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略談廣府諺語的特色和應用

  【摘要】廣府諺語是廣府民衆生産經驗和生活經驗的結晶,本文論述了廣府諺語鮮明的地方特色;廣府諺語豐富的内容;廣府諺語的表現方式;開掘與應用廣府諺語的現實意義。

  廣府諺語是流傳在廣府民衆口頭上精煉簡明、形象生動的語句,是總結生産和生活經驗的語言藝術,是歷代廣府民衆智慧的結晶,是一串串閃閃發光的珍珠。它在人們傳授知識、指導行動、評價事物、表達感情、進行鬥争中發揮不少的作用。可惜的是少人去收集整理,讓這些珍珠散落滿地。隨着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繁榮,人們的交往也越來越多,加强廣府諺語的研究,拾起那一串串散落的珍珠,讓廣府諺語更好地爲當代社會服務,便成了我們文化工作者的使命。

  一、廣府諺語根植生活,有着鮮明的地方特色

  自秦掃六合,漢武帝底定東南之後,來自中原的漢人,先後自兩漢、唐宋,越過南嶺,來到西江與北江流域。廣府因漢武帝“廣布恩信”而設立的廣信而得名。唐宋以後,更大規模的中原移民聚居粤北,而後經過珠璣巷南下扺達珠江三角洲,並散居到當今兩廣絶大部分廣府屬地,成爲廣府族群的主體。而廣府方言成了聯合國認定的世界第五大語言。

  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爲了生産和生活,人們的語言活動必然形成並依從一定的模式和習慣。語言和生活環境、衣食住行一個樣,都是在特定文化環境中發生和形成的。它是民衆出於生活需要而約定俗成,並作爲口頭表達習慣規範着民衆的行爲,同時作爲一種語言行爲模式服務於生活。廣府諺語就是廣府人在生産活動或社會交往中總結出的經驗或教訓,體悟到的事理,用精煉生動的説言概括出來的。所以,黄濤説:“作爲一種民俗文化現象,語言民俗不是一種單純的詞語形式,而是民衆在特定文化背景下進行的模式化的語言活動,是一種複合性文化現象。”(《中國民俗通誌》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版)這種文化現象的完整含義應包括兩個層面的内容:一是以口語爲主的語言形式及其運用,這是表層的也是最顯著的部分。二是類型化的語言包含的生活情境龢民俗心理。如“幾大就幾大,芭蕉葉最大”,其語言形式就是這些詞語,如果不進步瞭解與之相關的民俗内容,這則諺語就是一句乾巴巴的語句,因此要聯繫生活,理解使用諺語的情境,才能領會諺語深刻的含意。原來這則諺語是這樣産生的:幾位公子哥兒在議論哪種葉子最大,有的説桐葉,有的説芋葉,有的説荷葉,争論不休。這時,門外有個平時被主人嚴禁插嘴的書僮實在忍不住,便不顧一切冲進去,嚷道:“幾大就幾大,我説芭蕉葉最大。”結果他被主人狠狠地踢上一脚,但終於説出了憋在心裏的話。後來人們將這句話形容忍不住或没有其他選擇,只好豁出去了。這就是它的含義。又如“木棉花開透,築基兼使牛”這個諺語,也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朩棉花是廣州市的市花,最適於在陽光、水分充足的地方生長。待到寒冷過去,朩棉花盛開的時候,廣府地區的農村便進入春耕大忙了。還有“狗肉滚三滚,神仙企唔穩”、“大魚頭,鯇魚尾,塘虱中間蛤乸髀”等,具體地展現了廣府地區的飲食文化,地方特色濃厚。

  可以説每個諺語的産生和流傳,都和廣府地區的自然環境、生活的背景、風俗習慣、人情世故等密切相連。請看下面諺語:“久雨見星光,明日雨更旺“、“天發黄,大水打崩塘”、“天起魚鱗片,冇雨也風顛”、“日落雲裏走,雨在半夜後”、“日落有雲蓋,明日雨再來”、“先雷後雨唔濕鞋,先雨後雷水浸街”、“紅雲上天頂,蓑衣唔離頸”。這些廣府諺語,都跟廣府民衆生活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廣府民衆大多生活在珠江三角洲地帶,屬亞帶海洋性氣候,夏長冬短,氣温炎熱,雨水充足,江河縱横交錯,適於種稻。他們在生産過程中需要觀察天時,積累經驗,决定行止或辦事,所以總結出這些有關天時的諺語,同時抒發了對自然的直接感受。反過來,從這些有關天時的諺語中,也感受到南國的氣候特點。

