,大多數人均爲“珠璣後裔”,有共同的發祥地——南雄珠璣巷。細分析,主因有二。

  1.珠三角廣府民係的搆成

  唐宋以後,南下移民多取道粤北大庾嶺梅關新道,南雄珠璣巷成了南遷移民的聚居地及轉散珠三角及其他地區的中轉地。宋代,移民中江南籍比重大增,因而,珠三角的粤方言,吴語痕迹較明顯。據《珠璣巷民族南遷記》的記載,分佈在珠三角廣府人的211個氏族中,有191個氏族是從南雄遷入的,而其中又有187個是宋代經南雄遷入的,占了總數的98%。這種特定的民係搆成,使珠三角廣府民係易於有共同的文化認同。

  2.珠三角的發展史

  宋以降,珠江三角洲的開發蓬勃發展,並漸具規模。至明代,珠江三角洲已成爲嶺南著名的糧食和多種經濟作物的生産基地,並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基塘農業模式,建立了多層次的農業經濟架構。依託着廣州這個世界貿易大港,建立了活躍的農副産品和手工業産品市場。明代後期,珠江三角洲的農業生産商品化傾向日益明顯,成爲嶺南最活躍、最具商品意識,最富有反傳統精神的地區。以廣府人爲主的“廣幫商人”,清中期便馳名全國。從19世紀末葉,廣東近代工業的新興産業,主要從珠江三角洲一帶興起。崇尚興辦實業,是廣府文化有别於客家、潮汕兩大民係文化最大的特徵之一。經濟發達推動了文化的興盛,自宋代以來,珠江三角洲人文薈萃,工農商並舉,迎來了廣府文化發展的又一個高潮。

  這一時期,珠江三角洲基本在同一行政區劃。作爲一個歷史行政區劃的“廣州府”,始設於明代,結束於民國初年。行政區域基本沿續了元代的“廣州路”,其所轄範圍,自元代開始穩定下來,歷時600多年。主要轄南海、番禺、順德、東莞、新安(今寶安)、三水、增城、龍門、香山(今中山)、新會、新寧(今臺山)、從化、清遠、連州(今連縣)、陽山、連山15個縣。清中葉的“廣州府”包括今天的廣州市、佛山市除高明區外的全部、東莞市、深圳市西部、中山市、珠海市、江門市新會區和臺山市、香港和澳門。這一行政區劃就是以廣州爲核心的珠三角及周邊地區。長期穩定的行政區劃,使這一地區的居民在思想理念、道德倫理、宗教信仰、語言藝術、文化教育、生活習慣、行爲方式、民風民俗等有着廣泛的趨同性,形成了有共同特徵的文化區劃,因而有着較强的區域文化認同感。

  可見,“南雄珠璣巷”,是特定的歷史與特定的民係搆成衍生而成的文化認同標記,有着極强的凝聚力。

  宋代是嶺南迅速崛起的朝代,也是廣府民係形成的重要階段,宋以後,珠三角地區領先嶺南地區的發展,影響全國,並成爲著名的僑鄉,“珠璣後裔”遍佈世界各地。“南雄珠璣巷”,成爲海内外廣府人的尋根祖地,珠三角地區的廣府文化成爲廣府文化以及嶺南文化的代表,省城的廣州文化成爲主導,廣州話成爲粤方言的標準語,並最終成爲跨國界的語言,“2008年正式被聯合國定義爲語言,并且認定爲日常生活中主要運用的五種語言之一(Leading Languages in daily use),僅次於中國的官方語言普通話(Mandarin Chinese)。”便不難理解了。

  結語

  珠江三角洲區域粤方言的分佈格局及語言特點,是數千年來該地區人口流動、民族遷移、融合漸變累積而成。其間藴涵着粤方言萌芽、發展的寶貴信息,尤以唐宋以降,粤方言的標準語——廣州話的生成和發展至爲重要。這一區域粤方言的特點,爲我們研究粤方言的萌芽、發展、成熟及其規律與趨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時反映了漢越各階段融合、演變、發展,東西南北四方移民融合、共生,廣府民係成長、壯大,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民係磨合、相容,東西方文明碰撞、變异,廣府文化海洋性特徵的形成、彰顯,爲我們研究廣東移民的路徑,移民的生存狀態,廣府民係的結構,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民係的特徵與關係,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是我們研究南越文化,廣府文化的形成、發展及其特徵,中國海洋文化史,中國近現代文化史和華僑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高華年主編/廣東省誌·方言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3
  \[2\]詹伯慧主編/廣東粤方言概要/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1
  \[3\]李新魁黄家教施其生麥耘陳定方/廣州方言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6
  \[4\]鄧鈞/《臺山方音字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4
  \[5\]甘子恩邵慧君/《廣東西江流域粤語詞彚及語法特點概述》/《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3期
  \[6\]張公瑾丁石慶主編/文化語言學教程/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7
  \[7\]蔣祖緣方誌欽主編/簡明廣東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8
  \[8\]黄淑娉主編/廣東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9\]竹尾田村志編纂委員會/竹尾田村志/海口/南方出版社/2008-11
  \[10\]鳳德村志編纂委員會/東莞市鳳崗鎮鳳德嶺村志/\[2006\]惠印準字第66號
  \[11\]油甘埔村志編纂委員會/東莞市鳳崗鎮油甘埔村志/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6-12
  \[12\]香港標準粤語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1500727.htm2012-3-25
  \[13\]香港話搜搜百科baike.soso.com/v741791.htm2012-2-17

  (鄭佩瑗,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女子學院教授、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廣東廣府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