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上旬的北京,冠蓋雲集,APEC峰會在此舉辦。八方來客中,最吸引兩岸視線的,並非國際焦點的“習奧會”,而是海峽兩岸的“習蕭會”。最近一段時間,兩岸關係由於各種原因,處於滯澀的低潮期。而兩岸高層領導人的會晤,無疑能釋疑解惑,破除困境,促進兩岸關係的健康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中表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得來不易,需要倍加珍惜。珍惜成果的最好方式是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由於兩岸間存在一些差異等原因,兩岸關係遇到一些困難和阻力在所難免。越是這樣越需要加強交流、增進互信,保持良性互動、相向而行。而蕭萬長啟程前往北京出席APEC會議時,馬英九在接見中華台北代表團時,向大陸表達了兩岸和平發展仍然是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穩中求進,不會有任何改變;也希望兩岸在許多合作方面能繼續進行和加強。顯然,兩岸領導人對於維護和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著共同的意向。在這樣的共同意向指引下,相信兩岸關係能夠穩步前進,回到正常發展的軌道上。
兩岸關係的最大問題是兩岸的政治對立。這幾年,兩岸關係雖然發展的很快,也簽署了20餘個協議,但集中於經濟和民生事務方面,而兩岸之間的政治對話與談判,卻遲遲未能開展,更談不上解決政治問題了。因此兩岸之間出現和產生各種政治矛盾與問題,也是可以理解和預期的。
政治問題,是兩岸關係的核心問題,當然不能長期擱置和聽之任之地讓其自由衍變。我們認為,解決政治問題,的確需要時間和條件,需要循序漸進,穩步發展;但兩岸主政者應該本著對歷史和人民負責的態度,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予以推進,而不是一味拖延和停滯不前。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倡議兩岸學界應該率先正視這些政治議題,從學術的角度和立場出發,對涉及兩岸政治關係的重要核心議題展開研討,條分析縷,逐步釐清兩岸在核心政治議題上的觀點與歧異,尋求兩岸之間最大的政治公約數,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以及未來的政治談判指引方向、開拓道路。
今年以來,中國評論月刊與兩岸學界人士商議,就兩岸政治關係中的核心議題開展討論,迄今已經討論了11個重要議題。本期討論的是今年內的最後一個議題,也是非常重要的議題——台灣主體意識與兩岸關係發展問題。大陸方面由著名台灣問題專家陳孔立老教授親自撰文,詳細闡述了他對於台灣主體意識的理解和認識,以及台灣主體意識對於兩岸關係發展的影響和未來台灣主體意識的兩種可能發展方向。陳孔老特別指出,“如何正確面對台灣主體意識,這是應當著重研究的課題。對於台灣主體意識是否應當堅決反對?是否可以通過經濟文化交流給予阻止或化解?是否可以用中國意識加以取代或包容?諸如此類的問題,都需要作出回答。”
陳孔立教授的分析和主張,雖然是他的一家之言,但反映了大陸學界對於台灣主體意識的理性看法。他的肺腑之言,的確值得兩岸主政者和相關機構認真思考。
對於台灣主體意識概念的提出和發展演變,兩岸學界均認為它與傳統的地域鄉土社會存在產生的地域意識和認同不同,它是一個人為建構的、具有高度政治認同意涵的政治性概念。台灣主體意識與傳統的台灣意識最大的不同也在於此。台灣主體意識產生於九十年代中期,是在李登輝、陳水扁手中建構、發展起來的一個政治概念,其後又為國民黨執政當局所沿用,發展迄今已經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意識。
從換位思考的角度看,國民黨執政當局沿用和強化台灣主體意識,無非是鞏固其作為“政治實體”、“一中各表”的民意基礎,強化它的政治存在。站在台灣的角度看,這是應對大陸崛起和促統壓力的意識形態工具,在實踐上也非常成功,成為了今日台灣社會的主流意識。
在此,我們要提醒台灣當局,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台灣主體意識概念的成功塑造,固然強化了台灣內部、建構了台灣認同的民意基礎,但其帶來兩個嚴重的後果:
首先是造成台灣社會民粹之風盛行,在“台灣優先”、“台灣為主”的口號下,一切以此劃線,非理性思維和行為大行其道。須知今日世界已進入全球化時代,台灣也不例外。現實世界並非像杜正勝畫的以台灣為中心的同心圓,更不可能以台灣為主來制定規則和界定利益。台灣社會在民粹化的潮流中,反理性民粹的結果必然是抗拒世界發展規律,一味強調自我,只能逐步保守化和邊緣化,造成台灣社會分裂,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嚴重萎縮。
其二是形成與中國大陸的嚴重敵對和衝突。台灣主體意識的惡性發展,必然將矛頭指向中國大陸,因為台灣主體意識的產生本來就是針對中國意識、中國認同的發展壯大而來的。從“太陽花學運”看,這種意識形態的惡性發展,已經對兩岸關係產生了嚴重後果:兩岸服貿協議審批被無限期延宕,島內台獨勢力空前膨脹,台灣社會對綠色執政的後果嚴重忽視,而民進黨也將可能在不做任何反思和去獨政策調整的基礎上再度執政。而這將必然導致與中國大陸的嚴重敵對,造成兩岸關係大幅倒退、兩岸陷入嚴重的衝突與對立之中,從而給台灣民眾帶來災難性後果。
對於台灣主體意識的發展走向,需要兩岸民眾和各界人士高度關注,認真對待。我們認同陳孔立教授提出的“台灣主體意識是會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改變的”主張,這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辯證法規律的。我們認為,兩岸關係的發展,是台灣主體意識發展變化的社會基礎,台灣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只能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通過兩岸的漸進發展與融合,逐步創造條件,最終實現根本性變化。只有這樣,通過共同締造、共議統一、共創未來新中國的方式,方能使台灣認同與中國認同相聯結,將台灣主體意識包容、融匯於中國主體意識之中。如此,方是台灣主體意識的唯一正途與皈依!
(原載2014年12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