  廣府諺語的創作有着悠久的歷史,今天的農諺就是古代廣府農諺的繼承與發展。據譚達先的研究,東漢崔實《四民月令》一書,曾記録了好些漢代的農諺,今天的粤語農諺,有些與它們相類似。如崔書中有“日落胭脂紅,無雨也有風”,現代番禺市橋一帶有“日落胭脂紅,非雨即有風”,後者就是前者的繼承。而清初番禺詩人屈大均在《廣府新語》中,又曾采録了大量明清兩代廣府農諺。到了光緒年間重修的《廣州府志》中,也保存了不少粤語農諺。廣府民衆歷來就善於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諺語也如此。

  二、廣府諺語内容豐富,概括面廣

  我國諺語浩如烟海,難以勝數,内容龐雜,不易分類。從産生和流傳的時代分,有古諺與今諺;從地域分,有普通活諺語和各地方諺語;從行業分,有農諺、林諺、牧諺、漁諺、工商諺、藝諺等;從作用上分有歌頌性、諷喻性、訓誡性、經驗性、哲理性諺語等。廣府諺語同樣豐富多彩,我們可概括爲三類去説明。

  1.關於認識自然和勞動生産的諺語

  認識自然的廣府諺語很多,如“蚊蟲飛成球,風雨就臨頭”,指雨天來臨之前,空氣中的水蒸氣增加,蚊蟲的翅膀沾上了水蒸氣而飛不高。“蜘蛛添絲,主好天時”指下雨時節,到了天氣將要轉好時,空氣濕度减少,蜘蛛添絲織網。所以,蜘蛛添絲是天氣轉晴的徵兆。“燕子高飛晴天告,低飛雨天到”,指雨天來臨之前,氣壓降低,空氣中的濕度也增大,昆蟲的翅膀因沾上了水分而飛得低,追捕它的燕子也跟着低飛。“干冬濕年”,指冬至天晴,春節就會下雨。總結勞動生産規律的諺語也不少,如“芒種唔浸谷,立夏禾唔熟”,指種水稻要講農時,如果芒種還不浸谷種,到立夏時稻穀就不成熟。“處暑唔插田,插咗亦枉然”,指處暑之前就要插秧了,如果錯過了農時,插了也不會有好收成。這些都是生産經驗的結晶。

  2.關於認識社會和總結社會經驗的諺語

  諺語中包含許多社會知識、階級鬥争知識和倫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如:“石頭磨出汁,老糠榨出油”,形容剥削者、壓迫者對受苦受難大衆的殘酷手段。“日種夜種,種埋唔够地主一餐餸”,表達農民心中被剝削的不平。“賣花姑娘插竹葉”,形容貧富差距大。“老虎頭上釘虱乸”,“太歲爺頭上動土”,暗喻觸犯有生殺權勢的人,是很危險的。關於倫理道德的諺語有:“有尺莫量人短,有口要講人長”,指要多看别人優點,小挑别人毛病。“好女兩頭瞞,唔好女兩頭搬”,對照兩種做法,勸人不要講是非。這些都是社會經驗的總結。

  3.關於總結一般生活經驗的諺語

  古代有一種富有哲理的銘文,叫座右銘或格言,用來對照自己,砥礪自己的言行修養。廣府地區流傳着許多諺語,其中有許多是通俗化了的格言。它是從復雜的社會實踐中總結、概括出來,富有哲理的語言精華。如勸人要有志氣、有上進心的:“人窮志唔窮”。贊美集體力量的:“三人同心,黄土變金”、“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贊美合作精神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贊美誠信品質的:“數還數,路還路”“唔係你個財,唔入你個袋”。勸人不要講是非的:“好女兩頭瞞,唔好女兩頭搬”。勸人要多看别人優點,小挑别人毛病的:“有尺莫量人短,有口要講人長”。有關家庭生活的諺語不少,如:“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年”、“積谷防饑,養兒防老”、“家中有個老,勝過一件寶”、“家和萬事興,家衰口不停”。在這組諺語中,强調了家庭的和睦相處,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體諒。

