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府文化與百越族文化的關係

  此次有機會參加廣東廣府學會成立大會,暨“廣府尋根、祖地珠璣”學術研討會十分高興,爲此我想談幾點感想。

  一、從古百越族起源談起

  有一天,我翻閲資料時,看到上海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金力教授和李輝博士在一篇研究論文《百越遺傳結構的一元二分迹象》中明確地指出,他們運用最新的分子人類學材料——染色體(DNA)技術對民族系統進行精細的分析,發現百越系統與中國的其他民族差异很大,而與南島語系民族(馬來系統)特别是臺灣語族群體相當接近,同時他們也已經研究出百越族群體顯示出遺傳發生關係和語言文化類型的差距,這點十分重要,因爲這與百越的整體認同和地域分化有關。根據數據的主要成分分析,可得到百越族系統遺傳結構的三個特點:(1)百越有單起源的遺傳學迹象,可能大約於三、四萬年前發源於廣東一帶,而後慢慢擴散開來(圖1);(2)百越二分爲以浙江爲中心的東越和以版納爲中心的西越;(3)百越群體在發展過程中曾經由廣東向東北(東江及東海走廊——本作者按)、西北(北江、賀江及其支流——本作者按)、西南(西江流域——本作者按)三個方面輻射遷徙。在此過程中百越族接觸過的許多族群也涵入部分百越族的遺傳類型。百越族由廣東經江西浙江的擴散可能發生於很早以前,福建與浙江的越族群體是沿不同路綫遷走的,所以在臺灣原住居民的遺體結構中同樣表現出這種二元性。西部傣族類群是很晚才從廣東遷出的。百越民族所謂一元二分性就是指起源於廣東一帶,然後分化爲東越和西越的二分(圖2)。

  圖1 百越族的起源與輻射(依李輝,2004)(略)

  圖2 百越族與各民族的關係(依李輝,2004)(略)

  但研究者説明一點,遺傳學上界定的百越範圍與語言學龢民族學不一定完全相同。血統上源於百越而語言文化已經改變的群體也完全應當納入百越研究範圍。東部的越族群體多屬於此。臺灣語族也可能是這一類。另一方面,語言文化上被百越族同化的外源民族都不應屬於百越遺傳研究對象。比如湘桂黔交界的草苗是講侗語的群體,但是遺傳上明顯是漢文苗母,侗族的成分很少,不應看作百越族血統的群體。因此,傳統研究的百越範圍至少還應包括侗傣語系的僮傣語族,侗水語族、仡央語族、黎語族,以及東部地區的越裔群體,也包括臺灣幾支原居民。由此可見,血統和語言之間有一定的關係,但在特定環境的影響下會有變化,不能一概而論。

  根據上述的情况可清楚地看到,在整個珠江流域内,由此向外擴展成爲當今生活在我國黄河以南,各省區的衆多民族的發源地,同時輻射到整個東南亞地區。古百越族這是一個族群的例子,在珠江流域中還有其他的族群,他們在復雜的生態環境下,肯定各有各不同程度的演化,交流和變异,會給後代(即現代人)帶來影響。

  二、從人種分化上找到的證據

  當有些人聽説整個珠江流域地區將成爲當今生活在我國黄河以南,各省區的衆多民族的發源地,並輻射到整個東南亞地區,就覺得不可思議。但事實上在中國出土的古人類化石表明,南京湯山人、大荔人、山頂洞101號和102號人的頭骨化石都與馬壩化石一樣,鼻梁呈夾緊狀,北京直立人和資陽人頭骨化石一樣,先天缺乏第二臼齒,這些結果説明,中國古人類的四項特徵來源自包括馬壩人頭骨在内的中國化石人類。而不可能是從非洲的早期現代人繼承得來的。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柳江人又成爲這一階段代表,他也屬於珠江流的化石人類,不少學者認爲,他是黄種人的早期代表,因爲人類進化到了更新世晚期後一階段,距今5-6萬年前,人種分化已到了最後階段,而民族的形成已開始。所以古百越族在廣東一帶形成就不奇怪了。

  下面我們不妨引用上海自然博物館人類學組黄象洪研究員在《馬壩人的種族特徵——試談我國人種起源於南方》一文中談到的一些觀點。首先,黄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在馬壩人頭骨化石中找到了中國人人種起源於南方的種族特徵:

  ①頭形:頭骨呈卵圓形。

  ②顱頂縫:顱頂縫的前端一小段可辨認,似乎是不復雜的深波到鋸齒型。

  ③額骨右側的顴突保存,可見其眉脊的外側下延而與顴骨的粗厚額蝶突的方向來判斷,馬壩人的顴骨也較前突,其顴面不可能轉向外側方,這是蒙古人種的重要特徵。

  ④鼻根點和鼻額縫都較明顯,鼻額縫呈水平走向,鼻骨較寬,鼻梁側面觀稍呈凹形。

  ⑤鼻顴角152°顯示其顔面上部相當扁平。

  ⑥顱頂正中有類似矢狀脊的結構。

  ⑦右眶緣大部保存,約呈園孤形,眶指數88.0,屬高眶型。圓純而高的眶型多見於蒙古人種。

  到新石器時代,情况又如何?我國已故的體質人類學家張振標先生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居民體型特徵分化趨向》一文中分四個地區。黄河中游區:半坡,寶鷄和華縣三組;黄河下游區:大汶口、西夏候、野店三組;漢水流城區:浙江以下王崗一組;華南地區:曇石山、甑皮岩兩組。考查了七個項目(1.顱指數;2.顱長高指數;3.上面指數;4.鼻指數;5.眶指數;6.面部突度總指數;7.總面角)的分型比例。指出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組合,組間比較,有的相近,有的相遠。把這七個項目按地區的分型比例數排列成表加以對比,可以看出各地區居群間親疏關係。這樣的比較,似乎比各項目數值的直觀對比,計算其相近或相遠項目的數量要更爲準確,並能借此分析種係特徵的分化趨向。

  分析結果如下:

  第一項顱指數:華南地區的長顱型遠比黄河中、下游、漢水流的比例高。研究者認爲合理的解釋是:長顱型形成或起源於南方,人群由南方向北方遷徙,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趨向中顱、圓顱,保留下少量的長顱(表:9.1%、7.4%、14.0%)。而在原地(南方)則保留較高比例的長顱(55.5%)。

  第二項顱長高指數:華南地區是正顱、高顱爲重,有一定比例(11.1%)的低顱;黄河中下游,漢水流域則92.9%-100%的高顱。南北方有明顯的區别。華南地區的顱型相對較低,北方較高。人類發展的進程是由低顱趨向高顱。由於人群是由南而北的,形成顱長高指數應是北高南低。

  第三項上面指數:華南和漢水流域有相當高比例(31.8-38.5%)的闊上面型者,而黄河中、下游無闊上面型的,這指數值大小和上面高及顴寬二個項目相關。據統計,顴寬南北變异不大,在130-140毫米範圍内。而其中上面高的值則由南而北,由低趨高了這又和人類發展進程相一致。

  第四項鼻指數:我國新石器時代居民多數爲中鼻型和闊鼻型,而華南區明顯以闊鼻型爲主(71.4%)闊鼻型當形成或起源於南方。由南而北在黄河中游保持較多(50%),在黄河下游保持較少(24.29%),在漢水流域也保持較多(46.13%)。

  第五項眶指數:在黄種人形成的過程中,眶型可能經歷瞭高一低一高的過程。由統計中可知,由南而北低眶减少(5%)以下,中眶超過半數,並出現了一定數量(10.5-18.2%)的高眶者。兩者是一致的。

  第六、第七項指數:表示面部矢狀面上的突出程度。由統計可知,突頜型主要在華南和漢水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區很少。還有資料分析,關中四組“明顯的上齒糟突頜”也是表示較接近南亞類型的性質之一。

  總結以上七項指數的分析可見,黄種人係類型或地區類型的分化都是由南而北發展形成的。

  研究者還指出,自更新世以來,全球性雖然發生過幾次大冰期,但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没有發生過廣泛的大陸冰川,大片地區的氣候還是比較温暖的。東洋界的動物群分佈到遠比現在秦嶺——淮河分界綫以北地區。從元謀猿人以後,一批又一批的先民由南向北遷徙到達並繁衍於黄河流域以至整個華北。在全球性最後一次冰期——大理冰期過後,才和北亞的先民(可能還有西亞來的先民)相遇、混雜,形成了我國古代的華夏、東夷等民族。而在廣大的南方地區則是“百越雜處”的情景。這種狀况一直到秦漢以後才趨更廣泛的融合。因此可以認爲,我國的人種起源於南方這是從體質人類學的角度分析研究得來的結果。

  三、廣府文化與古百越族文化的關係

  依上所述我們可以肯定一句,廣東的三大主要族群:廣府人、客家人,以及潮州人都應該是古百越族的一個分支,我們可以從古百越族起源和遷徙分佈圖那裏清晰地看到,廣府人在廣東地區分佈的地方正好是古百越族起源的中心區,客家人的分佈區比較廣泛不那麽集中,是古百越族人往北方遷徙的兩條主要路綫,一條是往西北方向的,一條是往形成東越的江浙一帶的東江流域以及東海走廊的那條路綫;潮汕人的分佈地區基本上是形成東越人的那個方向,也是後來和南島語系發生密切聯繫的那支古百越族人所生存和輻射的地區。

  有不少學者認爲,廣府族群是古百越族的土著族群,客家族群是中原地區南徙的客著漢人,潮汕人也是東越族群遺留下來的土著族群,如果按現有的地理分佈來講,是説得通的。但大家不要忘了,在我國黄河以南的大小各族群都是由南往北遷徙的古百越族一些分支,沿着不同路綫,與當地的一些土著民族交流、融合後,經過相當長的適應當地環境情况下,形成的當地新的土著民族。