  不管哪類諺語,運用時都要盡力瞭解其豐富的内涵。有些生活諺語使用普遍,但有些人對其内涵還不甚瞭解。如“唔使問阿貴”這個諺語常用來比喻“問題十分清楚,毋須懷疑”。但爲什麽?缺乏瞭解。原來清朝末年湖北漢陽的葉名深和蒙古旗子弟柏貴都在廣東任職。葉名琛任兩廣總督,工作負責,很有權威。而蒙古旗人子弟柏貴,雖擔任巡撫要職,但腐敗昏庸、軟弱無能,只會花天酒地地享樂,什麽政事都不管,也不會管。屬下有事不去找柏貴,而是直接請示葉名琛。後來人們便用“唔使問阿貴”來比喻十分清楚、毋須懷疑的事。既通俗易懂,又富有生活情趣。

  總之,廣府諺語使用極廣,可以起到溝通、啓示、告誡、引導的作用。它不僅可以教會人們怎樣認識社會,還教會人們認識自然;它不僅可以教會人們怎樣對待自已,還教會人們怎樣對待别人,閃爍着思想的光輝。還有些諺語與現代科學互相驗证,相輔相成,結合運用,具有科學教育的功能。

  三、廣府諺語有很强的表現力

  廣府諺語具有形式短小、形象生動、通俗易懂、音韵和諧、生活氣息濃等特點。優秀的廣府諺語,在口頭流傳過程中,經過不斷的加工琢磨,不但内容豐富,而且有很强的表現力。那麽,它主要采用了哪些表達方式呢?

  1.直接説理

  運用簡潔明了的語句,把道理直接説出來,要求人們按理去做。如“求人不如求已”、“識字要唸書,耕田要養猪”、“清明前後,點瓜種豆”、“肥料落唔足,失收對田哭。肥料落得足,禾穗齊促促”等諺語,雖然没有形象比喻,但檏素精煉,概括力强,讀起來琅琅上口。這些就採了用直接説理這種表達方式。

  2.借物喻理

  借通俗易懂的事物,喻示某一事物的性質或某一道理。如“針冇兩頭利”,就借“針”這件物的某一特點來喻示道理。即以針只有一頭尖利而不能兩頭利的事實,啓發人們明白凡事有得必有失,必須做出一定的犧牲的真理。“一條腸通到底”,借一條腸直通到底這一形象,比喻直性子,有什麽説什麽,不隱瞞。“一個巴掌拍唔響”,借拍掌需要雙手,喻示事情的發生不能指責一方,雙方都有關係。這種方式可以化抽象觀念爲具體形象,讓人易於理解與接受。

  3.以事曉理

  以某一具體事物的現狀或發展變化,啓發、誘導人們認識一般事物的發展規律,從而正確地處事待人。這裏所説的“事”,比借物喻理中的“物”範圍更廣,包含了事物的發展變化。如“鷄春(蛋)咁密都會哺出仔”,鷄蛋殻從表面看好像是密封的,裏面的東西没人知曉,但是通過孵化却孵出了小鷄。諺語以此説明,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事情總會敗露。

  4.借景喻理

  運用耐人尋味的生活圖景來表達事理。這個“景”融合了作者的情,包含了作者對事物的看法與態度。如“船小好掉頭,船大好冲浪”,借船在江河行駛的狀况,比喻事物各有特點,各有長處,要充分發揮自已的優勢和特長。“天有不測之風雲”,借風雲變幻莫測的情景,比喻形勢的變化是難以預測的。這種諺語,一般較爲含蓄,能引起人們思考。

  5.褒貶寓理

  直接表明愛憎感情,即對好的進行贊美,對不好的進行批評或指責,讓人明辨是非,揚善懲惡。如“後面似公主,前面係蕃薯”,對兩面三刀的人進行描繪,讓人們認識他的真面目。“無事獻殷勤,一定係姦人”,對姦詐狡猾者進行描繪,讓人們認識他所耍的手段。“食碗面,反碗底”,比喻忘恩負義之輩的行爲。這種諺語,態度鮮明,是非觀點明確。

  6.對照説理

  對照説理是指通過兩個事物的對照,讓人領會事理。如“當官動動嘴,當差跑斷腿”,指講話不負責任的領導,常常會累壞了手下的人,用以諷剌官僚主義。“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以上、下兩頭對照,説明爲了謀取地方的利益,盡管上面有政策,下面也會想出辦法來對付。

  7.對偶明理

  對偶明理是指上下兩句字數相等、平仄相對的諺語。其形式有三:一是正對格式,各句之間相關,共同説明一個道理。如“穿針要穿鼻,買瓜要睇皮”。二是反對格式,在内容上矛盾對立,形式上對稱對偶,如“金錢如糞土,人品值千金”、“有計食計,無計食泥”。三是串對格式,各分句間的意義關係多種多樣,或爲條件或爲因果、或爲承接等。如“上屋搬下屋,唔見一籮谷”,上下句是因果關係。這類諺語各句之間相關,起到互相補充、互相映襯的作用,富於匀稱美和節奏感,可提高語言的説服力和感染力。

  8.逥環達理

  指通過相同詞語迂曲縈逥的反復出現,表達兩個相反相成的意義。如“善者不來,來者不善”、“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山唔轉路轉,河唔彎水彎”、“滚水唔響,響水唔滚”等諺語,就是通過相同詞語的反復出現來表達兩相反相成的意義,以達到强調語義的目的。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許多廣府諺語語句精煉,搆思精巧,音樂性强,甚至還有一定的意境,達到哲理性與形象性的統一,我們可以把它作爲歌謡來看待。如“田主打邊爐,耕仔吊沙煲;耕仔着爛衫,田主穿皮袍”。形式整齊,對比鮮明,形象可感,讀起來琅琅上口。“插得早,收成好;插得遲,無發市”,插稻不守時節,歉收便成定局。“豐收日子真好過,叫起舂就舂,叫起磨就磨,家家有粘又有糯。”語言通俗,結構靈活,順口押韵,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困難似彈簧,睇你强唔强,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比喻通俗,哲理性强。這些,都可作爲歌謡來欣賞。

  總之,優秀的廣府諺語,既有思想性,又有藝術性,既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又有人們積累的共同經驗,因而,廣府諺語不僅爲廣府民衆所喜愛,也爲全國各地民衆所歡迎。

  四、開掘與應用廣府諺語的現實意義

  今天,我們搜集與研究廣府諺語有什麽積極意義呢?

  民間文學藝術沉積豐厚,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毛澤東等,歷來都十分重視民間文學藝術。在他們的論著中引述了許多民間作品龢民間諺語,大大增强了著作的魅力,爲我們樹立了榜樣。前不久,汪洋書記在中共廣東省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提出:“要大力弘揚嶺南優秀文化,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民衆生活和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廣府諺語是嶺南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我們積極收集整理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讓它爲當今社會服務,這正是響應黨的號,參予廣東文化建設的實際行動。我們首先要認識到這一工作的意義,加强工作的責任感。

  其次,要通過廣府諺語的搜集與研究,促進新諺語的創作。諺語語言凝煉、形象生動、含義深刻,能給人以思想與藝術的教育。但我們也要認識到,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諺語也要推陳出新。我國進入改革開放之後,鄧小平號召大家要敢於實踐時,用了“摸着石頭過河”、“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等諺語,就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自己的用意,令人久久不忘。“見困難就上,見榮譽就讓,見先進就學,見落後就幫”。就是隨着精神文明建設的提出,群衆不斷完善的諺語。近年廣州電視臺爲某些人解决無法解决的醫療費或其他需要公衆幫忙解决的困難而尋找幫助時,創作了“有事咪啰嗦,G4來幫拖”這則諺語,體現了一方有事,八方支援的協作精神。這些,都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其三,恰切運用諺語,使作品具有民族化和地方色彩。諺語可給作品提供珍貴的語言材料與藝術養分,有利於加强作品的群衆化與民族化,使作品顯得更爲生動。我省著名作家陳殘雲的作品《香飄四季》、《山谷風烟》、《熱帶驚濤録》,黄谷柳的作品《蝦球傳》、《七十二家房客》(電影文學劇本),吴有恒的作品《山鄉恩仇記》、《山鄉風雲録》等,鄉土氣息濃郁,受到讀者的好評,跟他們善於運用民間諺語有很大關係。一切文藝(包括説書、相聲等)工作者都要從民間諺語中吸取養料,豐富自己的語言,拉近跟讀者、聽衆的距離,使作品更爲群衆所喜愛,更容易爲群衆所接受。

  諺語既是語言,也是藝術,既是精神的體現,也可轉换成物質財富。我們要開發好這一文化寶藏,讓它爲現代社會服務。

  (陳子典,廣州大學原副校長、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廣州市人民政府參事、廣東寫作學會副會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