  而漢族就是我國56個土著民族中分佈最廣,對各種環境適應能力最强的一個民族,而且往往都以首位而自居。但依上面所述,中國南北民族大融合是開始於古百越族先民大批往北到達黄河流域再與西亞、北亞的南下黄種人交流、融合以後形成了華夏、東夷、大漢族等三大主體族群,然後再往四面八方輻射,在各種不同環境下發展成中華民族各大小民族。今天看來,有些已超出了中國的現有版圖,但在血統上與中華民族的56個大小兄弟民族還是同源的,有個别族群曾爲中華民族的發展而建立起强大的朝代,如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滿族建立的清朝,高勾麗族和東夷族建立起現在的韓國(包括南、北)和日本國。爲什麽在韓國和日本國内不少學者要到我國兩廣和雲南貴州來尋根呢?正因通過深入的體質人類學的研究後,他們明白其遠祖是來自兩廣和雲南貴州地區,起碼一點,在他們的遺傳因子中帶有古百越族先民的相同遺傳因子,這是客觀存在事實。談到我們和南島語系的關係更不用説。存在着十分密切的關係,根據南中國海地區及東南亞地區的歷史和文化考究,大量文化遺物證明,這是同一個文化圈,之所以相同,不僅是同處於熱帶和亞熱帶的氣候帶生態環境相同,更爲重要的是,咱們有着共同的遠祖,以前當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類學家認爲,人類最早的進化地是在非洲的東非大峽谷和南非,但對於一些現象我們一直並無合理的解釋,在印度尼西亞海島上怎麽會出現和雲南元謀人一樣早的爪哇人化石呢?最近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宣佈,在南亞緬甸中部發現的一種新的靈長類動物化石Afrasia djijidae,揭示了早期類人猿——其中包括人類,猿和猴子——進化過程中的關健一步。距今3700萬年的Afrasia化石,與另一種類人猿化石Afrotarsius eibycus非常相似,後者是最近在利比亞的撒哈拉沙漠一個年代相近的遺址中發現的。Afrasia和Afrotarsius之間如此相近表明,早期類人猿是在我們推定的這些動物的生活年代不久前從南亞遷徙到非洲的。早期類人猿定居非洲是靈長目動物和人類進化的關鍵一步。因爲它爲生活在那裏的更高級的猿與人類的後期進化奠定了基礎。近些年來,在中國,緬甸和其他亞洲國家發現的更多人類化石迅速改變了科學家對這一遠古人類祖先最初進化地點的看法。如果這一報導屬實,那麽在印度尼西亞島上發現爪哇人的頭骨化石就不奇怪了。

  鑒於以上介紹的情况,我個人認爲,當今我們不能孤立地研究廣府文化,而應該把古百越族發源地兩廣地區所産生的三大主體族群一齊來研究。首先要弄清楚爲什麽不在其他地方而偏偏在兩廣地區,産生古百越族?其二是起源後又因爲什麽原因促使他們分化成東越和西越?其三是什麽條件和因素能保证古百越成爲黄河以南各大小族群形成的發源地?其四,古百越族由於什麽原因會成爲南島語系的原始和主體族群?其五,廣府、客家,潮州等三大族群如何在對海外聯繫和發展中發揮自已的作用?

  其實,珠璣並不是廣府人的根,也不是廣府人的祖地,如果大家認同我們是古百越族的子孫後代,那麽古百越族的起源中心——廣順一帶才是我們的祖地,從(圖1)百越遺傳結構的三主成分的地理分佈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珠璣巷事件是中原漢族族群,由於受到歷史事件影響而發生一次族群大南遷的事件,通過梅關經珠璣巷轉移到嶺南的漢人(或者不止是漢人),不僅是廣府人,也有不少是後來被稱爲客家人和潮州人。這要看他們後來由珠璣巷遷出後到什麽地方立足、發展。我覺得有學者把嶺南地區劃分成3—4大塊,這些地區就是土著的百越族兒個分支在長期適應那裏的水土而形成的當今的三大主體族群:廣府、客家、潮州等。各個不同歷史時期都有不同數量的北方族群通過各種各樣的古道遷入嶺南和這三大百越族主體族群進行交流,融合和同化,從而更加壯大和充實這三大族群的發展。

  至於發展到後期(明清)和南島語系發生了更爲密切的聯繫,這是由歷史發展所造的。在社會形勢和經濟發展的條件下都爲這些交流和發展創造了條件,這三大族群所生存的地方都靠近海,對外進行經濟、文化、貿易交流都極爲方便,在國家和國際形勢的影響下,漂洋過海的機會必然多,所以造成了中華民族目前在世界各國的華僑中,大多數是來自東南沿海各省的族群,尤其以廣府、客家、潮州三大族群更多,追究其原因就是我前面所講的道理。

  所以,珠璣巷後裔海外聯誼會辦得好,要大搞特搞,但要三大族群一齊搞,把名稱中廣府人三字去掉,改爲廣東省(廣府、客家、潮州)珠璣巷後裔海外聯誼會,把中華民族海外僑民全部團結起來,發揮更大的力量。

  (張鎮洪,中山大學教授、廣東省文史館館員、廣東廣府學會顧問委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